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12
發新話題

[分享] 台灣的鳥類介紹

台灣藍鵲

中文名稱:台灣藍鵲
鄉土名:山娘
學名:Urocissa caerulea
英文俗名:Taiwan Blue Magpie
科別:鴉科
棲息地:中低海拔山區

山娘,羽深藍,尾羽先端呈白色,喙、腳為紅色,為很美麗的鳥兒,連雅堂撰台灣通史(1918)作長尾山娘,記述云:「俗稱長尾山娘,翠翼朱喙,光彩照人。」

好群棲群飛,常見3~5隻成縱陣在低山區樹林上空直線飛翔,或在山坡向山谷滑翔,構成美麗的隊伍,故在鄉野有稱之為長尾陣。

山娘,為台灣特有種。同屬鳥類分布於喜馬拉雅、西藏、中國大陸中南部、錫蘭、海南島、中南半島等地方,但較之這些大陸種,台灣的山娘羽色特別深濃。棲息於低海拔山地,性喧噪兇悍,為雜食性,捕食小型鳥、雛鳥、野鼠、蜥蜴或大型昆蟲等,木瓜等水果最為其所喜愛。

全長約:64~65公分

灰鷽

中文名稱:灰鷽
學名:Pyrrhula erythaca
英文俗名:Beavan's Bullfinch
科別:雀科
棲息地:中低海拔山區

灰鷽為台灣特有亞種。本種有3亞種分布於陜西、甘肅、四川山區、西藏東南部、雲南東北部以及喜馬拉雅山區、錫金和不丹。

在台灣分布於海拔2,600公尺以上溫帶林至森林限界,曾在日新崗海拔2,600公尺,以及合歡山海拔3,000公尺森林限界附近有觀察記錄。冬季亦有部份灰鷽遷降至海拔2,000公尺以下之闊葉林活動。

鷽類為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高緯度之鳥類,在低緯度之台灣,則只分布於高山地區。

性不懼人,在地上覓食受驚亦不會遠飛。喜食雜草種籽,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覓食。
成鳥約長 :15公分

朱雀

中文名稱:朱雀
學名:Carpodacus vinaceus
英文俗名:Vinaceous Rosefinch
科別:雀科
棲息地:中低海拔山區

朱雀為台灣特有亞種,普遍分布於中、高海拔2,000~3,500公尺附近山區。朱雀之雄鳥,除了翅膀與尾羽以外,全身呈濃朱紅色,鮮明美麗;雌鳥則全身呈暗棕色。

棲息於針闊葉混合林或闊葉林之林緣,夏季亦出現於高山區森林限界之森林附近。大多成小群聚集,活動於林緣或附近之灌木叢、箭竹或芒草叢等地面上。飛行快速,呈波浪狀,亦常見棲立於樹枝頂端鳴唱。

主食雜草種籽,如高山梯牧草、酸模或早熟禾等草本植物種籽,亦好吃小昆蟲與其幼蟲。

成鳥約長 :15公分


朱鸝

中文名稱:朱鸝
學名:Oriolus traillii
英文俗名:Marron Oriole
科別:黃鸝科
棲息地:中低海拔山區

朱鸝,為台灣特有亞種。與黃鶯,為同屬之鳥類,且均以羽色艷麗而著名;但也由於嚴重的濫捕,讓兩者均瀕臨絕種之邊緣。於近年曾出現於下列等地方:東勢烏石坑、台中頭汴坑、蕙蓀林場、埔里山區、高雄縣藤枝、扁平、甲仙及台東知本等地。其中藤枝為海拔1,500公尺左右,其餘大抵為海拔1,000公尺以下低山區。

牠們大多棲息於針葉林,雜林或果樹林等。通常單獨或成對出現,在大安溪支流烏石坑曾見七、八隻之多。以昆蟲、漿果、果實為食。

成鳥約長 :25~28公分

TOP

夜鷺

中文名稱:夜鷺
鄉土名:暗公、暗公鳥
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英文俗名:Black-crowned Night Heron
科別:鷺科
棲息地:河谷溪澗區

夜鷺是台灣普遍的留鳥(或過境鳥),也廣泛分布於歐、亞、非三大洲 。夜鷺顧名思義是晝伏夜出的夜行性水鳥。除了繁殖期以外,白天大抵休憩於密林裡或白鷺鷥穴,夜間飛往水田、河邊、溪畔或養魚池等地捕食魚類、貝類、青蛙或昆蟲等。

