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何謂對沖基金?貪婪的智慧 避險基金或對沖基金的發展

本帖已經被作者加入個人空間

何謂對沖基金?貪婪的智慧 避險基金或對沖基金的發展

何謂對沖基金/套利基金?
對沖基金(Hedge Fund)又稱為避險基金,是可以多空操作的基金,分為趨勢型(Directional Fund)及套利型(Arbitrage or Relative Value Fund)。著名的老虎基金(Tiger Fund)即為一趨勢型基金,該基金看好一股市/證券即擴充信用、加碼投資,反之亦然。九月份驚傳鉅額損失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為一套利型避險基金,以複雜之數學計量模型為基礎,在各地的匯市、債市及股市(尤其是新興市場)套利,但這樣的套利方式並非完全零風險,例如美國公債及美國公司債即在出乎預料下利差拉大,美國公債和俄羅斯公債的利差急遽放大都使避險基金蒙受虧損。所以對沖/避險基金雖名為避險,尤其是套利型其實是以高借貸/高槓桿方式擴張信用,將資本報酬率拉大,但相對的只要市場套利一買一賣的差距變化出現反常,在信用擴張過大之下,無法等市場回歸正常,即須先行被迫清算部位實現虧損,造成資本急速受侵蝕。

避險基金或對沖基金的發展之一(何謂避險基金)

前言
目前台灣常見的基金是共同基金,係屬對外公開募集,亦受主管機關諸多規定,嚴格限制,如不能放空、不能持股低於70%、不能利潤分享等等,不勝枚舉!但何謂避險基金?他們如何掠奪全球、並讓人聞之色變!台灣股市已有愈來愈多的避險基金加入,股市的波動型態可能會逐漸變異,身為市場的一份子,不得不對其有所認識,筆者將利用3期的篇幅簡易介紹,希望化繁為簡,讓大家先有粗淺的認識。

緣起

基本上,避險基金是私人投資合夥企業(Private Investment Partnerships 或簡稱PIP)的通稱,在華爾街已有70年的歷史。1949年由一澳洲的新聞工作者瓊斯Alfred Winslow Jones開創了第一檔避險基金,他四處遊說,將其所持有的投資內容同時分配有作多及放空,做多看好股票、做空看壞的股票,以此規避投資組合的市場風險,結算下來,竟比單純買進股票並長期持有得到較好的回報,尤其空頭市場表現最優異。當時很多人對放空和今天相同,都會感覺不道德,但利用市場不對稱的觀念化為基金型態賺錢,瓊斯是第一人,後來被尊稱為【避險基金之父】。

投資標的

除了可放空股票之外,利率、匯率與未上市股皆可操作,任何產業、規模、國家、地區皆不受限,更有甚者,部份經理人還透過借款與操作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擴大投資槓桿,因此有人視為洪水猛獸,後來的確有些有名的基金經理人闖下大禍,幾可使某些國家經濟崩潰,使世人對避險基金存有負面的印象,其實和操盤手的習性、道德及投資策略有關,目前也有穩定收益的避險基金,一直幫投資人保本又賺錢,老實講,比例不高就是,因為,操盤手享有利潤分享,風險則由投資人或社會承擔,所以操盤手會竭盡所能擴充規模及信用,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分類

避險基金又稱為【對沖基金】,有時稱【對沖基金】較貼切,因為多空皆操作。

大致分為【趨勢型(Directional Fund)】及【套利型(Arbitrage or Relative Value Fund)
】兩種
Julian Robertson的老虎基金(Tiger Fund)就是【趨勢型基金】,看好某股市或證券,立即擴充信用、加碼投資,反之亦然。而另一種為套利模式,常用價差交易賺取市場不對稱的錢,使市場走勢趨於合理。

對沖/避險基金雖名為避險卻並非零風險,當市場往非理論方向發散時,價差交易可能暴露多空的風險,此時資金的結構必需健全,若信用擴張過大,市場尚未回歸收斂時,須先行被迫清算部位實現虧損,避險基金也會撐不下去,即使無風險套利亦然,因此投資策略及資金控管很重要。

例如美國公債及美國公司債曾在出乎預料下突然利差拉大,美國公債和俄羅斯公債的利差亦曾急遽放大,都使當時的避險基金蒙受極大虧損。

Evaluation Associates Capital Markets (EACM)對避險基金分類
.
(1)相對價值 【Relative Value】:對市場無多空特殊看法,類似套利交易。如相同幣別下,買進低估股票、賣出高估股票;買進CB、空現股;殖利率曲線價差交易【yield curve arbitrage】;其他綜合多項套利之交易。.

