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資訊]兒童常見的胃部疾病

[資訊]兒童常見的胃部疾病

◎ 腸套疊:

一般為迴腸跑進去大腸;臨床上,小朋友突然發生肚子陣痛,或一陣一陣的哭鬧,痛的時候甚至腿會往肚子上抬,不痛的時候又好好的,甚至可以跑來跑去,但是慢慢的可能合併膽汁液的嘔吐,更嚴重會有昏睡、休克或抽痙、高燒不退的情形;發生機率為每一千個新生兒就有一至四個,60%發生於小於一歲的小朋友,80%於小於兩歲的小朋友,75-90%的腸套疊是找不到原因,目前找得到原因的病例以腺病毒及輪狀病毒較明顯。90%小朋友會出現嘔吐,而其所謂的三大症狀卻只佔所有病童的15-20%:肚子痛或一陣一陣的哭鬧、肚子摸到香腸狀的腫塊、合併血便。

治療:
從1930年Ravitch以來,鋇劑灌腸術,即為一種相當成功的治療方法,但卻仍有10 - 13%的病人發生腸穿孔的情形。從1897年以來,有人嘗試用空氣來代替鋇劑灌腸,其成功率可高達95%,腸子穿孔率為0.14 - 0.2%。有人用「水灌腸法」但必須在超音波嚴密監控下施行,例如生理食鹽水、Hartman's溶液等,可達71%成功率。治療後復發的機率約為8 - 12%,從灌後4小時內至灌後2年之內再套入均有人報告。什麼情況必須開刀治療 ?
1)若小朋友有腸子穿孔的情形
2)有腹膜炎的情形
3)已經超過五天以上(有的學者認為超過48小時)
4)灌腸失敗
5)部份小腸套小腸
另外約7-10%的病人,卻在開刀前,或麻醉後會自行解套;開刀後的復發率就比較低了,約0%至3%左右。


◎ 先天性巨結腸症:

發生機率約為五千分之一,佔所有新生兒大腸阻塞的1/30,有的小朋友一出生就肚子漲漲的、嘔吐物中有膽汁,有的長期為便秘所苦,雖然有時候亦會有拉肚子的現象,但是大便不順暢的問題,卻始終無法解決,進而產生發育不良的情形。發生的原因為腸黏膜下,神經發育在胚胎時期就出了問題,所以在病理上可以發現80%病人在直腸、乙狀結腸處無神經節,15%病人從肛門到升結腸處無神經節,5%病人整個大腸沒有神經節;進而引起腸子的收縮不完全。從1691年Ruysch描述這種症狀以來,1887年Hirschsprung才真正給它一個完整的定義,所以目前先天性巨結腸症又稱Hirschsprung疾病,1946年Zuelzer和Wilson指出這種疾病的腸子無神經節狀況。

診斷方面,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步驟來探討 :
第一為觸診(肛診),當我們的手指頭伸進去肛門內時,發現肛門口很緊;
第二為下消化道鋇劑攝影,有的病人可以看到大小不一的口徑,即有神經節和沒有神經節的交界處;
第三為肛門壓力測驗,這個檢查相當耗時,所以常常需要病人及家屬的耐心合作;若仍然無法診斷時,就必須做大腸切片的檢查,大部份病人到此均可得到準確的診斷;

治療上,一般先做個暫時性的大腸造口(同時做個切片檢查),等到6-12個月大時,再做第二次手術,將有神經節大腸弄到肛門口…。最麻煩的是有一些小朋友,全部大腸都缺乏神經節;甚至有一些小朋友,連小腸都部份缺乏神經,這種病人只能在高營養輸液的補充下,維持生命,腸子移植是將來唯一的救命之寶。
  


◎ 膽道囊腫:

膽道有一段擴大並形成囊腫,膽道囊腫雖然不是常見但是卻是很重要的疾病,因為如果不治療,有可能會形成膽道感染、肝硬化,甚至可能會自然破裂或因為撞擊而破裂。四萬個小朋友中會有一個的機率,亞洲地區(尤其是日本及中國人)比歐美國家更為常見,女孩為男孩的四倍,75%出現在十六歲以前,形成原因一般認為在胎兒期即有某一段膽道壁較薄,故在往後由於疸汁的累積而形成膽道囊腫,另一 說法為"後天",由於胰臟酵素逆流或膽道發炎造成膽道黏膜破壞而形成。臨床症狀為突然出現黃疸或上腹痛;超音波掃瞄是一種相當簡單的診斷工具,核子膽道攝影或內試鏡膽道攝影均為常用的輔助診斷工具。

手術切除囊腫為唯一的治療方法,來避免日後造成更嚴重的併發症。
  


◎ 兒童肝膿瘍:

