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山東曲阜 孔廟,孔府與孔林[90P] 之三

山東曲阜 孔廟,孔府與孔林[90P] 之三

金聲玉振坊


    孟子對孔子有過這樣的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之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金聲)開始,以擊磐(玉振)告終。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贊

頌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因此,後人把孔廟門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為“金聲玉振”。
  金聲玉振坊石刻,4楹,石鼓夾抱,4根八角石柱頂上飾有蓮花寶座,寶座上各蹲踞一個雕刻古樸的獨角怪獸“闢天邪”,俗稱“

朝天吼”。兩側坊額淺雕雲龍戲珠,明間坊額填色4個大字“金聲玉振”,筆力雄 勁,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 1538年)著名書法家

胡纘宗題寫的。坊後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橋面是二龍戲珠的石階,橋下清流呈半圓繞過,這就是泮水,可惜泮水被石塊封蓋,只有泮

橋獨存了。橋後東西各有一幢石 牌,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人稱“下馬碑”過去文武官員

、庶民百姓從此路過,必須下馬下轎,以示尊敬,就連皇帝祭祀孔子也要下輦而進,可見孔廟的尊嚴。


櫺星門  櫺星,即靈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認為它“主得士之慶”。古代祭天,先要祭祀靈星。孔廟設門名靈星,是說尊孔如同尊

天。
  櫺星門在泮水橋後,四楹三間。石柱鐵梁,鐵梁鑄有12個龍頭閥 閱。四根圓石柱中綴祥雲,頂雕怒目端坐的天將。額枋上雕火

燄寶珠,明間額坊由上下兩層石板組成,下層刻乾隆皇帝手書“櫺星門”3個大字,上層刻絛環花紋。明代時此門為木制,清乾隆十

九年(公元1754年)重修時“易以石”。
  櫺星門裡建二坊,南為太和元氣坊,此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春,形制與金聲玉振坊同,坊額題字系山東巡撫曾

銑手書,贊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樣。北為至聖廟坊,明額題刻篆字,坊明代時原刻“宣聖廟”3字,清雍正七年(公元

1729年)易為今名。坊為漢白玉石刻制,三間四柱,柱飾祥雲,額坊上飾火燄寶珠。
後人為贊頌孔子思想對我國社會所發生的深遠影響,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個字,意即他的貢獻如同一奪一樣大,他

的主張古今來說都是最好的。因此在孔廟第一進院 落左右兩側修建了兩座對稱的木質牌坊,東題“德侔天地”,西題“道冠古今”

,為孔廟的第一道偏門。兩坊建于明初,具有明顯的時代風格。建築為木構,三間四柱五樓,黃色琉璃瓦,如意鬥拱,明間十三踩,

稍間九踩,中夾小屋頂五踩。坊下各飾 有8只石雕怪獸。居中的4只天祿,披麟甩尾,頸長爪利;兩旁的4個闢邪,怒目扭頸,形象

怪異。  
         

聖時門

    據《孟子》記載:“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意思是

說,在聖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的。據此,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欽定孔廟正門名“聖時門”。聖時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三年

(1415年),3間,弘治年間擴為5間中設拱門3 券,碧瓦歇山頂,四週是深紅的牆皮,券內是杏黃的牆裡,前後石階上各有石刻龍

陛。由拱門內望,令人有深邃莫測之感。
     過聖時門,豁然洞開,偌大一個庭院,古柏森森,綠蔭匝地,芳草如茵。迎面3架拱橋縱跨,一水橫穿,碧波渙渙,荷葉田田,

環水雕刻有玲瓏的石欄。水“壅繞如壁”,故名“壁水”,橋因而利名,稱“壁水 橋”。
  橋南東西二門,甬道相連,東匾“快睹門”,取李渤“如景星鳳凰,爭先睹之”語,即“先睹為快”之意;西匾“仰高門”取自

《論語》“仰之彌高”語,贊頌孔子學問十分高深。此是孔廟的第二道偏門。過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門,一般人只駔從仰高門進

廟。


弘道門  壁水橋北為弘道門,是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時孔廟的大門,清雍正七年據《論語》“人能弘道”欽定命名,以贊頌

孔子闡發了堯舜禹湯和文武週公之道。門下有元碑兩塊,東四稜碑為“曲阜縣歷代沿革志”,記載了曲阜的變遷沿革,史料價值很高

西碑為“處士王處先生墓表”頗有書法價值,是1966年移入孔廟保管的。

大中門  過大中門,即進入孔廟第四進庭院。院落疏闊,古樹蔥鬱,禽鳥翔集夏天鸛飛鶴舞,白鷺翩翩,冬春鵲鳴雀喧,昏鴉噪晚

,顯得十分幽深。
  大中門原名中和門,較弘道門長且狹,共5間,原為宋代孔廟的大門,後經明弘治時重修,今門系清代所建。門左右兩旁禹有綠

瓦拐角樓一座,系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為使孔廟象皇宮一樣威嚴而建的。角樓均3間,平面作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台之上

