發新話題

[轉貼] 中國十大名茶

中國十大名茶



《中國十大名茶——西湖龍井》

龍井,本是一個地名,也是一個泉名,而現在主要是茶名。龍井茶產於浙江杭州的龍井村,歷史上曾分為 「獅、龍、云、虎」四個品類,其中多認為以產於獅峰的老井的品質為最佳。

龍井屬炒青綠茶,向以「色綠、香郁、味醇 、形美」四絕著稱於世。好茶還需好水泡。「龍井茶、虎跑水」被併稱為杭州雙絕。虎跑水中有機的氮化物含量較多,而可溶性礦物質較少,因而更利於龍井茶香氣、滋味的發揮。

沖泡龍井茶可選用玻璃杯,因其透明,茶葉在杯中逐漸伸展,一旗一槍,,上下沉浮,湯明色綠,歷歷在目,仔細觀賞,真可說是一種藝術享愛。

有專家說,正宗龍井可能絕跡。

真假鑑別:

西湖龍井產於浙江杭州西湖區,茶葉為扁形,葉細嫩,條形整齊,寬度一致,為綠黃色,手感光滑,一芽一葉或二葉;芽長於葉,一般長3釐米以下,芽葉均勻成朵,不帶夾蒂、碎片,小巧玲瓏,龍井茶味道清香,假冒龍井茶則多是清草味,夾蒂較多,手感不光滑。

西湖龍井茶素以「色綠、香郁、味甘」而聞名於世。龍井茶優異品質的形成,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外,還要歸功於獨特而精湛的抄制技藝,俗語道:「龍井茶是靠一顆一顆摸出來的。」一斤龍井茶一般需要,3.6萬顆幼嫩芽葉組成,經過攤放、抄青、回潮、回鍋等八道工序,才能生產出上好的西湖龍井茶。

1、鮮葉攤放:將剛剛采來的茶葉,在陰涼處攤放,自然揮發掉多餘的水分; 2、抄青(又稱青鍋):將攤放後的鮮葉,放入鍋中,用手將其抄干,初步定型;
3、回潮:把殺青後的茶葉,放於陰涼初,自然回潮;
4、回鍋:回潮後的茶葉倒入鍋中,用手將茶抄干、磨亮、完成定型;
5、干茶分篩:用篩子把茶葉分篩,目的是為了使成品大小均勻;
6、挺長頭:把篩出的長頭(大一點的茶葉)在一次放入鍋中,將其挺直; 7、歸堆:把成品放入步袋;
8、收灰:將成品茶收藏於缸中,並用石灰為乾燥劑。

龍井茶的抄制技術,一是掌握和控制制茶過程所要求的不同火力鍋溫;二是學會制茶的手法和手勢。




《中國十大名茶——洞庭碧螺春》

產於江蘇吳縣太湖之濱的洞庭山。碧螺春茶葉用春季從茶樹採摘下的細嫩芽頭炒制而成;高級的碧螺春,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萬個,足見茶芽之細嫩。炒成後的干茶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捲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此茶沖泡後杯中白雲翻滾,清香襲入,是國內著名的名茶,常被作為高級禮品。

真假鑑別:

碧螺春產生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銀芽顯露,一芽一葉,茶葉總長度為1.5釐米,牙為白毫捲曲形,葉為捲曲清綠色,葉底幼嫩,均勻明亮。假的為一芽二葉,芽葉長度不齊,呈黃色。

洞庭碧螺春是我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又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也有人認為:碧螺春是因形狀捲曲如螺,色澤碧綠,采於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稱由來如何,該茶歷史悠久,早為貢茶是毫無疑義的了。

碧螺春產於江蘇吳縣太湖洞庭山,洞庭分東、西兩山,洞庭東山是宛如一個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洞庭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兩山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 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濕潤,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質地疏鬆,極宜於茶樹生長。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橘、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風,一片片濃蔭如傘的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碧螺春采制技藝高超,採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揀得淨。每年春分前後開採,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質最為名貴。通常采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釐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級碧螺春約需采6.8~7.4萬顆芽頭,歷史上曾有500 克干茶達到9萬顆左右芽頭,可見茶葉之幼嫩,採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細嫩的芽葉,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優越的環境條件,加之優質的鮮葉原料,為碧螺春品質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采回的芽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剔去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保持芽葉勻整一致。通常揀剔一公斤芽葉,需費工2~4小時。其實,芽葉揀剔過程也是鮮葉攤放過程,可促使內含物輕度氧化,有利於品質的形成。一般5~9時采,9~15時揀剔,15時~晚上炒制,做到當天採摘,當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點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乾。

殺青:在平鍋內或斜鍋內進行,當鍋溫190~200°C時,投葉500克左右,以抖為主,雙手翻炒,做到撈淨、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無紅葉、無煙焦葉,歷時3~5分鐘。

揉捻:鍋溫70~75°C,採用抖、炒、揉三種手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著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鬆緊應適度。太鬆不利緊條,太緊茶葉溢出,易在鍋面上結「鍋巴」,產生煙焦味,使茶葉色澤發黑,茶條斷碎,茸毛脆落。當茶葉干度達六、七成干,時間約10分鐘左右,繼續降低鍋溫轉入搓團顯毫過程。歷時12~15分鐘左右。