待黃昏白鷺鷥成群回巢時,牠們便離開棲息地,覓食至破曉。在飛翔時,會發出「刮-刮-刮-」的粗啞鳴聲。飛行時緩緩鼓翼,以滑翔的方式降落。在地上活動時,屈曲成為S型的頸部,粗而短,若發現食物則快速
伸出啄食。

在白鷺鷥穴裡通常和小白鷺、牛背鷺集體營巢,以樹枝、竹枝、乾草等為主材,築成粗拙的盤形巢。而繁殖期的夜鷺,腳部會略帶紅色。
成鳥約長 51~53公分

河鳥

中文名稱:河鳥
學名:Cinclus pallasii
英文俗名:Brown Dipper
科別:河鳥科
棲息地:河谷溪澗區

河烏,在台灣分布於中、低海拔山區,為普遍留鳥。喜歡棲息於山澗河谷的清澈溪流附近,常見牠們站立於溪邊,或溪中岩石上,腳部稍曲,尾羽上翹,不時上下擺動,或突然飛入水中覓食。飛翔的速度很快,且邊飛邊叫,鳴聲清脆而響亮。

河烏的食物,大都是在溪邊附近,或潛入水中獵到的水生昆蟲及其幼蟲。此外,植物的嫩葉、種子,或小型軟體動物等亦是喜愛的食物。

營巢於溪邊岩石隙間,或樹根附近的洞穴,巢呈碗狀,以苔蘚、雜草編織而成。

成鳥約長:18~19公分

金翼白眉

中文名稱:金翼白眉
學名:Garrulax morrisonianus
英文俗名:Taiwan Laughing Thrush
科別:畫眉亞科
棲息地:中高海拔山區

金翼白眉,為台灣特有種,也是台灣產畫眉科鳥類中,分布於海拔最高處之鳥類。

大抵棲息於海拔2,000~3,000公尺附近之溫帶林,曾在合歡山海拔3,200公尺高地有觀察記錄。不過冬季亦曾降遷至海拔1,000公尺附近山區,為普遍的留鳥。

金翼白眉常三、兩隻活動於灌木叢裡,亦喜出現於山區部落,或登山小屋旁撿食垃圾,以果實、昆蟲為主食。性不懼人,鳴唱宏亮,常發出圓潤、宏亮之哨音,有時亦會發出似鈴聲之「啼、啼、啼……」之連續音。

成鳥約長 :27~29公分

岩鷚

中文名稱:岩鷚
學名:Prunella collaris
英文俗名:Alpine Accentor
科別:岩鷚科
棲息地:中高海拔山區


岩鷚為台灣特有亞種。本種廣泛分布於歐洲及亞洲喜馬拉雅山區、中央亞細亞、西伯利亞南部、蒙古、中國以及日本等地方之高海拔山區。

在台灣分布於中、高海拔山區,棲息於亞寒帶林至高山性低木林,或海拔3,000公尺以上之高山裸露地或草原,冬季時會遷降至針闊葉混合林或闊葉林裡避寒。

岩鷚常結成小群在林緣裸露地之岩石、草地上活動,多見棲立於岩石塊上,性不畏人,飛行只作短距離之移動。主食昆蟲及其幼蟲,以及松籽或其他樹籽、草籽、植物幼葉、嫩芽等。
成鳥約長:17公分

青背山雀

中文名稱:青背山雀
學名:Parus monticolus
英文俗名:Green-backed Tit
科別:山雀科
棲息地:中低海拔山區

青背山雀為台灣特有亞種。另有四亞種分布於中國大陸西南部、阿薩密、緬甸以及越南等地方。在台灣則分布於中、低海拔山區,為普遍的留鳥,夏季最高曾見於3,100公尺處,冬季亦出現於山麓附近低山區或丘陵地帶。

青背山雀通常有成群活動的習性,有時亦和紅頭山雀或各種畫眉科小型鳥群棲。牠們大多棲息於闊葉林或針闊葉混合林裡,在低山區亦見於竹林、相思林或果樹林等,以小昆蟲、果實或種籽為食。

