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祈竹仁波切開示: 皈依的定義

祈竹仁波切開示: 皈依的定義



皈依的定義 - 祈竹仁波切


什麼叫做「皈依」呢?許多漢人一聽到「皈依」這個名詞,便以為是指一個儀式,其實這是指依止之心態。「皈依」就是把我們的命根至心託付、一心依止的意思。在世俗上,有些人托賴錢勢及名位等。在宗教上,有些人皈依三寶,但也有人皈依世間天神,乃至龍族或餓鬼道眾生等。在這裏,我們所說之皈依是指以正確的皈依態度而皈依正確的皈依物件。正確的依止是入佛教之門的門檻,所以它極為重要。

   要說皈依,必須分四支講解,首先講正確的皈依動機,次說正確的皈依物件,再說修持皈依的方法,最後講皈依後應注意的事項。


正確之皈依動機

現在所說的部份極為重要,大家必須提起精神來聽聞。

   判別是否真正佛教徒,要看有否真正的皈依心,而真正的皈依,端賴有否生出正確的皈依動機。若缺了動機或缺了清淨而正確之動機,我們的皈依便非如法的皈依。在《廣論》中,單單講皈依的部份就有十多頁,足見其重要性。

   合格皈依的因有三重,分別呼應下、中及上士道。下士發心者,知道人死不如燈滅,而經觀察又知來世處境不妙,便思慮:「誰能救我?」他們明白到唯有三寶能救助他們於三惡道厄運之能力,以此心尋求庇蔭,這是下士之皈依因。中士者,因見苦諦及集諦與十二因緣等,便明白到就算能生於三善道,仍然並不算徹底及安全,所以他們欲求究竟解脫。誰有能力令他們脫出六道呢?唯有三寶可以!故此,他們以這動機作為皈依因。最利根者,見眾生苦而心生不忍,欲求最上之智慧、悲心及能力來救助度生,為著這目的,他們必須依賴三寶而求成佛,這是大乘或上士之皈依心。以上三重皈依心的依止物件不變,只有依止動機上的不同而已。修持皈依的人,依自己根器及心量大小,而有不同的皈依因。

   此外有些人,只是為了求財、求子女或求健康的心去皈依三寶,甚至有強盜為求搶劫行動成功而禮拜、上供及皈依三寶的,這些都非正確或合格的皈依動機。只有前說三種皈依因之任何一種,方為合格的皈依因。


正確之皈依物件

剛才講過,皈依的因有分為合格及不合格,被依止之物件亦然。如果我們有正確及堅定的皈依因,卻依止了沒有資格或能力的物件,仍然不可能得益。因此,我們可以排出四種可能性,一為以正確的皈依因依止正確的物件,二為有正確的皈依因但依止物件不合格,三為依止之物件合格但自己皈依之因不對,四為以不合格的皈依因依止不具格之對象。我們已說過了三重合格的皈依因,現在要說的是堪作我們的依止之物件。有關這一點,衲分為兩角度講說,首先講我們當依止之物件是什麼,然後講這物件值得我們安心地至心託付的原因。


值得依止之對象

許多人喜歡見廟便拜,以為這樣便會多福無難,這是十分笨的做法。天神等雖然福報很大,而且也有少許賜福的能力,但他們並不能救助我們的未來生,而且也不見得一定願意為我們的現世賜福。這些天神與人一樣有煩惱,如果我們剛好能討得天神之歡心,或許的確能得到少許有限的好處。明天他們不願意賜福了,便可能隨意地加害。再者,天神連自己的未來生也照顧不來,如何救助我們呢?至於龍王等,牠們本屬畜牲道眾生,其能力十分有限,所以亦不堪作至心依止之物件。至於惡鬼類等,衲就更加不必多講了。對於旁門左道的事物,我們宜少接觸為妙。至心依止鬼道眾生的人,在今生能得多少利益是說不定的,但卻種下了因緣,在死後淪為鬼道中之小嘍囉眾。此外有些人,雖不依止上述對象,但他們只依止三寶中的一寶或其中一員,譬如說有許多信奉民間信仰的漢人便一心依止觀音大士或彌陀,卻連三寶是什麼也不知道。他們這樣做亦能得到許多利益,但卻不能得到最圓滿的好處,因為單單皈依三寶中的其中一寶或其中一員,雖足以令我們脫離現世中之劫難,但卻並不足以令我們離三惡道、解脫乃至成佛。值得我們至心生生世世託付的物件,是佛、法、僧三寶。這並非說我們單單皈依三者之一,而是必須對他們全都依止,缺一不可。