搓團顯毫:是形成形狀捲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鍵過程。鍋溫50~60°C,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地將全部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反覆多次,搓至條形捲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干左右時,進入烘乾過程。歷時13~15分鐘。

烘乾:採用輕揉、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顯毫,蒸發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干左右時,起鍋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干。鍋溫約30~40°C,足乾葉含水量7%左右,歷時6~8分鐘。全程約為40分鐘左右。

碧螺春分7級,芽葉隨1~7級逐漸增大,茸毛逐漸減少。炒制鍋溫、投葉量、用力程度,隨級別降低而增加。即級別低鍋溫高,投葉量多,做形時用力較重。

碧螺春的品質優異,據清未震鈞(1857~1918年)所著《茶說》中道:「茶以碧蘿(螺)春為上,不易得,則蘇之天池,次則龍井;岕茶稍粗...... 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見,碧螺春在歷史上就榮以為冠。其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當地茶農對碧螺春描述為:「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品嚐高級碧螺春頗有情趣。品飲時,採用潔淨透明的玻璃杯,先衝開水後放茶。或用70~80°C的開水沖泡。當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時間「白雲翻滾,雪花飛舞」,清香襲人。茶在杯中,觀其形,可欣賞到猶如雪浪噴珠,春染杯底,綠滿晶宮的三種奇觀。飲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貴如珍,宛如高級工藝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貯藏方法十分講究。傳統的貯藏方法是紙包茶葉,袋裝塊狀石灰,茶、灰間隔放置缸中,加蓋密封吸濕貯藏。隨著科學的發展,近年來亦有採用三層塑料保鮮袋包裝,分層緊紮,隔絕空氣,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電冰箱內貯藏,久貯年餘,其色、香、味猶如新茶,鮮醇爽口。

如今,碧螺春暢銷國內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區,遠銷美國、德國、比利時、新加坡等國家。碧螺春茶區每到採茶季節,春意盎然,滿山蒼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中國十大名茶——黃山毛峰》

產於安徽黃山,主要分佈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吊橋閹、慈光閣及半寺周圍。這裡山高林密,日照短,雲霧多,自然條件十分優越,茶樹得雲霧之滋潤,無寒暑之侵襲,蘊成良好的品質。

黃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細。製成的毛峰茶外形細扁微曲,狀如雀舌,香如白蘭,味醇回甘。

黃山名茶眾多,除毛峰外,還有休寧的「屯綠」,太平的「猴魁」,歙縣的「老竹大方」等等,都各具特色,膾灸人口。

真假鑑別:

黃山毛峰產於安徽歙縣黃山。其外形細嫩稍捲曲,芽肥壯、勻齊,有鋒毫,形狀有點像「雀舌」,葉呈金黃色;色澤嫩綠油潤,香氣清鮮,水色清澈、杏黃、明亮,味醇厚、回甘,葉底芽葉成朵,厚實鮮豔。假茶呈土黃,味苦,葉底不成朵。

黃山毛峰名列中國十大名茶之列,曾名「黃山雲霧茶」,創製於清光緒年間,主要產於安徽黃山及歙縣地區。以松谷庵、吊橋庵、云谷寺、桃花峰等地所產,質量最佳。

   黃山地區乃雲霧之鄉,長年雲霧瀰漫,「奇松、怪石、溫泉、云海」乃黃山四絕。水氣凝重,山風穿流,雲霧奔、湧、升、降、飄、逸、明、滅,毛峰茶即在如此環境中誕生。黃山地處古徽州,據《徽州府志》載,「黃山毛峰」早在三百年前就很有名。明許次紓所著《茶疏》中,把它與錢塘龍井相提並論。《黃山志》載:「蓮花庵帝就石隙養茶,多清香,冷韻襲人斷顎,謂之黃山雲霧」。清光緒年間(1875-1908),歙縣湯口謝裕泰茶莊試制少量黃山特級峰茶,遠銷東北,遂名揚全國。

  早在宋代時,黃山產茶即有「早春、英華」之稱。明代采製成「黃山雲霧茶」,至清末始有「毛峰』名茶。該茶按質量分為特級、一、二、三級和一般五種。特級毛峰從採摘到精製,功夫極精。其特點是:外形秀美,每片長約半寸,芽葉肥壯勻齊,細扁稍捲曲,白毫多而顯露,尖芽緊偎葉中,形似雀舌,色澤油潤光亮,綠中泛微黃。沖泡時霧氣結頂,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茶湯清澈明亮,香氣持久似蘭蕙,醇厚爽口,回味甘甜。可謂「清秀脫俗,茶中仙子」。

  開湯後霧氣結頂,清香四溢,若惠蘭之香,且沖泡後芽葉直豎懸浮,繼而徐徐下沉。毛峰茶在茶涼之後,仍有餘香,人稱「幸有冷香」。有「輕如蟬翼,嫩似蓮須」之說。入口爽,進嗓潤,味甘為貽,餘味深長,能振奮精神,消除疲勞。 黃山毛峰以清明時節采制的最為香鮮。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TOP