且大多巢築於樹洞或山區房舍屋簷處,以苔蘚、枯葉、樹皮纖維或羽毛為材。
成鳥約長 :12~13公分

松雀鷹

中文名稱:松雀鷹
學名:Accipiter gularis
英文俗名:Sparrow Hawk
科別:鷲鷹科
棲息地:中低海拔山區

松雀鷹,為分布於台灣留鳥鷲鷹科猛禽中體型最小者。廣泛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區、西康、雲南西北部、華南、緬甸、中南半島、海南島以及台灣等地。

在台灣,松雀鷹分布於全島山區,但以中、低海拔為主。通常棲息於森林中。平常單獨生活,僅繁殖期成雙出現,而領域性強,因而常與其他猛禽發生爭鬥,或由高空俯衝追逐入侵者。

牠們以小鳥、蜥蜴、鼠、青蛙,或大型昆蟲為食,尤其以小型鳥類為其獵捕對象。具有在林間穿梭追擊飛鳥的高超本領,通常佇立於高樹枝頂上埋伏等待獵物出現。

成鳥約長 :♂25~31公分,♀37公分

TOP

紅冠水雞

中文名稱:紅冠水雞
學名:Gallinula chloropus
英文俗名:Moorhen
科別:秧雞科
棲息地:湖泊沼澤區

紅冠水雞的分布,北自西伯利亞東南部烏蘇里地方、中國大陸、海南島,東至日本、台灣,西及印度、錫蘭等地。近似亞種分布至南北美洲、非洲、馬拉加西等,範圍相當廣泛。

紅冠水雞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棲息於水邊草地、水田、河畔草中,亦見於農耕地、草叢裡。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繁殖後期常見組成小家族群,喜在茂密的水草叢中穿梭。飛不高,且很少飛翔。多活動於清晨和黃昏,以水生小動物、昆蟲、水生植物之葉片或種籽為食。

營巢、抱卵、育雛等,由雌雄共同行之。常見築巢於蘆葦間。雛鳥為早熟性,誕生不久則跟隨親鳥活動。

全長約:30~33公分

紅山椒鳥

中文名稱:紅山椒鳥
鄉土名:戲班鳥
學名:Pericrocotus solaris
英文俗名:Yellow-throated Minivet
科別:山椒鳥科
棲息地:中低海拔山區

紅山椒鳥的雄鳥,羽色以朱紅色為主,並配以黑色;雌鳥和亞成鳥主色則呈鮮黃色。

牠們通常和小卷尾數十隻成群活動於森林上層的樹冠中;因小卷尾羽色受陽光時呈靛藍色光輝,在樹蔭下則呈黑色,故成為紅、黃、藍、墨等五彩雜色,故昔日亦作〝五色鳥〞。

紅山椒鳥,除分布於台灣之外,亦見於福建、廣西至雲南和海南島。在台灣普遍分布於中、低海拔山區。

棲息於闊葉樹林中,飛翔時呈波浪狀,兩翼色彩十分醒目。主食昆蟲和其幼蟲、漿果或果實。築巢於濃密的樹枝上,以禾草、蕨類、蘚苔為材料。
成鳥約長 :18公分

冠羽畫眉

中文名稱:冠羽畫眉
學名:Yuhina brunneiceps
英文俗名:Taiwan Yuhina
科別:畫眉亞科
棲息地:中低海拔山區

冠羽畫眉,為台灣特有種。本屬在台灣之外,亦廣泛分布於西藏、喜馬拉雅、緬甸北部、中南半島、雲南、四川、婆羅州高地和蘇門答臘北西部,為高山性鳥類。

本種在台灣為分布於中、低海拔山區普遍的留鳥,常見活動於海拔2,000~2,500公尺附近溫帶林,亦出現於海拔3,000公尺附近,冬季降遷至低山區數百公尺處避寒。

冠羽畫眉經常活動於雜木林,群集在林間上層覓食小昆蟲、漿果、果實或花蜜為食。有三、四對共同營巢、育雛的習性,營巢於濃密的樹叢裡,以草莖、蕨類、蘚苔為材,築碗形巢。
成鳥約長:13公分

紅嘴黑鵯

中文名稱:紅嘴黑鵯
鄉土名:紅喙嗶仔
學名:Hypsipetes madagascariensis
英文俗名: Black Bulbul
科別:鵯科
棲息地:中低海拔山區