   有許多人自稱皈依三寶,但卻搞不清楚三寶是什麼和不是什麼,所以現在我們討論一下三寶到底是指什麼。

   佛陀的梵文是Buddha,意為「覺悟者」。佛陀是斷一切過及具一切德的完美導師,他具有圓滿的智慧、悲心及能力。本師釋迦牟尼佛曾在二千多年前的印度,弘傳了我們現今所信奉的佛教,所以他是我們佛教的創始人。可是,皈依佛寶並不狹指皈依釋迦牟尼佛,而是指依止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佛陀。佛有法身、報身及應化身,這些都包括在我們的依止物件範圍內。世間的佛像雖非真佛,但代表了佛寶。

   法的梵文是Dharma,乃指一切教法,包括三士道教法及證法,乃至短短的一句觀音六字咒等。佛經雖非真正意義上的法寶,但它們代表了法寶,而且令我們最終證得法寶,所以它們是住持法寶。法寶是三寶中最主要的依止對象。

   僧伽的梵文是Sangha。僧寶可分為勝義僧寶及世俗義僧寶兩種,前者包括菩薩、辟支弗、聲聞、羅漢及出世間護法等,後者乃指四位或以上之具戒凡夫比丘團體。


值得依止之原因

在世俗上,如果我們尋找某人求助,首先必須認定他有能力和願望救助我們。對方若根本無能力或者有能力但不願施助,便不是我們求助的理想物件。剛才講述了應當依止之物件,現在衲講解他們值得我們信賴的原因。

   在三寶中,法寶是佛所教及所證之法,僧寶是修持法寶的道侶。所以,如要確定三寶是否堪以信賴依止,主要必須看佛陀是否真的有能力及是否有偉大過人之處。

   (1)    自身亦難保者,肯定並無能力救助別人,但佛陀卻是斷除一切怖畏之自在者。

   (2)    佛陀不單自己已離怖畏,而且有圓滿能力引導我們亦脫離怖畏。

   (3)    佛陀不單已得自在及有能力引導我們,而且亦願意引導我們。

   (4)    佛陀不但願意引導我們,而且絕不偏心。對乞丐、妓女、屠夫及大罪人等,佛陀都一視同仁地巧作教導。

   由於上述這四原因,我們知佛陀有能力及願意幫助我們,所以其指引之道路—— 法寶,及同走此路的僧寶,都值得我們一心信賴。


修持皈依之方法

這一支分四點來講,一為憶知其功德,二為憶知其差別,三為誓願一生皈依,四為不對其他物件依止。

憶知三寶功德

我們應常常念三寶之功德,現在衲只粗略地說一說,大家應於日後自己參考《廣論》等之有關部份。

   我們把三寶之功德分開說,首先說佛寶之功德。

   佛寶之功德

      佛陀之功德可由其身、語、意及其事業這些不同角度闡釋。

     (1)    佛陀之身功德 - 佛陀的圓滿身相有三十二相及八十種好,共一百一十二種特徵,例如無見頂及眉間白毫等。我們並非只因這些身相奇妙而讚歎,而是因為
                           它們之中的任何一項,皆必須經許多劫之修持方能獲得。

     (2)    佛陀之語功德 - 今天衲在此法座上講經,由於語言障礙而必須有翻譯員協助,又由於聲量之薄弱而令坐遠處的人聽不清楚,佛陀說法可不是這樣的。在佛
                           說法時,其聲美妙動聽,不論遠近皆可聽清,聽眾聽到佛陀以聽眾各所熟識的方言說法,而且所說的更是適合個別根機之恰當教法。如果
                           今天佛陀在這裏說法,便不需翻譯員及擴音器,四川人會聽到佛陀以四川話開示,北京人會聽到佛在說北京話,不論坐得遠或近,佛的話
                           音一樣清晰。此外,下根的人會聽到佛在講適合下根理解及修學的法,中根者聽到中根之法,上根者則聽到佛在說上乘之法。這就是佛陀與
                           凡夫的分別。