(2) 事件導向【Event Driven】:
2-1 交易套利型Deal Arbitrage:如兩家公司合併,有一定的換股比例,或被併公司有30%的經營權移轉溢價,避險基金可推算低估的標的買入,空高估的標的,使其收斂到合併日。
2-2危難證券型Bankruptcy/Distressed:買進低估的財務壓力大之公司

(3) 股票避險基金【Equity Hedge Funds】: 以不同部位及槓桿多空操作
3-1國內看多型Domestic Long Equity:買進低估股票,空單部位較少
3-2國內機會型 Domestic Opportunistic Equity/Long short Equity:多空操作,可能淨空單
3-3全球型:主要買進低估股票,有機會則放空

(4) 總體資產配置【Global Asset Allocators:】
4-1系統型Systematic:多空皆宜,以定量分析多空趨勢
4-2自由選擇型Discretionary 基於定性分析或技術分析決定多空,以技術分析進場
(5) 放空【Short Selling】

一般而言,第3及第5型獲利不確定性較高,第1型「相對價值型」往往可穩定獲利,國內券商及銀行有私下承作此灰色的套利業務,設在Private Banking部門,建議讀者好好研究這塊領域,因懂的人都是財務工程的年輕人,對股票較陌生。

國內股市中尚有很多商機,報酬率雖不高,但若加上自己的專業判斷,可大為提升報酬率,且進可攻退可守;以當年友達一為例,發行100億,轉換價15.8元,市場卻沒人要,CB掛牌後還折價20-30%,若當初買進,事後都有數倍報酬!

避險基金或對沖基金的發展之二(美國避險基金的發展)

1960年代中期,巴菲特(Warren Buffet)的奧馬哈基金、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和1980年代羅伯森的老虎基金(Tiger Fund)等避險基金轟動全球聲名大噪,大家對避險基金才注意其存在,而投資人對其神秘作風卻既敬又畏,為何避險基金有此能耐?

1. 美國的避險基金大多以有限合夥人註冊,屬私募基金,PIP依投資人本身財力的不同,主要又分成兩類,一類在投資人數未超過499人之前,每人投資規模500萬美元以上,可不必向證管會公開資訊,一類則限定在99人以下,資產100萬美元以上,或年收入20萬美元以上,但其中30%以內可不符合此徵信資格。所以一般投資下限為100萬美元(現降為2.5萬美元)。

2. 避險基金的投資門檻高,往往是有錢人及機構投資人,且不必在SEC註冊,也不必受到SEC規範,資金在全球找投資機會,來無影、去無蹤,所以感覺異常神秘。


3. 避險基金的閉鎖期長,甚至高達3-5年,申購與贖回的限制較多,如每季開放一次,或30天前通知,因而允許基金操作策略可以較靈活

4. 手續費、管理費及績效費:除了一般的手續費及管理費約1-2%外,基金經理人尚可利潤分享20%,因此基金經理人會積極操作,即所謂的「優先報酬條款」(Preferred Return)及「高水條款」(High Water Mark)。

避險基金又俗稱【狙擊手】或【禿鷹】,為了獲利,全球覓食,靜靜的來,悄悄的走,一向以絕對獲利為考量,其征戰過的市場往往會掀起大波瀾,事後殘破不堪,重要的戰役於後細述。至於美國以外的國家,避險基金以【有限公司】的形態較多,因此有一定的規範。

最近10年美國避險基金規模成長15倍(1993-2003年),目前約8500億美元,短期內規模應可達一兆美元,在市場上不僅呼風喚雨,又無法可管,這10年全球各地受掠的國家苦不堪言,直到LTCM事件讓很多美國金融界高層虧損累累,美國當局才正視此問題。