紅嘴鳥鬚羽色與大小極似山鳥鬚,嘴紅色因而名。為台灣特有亞種。近似亞種廣泛分布於非洲東方之馬達加斯加島、阿富汗、印度、緬甸和中南半島;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長江以南,西至喜馬拉雅山麓和海南島。

分布於大陸東南部的異亞種,羽色與眾不同,頭、頸及胸上部白色,其他部份為具有光輝的黑色,配以鮮紅色的喙和腳,為很美麗的鳥類。

紅嘴烏鬚,在台灣棲息於山麓至低山區附近,為普遍的留鳥,在冬季鞍馬山海拔2500公尺高處曾有觀察記錄。非繁殖期常成群,有時聚集成百隻大群在雜林或果樹林活動,叫聲極喧鬧;以昆蟲、漿果等為食。

全長約:24公分

紅頭山雀

中文名稱:紅頭山雀
學名:Aegithalos concinnus
英文俗名:Red-headed Tit
科別:長尾山雀科
棲息地:中低海拔山區

紅頭山雀,廣泛分布於台灣及華南一帶,近似亞種分布於西藏、西康、雲南、喜馬拉雅、阿薩密、緬甸和越南等地方。在台灣分布於中、低海拔山區,亦曾見於海拔3,000公尺處之闊葉林、針闊葉混合林,為普遍的留鳥。

紅頭山雀大抵棲息於樹林上層,常倒懸於枝椏上,並與畫眉科小型鳥類混群活動,捕食小昆蟲,或其幼蟲。牠們的頭上至後頸呈褐紅色,背部大致為暗灰色,黑色過眼線又粗又長,並延申到後頸側,在遠處觀察時很容易識別。

成鳥約長 :10~11公分

帝雉

中文名稱:帝雉
鄉土名:烏雉
學名:Syrmaticus mikado
英文俗名:Mikado Pheasant
科別:雉科
棲息地:中高海拔山區

帝雉為台灣特有種。分布於台灣的中、高海拔山區,最高曾見於3,850公尺附近,為台灣的雉科鳥類中棲息於最高海拔者,昔日在埔里附近曾有捕獲記錄。現降級為世界瀕危鳥類,與藍腹鷴被列於國際動物保護聯盟的紅皮書中。

牠們棲息於坡度較陡峭的針闊葉混合林、針葉林,亦曾見於箭竹林等濃密樹叢中。以蕨類嫩芽、球根、漿果及昆蟲為食。

帝雉的個性嫻靜,但領域性強,所以除了在繁殖季時,否則很少有二隻以上同時出現的情形。營巢於樹上窟窿裡或地上,以草莖等做粗糙的巢座。

成鳥約長 :
♂87公分(含尾羽52公分)
♀52公分(含尾羽20公分)

TOP

烏頭翁

中文名稱:烏頭翁
鄉土名:烏頭殼
學名:Pycnonotus taivanus
英文俗名:Taiwan Bulbul
科別:鵯科
棲息地:城市鄉村區

烏頭翁,為台灣特有種,分布於台灣最南端楓港至東台灣花蓮一帶。其形態與習性在外觀上和白頭翁極為相似,但後頭無白色大斑是兩者最大的差異。且在體型上,烏頭翁也比白頭翁大。

在楓港和花蓮天祥附近曾出現烏頭翁和白頭翁的自然交配個體,雜交的後代,其羽色及體型兼具雙親的特徵和特性。

烏頭翁在墾丁喜築巢於瓊崖海棠上。繁殖期為3月下旬至7月上旬,雌雄共同育雛及確立領域,雌鳥築巢及孵卵,雄鳥以保衛領域為主。通常一季繁殖二次,每窩產3~4個卵,孵化期11~12天,約9~10天即可離巢。
成鳥約長 :19公分

