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你怕的是鬼嗎?

你怕的是鬼嗎?

談到鬼,對這個不可知而未曾見過的「形象」,對多數人而言,充滿了想像的空間,也有幾分的恐懼。

  然而,人在害怕什麼呢﹖到底是否有鬼的存在﹖

  漆黑的房間,桌上點著一盞蠟燭,一群人圍著桌子講著鬼故事,愈說夜愈深,夜愈深就愈害怕,卻又欲罷不能。這樣聽鬼、說鬼,相信許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

 從中國古典小說《聊齋誌異》到西方吸血鬼的傳說,還有幾年前盛行一時的日本電影「七夜怪談」等,鬼故事總是不斷地流傳著,人們總是又害怕,又愛聽。而在華人社會中,每到被視為開鬼門的農曆七月,更有許多的禁忌,即使到科技昌明的現代,許多人仍然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隨俗而為。

恐懼來自「未知」

 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看,《說文解字》中對「鬼」的解釋是:「人所歸為鬼。」傳統上中國人認為,人死後即為鬼,所以鬼和死亡是密不可分的。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曹中瑋副教授指出,人對於未知的世界和事物,很容易產生恐懼感,死後的世界不但未知,也存在許多不確定,因此人們懼怕死亡,可想而知。

 然而也因為「未知」,所以人對於死後的世界也充滿好奇。在一般人的觀念中,人死即為鬼,鬼彷彿是連接死後未知世界的橋樑,「鬼」不若死亡的威脅來得巨大,多了探索的餘地、想像的空間,所以人們對鬼又愛又怕的心理,是其來有自的。

 在中國人慎終追遠的文化之下,也將「鬼」解釋為「歸」,意思是鬼要有所歸宿。民俗學者郭立誠老師即指出,歸宿的意思是指人死後入土為安,並能享受到子孫的祭祀,有所歸的鬼則不會為人們帶來不安。但若是橫死者,那麼這樣的鬼就會難以心安,會成為「厲」以仇未盡陽壽之恨,而中國人怕的便是這種鬼。

 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李世偉所長,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分析,也表示人都是需要有規範、有秩序的社會生活,所以對於「鬼」的世界,也希望透過一些方法、儀式,將這些會對人類社會造成秩序破壞的可能,也納入可掌握的規範。常見的方法,即是透過普度的儀式來安撫,或是用神明繞境,也就是用更強的力量來驅逐。

 然而,從許多文學作品中所描繪出來的鬼,其實和人又有許多相似的地方。著名的說鬼作家司馬中原,寫過一個故事,大意是一個因難產而死的婦人,死後要找替死鬼,然而這個女鬼生前性情善良,死後一樣單純,就被人套出如何能躲過替死的方法,而失去投胎的機會。這個故事生動的描繪出人對於鬼有諸多的想像,最鮮明的莫過於對鬼的思考方式,和人竟是一樣的。

對鬼的態度反應內心狀態

 李世偉所長也指出,許多鬼故事中鬼的形象,其實反應了人心理的活動,所以有所謂「疑心生暗鬼」這種說法。人的起心動念,反應在鬼故事的創作上,往往呈現出許多貪、瞋、癡的意念。例如:進京趕考的書生投宿在荒山野嶺,遇到了女鬼,女鬼沒有加害於他,反而展開了一段艷遇。這類的故事反應出作者筆下的書生,他的焦慮和期待心理:焦慮考試不可預知的結果,又期待有外力的幫助,讓考試順利。

 《心經》上說:「心無罣礙,無有恐怖。」換言之,當人心有所虧缺,顛倒妄想便起,恐懼因此而生。上述例子的書生,罣礙著周遭環境的荒涼,自然升起恐懼的心理,加上文人豐富想像力的渲染,因而有了許多荒野奇譚之類的鬼故事了。一同寺女眾佛學院的講師如戒法師表示,其實恐懼也可以說是人內心弱點的表現。從修行的層面來說,就是「煩惱」,煩惱多半是出自己內心的執著,心不安寧,種種的障礙便會升起,恐懼只是其中之一。

 那麼,佛教是如何看待「鬼」的呢?佛教並不認為人死後一定為鬼,而是認為除了已經解脫生死(如小乘的阿羅漢)或已經自主生死(如大乘的聖位菩薩)的聖者之外,一切的眾生,都不出六道的輪迴而生生死死,眾生隨著業力的造作,不斷的生死流轉。

地獄的鬼與餓鬼不一樣

 六道又稱六趣,包括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所以人死後做鬼的機率只有六分之一。而鬼道也是眾生之一,只是形體和人不同,福報較為匱乏。鬼道眾生依福報的多寡,又分為多財鬼、少財鬼、餓鬼,多財大福鬼,雖在鬼道,也能享福,某些受民間所崇拜的「神」,就是大福的鬼;不過鬼道的眾生,多半還是受飢渴困乏之苦,故以「餓鬼」為名。