《中國十大名茶——君山銀針》

「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李白詩)。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劉禹錫詩)。這是唐代兩位大詩人對洞庭君山的抒情詩章。「玉鏡嵌君山,銀盤托青螺」確是壯景奇觀。君山和君山名茶,歷來結下不解之緣,清代萬年諄有詩云,「試把雀泉烹雀舌,烹來長似君山色。」

  君山,又名洞庭山,本身就是神山仙境的意思, 歷史上流傳著許多神奇的傳說。相傳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不幸死於九嶷山下,他的兩個愛妃娥皇、女英奔喪,船到洞庭被風浪打翻,湖上飄來七十二隻青 螺,把她們托起聚成君山。愛妃南望茫茫湖水,扶竹痛哭,血淚染竹成斑,後人稱為湘妃竹。「斑竹一枝幹滴淚」,成了後世愛情忠貞的象徵。因為她們是君妃, 故把這裡定名為君山。膾炙人口的柳毅傳書的故事, 也發生在君山。這裡有柳毅井,井水烹茶釀酒、清香芬芳。還有龍涎井、飛來鐘和用秦始皇的御璽蓋的 「封山」印。君山有大小七十二峰,每個山峰都有一個名字,每個山峰都有異景奇觀,每個景觀又都有一段優美動聽的故事。

  君山所在的岳陽市,古稱岳州。北宋范致明《岳陽風土記》中有關於邕沏茶的記述。清代江昱《瀟湘聽雨錄》記載:「湘中產茶,不一其地。……而洞庭君山之毛尖,當推第一,雖與銀城雀舌諸品校,未見高 下,但所產不多,不足供四方爾。」清代袁枚《隨園食單》記述:「洞庭君山出茶,色味與龍井相同,葉微寬而綠過之,采掇很少。」清代黃本驥《湖南方物誌》全面記述了湖南產茶的概況,作者在記述岳州茶時,除引用《岳陽風土記》、《瀟湘聽雨錄》、《隨園食單》外, 又引用《湖南省志》「巴陵君山產茶,嫩綠似蓮心,歲以充貢」。莊晚芳《中國名茶》一書中說:《紅樓夢》中 的「老君眉茶」就是君山銀針。

  《巴陵縣誌》云:「君山貢茶自清始,每歲貢十八斤,穀雨前,知縣邀山僧采一旗一槍,白毛茸然,俗呼白毛茶。」曾燠詩云,「一旗一槍此時采,煎入瓷甌湘水毛。」這裡說的白毛茶和《瀟湘聽雨錄》中說的毛尖,就是君山毛尖。同治十一年《巴陵縣誌》引清代吳敏樹《沏山客談》記述:「貢尖下有貢兜,隨辦者炒成, 色黑而無白毫,價率千六百,粗五十止,其實佳茶也。」可見君山茶有「貢尖」、「貢兜」之分,把茶葉來回來進行揀尖,分開芽頭稱尖茶,白毛茸然,用作納貢, 又稱貢尖。余稱貢兜,質量也不差。君山銀針可能就是「貢尖」或由」貢尖」演變而來。50年代初期制君山 銀針就是採用揀尖精選芽頭。因此,君山銀針始於清代之說,較為可信。

  徐珂《夢湘囈語》中,記述了文人墨客品茗論茶, 說茶滋味以「輕清為佳」,太淡太濃都不好,「故君山為貴」。又說「東坡云,茶欲其白,琦嘗飲君山茶矣,則茶之至白者也。君山廟有茶樹十餘棵,當發芽時,岳州守派員監守之,防有人盜之也,歲以進貢,郊天時用之,以其葉上衝也……」文中東坡即北宋東坡居士 ——蘇拭,由此可見君山產茶始於唐宋年間。

真假鑑別:

君山銀針產於湖南嶽陽君山。由未展開的肥嫩芽頭製成,芽頭肥壯挺直、勻齊,滿披茸毛,色澤金黃光亮,香氣清鮮,茶色淺黃,味甜爽,沖泡看起來芽尖衝向水面,懸空豎立,然後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筍出土,又像銀刀直立。假銀針為清草味,泡後銀針不能豎立。

君山為湖南省洞庭湖中一個小島,位於岳陽城西15公里處。島上土壤肥沃,多砂質壤土,年平均溫 度16--17℃,年平均降水量1340毫米。3--9月間相對濕度約80%,春夏季湖水蒸發,雲霧瀰漫,島上竹木叢生,生態環境適宜種茶。

  君山銀針採摘開始於清明前三天左右,直接從茶樹上揀采芽頭。為防止擦傷芽頭和茸毛,盛茶籃內襯有白布。芽頭要求長25—30毫米,寬3—4毫米, 芽蒂長約2毫米,肥碩重實,一芽頭包含三、四個已 分化卻未展開的葉片。雨天不採、露水芽不採、紫色芽不採、空心芽不採、開口芽不採、凍傷芽不採、蟲傷芽不採、瘦弱芽不採、過長過短芽不果,即所謂君山銀針的「九不採」。