栗背林鴝

中文名稱:栗背林鴝
學名:Erithacus johnstoniae
英文俗名:Collared Bush Robin
科別:鶇亞科
棲息地:中高海拔山區

栗背林鴝,為台灣特有種,分布於中、高海拔山區,嚴寒季節時遷降至海拔1,000多公尺的地方活動,在高海拔山區其族群尚稱普遍。

雄鳥上胸之橙紅色及白色眉斑極顯明,幼鳥則喉部中央呈白色,上胸黃褐色,眉斑不鮮明,背部則類似雌鳥。

喜歡停棲於離地面不高的枯枝上、砍伐後之木樁或岩石上,常單獨,或成對出現在地上跳躍覓食,以小昆蟲及其幼蟲,植物之嫩葉、葉芽及漿果等為食。營巢於樹洞,岩石縫間或路旁擋土牆間隙等,以蘚苔類為主材。
成鳥約長:15公分

家燕

中文名稱:家燕
學名:Hirundo rustica
英文俗名:Barn Swallow
科別:燕科
棲息地:城市鄉村區

分布於台灣的家燕,繁殖於西伯利亞東部、蒙古、中國大陸東北部,西自新疆,東至朝鮮和日本;冬季移徙於華南、海南島、印度、中南半島、菲律賓和婆羅州等東南亞一帶。

在台灣為春秋兩季的過境鳥,部分為九月至翌年四月普遍的冬候鳥。在台灣繁殖者,為不普遍的夏侯鳥。常見在屋簷營巢。

通常大群飛翔於城市、鄉村、農耕地、草原、河床或海邊等上空。牠們常棲止於電線、樹枝上,夜間則在農村田園間休息。飛翔中均會鳴唱,並覓食空中的小飛蟲。
成鳥約長 :18~19公分

粉紅鸚嘴

中文名稱:粉紅鸚嘴
鄉土名:圓頭
學名:Paradoxornis webbianus
英文俗名:Vinous-throated Parrotbill
科別:鸚嘴亞科
棲息地:中低海拔山區

粉紅鸚嘴一名圓頭。圓頭,在客語念起來有如閩南語的艷頭,也因此在鄉野呼之『艷頭仔』。清光緒年間沈荿陰撰苗栗縣志中也曾提到:「圓頭,色黃,一名黃頭;善鬥。」說明了粉紅鸚嘴的個性。

粉紅鸚嘴,為台灣特有亞種。另有7亞種分布於西伯利亞東部烏蘇里、中國大陸東北部至中南部、朝鮮、緬甸東北部、越南北部以及台灣等地方。在台灣為分在於平地至中海拔山區普遍的留鳥。

在梨山海拔2,000多公尺高地亦有觀察記錄。經常在草叢、竹林、甘蔗園或灌木叢等處覓食。以草籽或昆蟲為主食。
成鳥約長 :10~11公分

TOP

深山竹雞

中文名稱:深山竹雞
鄉土名:紅腳竹雞
學名:Arborophila crudigularis
英文俗名:Taiwan Hill Partridge
科別:雉科
棲息地:中高海拔山區

深山竹雞,為台灣特有種。本屬鳥類有14~15種,分布於印度北部、緬甸北部、中南半島北部高地、中國大陸西南部高地、海南島、蘇門答臘等,因不遠飛,移動力低,長久以來在各地方演化為特有種。

深山竹雞因其腳脛呈紅色,所以又名紅腳竹雞。牠們分布於全島各地中、低海拔山區,雖名竹雞,卻和生長於山麓至低山區一帶的竹雞不同屬。

牠們常喜歡棲息於茂密的雜木林,生性隱密,每當晨昏時發出一連串嘹亮鳴聲,類似「咕、咕…吊咕-吊咕-」。

以昆蟲或植物嫩芽、草籽為食,營巢於草叢間,在地上作為淺凹巢。
成鳥約長 :23~27公分

麻雀

中文名稱:麻雀
鄉土名:厝鳥
學名:Passer montanus
英文俗名:Tree Sparrow
科別:文鳥科
棲息地:城市鄉村區

麻雀,廣泛分布於台灣,以及華北至華南,西達西藏,東至日本、朝鮮。

在台灣除了山岳地帶或森林,有人煙之處均能見其芳蹤;在中部,梨山武陵農場海拔2,000公尺處也見其蹤跡,通常棲息於鄉村或城市,營巢於建築物之隙縫、簷瓦之間,所以據其生態習性而有〝厝鳥〞之名,是典型與人共居的鳥類。