 至於對於農曆七月鬼門開,地獄的鬼都會跑到人間的觀念,佛教則是認為,地獄道和鬼道,是不同的兩類眾生,地獄之名在許多佛經中皆有出現,最常見的是《立世阿毗譚論》中稱「泥黎耶」(梵文niraya或naraka),意思是沒有喜樂和福德的地方。從意譯上可知,在這裡的眾生,不但沒有一絲的喜悅,還備受各種酷刑的折磨。而且,在六道之中,地獄是受苦最多的一道,地獄的眾生也稱為鬼,但卻是地獄囚犯的「罪鬼」,和鬼道中的鬼是不同的。

 對於一般人面對鬼神的現象所引起的恐懼,往往不知如何處理,如戒法師以「因緣」的觀念來解釋:無論是現世的親朋眷屬,或是累劫以來結下緣的眾生都是與自己有關係的,如果遇到了也是有緣;再加上鬼道眾生的福報那麼少,也是可堪憐憫的眾生,用一份慈悲心來看待,也就比較能用平常心看待了。

 如戒法師引用阿難尊者的故事。佛陀的侍者阿難尊者有一天在林間修定時,觀音大士化餓鬼王身來告訴阿難,三天之後他會墮入餓鬼道。阿難聽了又驚又怕,趕緊請求佛陀的幫助,佛陀因此教他施食餓鬼,超度眾生的方法。這個故事不但是制定「瑜伽施食焰口」儀軌的由來,也有另一個寓意,那就是:遇到鬼不一定是結惡緣得惡果,如果阿難沒有遇到餓鬼來向他示警,說不定就直接墮入餓鬼道,也無法留給後人施食於餓鬼救度的方法了。

有正念就不用怕

 另外,如戒法師又舉了唐朝悟達國師的例子,也說明了心存正念的重要。悟達國師是一位德行高深的和尚,唐懿宗非常崇敬他,不但封他為國師,還賜他沉香寶座,悟達國師坐上寶座之後卻升起一念傲慢心,之後膝蓋上便長出一個人面瘡,十分疼痛難忍,無醫可治。後來,在悟達國師得人指點,用泉水將瘡洗去之際,人面瘡開口說話了,他告訴悟達國師,在西漢時期,悟達國師是袁盎,下令腰斬晁錯,晁錯心懷怨恨,累世都在尋求報復的機會,怎奈悟達國師數世以來都是持戒嚴謹高僧,沒有下手的機會。直到悟達國師坐上寶座時一時起了傲慢心,才有機可趁,變成人面瘡來折磨悟達國師。如戒法師指出,這個故事除了再一次告訴大眾因緣和合的觀念外,也說明時時維持正念,惡緣不易來擾的道理。

 每到農曆七月,各地都會舉行許多超度法會,無論是一般民間信仰的中元普度,或是佛教寺院的超度法會,其實都展現了一種救度超拔的慈悲心。李世偉所長也從宗教研究的角度來說明,農曆七月種類眾多的宗教活動,都具有安撫人心的作用,當人心安定鬼就無從作用。

 藉著法會,向累劫的怨親債主懇切的懺悔迴向,發願願與眾生化解冤仇,懺悔往昔所造的惡業,勸請六道眾生共同來修學佛法,共成佛道,如此一來,傳統印象中農曆七月「鬼影幢幢」的說法,也就轉化成充滿祝福的修行月份了。

鬼就是靈魂嗎?

我們常將鬼和靈魂混為一談,但鬼跟靈魂一樣嗎?以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的角度來看,鬼的確和靈魂沒有不同,都以人死後的靈魂,或是稱為鬼,來接受上帝或閻羅王的審判,根據在世時的行善或做惡事蹟,來判定該往天堂或下地獄。中國的民間信仰,對於靈魂鬼魅說更是深信不移,以為人死之後的靈魂就是鬼。

 但是,佛教是不相信有靈魂存在,鬼是六道眾生之一,就像人也是六道眾生之一;鬼道眾生如人一般,同樣有生有死,而且人死後不一定變成鬼,有可能生往三惡道。

 佛教並無靈魂的觀念,相較於其他宗教、民俗將靈魂看成生死之流的主體,大乘佛教是以第八識作為連貫生命之流的主體。第八識的功能是儲藏,藏進的是行為影響心理而印入心田,稱為業因或種子,搬出來的是心理促成行為而感受行為,稱為業果或現行,不斷地因果循環,在一期生命中是如此,乃至無數期的生命也是如此,構成了生命的連貫與生死相續。佛教的第八識並不等於永恆的靈魂,因為人藉由修行,可以了脫生死、超凡入聖,不再受第八識牽連而輪迴。

 所以,從佛教上來看鬼與靈魂,兩者是不同的,而且佛教更是否定靈魂的存在。

TOP

你怕的是鬼嗎?

鬼應該只的是中陰身吧
一個人於往生後會變鬼也是有原因的
1.自殺
2.執著某些事
3.仇恨
這些原因導致不能往生神佛淨土

南無佛 南無法 南無憎

TOP

靈魂就是鬼
鬼就是靈魂
如果做壞事而心中生起的就是魔
不是鬼
鬼是很可憐
因為祂們福報較少
我們應對祂們生起慈悲心
讓祂們減輕一點痛苦
雖然無法減少祂們的業障
至少要跟祂們結善緣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