  君山銀針製造特別精細而又別具一格,分殺青、 攤涼、初烘、初包、復烘、攤涼、復包、足火八道工序。 歷時三晝夜,長達70多小時之久。

  殺青:在20°的斜鍋中進行,鍋子在鮮葉殺青前磨光打蠟,火溫掌握「先高(100--120℃)後低 (80℃)」,每鍋投葉量300克左右。茶葉下鍋後,兩手輕輕撈起,由懷內向前推去,再上拋抖散,讓茶芽沿鍋下滑。動作要靈活、輕巧,切忌重力摩擦,防止芽頭彎曲、脫毫、茶色深暗。約經4—5分鐘,芽蒂萎軟,青氣消失,發出茶香,減重率達30%左右,即可出鍋。

  攤涼:殺青葉出鍋後,盛於小篾盤中,輕輕揚簸數次,散發熱氣,清除細末雜片。攤涼4—5分鐘,即可初烘。

  初烘:放在炭火炕灶上初烘,溫度掌握在50-- 60℃,烘20—30分鐘,至五成干左右。初烘程度要掌握適當,過干,初包悶黃時轉色困難,葉色仍青綠,達不到香高色黃的要求;過濕,香氣低悶,色澤發暗。

  初包:初烘葉稍經攤涼,即用牛皮紙包好,每包 1.5公斤左右,置於箱內,放置40--48小時,謂之初包悶黃,以促使君山銀針特有色香味的形成,為君山銀針製造的重要工序。每包茶葉不可過多或過少,太 多化學變化劇烈,芽易發暗,太少色變緩慢,難以達到初包的要求。由於包悶時氧化放熱,包內溫度逐升,24小時後,可能達30℃左右,應及時翻包,以使轉色均勻。初包時間長短,與氣溫密切相關。當氣溫 20℃左右,約40小時,氣溫低應當延長。當芽現黃色即可松包復烘。通過初包,銀針品質風格基本形成。

  復烘與攤涼:復烘的目的在於進一步蒸發水分, 固定已形成的有效物質,減緩在復包過程中某些物質的轉化。溫度50℃左右,時間約一小時,烘至八成干即可。若初包變色不足,即烘至七成干為宜。下烘 後進行攤涼,攤涼的目的與初烘後相同。

  復包:方法與初包相同。歷時20小時左右。待茶芽色澤金黃,香氣濃郁即為適度。

  足火:足火溫度50--55℃,烘量每次約0.5公斤,焙至足干止。

  加工完畢,按芽頭肥瘦、曲直、色澤亮暗進行分級,以壯實、挺直、亮黃者為上,瘦弱、彎曲、暗黃者次之。

  君山銀針的貯藏十分講究。將石膏燒熟搗碎,鋪於箱底,上墊兩層皮紙,將茶葉用皮紙分裝成小包, 產在皮紙上面,封好箱蓋。只要注意適時更換石膏, 銀針品質經久不變。 君山銀針屬芽茶,因茶樹品種優良,樹壯枝稀, 芽頭肥壯重實,每斤銀針茶約2.5萬個芽頭。君山銀 針風格獨特,歲產不多,質量超群,為我國名優茶之佼佼者。其芽頭肥壯,緊實挺直,芽身金黃,滿披銀毫,湯色橙黃明淨,香氣清純,滋味甜爽,葉底嫩黃勻亮。根據芽頭肥壯程度,君山銀針產品分特號、一號、 二號三個檔次。

  用潔淨透明的玻璃杯沖泡君山銀針時,可以看到初始芽尖朝上、帶頭下垂而懸浮於水面,隨後緩緩降落,豎立於杯底,忽升忽降,蔚成趣觀,最多可達三次,故君山銀針有「三起三落」之稱。最後豎沉於杯 底,如刀槍林立,似群筍破土,芽光水色,渾然一體, 堆綠疊翠,妙趣橫生,歷來傳為美談。且不說品嚐其香味以飽口福,只消親眼觀賞一番、也足以引人入勝,神清氣爽。根據「輕者浮,重者沉」的科學道理, 「三起三落」是由於茶芽吸水膨脹和重量增加不同步,芽頭比重瞬間變化而引起的。可以設想,最外一層芽肉吸水,比重增大即下降,隨後芽頭體積膨大, 比重變小則上升,繼續吸水又下降……。如果親身考察一下君山銀針沖泡的情景,能起落的芽頭為數並不太多,且一個芽頭落而復起三次更屬罕見。這種現 像在其它芽頭肥壯的芽茶中也偶爾可見,但都不及君山銀針頻繁。可見君山銀針的芽頭肥壯程度是出 類拔萃的,這也是它品質上的一大特點。

  君山銀針於1956年國際萊比錫博覽會上,因其質量優良,被譽為「金鑲玉」,並贏得金質獎章。其售價也創我國當今名優茶之最。




《中國十大名茶——六安瓜片》

產於皖西大別山茶區,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縣所產品最佳。六安瓜片每年春季採摘,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綠,香清高,味甘鮮,耐沖泡。此茶不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還有極強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聞龍在《茶箋》中稱,六安茶入藥最有功效,因而被視為珍品。

真假鑑別:

六安瓜片產於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云山。其外形平展,每一片不帶芽和莖梗,葉呈綠色光潤,微向上重疊,形似瓜子,內質香氣清高,水色碧綠,滋味回甜,葉底厚實明亮。假的則味道較苦,色比較黃。

六安瓜片,簡稱片茶,以其外形似瓜子,呈片狀而得名。產於安徽省六安、金寨、霍山三縣(金寨、霍山舊時同屬六安州),以金寨縣齊云山鮮花嶺蝙蝠洞所產之茶質量最佳,又稱「齊山名片」。為我國著名綠茶品種之一。產地位於皖西大別山區,山高林密,泉水潺潺,雲霧瀰漫,空氣相對濕度70%以上,年降水量1200 毫米左右,尤以蝙蝠洞周圍,蝙蝠翔集,排撒糞便,富含磷質,成天然肥料,致使土壤肥沃,茶樹生長繁茂,鮮葉蔥翠嫩綠,芽大毫多。

采制工藝與茶質:

採摘季節,較其他高級茶遲半月以上,高山區則更遲一些,多在清明後、穀雨前進行。以采「開面」上端一芽三葉為宜,可略帶少量一芽三、四葉。

第二道工序為摘片,將采來的鮮葉與茶梗分開,先摘下第三葉,再摘下第二葉,然後摘第一葉,最後將芽連同上部嫩梗與下部的粗枝或第四葉拆開,同時作了精細分級。

第三道工序的技術關鍵是在於把葉片炒開。最後烘焙工序是在炒至萎凋狀態,葉片柔軟後,及時出鍋進行烘乾。每次烘葉量僅2~3兩,烘至色澤翠綠均勻,白毫顯露,茶香充分發揮時,趁熱裝入容器密封貯存。

其成品,葉緣向背面翻捲,呈瓜子形,湯色翠綠明亮,香氣清高,味甘鮮醇。茶品分為名片與一、二、三級共四個等級。用開水沏泡,形如蓮花,湯色清澈晶亮,尤以二道茶香味最好,濃郁清香。又有清心明目,提神消乏,通竅散風等攻效。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TOP



《中國十大名茶——信陽毛尖》

陽茶葉資源極為豐富,淮南丘陵和大山區皆有種植,榮獲國家金質獎信陽毛尖的原料則主要來自信陽西南山區,俗稱「五云兩潭一寨」, 即車云山、連云山、集云山、天云山、雲霧山、白龍潭、黑龍潭、何家寨。

俗話說,高山雲霧出好茶,「五云兩潭一寨」海拔均在300~800米之間,所產 毛尖茶質量最優。一是高山雲霧多,光照適宜,短光波的藍、紫、紅光易被 葉綠素吸收,增強光合作用,使茶葉含有豐富的有機質,茶葉味香濃。二是 高山霧濃,空氣濕潤,芽葉持嫩性強,粗纖維少。三是高山日夜溫差大,茶 葉經光合作用積蓄物質,有效積累多,故高山茶葉味濃郁。四是高山林茂, 枯枝落葉多腐爛為土,有機質豐富,土層深厚鬆軟,偏酸性,有利於茶樹生長。五是空氣、水質潔淨,很少污染,茶葉質量純正,無雜味。

除信陽西南山區外,商城、光山、羅山、新縣、潢川、固始、信陽市等地皆產茶葉,並且多出名茶。商城縣金剛台、大蘇山等地層巒疊翠、去霧繚繞,所產「雀舌茶」形如鳥雀舌尖,湯鈀淡黃微綠,滋味香醇。

「銀針」茶以穀雨 前采嫩芽焙制外形細直有毫,湯色翠青,入口馥郁。「金剛碧綠」、「大別 山龍井」也各具特色。固始縣有「仰天雪綠」,光山縣有「蘇山茗芽」、「 淨居毛峰」、「賽山翠綠」、「賽山毛峰」,新縣有「香山翠峰」,地區茶 葉試驗場有「雷沼噴云」。

「靈山云茶數千年,古今中外美名傳。清香明目延年壽,長生何湎術仙丹」。羅山縣靈山茶也有鮮明的特色,「靈山劍峰」 在1990年河南省名優茶評比會上被評為省級新名茶,又有「天山香」為代表 的一優質茶相繼問世。目前,信陽擁有國家級名優茶1個,省級名優茶14個,地區級名優茶11個。

真假鑑別:

信陽毛尖產於河南信陽車云山。其外形條索緊細、圓、光、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假的為捲曲形,葉片發黃。

陽春三月,茶芽開始萌發,「清明節」過後開始採摘,「穀雨」前普遍開採。春茶採摘時間為40天左右,五月底以前采的為春茶,也叫做「頭茶」,開採的頭兩天,數量很少,稱之為「跑山尖」,多在「穀雨」前采制也稱為「雨前毛尖」。

五月底春茶結束停采5至於天,再采為夏茶,採摘時間為一個月左右。八、九月間,秋芽萌發,采之則稱為「秋茶」。秋季萌芽多為養樹而不摘,於是便有「頭茶苦、二茶澀、秋茶好喝捨不得」之說。