牠們在非繁殖期即成群活動。在農村,穀物成熟時,雖有加害之嫌,但平常乃是以草籽、昆蟲為食,尤其育雛時以昆蟲或其幼蟲為主食。
成鳥約長 :13~13.5公分

深山鶯

中文名稱:深山鶯
學名:Cettia acanthizoides
英文俗名:Verreaux`s Bush Warbler
科別:鶯亞科
棲息地:中高海拔山區

深山鶯為台灣特有亞種。在台灣分布於2,000~3,500公尺之中、高海拔山區,尤其在高海拔山區之低木林,或開闊草生地、箭竹叢等較常發現,冬季嚴寒時則遷降至較暖和的中海拔山區避寒。

牠們大抵單獨活動,覓食昆蟲或其幼蟲。很少看到其飛行,若發現到異狀,會即刻竄入草叢中。鳴聲似笛音,為一連串尖細,且一聲比一聲高之「笛-笛-笛」叫聲。

在6~7月間繁殖,營巢於離地不高的灌木林,或箭竹叢裡,以草莖葉或竹葉為材。
成鳥約長 :10公分

TOP

黑面琵鷺

中文名稱:黑面琵鷺
學名:Platalea minor
英文俗名:Black-faced Spoonbill
科別:朱鷺科
棲息地:海岸溼地區

黑面琵鷺繁殖於亞洲東部,也就是中國大陸東北部至華北、華中東部及朝鮮。每年冬季則南遷到較溫暖的東南亞,如:台灣、海南島、越南和菲律賓等地避寒。

在台灣十月中旬首批到達,至隔年四、五月還可以見到;曾出現於宜蘭、關渡、大肚溪口,以及曾文溪口等地,在曾文溪口平時約有160隻棲息於此,在2000年的調查中還曾經多達488隻,約佔全世界估計量的三分之二,應是全世界已知的最大族群。

牠們常集群覓食,在河口淺灘、荒廢魚塭捕捉魚蝦。有時會圍成弧形前進,把魚趕往岸邊捕捉吞食。

在棲息地,更是常見到牠們將整個身體泡在海水中,梳洗羽毛或是戲水。
成鳥約長 75 公分

黑枕藍鶲

中文名稱:黑枕藍鶲
學名:Hypothymis azurea
英文俗名:Black-naped Blue Flycatcher
科別:鶲亞科
棲息地:農田丘陵區

黑枕藍鶲,為台灣特有亞種。近似亞種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區、印度、中南半島、華南、海南島、安達曼、尼古巴、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約20亞種。

在台灣普遍分布於低山區或丘陵地帶,棲息於雜木林、果樹林或竹林,多活動於濃密且蔓藤糾結之叢林裡,性活潑好動,飛翔快速卻不遠飛,常棲止於小樹枝上,發現飛蟲則追捕獵食。

鳴聲清脆宏亮。營巢於小樹枝椏上,極精緻,呈倒錐形,以細草根、草葉、樹皮纖維或或苔蘚構成,外壁以蜘蛛網編織而成。
成鳥約長:15~16公分

黃山雀

中文名稱:黃山雀
學名:Parus holsti
英文俗名:Taiwan Tit
科別:山雀科
棲息地:中低海拔山區

黃山雀,為台灣特有種,也是稀有的留鳥。在溪頭其族群量較多,喜歡棲息於海拔2,000公尺以下之闊葉林,以海拔1,500公尺左右山區較常見,冬季時會遷移至海拔700公尺附近的低山區,甚至出現在森林邊緣之住家大樹上。

黃山雀常與畫眉科小型鳥,或其他山雀科鳥類混群活動,鳴聲婉轉悅耳,尤其繁殖期鳴聲更響亮。營巢於天然樹洞中,舖以植物纖維、羽毛、苔蘚等為材料,有修補舊巢再使用的情形。