,台之內側有馬道可以上下。此兩角樓瓦廟東北、西北兩角樓構成一個巨大的長方形,以供守衛之用。

奎文閣  入大中門,迎面迎面即為同文門。門屋闊5間,深2間,黃瓦歇山頂,鬥拱布局疏朗。清初此門曾名“參同門”,順治後改

為此名。
  過同文門,院北端一座高閣拔地而起,頂簷下群龍護繞的一塊木匾上大書“奎文閣”三字,它就是以藏書豐富、建築獨特而馳名

中外的孔廟藏書 樓。
  奎文閣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始名“藏書樓”金章宗在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時改名“奎文閣”,清乾隆皇帝

重新題匾。“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來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顆,“屈曲相 鉤,似文字之畫”,所以《孝經》稱“奎主文章”

,後人進而把奎(魁)星演化為文官首。後代封建帝王為贊頌孔子,遂將孔廟藏書樓命名為奎文閣。
  奎文閣高23.35米,闊30.1米,深17.62米,黃瓦歇山頂,三重飛簷,四層鬥







大堂是衍聖公的公堂,內有八寶暖閣、虎皮大圈椅、紅漆公案、公案上有公府大印、令旗令箭、驚堂木、文房四寶等。兩側是儀仗,

氣象森嚴可畏。七十二代衍聖公孔令貽的住宅和房內陳設保存完整。府內所藏曆史文物十分豐富。其中最著者為“商周十器”,亦稱

“十供”,原為宮廷所藏青銅禮器,清高宗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墒賜孔府。

大成殿是孔廟的正殿,也是孔廟的核心。唐代時稱文宣王殿,共有五間。宋天禧五年(西元 102年)大修時,移今址並擴為七間。宋

崇寧三年(西元1104年)徽宗趙佶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義,下詔更名為“大成殿

大成殿 ,清雍正二年(西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簷,黃瓦覆頂,雕樑畫棟,八鬥藻井飾以金龍和璽彩圖,雙重飛簷正中豎匾上刻

清雍正皇帝禦書“大成殿”三個貼金大字。殿高 24.8米,長45.69米,寬24.85米,座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為全廟最高建築,也是

中國三大古殿之一。.



泰安岱廟




  岱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舊稱東獄廟或泰山行宮。位于泰安市區北,泰山南麓。它是泰山最大、最 完整的古建築群,為

道教神府,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把泰山神的地方。創建歷史悠久,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之載。唐開元十三年

(725)進行增修,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再次進行大規模的擴建,據《重修泰岳廟記碑》所載,時有“殿、寢、堂、闔、門、亭、庫

、館、樓、觀、廊、廡八百一十有三楹。”金代部分建築被毀,元時又有增修,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廟內大部分建築遭到焚毀,清

代再次修繕。岱 廟城堞高築,廟貌巍峨,宮闕重疊,氣象萬千。岱廟創建于漢代,至唐時已殿閣輝 煌。在宋真宗大舉封禪時,又大

加拓建, 修建天貺殿等,更見規模。其建築風格採用帝王宮城的式樣,週環1500餘米,廟內 各類古建築有150餘間。
  天貺(音況,賞賜意)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築,為東岳大帝的神宮。殿面闊九間,進深四間,通高22米,面積近970平方米。為重

簷廡殿 式,上覆黃琉璃瓦。重簷之間有豎匾,上書“宋天貺殿”。殿內供奉泰山神即東岳大帝。民間傳說此神即黃飛虎。《封神演

義》中,姜子 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屢樹戰功的武將黃飛虎為“東岳泰山天齊仁聖大帝”,命他總管天地人間的吉兇禍福。
  天貺殿內北、東和西三面牆壁上繪有巨幅《泰山神啟蹕回鑾圖》。 壁畫高3米多,長有62米。“啟”是出發,“蹕”是清道靜街

,亦作 停留意,“回鑾”是返回之意。描繪了泰山神出巡的浩蕩壯觀的場面。 畫中人馬,千姿百態,造型生動逼真。是泰山人文景

觀之一絕。
  銅亭,又名“金闕”,位于廟內東 北隅的台基上。亭系銅鑄件,仿木結構,重簷歇山式。明萬歷年間始建于岱頂碧 霞祠內,稱

金殿。20世紀70年代遷入岱 廟,為我國幾座著名銅亭(北京頤和園寶雲閣、武當山天柱峰頂金殿、昆明金 殿)之一。 泰山人文景

觀之二絕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