採茶時,不採老(葉),不採小,不採馬蹄葉(魚葉),不採茶果(花蕾、小茶果實),對夾葉則及時采盡。製作特級毛尖,只採摘1芽1葉初展;一級茶採摘1芽 2葉初展,二級茶採摘1芽2葉至3葉初展為主,兼有2葉對夾葉。三級茶採摘1芽2至3葉,兼有較嫩的2葉對夾葉。四、五級採摘1芽3葉及2至3葉對夾葉。

新鮮芽葉採摘後需及時炒制。炒制的工藝規程是:

青葉入生鍋—熟鍋—初烘—攤涼—復烘—擇揀—再復烘—包裝入庫。炒制「生鍋」起殺青、初揉作用,葉片軟綿,初步形成泡松條索,嫩莖折不斷,即全部轉入「熟鍋」。除繼續起蒸發水份作用外,主要是進行做條、整形加工,並使之發揮香氣。

熟鍋炒制後,及時進行初烘,徹底毀滅茶葉殘餘酶的活性,防止氧化劣變,並初步發揮其色香味和固定形狀作用。初烘後攤涼2至於小時進行復烘,復烘之後擇揀,再熱烘一次即可密封。

除人工炒制茶葉外,還有機制。唐代時用水車帶動茶磨,將磨碎的茶葉製成團茶;50年代,用過簡易筒形揉茶機和水利揉茶機,大大提高了工效。特別是由信陽縣茶葉總公司、龍潭牌茶葉總廠開發研究的茶葉機械初制加工技術,結束了信陽毛尖必須依賴手工炒制的歷史,把信陽毛尖的炒制技術提高到新的水平。




《中國十大名茶——祁門紅茶》

祁門紅茶,簡稱祁紅,產於黃山西南的安徽省祁門縣。祁紅是紅茶中的佼佼者,屢次獲得國際和國家級的金獎。過去也有人將與之毗連的黟(yī)縣、東至、石台、貴池等地所產的紅茶統稱祁紅。如今這些地區所產的紅茶已稱「池紅」。

產地的自然環境:祁門境內峰巒起伏,山勢陡峻,林木豐茂,茶園多分佈於海拔100~350米的山坡與丘陵地帶,氣候溫和,無酷暑嚴寒,年均氣溫在 15.6℃,無霜期年平均為232天以上;空氣濕潤,相對濕度為80.7%;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尤以產茶的4~6月份雨量多,超過 200毫米;土壤主要為紫色頁岩等風化而成的黃壤或紅黃壤,土質肥厚,結構疏鬆,透水、透氣及保水性強,酸度適中,PH值為5~6,含有較豐富的氧化鋁與鐵質。特別是春夏季節,由於雨霧瀰漫,飽經濕潤,適度光照,使茶樹茶葉的持續柔嫩得以延長。

采制工藝:祁紅於每年的清明前後至穀雨前開園採摘,現采現制,以保持鮮葉的有效成分。鮮葉按質分級驗收。特級祁紅以一芽一葉及一芽二葉為主。其製作分初制、精製兩大過程。

初制包括萎凋、揉捻、發酵、烘乾等工序;精製則將長、短、粗、細、輕、重、直、曲不一的毛茶,經篩分,整形,審評提選,分級歸堆,為了提高幹度,保持品質,便於貯藏和進一步發揮茶香,再行復火、拼配,成為形質兼優的成品茶。

祁門紅茶獨具的特色是:
外形條索緊細秀長,金黃芽毫顯露,鋒苗秀麗,色澤烏潤;湯色紅豔明亮,葉底鮮紅明亮;香氣芬芳,馥郁持久,似蘋果與蘭花香味。在國際市場上譽為「祁門香」。如加入牛奶、食糖調飲,亦頗可口,茶湯呈粉紅色,香味不減,不僅含有多種營養成分,並且有藥理療效。

祁門紅茶從1875年問世以來,為我國傳統的出口珍品,久已享譽國際市場。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質獎章。1980、1985、1990年由祁門茶廠生產的特級、一、二級祁紅連續三次獲國家優質食品金質獎。1986年被商業部評為全國優質名茶。1987年又獲第二十六屆世界優質食品金質獎章。 1992年獲中國旅遊新產品「天馬金獎」;1993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級指定產品,祁門茶廠被定為國家旅遊產品定點生產企業。該茶在國際市場上與印度大吉嶺、斯里蘭卡烏伐紅茶齊名,並稱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已出口英、北歐、德、美、加拿大、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真假鑑別:

祁門紅茶產於安徽祁門縣。茶顏色為棕紅色,切成0.6─0.8釐米,味道濃厚,強烈醇和、鮮爽。假茶一般帶有人工色素,味苦澀、淡薄,條葉形狀不齊。




《中國十大名茶——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產於閩北"秀甲東南"的名山武夷,茶樹生長在岩縫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武夷岩茶屬半發酵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其主要品種有「大紅袍」、「白雞冠」、「水仙」、「烏龍」、「肉桂」等。

  武夷岩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 ,回味無究。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群從的喜愛,曾有「百病之藥」美譽。

