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Intel CULV處理器、ULV處理器、常規處理器之深入探討

Intel CULV處理器、ULV處理器、常規處理器之深入探討

Intel(英特爾)成功炒熱,輕省筆電(Netbook)之後,為擴大筆電市場戰線布局,
推出 CULV(Consumer Ultra Low Voltage;消費性超低電壓)筆電
作者:顏國偉

於今(09)年第2季開始銷售的消費性超低電壓(Consumer Ultra Low Voltage;CULV)處理器,是英特爾(Intel)從去(08)年底便開始醞釀的產品策略。面對Intel這步棋,宏碁(Acer)、微星(MSI)、聯想(Lenovo)與華碩(ASUS)等筆電廠商紛紛響應、循序推出使用CULV處理器的新款筆電。

為什麼CULV這個不在Intel原有產品規劃的臨時提議這麼受到筆電業者支持呢?答案很簡單,CULV有望促成消費者、筆電業者與Intel的三贏局面。至於我為什麼會下此結論,我想得從CULV處理器為何會出現,以及CULV的技術本質等構面談起。

【編按一:CULV是Intel用來為防止常規筆電處理器因筆電業者將Atom處理器應用在10.2吋以上的筆電機種,導致銷售狀況日漸下滑的臨時提議】

市場需求下的破規產物

金融風暴,導致常規筆電(Regular Notebook)去(08)年的銷售狀況遠不如預期、消費者轉擁抱小筆電(Mini-Note/Netbook),以及有愈來愈多的筆電業者投入小筆電市場。

伴隨小筆電市場競爭欲發激烈,不少筆電業者為區隔自家小筆電與其他廠牌產品的差異,開始將常規筆電的功效轉移至小筆電上,如支援Wi-Fi等,但因小筆電的效能偏弱、不比常規筆電,因此,那些期待可以小筆電取代常規筆電的消費者,最後多失望的將工作平台轉回常規筆電。

面對上述市場狀況,Intel提出價位低、但效能近似於傳統常規筆電處理器的CULV處理器,好讓消費者有「效能優於小筆電、價位低於常規筆電」這個新選擇。

CULV是「小筆電熱銷」與「景氣急凍」下造成的臨時策略,但這絕對不是Intel的唯一臨時策略;雖然小筆電的熱銷程度完全出乎 Intel預料,但因熱銷已成事實,為延續小筆電的市場熱度,原先僅針對行動上網裝置(MID)進行後續產品規劃的Intel,也臨時提出Aton N280與GN40晶片組,補強原有Atom N270、945GSE的不足。

小筆電熱銷後,Intel臨時推出Atom N280、GN40因應,另為避免不景氣導致常規筆電銷量停滯不動,只好臨時推出CULV處理器(搭配晶片組多為GS40、GS45)。

CULV有助Intel捍衛收益

CULV處理器的問世除是Intel因應市場需求而下的決定,同時也是Intel捍衛自身收益的不二產品。

此話怎說?試想,一部使用260美元Core 2處理器的常規筆電售價約為1,000美元,而使用45美元Atom處理器的小筆電售價則落在400美元,因此,當消費者決定選小筆電捨常規筆電之際,除筆電業者會少600美元的營業額,處理器廠商也將少賺215美元。

若小筆電的銷量有衝到一定規模,筆電業者還可以薄利多銷的方式獲利、營業額也可能超越既往單純只賣常規筆電的狀況。無奈事與願違,小筆電的成長力度雖強勁,但數量卻無法彌補常規筆電短銷的程度;這也是小筆電業者會逐漸調漲產品售價,並且推出採用CULV處理器筆電的原因。

或許有讀者在想,筆電業者還可透過將Atom處理器用在更高吋數的筆電等方式拉升營收獲利;即,突破Intel對Atom處理器的限制(螢幕吋數必須在10.2吋以下),將之用於11.6吋、12.1吋、甚至13.3吋。

畢竟,該種做法很容易讓消費者產生物超所值的感覺(螢幕吋數與常規筆電相同,但價位卻便宜許多),進而花錢採購;而且,對筆電業者來說,賺的錢雖然比過去少一點,但因Atom處理器本就低廉,一買一賣間,業者仍有價差利潤。

市場若真如是發展,消費者、筆電業者都將是贏家,唯一輸家是處理器廠商;而這絕對是Intel不樂見的。為了防堵筆電業者將Atom用於更高吋數的筆電,Intel遂祭出CULV,貫徹Atom處理器僅能用在10.2吋以下機種的使用範疇。

前文已分享Intel之所以會推出CULV處理器,是應市場需求,以及維護自身利益下的破規產品。接下來將進一步分享為何CULV有助Intel防堵AMD與VIA,以及CULV的技術本質。

有助防堵AMD Yukon平台

除了讓消費者多一個中間選擇、自身收益,以及避免筆電業者破規運用Atom處理器外,CULV處理器的問世,也有助於Intel防堵超微(AMD)及威盛(VIA)。

小筆電熱銷讓無法端出與Atom處理器一樣低成本、低功耗的AMD與VIA決定改採圍魏救趙的間接競爭策略:因應消費者期望以較低的價格購買到一台與常規筆電相同功效(如2.5吋硬碟、XP作業系統等)的小筆電需求,推出價格較低廉的常規筆電處理器,如VIA Nano與AMD Yukon。

【編按二:Atom處理器除使用Intel最先進的45nm製程技術外,還加入金屬閘極(Metal Gate;MG)與高介電質絕緣層(High k)等技術,因此,功耗非常低,如Atom N270的功耗僅2.5W。