美國SEC(證監會)調查過去5年內,有46支避險基金虧損10億美元,2003年5月Canary Capital Partners LLC發現醜聞弊端,該基金內部竟利用【盤後交易】及【擇時交易】上下其手,嚴重損害投資人權益,去年9月紐約檢查總長斷然將其起訴,並掃蕩其他避險基金,致使避險基金從業人員紛紛辭職走避,投資人亦快速撤資,避險基金一時風聲鶴唳。

SEC 2004年7月14日決議規定,客戶15人以上,管理資產超過2500萬美元之避險基金,需向SEC登記,包括基金地址、操盤手及基金資產詳細資料,每五年還需再向SEC報告一次,且有義務接受檢查;SEC認為,避險基金投資門檻日漸降低,已有數千檔,投資人會愈來愈多,SEC為防弊案及保護投資人,不得不規範之,雖然避險基金業者強力反彈,SEC主席 William Donaldson仍不願妥協!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目前美國避險基金因應方式如下:
1.維持在強制登記的資產規模之下,先避開SEC的叨擾
2.移到離岸地區,閃掉SEC的控管
3.轉型為私人股權性質,和其他國家的規定相同

因為對沖基金重短線投機及擅用各種衍生工具獲利,因此各國監管當局,都不容許對沖基金作大肆宣傳,台灣證期會已公開表明不拒絕、但也不歡迎的態度。

避險基金或對沖基金的發展之三(典型的避險基金戰役)

一、1992年索羅斯量子基金狙擊英格蘭銀行,輕易賺走十億美元

1969年索羅斯創立量子基金,當年他已四十歲,基金以二十五萬美元開始,從事高風險財務槓桿操作,到1992年時資產規模已成長達120億美元,20年內持續維持平均年報酬達30%的紀錄,報酬率相當吸引人。

1992年夏天,歐洲各國積極推出新的匯率機制,為歐元作準備,但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才不久,各國經濟欠佳,匯率欲大一統談何容易,更何況歐元大一統,一定必度過失業率激增、金融秩序混亂的陣痛期。此混亂趨勢被63歲的索羅斯相中,開始磨刀霍霍,準備掀起駭人聽聞的金融戰役。

當時德國央行是歐盟的金融領導者,在一場德國央行總裁演講場合裡,影射義大利里拉弱勢時,索羅斯毫不留情先狙擊放空里拉,立刻大賺三億美元,投石問路的成功,代表金融市場信心脆弱,也表示市場有避險基金興風作浪的機會。

接著鎖定弱勢英鎊,索羅斯積極借出大筆英鎊,兌換成馬克。1992年9月16日發動攻擊,索羅斯開始大舉拋售英鎊,英國央行以提高基放利率2%的方式因應,之後再調升5%,阻止英鎊進一步下挫,但獨臂難擋山頂滾下的巨石,英國政府還向其他歐盟國家尋求協助,但終究護盤失利,索羅斯短期間內賺進十億美元,堂堂英格蘭銀行竟敵不過一個索羅斯,此戰役引起全球金融市場極大的震憾,後來導致英國與義大利陸續宣布退出「歐洲匯率機制」。

索羅斯後來已被各國列為不歡迎人物,可見爭議性之高,如果在股市翻滾,不懂避險基金的操作模式,可能被洪流淹沒,若尚不知何以致此!悲哉!所以股市不是一招半式就可闖江湖,還需多了解金融發展趨勢。

避險基金或對沖基金的發展之四(典型的避險基金戰役)

二、1997亞洲金融風暴洗劫東南亞,趁勝攻擊香港、南韓

1997年1月份,索羅斯再挑上東南亞金融實力最弱的泰國,先熱身地拋售泰銖,買進美元,泰銖因而重挫,如同空里拉,意在沛公(英鎊)一樣,索羅斯目標其實是亞洲奇怪的聯繫匯率機制。

量子基金先佔據泰國根據地,1997年5月份再次發動主攻勢,大舉空泰銖,泰國央行與新加坡央行聯手干預,共投入120億美元,一樣的又是提高拆借利率,以阻止投機客取得資金,但國內企業開始浮動不安,投機客又自國外集結資金猛空泰銖,泰銖幾乎崩盤,此時,泰政府徹換原財政部長,泰銖信心已蕩然無存,卻於事無補,金融市場的動盪已影響民心。

