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雷曼、美林風暴…投資者的啟示錄

雷曼、美林風暴…投資者的啟示錄

雷曼、美林風暴…投資者的啟示錄

‧城國斌 2008/09/18  
道瓊、S&P大跌,國內大盤亦摜破6000大關,投資者跳脫出情緒干擾、客觀透析整體系統的運作,是首要之務。  


這幾天,全球金融市場和股市,面臨重大衝擊。

首先是有158年歷史,911事件中遭受重大衝擊、也沒被擊垮的的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市值一度高達576億美元,卻在今年第3季公佈嚴重虧損的財報結果,各方潛在買家在慎重評估後、仍不願伸出援手,五天後,清冷的凌晨12點半,宣佈接受「破產保護」。


也幾乎就在同一時間,擁有94年歷史、虧損連連的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 & Co.),已無力持續經營,而被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Corp.)以500億美元收購。而美國國際集團(AIG,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Inc.)也爆發財務危機,美國政府在第一時間就提出金援、並收購其股權。


這些事件造成的重大衝擊,使得本週無論國際或台灣股市,都呈現狂洩態勢。道瓊、S&P大跌,國內大盤亦摜破6000大關。尤其,國內融資更面臨120%維持率的保衛戰,融資戶緊盯盤面,深恐面臨追繳令萬箭齊發。悲觀、伺機脫手的操作氣氛,相當濃厚。


■客觀透析整體系統的運作


外在紛擾,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跳脫出情緒干擾、客觀透析整體系統的運作,是首要之務。


事件肇因於美國金融業菁英超高幅度的槓杆操作,在自恃「大到不能倒」的情況下,利之所趨、無所忌憚地發行為數眾多、層層包裝的衍生性商品(其中包含讓台灣購買者受傷甚深的連動債),卻也在美國利率逐漸提高、貸款人難以持續繳款,以及房價開始下跌的夾擊下,承受來自衍生性商品的贖回潮、手上房貸資產卻又無法順利出脫的雙重壓力。過高的財務槓杆、環環相扣的財務操作,造成了眾多美國金融機構的不支倒地。


無論是雷曼兄弟、美林…,就事件本身,其屬性仍是金融層面、而非經濟層面。而對於投資者來說,審慎看待並瞭解以下情勢,是必需的:


1.美國政府對於此事,採「尊重市場機制」的態度


自美國接管「二房」後,有人認為這是美國政府改弦易轍、以「自由市場」為核心的經濟哲學已有調整的徵兆。然而,在這一次雷曼兄弟、美林事件的處理中,儘管兩家公司皆自恃有「大到不能倒」的規模,美國政府仍舊不出手、希望兩家公司尋求市場資金解圍;在金援AIG的部份,AIG是以自身的資產作擔保,才獲得850億美元貸款紓困,這筆融資也並非免費,其利率為兩年期11.31%。


之所以要求雷曼、美林尋求市場的力量解決、卻在第一時間出手入股、金援AIG,兩者之間有差異作法,一方面是因為AIG的債權人包含多家銀行與共同基金,且AIG本身亦是許多銀行的風險承保者,倘若發生不測,將有可能引發全球金融體系之震盪。且AIG旗下,仍有相當多營運正常、能創造獲利的企業及資產,因此具有持有股份、金援的價值。


反觀雷曼兄弟,其真正身分,僅是「金融商品生產者」的角色,財務體質不健全,積弊已久,故未給予援助,讓市場上的「汰弱留強」機制,決定此類企業的生存與否。此舉比起日本當年在經濟泡沫化時,為避免許多積弱不振的大型商社倒閉、不斷金援以粉飾太平,最後卻導致日本經濟的惡性循環持續多年的作法,還要來得更為透明且正確。


2.衍生性金融商品,價值難估,難以搶救雷曼兄弟


雷曼兄弟以資產總值6390億美元之姿,竟落得宣佈接受破產保護。許多人可能不免有疑問:何以資產總值如此之高、精明的市場買家如美國銀行、巴克來資本…等,卻不願意低價入主?


原因在於,雷曼兄弟該資產皆屬會計數字,許多衍生性金融商品內容含糊不清,資產認列相當高、但往往是有名無實、甚至暗藏危機。把雷曼兄弟本身不明的有毒資產,一同併購下來,可說是引火上身,聰明如巴克萊資本,當然不會這麼做。


他們要的,是能夠真正產生「價值」的事業。由於雷曼兄弟採取的是美國破產保護法的第11條-「重整保護」(相關說明,請見注釋),因此雷曼兄弟仍可繼續營運、甚至尋求買家。近日英商巴克萊資本相中、要買雷曼兄弟的部份,就是初級市場承銷部門(也就是IPO等投資銀行能實際參與資本市場成長的業務),而不包括次級市場(即金融、股市)的部份。巴克萊資本避開雷曼兄弟的有毒資產、直取其能創造資本價值的事業,可謂相當精明。


