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教學] 望、聞、問、切 溪釣標點判讀法大賣出(上、下)

[轉貼][教學] 望、聞、問、切 溪釣標點判讀法大賣出(上、下)


  
  在各種各樣的釣魚活動中,最經巧細緻、最能接近明山秀文、最適合各階層與年齡人仕的參與、最富於觀察大自然之教育意義者,就數溪釣一途了。
  以本省地理條件來說,雖然四周圍繞著隱,提供了相當不錯的海釣環境,但國防管制頗多,景緻也單調乏味了些,再加上漁民作業場所往往與釣遊地點相重疊,導致一般人都頗有無魚可釣的無奈感;反觀陸地之上,中央山脈高高聳立,貫串全島,孕育了數百條大大小小的溪流,加以亞熱帶海島型氣候雨量充沛,所以儘管河川多半短而湍急,卻仍有為數龐大的淡水魚類棲息其中,而地形地貌起伏多變、動植物相豐富、溪水清洌可喜等等自然美景,更遠比在海邊頂著狂風、巨浪、炎陽、冷雨要來得愉快多了,所以台灣的溪釣風氣早已十分普及,各類釣法和器材均堪稱完備。
  不過,饒是如此,釣不到夠大、夠多的魚獲之事卻仍時有所聞,為什麼呢?
  我們常聽到不肖分子電、毒、網魚的消息,許多人以為那就是魚源潰乏的主因,但真相卻不只是如此,像山林被砍伐(改變了日照與食物來源)、水土保持成績低下,河岸人造工事、外來魚種入侵、人為污染戕害等皆有密切關聯;同時,另一個與毒魚、電魚差不多殘酷的禍映是:釣者濫用超小鉤、超細線,肆無忌憚的奪走太多還來不及長大的幼魚性命,此舉同樣會導致沒



有成魚可釣的窘狀。
  這些是客觀的因素,有待主政勢及所有民眾共同努力改善之,不在本文報導範圍之內,相關論述請看本刊其他專文評析。此地,僅依釣者個人可以自行改進的主觀條件提出些許淺見,希望對沒有太多時間去摸索、嘗試的大部份釣友能有所助益。
  所謂主觀條件,指的就是個人技巧與知識;搖巧須靠操練去提升層次,知識卻可以詳細傳述,所謂「大匠能授人以法,不得使人巧」就是這個道理。而知識的內容為何?對魚類的認知和對標點的判讀兩大項而已。又此二者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所以必須要同時研究,期能一舉修得溪流釣遊的基本學分。本文將分別討論溪流地型種類與魚類生態、行為的關係,再直接以例證說明判讀原則,兩相對照之下,當可讓您迅速掌握重點,明暸標點所在,相信對讀者多少有點助益。
  日本有個大學教授名叫水野信彥,他將河川寬窄、流道曲直、河床落差大小等因素綜合起來研判,從而訂定溪流形態的分類法則,其方式如下:
  一、溪床總寬度(即一般所謂的「河流兩岸」之間的範圍)與有溪水流動的寬度相差不大,且水流在溪床上彎折的幅度較小(非河川本身曲折的幅度),是為A型溪谷。這多半是中、上游的山溪地形。
  二、溪床寬,水流寬度相對較小,且溪水在河床上蜿蜒而下行,曲流甚大者,通常屬中、下游河川的現象,是為B型河谷。
  三、從河川縱剖面看,有許多小瀑布、落差大、流急,多亂瀨、岩床、小潭的流段,稱為a型。此為上地區最常見者。
  四、落差比前項小,流速漸緩,但仍間雜淺急瀨、淵潭的流段稱作b型,是中游地區常見的樣貌。
  五、落差再減,流速更緩,只有平瀨、緩瀨與大段潭區,底域深度變化不大之處
,是為C型。這是下游的標準形態。