     (3)    佛陀之意功德 - 佛陀的意充滿悲心,不分親疏。此外,佛陀的意是遍知智,譬如說我們在五臺山、北京、上海、成都及四川各取少許砂土混在一起讓佛
                           陀看,佛能把它們分開,並說出:「這顆砂是五臺山的中台一樹下所取的,那顆砂是北京雍和宮前馬路邊上取的……」等等而作辨別。沒有
                           什麼是佛陀不知道的。

     (4)    佛陀之事業功德 - 佛陀的身、語、意,不斷地為眾生而作利益,而且這都是自然而發生的。

    法寶之功德

        因著正法,眾生才賴以斷除一切過失、修足一切功德,最終成佛。佛陀之偉大及圓滿,全賴法寶所賜。所以,法寶之功德恐怕不必多作解釋了。

    僧寶之功德

        菩薩、羅漢等的功德不可言盡,譬如說他們能化身千萬而利益眾生等。在佛經中,常常會讀到佛陀之羅漢弟子如何在一座講法中便令幾萬人同時見道的例子。


憶知三寶差別

我們修持皈依三寶,必須認知其分別。

   (1)    從定義上的分別來說,佛寶是圓滿證悟者,法寶是佛陀出現之結果,僧寶是修行佛法者。

   (2)    從作用上的分別來說,佛是開示正法者,法是斷除煩惱者,僧是其他眾生的模範。

   (3)    從對三寶分別之態度上來說,我們應視佛寶為供養之物件、對法寶視為自己應當努力證悟的內容、把僧寶視為同行的伴侶。

   (4)    從修持上的分別來講,對佛寶應供養承事,對法寶應如理修學,對僧寶應恭敬。

   (5)    從憶念三寶的各別方法來說,應依前述之三寶各別功德而作憶念。

   (6)    依佛寶及僧寶得益方法是以承事供養之心皈依等,依法寶的得益方法是以令自心生起法寶的心修學。


誓願一心皈依

我們一心認定及依止佛寶為開示導師、法寶為主要的皈依對象、僧寶為修持之助伴。


不依止其他物件

如今的人,常常會說一些例如「我既皈依三寶,但我亦皈依道教。它們都是同樣導人向善的宗教嘛!」一類的話。作為三寶弟子,當然應該尊重別人的信仰,但若同時亦依止別的宗教或對象,則有違本來對三寶之依止。

   以上說完皈依之方法。自此時起,我們應當知道,修皈依並非單指一次性的參加皈依儀式,亦不單指口頭上之念誦皈依偈而已。我們已依次講完皈依動機、物件及方法了。跟著下來,我們要學習皈依後必須注意的事項。


皈依後應注意的事項

皈依學處散見於不同經論中,《廣論》把它分為兩組而歸納教授,第一依《瑜伽師地論》教法所說,第二依歷代師承所說。


《瑜伽師地論》中有關皈依學處之教授

在皈依後,應認定佛陀為堪依止之大師,並認定法為主要之依止對象,對煩惱應努力滅除,更應如法地作聞、思、修。此外,行者應戒除放逸、培養悲心、常作供養及避免傷害眾生。

歷代師承有關皈依學處之教授

在皈依三寶後,有些事是我們應作的,有些事是我們不應作的,這些稱為「皈依學處」。

   皈依學處分為三寶共同的學處及不共的學處。共同學處是皈依三寶後該守的行持,普遍適用於三寶之總體的教授;不共的學處是指因為皈依了三寶中的某一寶而該作或該忌的事行,是針對三寶中的某一者而講的。