武夷岩茶(習慣通稱烏龍茶),是我國歷代名茶中的上品,歷經淪桑而不衰,迄今在國內外市場仍屬佼佼者。獨特的主態環境武夷山在福建崇安縣(現改武夷山市)東南十公里,四面皆谿壑,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之勝。峰岩交錯,翠崗起伏,峽谷縱橫。九曲溪水碧綠清透,素有碧水丹山、奇峰怪石著稱。山中氣候溫暖,無嚴寒醋暑之別,年平均氣溫在18℃以上。常年雨量充沛,岩泉滲流,雲霧瀰漫,相對濕度較大。土質為岩石風化後的砂礫壤土,結構疏鬆,酸度適宜。富含有機質和礦物質。茶和松、杉、竹、梅、仙橘、仙李、仙桃、仙荔、紫藤、橄欖、菊花、相思樹等四季吐香的檀物,相依相偎,可見其氣候之溫暖和鐘山川之靈享。

武夷山素有"奇秀甲於東南"之譽。自古以來,就是遊覽勝地。武夷山所以蜚聲中外,不僅僅由於它的風景秀麗,還在於它盛產武夷岩茶。"武夷不獨以水之奇而奇,更以茶產之奇而奇"。

  武夷從唐朝生產蒸青團茶起,至明末罷貢茶之後,武夷茶葉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積歷代制茶經驗的精髓,創製了武夷岩茶。

  產茶地點不同分別:正岩茶,半岩茶,洲茶。正岩茶指武夷中心地帶所產的茶葉,其品質香高味醇厚,岩韻特顯。半岩茶指武夷岩邊緣地帶所產的茶葉,其岩韻略遜於正岩茶。洲茶泛指崇溪,九曲溪,黃柏溪溪邊靠武夷岩兩岸所產的茶葉,品質又低一籌。

  武夷岩茶製造方法獨特,工藝精巧,兼有紅,綠茶製造原理的精華。在製造過程中即精選適制的茶樹品種,嚴格採摘標準,又運用精湛細緻的焙制技術。

  岩茶焙制的工序為:萎凋,做青,殺青,揉捻,烘焙。岩茶的做青,搖青與做手交替進行。將曬青後的茶青置於水篩或搖青機中,不斷迴旋和翻動,使葉緣磨擦,搖青次數從少到多,力量從輕道重,間歇時間從短到長,週而復始,反覆5-7次,後期搖青不足輔以雙手輕拍做手。全程8~12小時。因茶樹品種,氣候,曬青程度等不同,做青次數,程度也不同,既"看青做青""輕萎凋重搖""重萎凋輕搖"。岩茶的烘焙特點是,高溫水焙和文火慢烤,形成特有的火功。

  武夷岩茶的泡飲,別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噱咽,先嗅其香,再試其香,徐徐咀嚼而體貼之"(《隨園食單》)。開湯第二泡香才顯露。茶湯的香氣自口入,從咽喉經鼻孔呼出,連續三次,所謂"三口氣",即可鑑別岩茶的上品的香氣。更有上者"七泡有餘香"。

真假鑑別:

武夷岩茶產於福建崇安縣。外形條索肥壯、緊結、勻整,帶扭曲條形,俗稱「蜻蜓頭」,葉背起蛙皮狀砂粒,俗稱蛤蟆背,滋味醇厚回苦,潤滑爽口,湯色橙黃,清澈豔麗,葉底勻亮,邊緣朱紅或起紅點,中央葉肉黃綠色,葉脈淺黃色,耐泡在6─8次以上,假茶開始味淡,欠韻味,色澤枯暗。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TOP



《中國十大名茶——安溪鐵觀音》

鐵觀音,茶人又稱紅心觀音、紅樣觀音。清雍正年間在安溪西坪堯陽發現並開始推廣。天性嬌弱,抗逆性較差,產量較低,有「好喝不好栽」之說。「紅芽歪尾桃」是純種鐵觀音的特徵之一,是製作烏龍茶的特優品種。名茶鐵觀音,色澤黛綠,形如珍珠,湯色金黃,味醇鮮爽,香氣獨特,猶如玉蘭吐芳。沏泡款款有序,動作優美,真正達到純、雅、禮、和的品茶意境。

安溪鐵觀音主產區在西部的「內安溪」,這裡群山環抱,峰巒綿延,雲霧繚繞,土質大部分為酸性紅壤,土層深厚,特別適宜茶樹生長。

鐵觀音製作嚴謹,技藝精巧。3月下旬萌芽,5月上旬開彩,一年可採制春、夏、暑、秋四季。茶葉品質以秋茶為最好,春茶產量最多,約佔年產量的 40-45%;秋茶香氣最濃,俗稱「秋香」,產量約佔15-20%。鮮葉採摘必須在嫩梢形成駐芽後,頂葉剛展開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採下二、三葉,並注意做到不折斷葉片、不摺疊葉張、不碰碎葉片,不帶魚葉和老梗。還應注意不同生產地帶及不同採摘時間的茶葉不能混雜。

名茶鐵觀音的沏茶技藝,沖泡過程非常講究,是一門融傳統技藝與現代風格為一體的品茶藝術,極具濃郁的地方特色,它傳達的是:純、雅、禮、和的茶道精神理念。

  純:茶性之純正,茶主之純心,茶友之純凈,乃為茶道之本。

  雅:沏茶之細緻,身韻之優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藝之流程。

  禮:感恩於自然,敬重於茶農,誠待於茶友,為茶主之茶德。

  和:是人、茶與自然的和諧,清心和睦,屬於心靈之愛,為茶藝之「道」也!