  以上分法請參考插圖。這些類型可以混合使用,如Aa型、BC型等等,瞭解其用法之後,一看此代號即知所指河段是什麼樣子,堪稱便利。
  為什麼先將溪流地型加以分類?站在釣者的角度來看,所謂「標點」主要指的就是「什麼地方有魚可釣」,如果要描述一相當不錯的苦花釣場,您說:溪床不太寬、流速蠻急的、落差也不算小,有淵潭、急瀨……!這樣的講法清楚嗎?如果我們直接稱之為Ab型溪流是不是簡單明暸得多?因此要先將分類做好了,才方便進行以下的工作,這是判讀法的基礎也。
  當然魚兒絕非如此簡單即能標定其位置的,要研究魚類的分佈,還必須同時考慮海拔高度、水溫、日照長短、森林覆蓋率、食物豐欠等自然條件,另外再加上遊客多寡、污染程度、工程設施、水土保持、電、毒、網、釣之次數等人為影響,綜合研判才不致離譜。
  以人為影響來說,遊客多自會干擾魚兒生息,迫使牠們遷居別處;污染重,不耐髒水的種類無法生存,也只好另覓乾淨溪流,工程設施改變河川面貌,如攔砂壩造成石礫堆積,破壞魚類居住場所,水庫阻隔魚兒上下溯行之路,影響產卵、季節性移棲;水土保持工作不完善或山坡濫墾、過度開發,導致表土沖刷入溪、山坡失去涵養水源功能;電、毒、網、釣則直接殺害其性命,造成減產、小型化,乃至滅絕。這些因素比較顯而易見,卻危害至鉅。
  從魚類本身來看,成長、覓食與繁殖就是生命的全部,故什麼地方有合適的居住 場所,有充分的食物來源,有恰當的育幼環境,什麼地方就是牠棲息的溫床。舉例來說:
  苦花(台灣產頜魚)性喜高溶氧之清澈溪流,尤其落差大、多激流和深潭,底質巨石磊立的冷水區域底層為佳;水溫攝氏十度至二十一度均能適應,食物以有機質碎屑、水生昆蟲、藻類等為主;產卵場為流緩而底層屬細砂石的淺水區,幼魚亦在緩流區活動。
憨仔魚(台灣馬口魚)習性大致與苦花相似,但較偏向在水的中上層活動,產卵場、食性均和苦花類似,適應之水溫亦差不多,故常可發現兩者混棲。
石斑(台灣石賓)喜歡急流河段,但已趨向較緩且底質多大石塊的水域,不似前兩者那麼慣於在激湍中進出;攝氏十三度至二十六度均可,而以高溫較佳;食性同樣頗雜,找到什麼有機物都吃;產卵育幼場所亦同前兩種,以水緩的砂礫河床最佳。








  溪哥(平頜蠟)適合流緩而落差小的環境,稍有一點污染尚可忍受,底域最好是卵石構成,水溫要求十五度到二十七度左右,為暖水性的魚;雜食性,尤其愛吃落水昆蟲(如搖蚊之類的小型昆蟲);產卵時也要找緩流、細砂底之處。
  闊嘴鄉(粗首蠟)生活習慣與溪哥雷同,丹氏蠟(同屬的另一種魚,有些學者認為台灣沒有此魚)亦相去不遠。
  其他如大目孔(大眼華扁)喜流緩的潭區,雜食性,暖水域生活;竹竿頭(唇骨)在流稍急而寬廣的水域底層出沒,夜行性,動物性食物為主,出大水後濁水期的日間亦四出活動;卷仔(何氏棘八)以急流但水底是卵石的中下層水域為生活空間,雜食性;三角姑(脂鮠)底棲為主,夜行性,吃動物性餌料,產卵場須有石塊及砂礫。

  從以上的敘述,我們大致可以知道:苦花和馬口魚為河川中、上游之Aa型、Ab型、Bb型水域生活者,溪哥和闊嘴郎為中、下游Bb型、BC型地區之住民,石斑則介於此二者之間。大目孔偏向下游的BC型河段,竹竿頭喜於Bb型地點出沒,卷仔為Ab型流域的魚類。
  這種分法其實仍嫌草率了些,因為前文提到的海拔高度、森林覆蓋率、食物豐欠等問題仍舊無法確切說明,但在我國迄無詳細定義與深入研究的情況下,也只好暫且概略緎的如此劃分。像海拔高度對魚類分的意義,如本省東部海岸山脈短而急的溪流,可能到了出海口附近仍為Aa型,則緩水域的魚類完全無法生存,但西、南部也有些河川在海拔五百公尺以上仍為Bb型,所以石斑、溪哥依然可見。