相對的,AMD後期雖有45nm製程技術,但因其的處理器是以高效為訴求,是故,未使用45nm製程;而VIA的王牌處理器:Nano,亦是採用65nm製程技術,且沒有使用MG或Hi-k技術。

Atom在低成本、低功耗這個市場上,幾乎沒有敵手,而這也是去(08)年有近90%的小筆電業者以Atom處理器為主的原因。僅惠普(HP)初期力挺VIA C7-M,以及後期有些白牌業者使用C7-M。】

AMD與VIA的這步棋也沒走錯,繼VIA Nano獲得三星(Samsung)青睞、應用於12.1吋的NC20筆電後,AMD Yukon平台也獲得HP青睞,被運用在HP Pavilion dv2初階常規筆電(一樣是12.1吋)。

如此一來,消費者極可能因為Samsung NC20、HP Pavilion dv2等初階常規筆電的性價比不凡,而放棄採購Atom小筆電、或其他常規筆電,轉以NC20、dv2,若市場真這麼發展下去,AMD與VIA也將得以Intel抗衡。

為避免上述這種「大欺小」局面發生,以及筆電業者將Atom用於更高吋數的筆電機種(等於自己左手打右手,自傷收益),Intel只好祭出CULV,正面抗衡AMD Yukon平台,以及VIA Nano。

CULV非新技術

瞭解Intel推出CULV處理器的動機後,接下來大夥一定會好奇,Intel臨時祭出的CULV技術本質是什麼?嶄新技術、或舊酒裝新瓶?

首先,CULV處理器跟過往的超低電壓(ULV)處理器的技術相差不大:在功耗與散熱方面的表現佳;差別在於後者的應用範疇是以刀鋒伺服器(屬單板電腦)、嵌入式系統與超薄筆記型電腦等特殊應用為主。

為何ULV適用於上述應用?答案是ULV處理器的晶片功耗、散熱特性較佳,適用於散熱空間較小、或環境較嚴苛的場合。說得更明白一點,ULV處理器與常規筆電處理器的晶圓製程完全相同,而且,晶圓完成後,會針對各裸晶進行測試,功耗、散熱體質較佳者,即被歸類為ULV。

由於ULV處理器的體質較常規電腦處理器佳,再加上刀鋒伺服器、嵌入式系統屬少數應用,因此,售價自然是比常規筆電處理器貴。另外,因為ULV處理器多用在狹小、嚴苛的場合,因此,不適合使用接座(Socket),再加上一般嵌入式應用多使用焊接型處理器,因此,ULV處理器多是BGA 封裝,而非Socket。

好!重點來了!ULV處理器既然體質較佳、價格較常規筆電處理器高,為何CULV處理器反而可以賣得比常規筆電處理器還便宜?這不是很奇怪、矛盾?

是的,這確實很弔詭,但Intel也沒其他辦法了:為了不影響銷售量極大的常規筆電處理器價位、質感,只好將體質較佳但用量較少的ULV處理器價格調降成比常規筆電處理器低價的CULV處理器。

那Intel大放送CULV對筆電業者來說,到底有什麼好處呢?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得先釐清Atom、CULV與常規筆電處理器的差異。

首先,Atom處理器的價格低、功耗低、直接焊於主機板上,而常規筆電處理器的價格高、功耗高、用Socket連接於主機板上。

至於CULV處理器,無論是在售價、功耗或效能,都高過Atom處理器、低於常規筆電用處理器,但連結方式則與Atom處理器相同,是用焊接,而不是用接座。

這代表使用CULV處理器的筆電業者有福了;由於CULV版處理器比常規筆電處理器便宜,因此,業者可祭出更便宜的入門機種筆電,以此打擊採用AMD Yukon的HP Pavilion dv2,以及採用VIA Nano的Samsung NC20、。

其次,由於CULV處理器比常規筆電處理器省電,因此,待機時間亦可拉長不少,最後,由於CULV處理器的技術來自ULV處理器,因此,當Intel決定以大放送反擊AMD與VIA的圍攻,意味著筆電業者可以更低廉的價位產製超薄筆電。

比較值得玩味的是,Intel目前是將CULV處理器定位在應用於10.2吋以上,但低於13.3吋的筆電,即11.6、12.1與 13.3等,但已有業者將CULV應用至14.1、15.6吋機種,未來Intel與筆電業者是否會因為將CULV處理器用在太大吋數的筆電機種,發生爭執,則待觀察。

結論

總的來看,CULV雖比Atom耗電、高價,但效能也比Atom好上一些,因此,筆電業者可以用CULV做出比傳統常規筆電更便宜、更省電、或更薄的機種,雖然三者沒辦法同時兼顧,但至少可具備一點或二點。

在不景氣的當下,可以更低價位買到更薄、更長使用時間的筆電,對消費者來說,無異是一項利多,至於筆電業者與筆電處理器供應商,則有機會藉此換回、刺激原有的筆電賣量,因此,現階段看來,CULV極可能是一個三贏的策略,但事實真會如是發展嗎?我想這就要花點時間再觀察了!

【編按三:CULV的待機時間較長絕對比Atom有意義的,因為10.2吋以下機種即便具備超長待機時間,使用者也可能因為觀看面積過小、導致眼睛疲勞,無法長時間使用,但該問題應該不會發生在採用CULV處理器、且螢幕吋數在12.1吋以上的筆電。】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