1997年6月投機客出售美國公債,再度集結資金,向泰銖發起重擊猛攻,6月底泰國總理發表堅決對抗投機客的強硬談話,但泰國央行已彈盡糧絕,3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早已用罄。7月初泰國央行終被迫宣布實行浮動匯率,放棄長達13年的泰銖與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度,當天,泰銖重挫兩成,潰不成軍,7月29日,泰國央行行長辭職,8月5日,泰央行決定關閉42家金融機構,至此,泰銖終於失守。泰國已幾乎被索羅斯洗劫一空,人民購買力驟減近20%,所以避險基金讓人聞之色變,不無道理!

在此同時,菲律賓比索成為投機商的另一狙擊目標,菲國央行一周之內4次升息,努力對抗索羅斯,隨著泰銖失守,7月11日菲律賓央行宣布放寬比索和換美元匯率的波幅,比索重挫以對。

馬來西亞、印尼也進入被列為被狙擊的標的,東南亞各國展開一連串的【輪貶】的惡性循環,唇亡齒寒,新加坡也失守,開始屈服,東南亞各國只好任由貨幣浮沉,投機客橫行。

美國FED及亞洲11國終於忍不住採取跨國合作的機制,以避免殃及自己,8月IMF及BIS決定大量貸款給泰國,8月下旬投機客才停止攻擊,後來一直到11月陸續還有零星攻擊,表面上,索羅斯似即將揚長而去,其實另有所圖。

香港成為覬覦的肥肉

1987年10月20日是美國華爾街股市記憶猶新的痛,香港以此為背景由鄭少秋主演了轟動一時的【大時代的故事】電視劇,10年後,1997年10月全球投資人同樣的焦慮不安,還好華爾街股市平安度過。

只是此時香港8月份早已被索羅斯鎖定,於期指佈滿空單,也壓低港元測試港府反應,此時風雨欲來風滿樓,10月20日港股下跌,10月21日恆生指數下跌 765點,22日則再重跌1200點;23日香港銀行同業拆借利率驟升,港府和東南亞政府的手法似乎相同,此時,金融信心開始動搖,人心騷動,港股繼續下挫,港府立刻宣稱要捍衛港元匯率,此話一出,股市也短暫反彈,卻正中索羅斯下懷。
27日美股重挫,盤中甚至暫停交易,隔日東京股市跟進暴跌800餘點,恆生指數不支狂跌1400多點,跌幅高達13.7%,因香港金融管理局第一次動用外匯存底吸進港元,並升息抽緊銀根,索羅斯雖於匯市未賺到大錢,但股市期指收獲豐富。後因中資持續悒注香港,績優股也配合政府從市場買回自家股票,港府亦入港股拉台,形成後來的【盈富基金】(目前已釋股收回資金),由於股市反彈,匯市終恢復穩定。此次索羅斯並未擊潰港元聯繫匯率機制,主要是中資源源不絕增援,否則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就太難堪了。

韓國受池魚之殃

1997年1月23日,寶鋼無力償還借款破產,之後多家公司陸續倒閉,等待金援的公司一拖拉庫,東南亞金融危機開始影響韓國。11份韓元開始重挫,雖然韓國也動用外匯準備,但只有300億美元,且1997年底及1998年初尚有1100億美元外債到期,韓國對匯市力不從心,10-12月份韓圓終貶值 50%,一樣藉IMF及及其他國家金援550億美元才止血,但經濟已殘破不堪!