  可是講到海拔高度,就牽涉到溫度與森林覆蓋率的問題了;通常高度增加一百公尺,氣溫就降低○.六度,故高程五百公尺的低海拔山區溪流,氣溫約比平地低三度。那水溫呢?水溫會受太陽照射而加溫,但如果水流湍急、水面翻騰劇烈,陽光多半被反射掉了,則加溫效果不顯著。同時,森林覆蓋率高之處陽光較少,峽谷地型只有中午才見得到陽光等,亦都造成水溫偏低,暖水或的魚類自然不喜進入該地。另外隨著季節變遷,氣溫、水溫亦將改變,會造成魚群的移棲現象;還有高山雪水融化、溫泉水流注等特殊因素,也都對水溫有所影響。
  反過來說,森林被大量砍伐、山坡地被開墾之後,水溫容易受日照而升高,冷水性魚類適應上開始遭遇困難,若再碰上土石崩塌造成水濁,喜愛清潔水質的生物更生存,而泥土覆蓋住底石的表面和空隙,益發使得食物來源、產卵場被破壞,那還有魚群能生存呢?
  在食物來源方面,前述魚種多半為雜食性,其胃內容物百分之六十以上是各種有機質碎屑。什麼是有機質碎屑?落葉、落果、落水昆蟲、其他水生動物及各類動植物 、屍體等等,只要是沈在水底的或隨水漂來的可食物品之碎屑,腐爛的、巾腐爛的均可算是。這個現象說明了牠們都是機會覓食主義者,能找到什麼東西就吃什麼,而非只愛溪蟲或只靠藻類維生。但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身體構造等因素卻決定了能否取得食物,像苦花善於激流搏浪,在流速極快、食物一衝即逝的Aa型河段仍能生存,大目孔就沒那份能耐了,送牠到這種地方非餓死不可!所以食物取得之難易也直接影響魚類生態。
 ▲ 圖/文:王世國




轉貼於[AGMZ釣魚人線上資訊網]


[ 本帖最後由 糖果 於 2006-8-7 03:54 編輯 ]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praystone 經驗 +10 感謝您對論壇貢獻精品文章!! 2006-7-19 12:54
  • praystone 金幣 +10 感謝您對論壇貢獻精品文章!! 2006-7-19 12:54

TOP

[轉貼]望、聞、問、切 溪釣標點判讀法大賣出(下)


  
  part 1中提到溪流地形的分類與若干魚種的生活習性,並簡單討論了一些環境對生態的影響;事實上,魚類生態與環境的關係是極其複雜的專門學問,許多因素盤結糾纏在裏面,足夠寫上幾十篇博士論文,想要詳細交代清楚談何容易,筆者也沒那份功力,只能膚淺介紹一番。現再由釣魚的角度來概述標點何處尋。
  以紙上談兵的方式來講這個問題,應可分為四項原則:
  一、溪中要有魚:這可不是廢話,本省有數條溪流長相極佳,水量足、地形棒、食物多、腳路好,偏偏就是沒有魚兒!像北宜公路坪林再往東約十公里處的碧湖橋,兩條溪在此交匯,左邊是碧湖溪,右邊是四堵溪,看起來四堵溪應該較好,可是卻什麼魚都沒有(至少從匯流口到上游二百公尺範圍內如此),連隻狗橋仔都看不見;而碧湖溪卻魚影密佈,儘是小石斑、小苦花穿梭其間,雖不大,但量極多,豈不怪哉?!
  不過我們講究的是釣取心目中的大魚,小魚再多也不列入考慮,因此這個原則的意義就是要「找有魚而且體型夠大的地方」下竿。
  二、魚兒要肯咬:這更不是廢話,有太多釣友碰過滿溪大魚翻騰卻硬是不吃餌的情況了,如本刊曾報導過的山美村達娜伊谷、如大漢溪丹楓谷,其魚量之多,魚體之大皆沒話可說,怪的就是都對香餌視而不見,越大的魚越如此,換任何種類的美味食料均不見起色連肥腴溪蟲也告失效,真的會氣死人!一直要等到下午三、四點以後才陸續開始咬,咬到六點半左右天近黃昏時,便再趨寂靜。您說是不是該先掌握此等現象呢?   