肝膿瘍一般為細菌或阿米巴原蟲經由膽道或肝靜脈跑進去肝臟而感染。腸內菌(尤其是格蘭氏陰性菌)約佔65﹪;在台灣,克利氏菌(klebsiella)佔很大部份,其它為葡萄球菌 (在新生兒約佔41﹪),鏈球菌為6﹪,但約有24﹪的病人是多種病菌一起混合生長;阿米巴原蟲目前有減少趨勢,但在偏遠地區及山區居民仍有被報告發生。尤其新生兒做過臍靜脈、臍動脈插管、腹內被感染的小朋友(例如:盲腸炎、胰臟炎、穿刺性外傷…)、糖尿病患者、先天性鐵沉積症、血色素病變、免疫力不全、傷口感染等均必需注意肝膿瘍發生的可能性。症狀:
77﹪病人會發燒,66﹪有肚子痛的情形,其它可能會合併噁心、胸痛、咳嗽、嘔吐、右上腹痛,甚至肝腫大、黃疸,而阿米巴肝臟膿瘍則以腹痛為主,以右上腹痛( 67%)為主要表現。大部份抽血並沒有診斷上的幫助,高白血球、鹼性磷酸脢上升、白蛋白下降、肝功能稍為上升(GOT、GPT介於40-100U/L)。照X光片並無法知道肝臟是否有化膿,超音波可以看到低回音的區域可能合併外圍有一圈高顯影現象;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可以給予更確定的診斷及更好的定位。也就是說,必須靠穿刺或引流所得到的膿做培養來區別是何種病菌或阿米巴菌;而阿米巴可以在膿瘍培養沒有細菌下,血清呈現阿米巴抗體陽性反應而診斷。治療:
針對致病種而給予特效的抗生素,接著超音波一系列的追蹤是必須的課程。我們建議,高燒一兩個禮拜以上的小朋友,若合併腹部的症狀,更甚者已經有黃疸的小朋友,使用超音波來診斷肝膿瘍的可能性,是必須的考量。
  


  ◎ 過敏性紫斑:

自從1837年Shonlein描述這種紫斑症及關節炎以來,其學生Henoch並於1874年提出其與肚子痛和腸胃道出血有關。因此,一般目前我們均認為過敏性紫斑症包括了
1.皮膚的紫斑或過敏症
2.腹痛併有時吐血
3.關節痛或關節炎
4.血尿併有時血尿
這些症狀可以持續四個禮拜,復發率40﹪;其中75﹪發生在小於七歲,又以春天較多。

雖然,過敏性紫斑是一個多器官併發的疾病,一般認為是一種血管發炎的疾病。皮膚疹:97-100﹪的小朋友,會出現皮膚上的症狀,尤其在手臂、腳、臀部的伸展側,剛開始亦可能只是蕁麻疹,慢慢才轉紅;而小於兩歲的小朋友,可能出現於臉部或頭皮等地方,或者是四肢的水腫。65-90﹪的小朋友,會有胃腸的問題;75﹪的病人在一個禮拜內出現疹子,但仍有人在五個月後才出現疹子;10﹪的小朋友出現吐血症狀,而只有50﹪的小朋友可以從糞便中驗出出血狀況,2 ~ 3﹪會合併腸套疊症狀,值得注意。關節症狀約佔65﹪,最多在腳踝或膝蓋處,而且43﹪為單一關節,少數在不同的關節發作。但最嚴重,而且可能引起生命威脅的為腎臟的受損。紫斑兒童會併發血尿,必須長期、固定的追蹤,因為嚴重的併發症會出現高血壓及腎衰竭,在歐洲這類病人佔洗腎兒童的15﹪。

至於治療更是眾說紛雲,類固醇在急性腹痛出血可能會加速症狀緩解,但40﹪會再復發,甚至有的在七年之後才復發;一般有腹痛、腸胃出血、關節痛均建議住院、進一步檢查治療;長期追蹤血壓、血尿及蛋白尿的情形。


◎ 腸病毒感染:
腸病毒亦是一種引起感冒的病毒,一般分為68種型,包括小兒麻痺病毒、A及B群克沙奇病毒、伊柯病毒及四種新型病毒(包括68及71型)。由糞便經口或口對口傳染;感染腸胃道時,出現上吐下瀉的症狀,只要渡過脫水的危險期,一般均無大礙;但在身體其他地方,可能會引起發燒合併口腔、手掌、腳掌、膝蓋、臀部起小水泡(稱為手足口症);或者口腔後部長小水泡或潰瘍,引起口腔疼痛及流口水(稱為峽咽炎或咽峽炎),絕大多數患兒在五至七天會自然痊癒,只有極少數會引起嚴重併發症,包括腦膜炎,腦炎、急性肢體無力、步履不穩、抽搐甚至肺水腫等問體;除非小朋友本身免疫力有問題,或是經由某種特殊的機轉,很少會引起死亡;目前並無疫苗或特效藥來預防或治療;一般均是給予支持性療法,所以建議在流行期,應加強洗手(尤其是處理病童的糞便後及吃飯前)、避免與患兒親吻、少出入公共場所。
若小朋友出現不正常現象,包括活動力減少、嗜睡、睡覺時容易有驚嚇反射、劇烈嘔吐、呼吸困難、抽搐、肢體無力(無法站立),須住院觀察治療。

希望給與我們的小朋友,一個健康快樂的生活環境,我們的社會祥和寧靜,充滿希望。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