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真實的“投名狀”: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馬案”2

真實的“投名狀”: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馬案”2



傳說中的張文祥,被描畫成史記《刺客列傳》中的人物。據說,他用精鋼打造了兩把匕首,用毒藥淬過,每天夜深人靜後,勤練刺擊的手勁,疊起四、五層牛皮,用匕首去刺,起先因為手腕太弱,貫穿無力,這樣兩年,練到五層牛皮,一刃洞穿。他這樣做的用意,是假定嚴冬有下手的機會,那怕馬新貽身著重裘,亦不難一刀就要了他的命。

自從練成這樣一番功夫,張文祥暗中跟蹤了馬新貽幾年。一次相遇於杭州的城隍山,因為巡撫的護從太多,無法下手,直到如今,始能如願。又有人說,馬新貽被刺時大喊一聲“紮著了!”其實是“找著了”,意思是說冤家路狹,終於被找到了。還有人說,馬新貽被刺,看清兇手是張文祥,說一聲:“是你啊!”接著便吩咐左右:“不要難為他!”

這些傳說,繪聲繪影,言之鑿鑿,民間即令是腦筋很清楚的人,亦不能不相信。因為,不然就會發生這樣一個疑問:張文祥刺馬,到底是為了什麼?同時官場中知道張文祥沒有什麼詳細口供的人,卻又諱莫如深,頗有談虎色變之慨,因而越發助長了這些傳言的流播,不久連京城裏都知道了。

但替馬家不平的,也大有人在,只是有的膽小,不敢多事,有的與後臺素有淵源,不便出頭。只有安徽巡撫英翰,身為旗人,不涉任何派系,由於跟馬新貽私交甚厚,因而上奏,在表揚賢勞以外,“請嚴詰主使之人,以遏詭謀。”京裏又有個給事中王書瑞,奏請“添派親信大臣,徹底根究”,摺子中“疆臣且人人自危”以及 “其中或有牽掣窒礙之處,難以縷晰推詳”的話,意在言外,連慈禧太后都動了疑心。於是以五百里加緊的上諭,指派漕運總督張之萬,“馳赴江甯,會同魁玉,督飭司道各員,將該犯設法熬審,務將其中情節,確切研訊,奏明辦理”。此諭剛發,接著又發密旨,說“此事案情重大,斷不准存化大為小之心,希圖草率了事。”

張之萬是個狀元,也是個“磕頭蟲”,他的獨得之秘的強身之道,是每天臨睡以前,磕多少個頭,說是起拜跪伏,可以強筋活血。為人深通以柔克剛的黃老之學,所以也是個“不倒翁”,這時接到朝命,大起恐慌,如果遵旨根究到底,一定會成為馬新貽第二。果然,不久就接到了間接的警告,勸他不可多事,這一下,張之萬越發膽戰心驚,一直拖延著不肯到江寧。

無奈朝旨督催,魁玉又行文到清江浦,催“欽差”快去,張之萬只好準備動身,把漕標的精銳都調了來保護,數十號官船,在運河中連番南下,他自己一直躲在艙裏不露面。

其時正值深秋,紅蓼白蘋,運河兩岸的風光頗為不惡,這天由河入江,到了瓜州地方,張之萬在船裏悶了幾天,想上岸走走,走了一陣,忽然內急,就近找了個茅廁方便。野外孤露,四無隱蔽,倘或此時遇到刺客,是件非常危險的事,於是漕標參將,親自帶領兩百親兵,拿槍的拿槍,拿刀的拿刀,團團將茅廁圍住。正在收割稻子的老百姓,大為驚異,不知道那裏出了什麼事?


跑去一打聽,才知道是“漕帥張大人”上茅廁。於是張之萬人還未到,他的笑話先到了江寧。魁玉一見了面便拿他打趣,“天下總督,漕帥最闊,拉場野矢都得派兩百小隊守衛。”
3.幕後直指湘軍高層。
至此,我們已經可以想像到背後的主使人是哪方面的人了,可以肯定的是,這後面肯定牽扯到極為嚴重的政治力量,否則兩江的官員沒必要這樣噤若寒蟬!
不但審案的官吏是這樣,連欽差大人到來之後都覺得時事險惡,這不由得不讓人深思,張之萬怕什麼,難道就是一個張文祥麼?張文祥現在正關在大牢裏面,為什麼張之萬還要如此忌憚?他怕的不是張文祥,而是張文祥背後的力量。所有這一切,都使人們感到背後有一股強大的勢力,有一雙無形的手在左右著這一切。有人說是慈禧太后。不,慈禧太后沒有理由殺一個既無兵權,又不屬於任何派系的馬新貽。正是她,同治七年召見馬新貽,密旨馬新貽調查湘軍攻陷天京後太平天國金銀財寶的去向。


江寧是湘軍攻下來的,兩江一直被湘軍視為私地,他們在那裏經營了數年,豈能輕易讓給馬新貽。馬新貽幾十年來一直沒有自己的軍隊,了然一身來到江寧,如入龍潭虎穴。難怪李鴻章說:“若七年秋不妄更動,或穀山僻在海濱,竟免斯厄。”而馬新貽獨犯其忌。

太平天國失敗後,湘軍的劣根性充分暴露出來,他們比土匪還要兇殘,明目張膽地肆疾搶掠。清末施行裁勇改兵制度以後,幾萬湘軍士卒被裁撤,其中不乏將領。這些人並不回鄉務農,而是到處遊蕩擄掠。有些人參加了哥老會,有些人本來就是哥老會成員。湘軍裁撤擴大了黑勢力,散兵游勇又與黑勢力結合,成為社會的一大公害。馬新貽在懲治散兵游勇時非常嚴厲,尤其是他任命以剽悍著稱的袁保慶為營務處總管,抓到為害百姓、有非法行為的散兵游勇即就地正法。散兵游勇和黑勢力對他恨之入骨。曾任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的郭柏蔭對其孫郭公鐸說:“張汶祥(汶詳)行刺有幕後慫恿者,應是這一類人物,最初有意製造流言的,也是他們。”高拜右在《刺馬案與湘軍》中說:“刺馬案,終清之亡,迄莫詳其真相,實則馬之死,死於湘軍之囂張氣勢。”

由此看來,刺馬案背後的主謀就浮出水面了,正是湘軍的勢力在背後起作用,然而到底是誰是主謀呢?史學界到了這個地方就不肯深究了,我看過一些資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臺灣史學家高陽先生的推論,他認為是江南水師提督黃翼升幹的,這裏有好幾個疑點,以馬新貽的兩江總督的身份,黃翼升就算有兩個膽子也不敢刺殺馬新貽的,第二,馬新貽被刺後,幕後主使者調用的力量絕非一個江南水師提督所能調動的,第三點,如果真是他幹的,就一個水師提督,那麼當時慈禧太后馬上就可以把他綁到菜市口,何必如此瞻前顧後,裹足不前?
由此幾點,可以看出,黃翼升絕非幕後主使,他不過是某些人手裏的一個走卒而已。至於到底是誰主使得,筆者在這裏大膽推斷:幕後主使應該是湘軍的大人物,即有可能是曾國藩!之所以這樣說,是跟清廷處理這個案件的態度有關,在連審不利的情況下,清廷的口風不僅沒有變硬,反而有鬆動的跡象。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