避險基金或對沖基金的發展之五(典型的避險基金戰役)

1998年9月LTCM捲起千堆血雪,美國成為受害者

LTCM (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緣起

發起人:

主要由所羅門兄弟公司資深債券交易員約翰‧梅里韋瑟及前FED副主席穆林斯,於1994年和
交易商成立了【長期資本管理基金】(簡稱LTCM)。約翰‧梅里韋瑟是80年代天王級的債券交
易員,加上穆林斯的FED副主席顯赫地位,為其擴充信用提供了保障。

交易員:

聚集了一批市場最優秀的交易員,而且有兩名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修斯(Myron Shole
s)及莫頓(Robert Merton)加入,實力堅強。
Myron Sholes:Sholes1968年獲得芝加哥大學財務博士學位,畢業後在MIT任教。因對資產
評價模式深感興趣,當他與Fisher Black相遇後,就開始參與其選擇權評價之研究,1973年
共同發表研究論文,提出名聞遐邇的選擇權評價模式(Black-Scholes modle, 簡稱BS模式)
。Black則是將認購權證理論發展成選擇權理論的創始者,是哈佛大學的數學暨電腦博士,
因緣際會開始研究選擇權的評價模式,可惜1995年Black病逝,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

Robert Merton:也是選擇權大師,和Sholes是MIT的同事,Merton主修工程數學,興趣卻是
認購權證的投機交易,因交易之故,而結識一批經濟與財務學系的同學。1968 Merton年成
為Paul Samuelson的研究助手,Paul Samuelson則是認購權證研究的先驅,早在1965年就在
學術期刊上發表認購權證的評價模式,是認購權證的祖師爺,因Merton對認購權證的實務交
流知之甚詳,因此兩人合作愉悅。Merton 1973年把布萊克與休斯的理論修正,因此和Shole
s共同榮獲199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桂冠。

主要投資人:

都是大富豪及大金融機構的高階決策者,包括美林高階主管、瑞士聯合銀行等等,共籌集了
50億美元,再從金融機構借入1200億美元,先買入有價證券,又以這1200億有價證券抵押,
再投入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其投機金額高達1.25兆美元。

投資下限:

LTCM極神秘,基金只每月公佈淨值,投資標的則是最高機密,從不公諸於世;LTCM的投資門
檻也高得嚇人,個人最低投資金額為1,000萬美元,機構投資人則為2,500萬美元。

1998年之前的報酬出色

1994年LTCM進場操作,利用修斯及莫頓的數學公式,尋找衍生性金融商品間微小的價差同時
作多並放空,初期成績甚佳,1995年及1996年基金的投資報酬率分別為59%及44%,1997年底
,基金不但退還原始投資人27億美金的資金,只保留50億美元繼續操作,但公司並未減碼部
位,反而再提高財務槓桿。重下後來衰敗的命運。

致命的俄羅斯債券交易

LTCM投入大量金融在新興市場,尤其是買進俄羅斯政府債券,同時空美國政府債券,希望套
利。但1998年8月俄羅斯宣佈無法償還外債,關閉俄羅斯的外匯市場,同時盧布劇貶,政府
陷入政治、經濟困境,債券價格大跌,國外投資人紛紛撤資,國際游資反而擁到美國政府債
券市場避風頭,促使美國債券價格上揚,LTCM當時市場部位高達一兆四千億美元,兩頭損失
了大約40億美元,其年虧損率達到52%。

為補充子彈積極集資,無奈8月底日全球股市暴跌,徒勞無功,問題在大量借入的資金,怎
麼辦?至今,精確數據未公佈於世。瑞士最大的銀行瑞士聯合銀行宣布至少損失7.1億美元
,其他金融機構也難倖免。在FED救濟36.5億美元之前,LTCM的自有資本只剩6億美元左右。

後來,FED 9月介入調查,LTCM當時僅持有5.41億美元的美國股票,但若清算其信用擴張後
的衍生性商品,損失達14兆美元,令人張口結舌,16家美國大型商銀及高盛、美林等券商等
LTCM的債權人,認定清算反會被自己踩死,原來正常交易部位也會出現流動性危機,金融體
系將會一夕瓦解。

FED於9月23日決定由16家債權銀行共同挹注36億美元,接管LTCM。FED配合在9月、10月及11
月各降息1碼(0.25%),將聯邦基金利率由5.50%降至4.75%的最低水準。這才平息LTCM瀕臨破
產、俄羅斯償債危機及亞洲金融危機所串成的全球危機。

TOP

目前台灣沒有在賣
不要買平行平台的基金

TOP

英國推1850億擴內需 高薪族交稅將大增 ...
國際油價暴漲9%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