皈依三寶後之不共學處

在不共學處中,分為該戒除避免的事行及該奉持的事行兩種。皈依三寶中之其一後不應作的事稱為「不共遮止學處」,該奉持的事行稱為「不共成辦學處」。

皈依三寶後之不共遮止學處

遮止學處有三條,分別與佛寶、法寶和僧寶有關。

      (1)皈依佛寶後之不共遮止學處 - 因為皈依了佛,我們不再依止世間各種天神、土地公及龍族等等。這些生命形式,不過是與我們一樣的凡夫而已,他們並未超脫
                                   生死,所以他們根本無能力利益我們的來生,亦不堪作我們的依止物件。這些凡夫眾生確有少許能力,但卻並無像佛陀般的德行
                                   及悲心。在我們供養這類眾生時,他們或許會給我們少許世俗上的好處,但一旦忘了供養,他們可能像人類一樣小器,馬上便會
                                   反臉、施害我們。作為佛教徒,我們亦不宜與父母及家人不協調。如果你的家族一向有祭天、祭地等傳統,我們亦可以參與供養。
                                   在供養時,我們應以同輩友人的心態作供、奉上水果及茶等,請他們給予世間順緣或起碼不要加害,但我們不可以由心依止,否
                                   則便積下了因緣,於未來生成為他們的下屬,而且亦違犯了皈依佛的遮止學處。

      (2)皈依法寶後之不共遮止學處 - 既皈依了正法,我們便要依止佛陀的教法行持,不應作與佛法相違的事。在正法中,最中心的基礎便是不可傷害其他性命,包括
                                   昆蟲等,所以我們至少要做到不殺生。在人生中,我們當然少不免會在無意中踩死昆蟲等。在我們小心愛護生命之餘,若無意地
                                   踩死了昆蟲等,並不算違犯了皈依法寶的遮止學處,但如果我們有心地殺生,便馬上違犯了這學處了,譬如說我們去餐廳時,親
                                   手指著一尾魚,叫餐廳為我們殺死及烹調,吃時覺得十分滿意,這便是圓滿的殺業。自己不殺而叫人代殺,果報比自己親手殺更
                                   重。漢人喜歡去海鮮餐館用膳,所以大家尤其要小心,決不可直接參與殺生。不吃素的人,只可食用已死及非為自己殺的肉。有
                                   些地方的文化中,不單把動物殺死,更要以殘忍的方法殺害,例如慢慢放血、活活地把牠們曬乾或活蒸等,由於這種殺法令眾生
                                   受的痛苦更大,此殺生的業力及果報亦更大。如果我們不單自己戒殺,而且更教人戒殺,對自己、該人及其它眾生都有甚大利益,
                                   而且更會令自己長壽。

     (3)皈依僧寶後之不共遮止學處 - 既皈依了僧寶,我們便要避免與不善友來往,這一點在現今社會極難做到,但衲身為師長,便有責任這樣地教授。什麼是「不善友
                                  呢」?「不善友」並非什麼三頭六臂、頭上長角的魔鬼,而是那些教導及引誘我們傷害眾生、不依因果的人。在初皈依時,由於我們
                                  自己對三寶的依止未為堅定,很易受人唆擺,所以必須小心保護自己的依止心。一旦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後,我們就不怕別人的不良影
                                  響了,甚至以後還要以悲心去引導他們向善。「有了真正的依止心」之定義是什麼呢?在古印度有一座很大的那蘭陀佛教大學,學校
                                  內有很多學僧。有一次,伊斯蘭教軍隊攻佔了該地,包圍了大學,軍人守在門外,命學僧一個一個挨著排隊走出來。在門口,學僧被
                                  給予選擇權,要命的便要發誓放棄依止三寶,堅持三寶弟子身份的便馬上處死。在這情況下,如果你寧捨命亦不捨依止,這便是「有
                                  了真正的依止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但不可真的放棄依止,甚至在開玩笑中說說亦不恰當。

    以上為三條遮止學處。


皈依三寶後之不共成辦學處

成辦學處也有三條,亦分別與佛寶、法寶和僧寶有關。

      (1)    皈依佛寶後之不共成辦學處 - 既依止了佛陀,應對任何佛的形相視為真正的佛,不論其為金的、銀的、泥的或紙上印的。我們不應把佛像當貨物般售賣或典
                                       當,亦不可視之為世間財寶般而把金佛像的放在壇中央,卻把泥佛像隨便地亂擱。既然我們把這些佛像都視為真佛,便不分金
                                       的或泥的了。此外,我們不可不禮貌地以手指佛像或佛畫等,亦不可把佛像或佛畫等放地上。在評論佛像或佛畫時,我們應小
                                       心自己的用詞,只可說:「我覺得這彌陀佛像的雕工不太高明!」等話,而不應在不留意間說出:「這彌陀真醜!」一類的
                                       話。