當危機發生,精明的資本家有意收購的,是確實能創造價值的事業體、而非號稱能保本、高報酬的金融資產。投資者也可以從這裡看到,投資和金融操作(包含購買衍生性金融商品)之間的差異:尤其是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及其商品,已臻過度複雜、難以理解的異次元,實在難以清楚評估其實際所能產生的價值。此類商品結構的危險性,甚至連巴菲特也不敢掉以輕心,自2006年即陸續刪減旗下公司的衍生性商品、並親自管理,以確實掌握風險。


3.關注企業是否落入「短刀扼喉」的景況


有部分國外分析師認為,目前市場是陷入「極端信用緊縮恐慌」的情形。此一情形,可能並不一定正確。目前國際市場上,並沒有「資金短缺」的危機,相反的,握有資本的大型買家,正在審慎評估出手的標的(如巴菲特、巴克萊資本、甚至是美國政府)。而台灣資本市場也是,尤其在央行降低存款準備率之後,市場上的資金供給更是無虞。


需要注意的反而是,這些Smart money、甚至是smart capital,會更審慎地評估,哪些企業具有永續性、能夠長期穩健地經營下去,這種企業,才能夠獲得青睞。


在這種情形下,投資者要特別注意巴菲特曾經提過的「短刀理論」:許多企業的經營者,為其高借款比例提出辯護,他們認為,當企業的借款越高,就好比駕駛人在方向盤上架了一把短刀,有助於讓經營者越趨謹慎,經營成效也就越好。


這當然是一種似是而非看法。當企業將風險無限上綱、卻超出自己的償付能力時,這把短刀,很可能就成了封喉利器!雷曼兄弟,就是一個顯例。


投資者需要密切關注,企業是不是「短刀理論」的擁護者,是不是承受了過多風險、而讓公司面臨了生存的憂慮?以及,在面對未來的持續變化時,企業在整體的資金償付、資本管理上,是不是足夠健全?當然,投資者也無須矯枉過正,而忽略了企業適當的融資,可以幫助企業拓展、並帶來合理的「稅盾」,而有更佳的營運成果。


■投資者必須永遠以真相為依歸


歷經雷曼兄弟、美林、AIG…事件,可以說,這是「資金」的一課: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過度的槓杆操作,足以讓金融巨擘一夜垮台、易主。這也是「獨立判斷」的一課:未來,必然會有更多以萬千面貌出現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出現,可能訴求「保本」、「零風險」,也可能是「高利息」…,但其背後的風險和清楚內容,仍有待自己的發掘,這些,是部分必須背負業績壓力的業者,不會告訴你的真相。


而這更是價值導向的長期投資者,所能經驗「不陷入外在紛擾」的珍貴一課:必須完全尊重市場汰弱留強的機制,完全以真相為依歸。你體認到,即使規模再雄厚、知名度再大,若從事的是高風險、不顧後果的危險操作,即使獲利甚豐、沒有任何蛛絲馬跡顯示「水壩已有缺口」(雷曼兄弟去年還寫下獲利42億美元、成長5%的紀錄!)投資者永遠應該以「原則」來判斷其營運獲利的合理性,而不將自己與不具備「永續性」企業的命運,綁在一塊。


而另一方面,透過獨立的判斷,你也將發現許多被嚴重低估、穩健經營的好企業,當你知道,這間公司「值得你為它付出」時,也能發揮雪中送炭的精神,並有耐得住寂寞的勇氣,不去理會已然陷入恐慌症的市場心態,那麼,多年後,你將會得到你所相信的,豐盛的收穫。


【注釋】關於美國的企業「破產保護條款」


美國破產保護法比較常被採用的是第7條的「清算」,與第11條的「重整保護」:這兩者雖同屬企業在負債問題無法及時解決時、所訴求的破產聲請,但處理方式有相當差異:


第7條是將營運終結,資產全數出售,企業從此消失;


採第11條的企業,通常仍有想繼續在產業中生存的意念,繼而由破產法庭判定、監督該公司能不能繼續增強營運,完成對債權人與股東應負的責任,藉由給予債務寬限,讓企業有喘息的機會。而法院的判決,通常會依照企業是繼續經營對利害關係人好、或是直接出售較好,來做判斷。


雷曼兄弟採取的是第11條「重整保護」,因此並未完全消失,仍能在保令的保護下,持續運作,維持對利害關係人的承諾。許多採取第11條「重整保護」的美國企業,有相當比例在往後能重振旗鼓、東山再起。


附帶一提,有部分說法指雷曼兄弟「超越2002年世界通訊、創下美國最大破產案」,由於雷曼兄弟與世界通訊,前者是「破產保護」持續營運、後者則是「清算」就此消失,上述說法將兩者相提並論,可能過於簡化、有失公允。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