以昆蟲類為主食,植物之漿果、種籽、果實等亦為喜愛的食物之一。
成鳥約長:15公分

黃腹琉璃

中文名稱:黃腹琉璃
學名:Niltava vivida
英文俗名:Vivid Niltava
科別:鶲亞科
棲息地:中低海拔山區

黃腹琉璃,為台灣特有亞種。在台灣分布於中、低海拔山區,在松泉崗海拔2,500公尺處;在日新崗2,600公尺附近等高處曾有觀察記錄,為普遍的留鳥。

雌雄體羽色相異,雄鳥的背部為具有光澤的深藍琉璃色,胸、腹部為鮮艷的橙黃色,為極美麗的鳥類;而雌鳥背部則是灰褐色。

牠們通常棲息於闊葉林或針闊葉混合林,並活動於濃密的樹叢中、上層,單獨或成對出現,冬季常成群。

黃腹琉璃和一般鶲科鳥類同一習性,常棲止於展望良好的林頭上,伺機捕捉飛翔中的昆蟲。山桐子果實是牠們非常喜愛的植物性食物。
成鳥約長 :15~16公分

黃胸青鶲

中文名稱:黃胸青鶲
學名:Ficedula hyperythra
英文俗名:Thicket Flycatcher
科別:鶲亞科
棲息地:中低海拔山區

黃胸青鶲,為台灣特有亞種。近似亞種分布於雲南、廣西、緬甸、海南島、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帝汶、摩鹿加群島、西里伯斯、婆羅州和菲律賓。

黃胸青鶲,在台灣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闊葉林或針闊葉混合林,尚稱普遍。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於濃密陰森灌木叢裡,棲止於枝椏間或小枝上時,尾羽不時拍動著,飛翔快速,動作敏捷,在空中可輕易捕食有昆蟲,以小型昆蟲為主食,鳴聲輕細優美。

大多築巢於低木之分叉處、樹洞或岩壁隙間等,以草莖、蘚類、樹葉、樹皮或蜘蛛網等為材料。
成鳥約長 :10公分

黃嘴角鶚

中文名稱:黃嘴角鶚
學名:Otus spilocephalus
英文俗名:Spotted Scops Owl
科別:鴟鴞科
棲息地:中低海拔山區

黃嘴角鶚,為台灣特有亞種。

近似亞種廣泛分布於中國東南部、海南島、印度北部、尼泊爾、錫金、安南、寮北部、泰、馬來、婆羅州等地方。

雌雄羽毛同色;小腿的中部以上覆被羽毛。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闊葉林或針闊葉混合林。大抵單獨活動,白天休息於樹洞或濃密樹叢中,而在夜間掠食。飛翔無聲,以野鼠、小鳥或大型昆蟲為食。

牠們和一般貓頭鳥一樣,眼大、臉盤向前,少動眼球,頭部能轉動180度看後方。獵殺小動物時使用前後各二趾之腳趾和銳利的趾爪。
成鳥約長 :19~21公分

TOP

棕背伯勞

中文名稱:棕背伯勞
學名:Lanius schach
英文俗名:Black-headed Shrike
科別:伯勞科
棲息地:農田丘陵區

棕背伯勞,為台灣特有亞種,為普遍的留鳥。在中國之西藏南部、雲南、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甘肅、陜西以及海南島;在東南亞,中南半島、菲律賓、婆羅州,南達新幾內亞等,都有牠們的蹤跡。

棕背伯勞分布於平地至丘陵地帶,最高曾在霧社附近海拔1,150公尺處有觀察記錄;牠們和大卷尾、白頭翁、紅嘴黑鵯等,可以說是台灣平地至低海拔山區的代表性鳥類。

具有模仿聲音之能力,常單獨站立於木樁或電線上,發現食物,如蝗蟲、蚱蜢、螻蛄、甲蟲或蜥蜴、青蛙之類,即急促俯衝捕捉然後飛回原處啄食。性凶猛,嘴爪銳利,也常攻擊綠繡眼等小鳥,並將之撕裂啄食。
成鳥約長 :24公分

喜鵲

中文名稱:喜鵲
鄉土名:客鳥
學名:Pica pica
英文俗名:Magpie
科別:鴉科
棲息地:城市鄉村區

喜鵲,分布於亞洲大陸東部,北自烏蘇里、中國、朝鮮、緬甸、安南、海南島和台灣;日本是於十七世紀由朝鮮引進於非洲西北部和北美洲西部。在北美洲另分布近似種黃嘴客鳥。

在台灣喜鵲分布於西部南北平原或低山區,為不普遍的留鳥。棲息於農耕地帶或村落郊區;常成對或成群在田野覓食。為雜食性鳥類,以大型昆蟲、蜥蜴、雛鳥、卵或果實為食。

牠們常以樹枝或竹枝在尤加利樹、木麻黃等高樹上,甚至在高壓電塔上營巢,其直徑達60~100公分的大型球形巢,出入口則在側面。
成鳥約長 :45公分

棕面鶯

中文名稱:棕面鶯
學名:Abroscopus albogularis
英文俗名:White-throated Flycatcher Warbler
科別:鶯亞科
棲息地:中低海拔山區