      (2)    皈依法寶後之不共成辦學處 - 法寶乃三寶中的正依止物件,所以它在定義上地位比佛寶及僧寶還要高。既依止了正法,當視一切經論為真正的法寶,不可把
                                       它們放地上或在其上跨過,亦不可賣經書以餬口。在現今年代,很多寺院也以售賣經書作為僧眾的生計,這是很大的錯誤。在
                                       西藏曾有一富戶延請一高僧到家中作法事,並對高僧供養飲食。在晚上,高僧突然全身疼痛難當,他自覺此並非尋常病痛,便
                                       以神通觀察,竟見無數佛經咒字在肚中穿插!高僧向他的本尊觀音祈請,觀音現身向他說:「你今天應供時所吃東西,乃富戶
                                       賣大藏經所得,幸好你業障輕,此業馬上顯現為輕微之果報,如果換了是業重者,此不善業不馬上輕報,而會在來生招致極重
                                       之果!」由此可見,即使只在無意中犯了這類業,後果亦很嚴重。 如果我們住在售賣經書或佛像維生的寺院中,吃用了由售賣
                                       經書或佛像所得盈利買來的食品,即使本人並沒參與售賣經書或佛像,也或多或少會沾上一點業,所以必須懺業淨化。此外,
                                       有些漢人習慣用經書將佛像墊高,這也是不正確的。法寶乃正依止物件,所以它在定義上比佛寶還高。把經書放在佛像頂上是
                                       沒錯的,但把經書用來墊佛像卻會違犯學處。

      (3)   皈依僧寶後之不共成辦學處 - 既依止了僧寶,必須對其尊重。若有四位凡夫僧聚在一起,我們就必須視其為住持僧寶,我們不但不可不敬僧眾,就連地上的
                                      一角破袈裟亦不應跨過。

   以上說完三條不共成辦學處。


皈依三寶後之共通學處

除了以上六條不共學處,我們也要依止共同的學處。共通學處共有六條︰

      (1)    皈依後,我們應不斷地每天想念三寶功德。

   (2)    在每次飲食時,我們應在心中首先供養三寶,然後方進食。這是為我們自己積累功德及為表尊敬而作的,並非佛陀等需要飲食或稀罕我們的討好。

   (3)    在日後,我們應隨自己的能力引導他人學法。

   (4)    皈依後,我們應每天日三次、夜三次想念三寶功德而誦念皈依文。皈依文有許多版本,最簡單的版本莫過於「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三句了。如法地修任
            何本尊法前行或日修道次第的人,其實在日常功課中已經包括了誦念皈依在內。

   (5)    不論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應該至心依賴三寶。

   (6)    上至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至在隨便開玩笑的戲言中,我們都不能放棄對三寶的皈依。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違犯了上述學處,便應至心懺悔,在三寶前重新依止。

   皈依的利益十分廣大,我們雖然不能把它們盡說,但衲分八點來略說一下。

   (1)    在皈依後,我們正式成為了三寶弟子。

   (2)    受戒及持戒是功德的基礎,但皈依為受戒之基礎。在皈依後,我們才有資格進一步求受能持守的戒,藉以積聚功德。

   (3)    因為依止了三寶,尤其是正法,我們便會依因果等教法而戒惡行善,所以罪障便會消退。

   (4)    罪障與功德及福報就如蹺蹺板般,此增則彼弱,此弱則彼增。在皈依後,由於罪障消退了,功德及福報便會隨而增長。

   (5)    只要有決定性的依止,尤其是在死前一剎憶及三寶,我們便不可能在下生落入三惡道。

   (6)    我們一生中,常會有地、水、火、風的災害及野獸、非人、盜賊等之加害,亦會受種種煩惱等痛苦所煎熬,但在至心皈依三寶後,這些違緣皆不能加害我們。

   (7)    由於罪障少了而功德增長了,我們一切所願便會自然成辦。

   (8)    一旦依止了三寶,我們便踏上了成佛之路,最終決定成佛。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