真假鑑別:

鐵觀音產於福建安溪縣。葉體沉重如鐵,形美如觀音,多呈螺旋形,色澤砂綠,光潤,綠蒂,具有天然蘭花香,湯色清澈金黃,味醇厚甜美,入口微苦,立即轉甜,耐沖泡,葉底開展,青綠紅邊,肥厚明亮,每顆茶都帶茶枝,假茶葉形長而薄,條索較粗,無青翠紅邊,葉泡三遍後便無香味。




《中國十大名茶——都勻毛尖》

都勻毛尖又名「白毛尖」、「細毛尖」、「魚鉤茶」, 是黔南三大名茶之一。據1925年《都勻縣誌稿》載:「茶,四鄉多產之,產水菁者尤佳,以有密林防護也。 1915年,巴拿馬賽會上曾得優獎。輸銷邊粵各縣,遠近爭購,惜產少耳。自治明至立秋並可採,穀雨前采 者曰雨前,茶最佳,細者曰毛尖茶。」可見,史籍對毛尖茶的產地、採摘時間、產品品質以及產銷情況均作 了簡明的記述。

  歷史上毛尖茶的工藝幾乎失傳,1973年都勻茶場通過調查研究,試製成功新的毛尖茶,使這一古茶重放光彩。1982年在全國名茶評比會上,以優美的 品質跨進了全國名茶的行列。產品除銷往北京、貴陽等大城市外,還遠銷日本和港、澳等地,深受消費者的讚賞。

  毛尖茶產於貴州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勻縣,以主產區團山鄉茶農村的哨腳、哨上、黃河、黑 溝、錢家坡所產品質最佳。這裡山谷起伏,海拔千米,映谷溪間,林木蒼鬱,雲霧籠罩,氣候溫和,平均氣溫 15.5℃,年有效積溫4915℃,冬天不嚴寒,夏季無酷暑,年降水量1404毫米,尤其是春夏之交,細雨濛濛,極利茶芽萌發。

  毛尖茶選用當地的苔茶良種,具有發芽早、芽葉 肥壯、茸毛多、持嫩性強的特性,內含成份豐富。優良的芽梢,為形成毛尖茶的品質提供了物質基礎。

  毛尖茶清明前後開採,與《都勻縣誌稿》所述「自清明至立秋並可採,穀雨前采者曰雨前,茶最佳、細者曰毛尖茶」是相吻合的。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長度不超過2.0釐米。通常炒制500克高級毛尖茶約需5.3—5.6萬個芽頭。

  采回的芽葉必須經過精心揀剔,剔除不符要求的魚葉、葉片及雜質等物。攤放1--2小時,表面水蒸發乾淨即可炒制。炒制工藝分殺青、揉捻、搓團提毫、乾燥四道工序。

  毛尖茶炒制,全憑一雙技巧熟練的手在鍋內炒制,一氣呵成。

  殺青:鍋溫120--140℃,投葉量500—700克,以抖為主,抖悶結合,採用雙手翻炒的手勢。做到抖得散,翻得勻,殺得透。當葉質轉軟,清香透露,降低鍋溫進入揉捻工序。

  揉捻:揉時長、用力重,是毛尖茶揉捻的特點,是形成毛尖茶味濃的因素之一。鍋溫保持70℃左右, 用單把揉的手法,將茶葉左右推揉成條,重力推揉,達到細胞破碎充分的目的,當達五成干時即轉入搓團提毫工序。

  搓團提毫:鍋溫50--60℃,將茶葉握在掌中合 掌旋搓,搓成茶團,抖散炒於,反覆數次至七成干度,改用雙手捧茶,壓搓茶條,邊搓邊炒,搓炒結合,搓至白毫豎起,茶葉約八成至九成干時,降低鍋溫(50℃ 以下),將茶葉薄攤鍋中炒至足干。炒乾時作輕巧翻炒動作,使茶葉裡外干度一致,增進香氣。

  「三綠透三黃」是毛尖茶的特色,即干茶色澤綠中帶黃,湯色綠中透黃,葉底綠中顯黃。具體特點是:外形條索緊結纖細捲曲、披毫,色綠翠,香清高,味鮮 濃,葉底嫩綠勻整明亮。真是雪芽芬芳都勻生,不亞龍井碧螺春,飲罷浮花清鮮味,心曠神恰似神仙!


真假鑑別:

都勻毛尖產於貴州都勻縣。茶葉嫩綠勻齊,細小短薄,一芽一葉初展,形似雀舌,長2─2.5釐米,外形條索緊細、捲曲,毫毛顯露。葉底嫩綠勻齊。假茶葉底不勻,味苦。

【備註 :所有資料來自網絡】

[ 本帖最後由 冷月孤云 於 2011-4-28 23:14 編輯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