至於有魚卻不咬的原因,有人說是水溫偏低,要等太陽將之加溫到魚兒活潑後才會吃;有的人說水溫太高,要到太陽偏西、輻射熱減少之後才肯張嘴;也有人說魚兒隨時都在吃,否則怎會看到白影翻騰?但因該地食物太充足,牠們根本對死板板的釣餌不屑一顧,所以只有在傍晚那段攝食高峰期才有可能來啄一兩下。孰是孰非我莫宰羊,反正先確定魚兒肯咬餌的地方(或時辰)再出竿就不會錯了。
  三、釣場要適合下竿:同樣不是廢話,因為有些地方流水湍急,拿船釣用的重鉛來照樣沖得無影無蹤,您怎麼釣?有些地方障礙物太多,出竿三次失敗三次,不是掛上樹枝就是卡進石縫,連標點都拋不進去,更別想玩了!還有些地方水流不很急、障礙物不很多,但水淺得淹不過腳背,什麼浮標釣法、敲底釣法全施展不開,能釣什麼魚?!這類環境並不少見,例如各大河的中上游峽谷地帶,溯溪人連裝備超過百公斤都會被沖走,何況區區釣組。又如北海岸各條小溪,兩岸樹林之濃密可用「不見天日」來形容,拿六尺竿都嫌太長。再如枯水期的各中型溪流上游地帶,看得見魚兒,但水量太小,釣組「還沒入水就擱淺了」,且人的動靜直接被魚看到,嚇也把牠們嚇光了,這都是不適合下竿之地。
但您也別學少數莠民那樣,帶網子下去!
     四、釣點要安全易達:這句算是廢話。誰不知道人命關天?不過也總有幾個喜歡玩命的豪客不當他一回事,這部份我暫且不討論。
  怕的是有些人很少接觸荒山野溪,對水流變化無法明確掌握;或者有些河流設置水壩、發電廠之後會使流量、水位出現急驟的變化,釣友若不瞭解,極易發生危險。另外天候突變、山區驟雨時易導致出大水,如果涉水到河中砂洲上垂釣,其不被困者幾希!







  這一點雖然並未直接牽涉到釣況好壞,但您還是用心點吧。
  紙上談兵完後,該實地操練一番了。怎麼操?首先您得決定要釣什麼魚;這一點可能是初學者或不常有時間出釣的上班族朋友最不愛聽的,因為專攻某一號目標比起來者不拒似乎要容易槓龜些。然而事實上卻剛好相反,想想看:選用專門的工具和對味的餌料,在合適的時機到恰當的地點釣取特定對象,是不是肯定會比盲目下竿有效得多?即使眼前您還沒把握,多釣幾趟以後就會習慣了!
  所以,想釣苦花?別找河川下游開闊、平緩、缺乏大石的地段,海拔三、四百公尺以上、有相當落差、水溫較低的山溪搜尋才有希望。想釣石斑?比苦花稍輕鬆一點,可以在海拔略低的溪流找到魚蹤,但也可能在極深山裏發現牠(如本刊曾報導過的卡杜溪);不過據說東部甚少,故想到那邊大有斬獲的困難了點。想釣溪哥?更輕鬆了,河川中下游平瀨區最好,底質是大卵石的話,在盛期(每年春未到盛夏)幾乎每塊石頭旁邊都窩了二、三尾,山區溪澗反而沒有。但您也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台灣的釣魚人口實在太多了,旦旦而伐的結果不可喻,所以決定魚種、認明地型之後,還得再詳細考慮前文說過的紙上談兵四原則。

  溪流地型的分類、魚類生態、出釣原則等等,如果這些都已弄清楚的話就可真正到水邊尋找標點了,方法如下:
  一、Aa型-此區溪床甚陡,流速頗急,各種食物停留的時間極短暫,但石縫、水窪處會沈積或卡住一些有機碎屑,半露出水面的石頭後方(背向水流那一邊)藻類生長茂盛,均是魚兒討生活的地點。另外瀑布底下的深潭因水域較廣,可為魚族提供足夠的隱匿場所,故亦屬優先選擇下竿的目標。
  不過苦花、憨仔魚雖然生長於這種環境,卻也不會笨到每天在激流裏面拚命練身體,而是待有好吃的流過方才衝進去搶食,所以此區標點就是:激流邊緣、石縫下、瀑布周圍白沫翻騰處、岩塊背面水迴流區等。
  二、Ab型-比起前一型,這種地區落差已減緩,標點更多、更易尋找,同時也更適合魚類棲息,是想有大收穫、想獵捕超大物者不可錯過的黃金地段(並非別的流區魚小或魚少,而是這裏能容納較多魚隻,且易下竿、標點多,故較能有好成績)。魚種除苦花和馬口魚,石斑也開始出現,東部和南部少數溪流還多了一個卷仔,但此物體大力強,數量不多,尋常釣具奈何不了牠,除非閣下存心要釣,否則還是祈禱別碰上牠的好。