棕面鶯,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亦分布於華南四川至福建以及海南島。在台灣棲息於中、高海拔山區,為生活於該地區之最小鳥類之一,其體重只有5公克而已。曾在松崗海拔2,300公尺附近有觀察記錄。

除了在繁殖期間雌雄會成對出現外,通常和山雀科或小型畫眉科小鳥成群活動,在雜木林或竹林的中、上層枝椏間,穿梭捕食小型昆蟲或其幼蟲。

鳴聲清晰輕細,如銀鈴聲。其棕色的臉部和白色的腰部極顯著。築巢於樹洞或岩壁隙縫,以蘚苔、細草莖或羽毛為材。
成鳥約長:9~10公分

紫嘯鶇

中文名稱:紫嘯鶇
學名:Myiophoneus insularis
英文俗名:Taiwan Whistling Thrush
科別:鶇亞科
棲息地:河谷溪澗區

紫嘯鶇為台灣特有種,屬於高山性鳥類,體型是台灣鶇科中最大者,雌雄羽色相同,全身為濃紫藍色,具有金屬光澤。

繁殖於中、低海拔山區,大抵棲息於溪流附近,尚稱普遍。繁殖期以外多單獨活動。通常出現於溪邊岩上,慢慢跳躍前進,無法飛行長距離,而善於滑翔飛行,棲止時有尾羽上下拍動的習性。

捕食水邊或水中昆蟲,亦好吃小魚蝦。營巢於岩壁隙縫、樹基窟窿處、橋墩基部,或隧道內壁,有時亦築於遊客頻繁出入的山間涼亭或賓館屋簷,以草莖、蘚苔為材。
成鳥約長 :30~32公分

畫眉

中文名稱:畫眉
鄉土名:花眉
學名:Garrulax canorus
英文俗名:Hwa-Mei
科別:畫眉亞科
棲息地:農田丘陵區

畫眉為台灣特有亞種。尚有二亞種,一在大陸長江以南至華南沿海,西達雲南東部,另一則於海南島。畫眉在台灣隔以台灣海峽,長久以來其形態與體質,演化成和大陸種不同之特徵。四百年來在台灣,畫眉名稱,亦由其音之演變,而成為亞種名之『花眉』。

畫眉,翼短不善飛,不遠飛,雙腳靈活強健。鳴唱婉轉嘹亮富於變化,為鳴禽中之佼佼者。經常棲息於濃密的灌木林、林投林或蔓藤裡,故亦有〝林投花眉〞之俗稱。

以昆蟲、果實、漿果為主食。繁殖、築巢於濃密樹叢,使用雜草莖葉或樹根等築成碗形巢。
成鳥約長 :23公分


筒鳥

中文名稱:筒鳥
鄉土名:公孫
學名:Cuculus saturatus
英文俗名:Oriental Cuckoo
科別:杜鵑科
棲息地:農田丘陵區

筒鳥在台灣為夏候鳥。每年到了春分時候,就會聽到牠的叫聲,尤其以六月間鳴聲最頻繁,且一直叫到九月下旬,常於清晨和黃昏時鳴叫。大多棲息於中海拔以下山區森林,在低山區的果樹林或山麓均能聞其鳴聲。

筒鳥的警戒心強,常遠遠避開人類,所以常只聞其聲,而少見其真面目。學其鳴聲「公孫-公孫-……」,可以吸引其飛近。飛翔迅速無聲,多活動於樹林中上層;以昆蟲、蝸牛、青蛙、蜥蜴、或果實,漿果為食。

繁殖時不自營巢,而將卵產於布袋鳥等小型鳥巢裡,以求得孵代育。
成鳥約長 :31~33公分

TOP

真的是很詳細的介紹.很多都是沒看過.也讓我們能更深入了解它們的作息以及棲息地.

愛它就請好好的保護.以及不要破壞他們的棲息地.

感謝分享.

TOP

謝謝大大的分享!
頂!頂!頂!頂!感恩!

TOP

我的PC見不到圖、可否再P上

TOP

 20 12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