  標點方面,基本上和Aa型一樣,但因落差較小,有時會有頗長段且流稍緩的瀨區,如果採用流鉛底釣法當可有令人驚喜的成績(尤以釣石斑最明顯)。至於卷仔,找砂礫底、流速快的深水域,上游屬急亂瀨衝下者,選流頭處下竿準沒錯。
  三、AC型-這樣的地型並不多見,以台灣來說,通常都是人為造成的區域性現象,如攔砂壩導致溪床巖盤被碎石掩蓋,形成一段類似BC型地貌卻流幅甚窄的山溪。也有些地方是人們挖走了大石塊,甚至怪手整平河床(如開路、築橋等)而製造出此類地型。
  由於屬A型流段,河床不寬,所以遇雨出大水時,沖刷問題嚴重,加上底域屬C型,無巖盤、大石而多砂礫,食物會明顯不足,所以並非理想的釣魚環境。如果一定要找標點,請看流頭、獨立大石(若有的話)、深凹之處有沒有魚蹤再試釣。唯魚種恐怕會以狗柑仔為大宗!
  四、Bb型-與Ab型同為極佳的下竿地段,且因河床平廣,較易到達標點所在位置,不像A型谷那樣崎嶇難行,故屬大眾化的去處。魚種頗多,石斑、苦花、馬口魚、溪哥都可見到,竹竿頭、三角姑亦生存其間,可說是溪魚的大本營。
  此區標點亦復不少,大、小石塊周邊、山壁下方、潭頭流尾等等均佳,只不過小魚多了些,必須使用粗線大鉤、沖咬的餌才能收選別魚獲之功。
  五、BC型-水流緩、底域平,這是溪哥類沽躍的天下,如果溪流兩岸水土保持工作不佳而有泥土沈積在河床上的話,還會有鯉魚、鯽魚生存,其他如大目孔、吳郭魚、白鰻等物也經常會碰到。這種地段多半已是河川下游了,且通常都有公路可達,因此是老少咸宜的去處,唯遊人眾多、稍有污染、釣取過甚,所以釣小魚消遣可以,想弄幾條大的回家吃恐怕不恰當(除非是絕少溪釣人口的東部、南部河流才可能有大型溪哥)。








  此區標點不大好找,因為其地型太單調了。事實上不太需要找標點,反正魚多而不大,小塊卵石塊、土岸下深凹處、緩瀨區、潭區水稍流動的地方均可下竿。如果想有夠看的收穫,最好揚棄小鉤細線、定點誘魚的方式,改採機動搜索大魚的對策較為有效,多試幾處、涉入稍深的地方下竿當可致勝(但請務必注意安全)。
  以上就是判讀溪釣標點的簡單法則,請您參考附圖詳加揣摩,並多多實地驗證,相信總會有點幫助的。
  最後,說明一下什麼叫做「望、聞、問、切」。這四個字是中醫師為人診病時的基本功夫。借此可知患者有何疾恙。用在溪釣之上,此四字的解釋為:
一、望:觀察食物豐富與否可知魚量、看看石上魚類嚙食藻類的痕跡可判斷其大小、看別人釣況、釣法可收他山之石的效果……。
  二、聞:厲害的仙角憑鼻子聞水氣、藻味、土木之氣就知釣況如何,不厲害的「癬腳」靠耳朵聽(聞的另一解釋就是聽)也能得到很多資訊。
  三、問:看不明白、聽不完全的話請開口問,問仙角、問在地仔、問釣具店、問摃龜的人,問釣魚人雜誌社……。
  四、切:中醫說把脈,釣客說試竿,這都是「切」。試何處有魚、何處掛底、何處魚多、何處不咬,所有心得都詳細記在腦海裡,以後歸納、演繹出結論來,就是您的獨門秘技矣。
  掰了這麼一大篇,想來不打瞌睡者幾希!非常感謝您耐住性子看到這裡,還沒把電腦砸掉(或是您已經換到第四台電腦了?!)希望本文對您的垂釣活動能有些許助益。                         圖/文:王世國


轉貼於[AGMZ釣魚人線上資訊網]

TOP

感謝大大的分享
小弟受益良多~
下次就不擔心釣不到了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