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資訊]財經論壇/唯有「大開放」始能讓「大投資」計畫見效

[資訊]財經論壇/唯有「大開放」始能讓「大投資」計畫見效

來源:東森新聞報    作者:吳文龍      日期: 2006-11-09
內容:
        閣揆蘇貞昌在就職滿9個月,親率行政團隊宣佈啟動「大投資」、「大溫暖」計畫,五大套案將投資總金額1.1684兆元,主要用在公共建設套案以刺激需求,但關鍵的大前提-兩岸政策和產業發展策略卻都不明確,若沒有大開放的政策,可預見外資恐不會前來投資、國內企業還會繼續減資、民間投資和消費的低迷仍不易提振,政府怎能有效藉公共投資就能擴充低迷不振的內需呢?

        眾所周知,在民國60、70年代發生世界石油危機之後的不景氣,以及80年代因貨幣供給額過多和游資充斥而導致通貨膨脹後的景氣衰退,政府無不藉助擴大公共建設來增加就業機會和提振內需需求,且都能奏效而帶動台灣經濟起飛,但得以見效的大前提是政府採取開放政策並在確立發展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的產業策略之下,實施自由化、開放市場和國際化,吸引外資大量來台和鼓勵民間勇於投資。

       惟現在的時空環境和主客觀因素已截然不同了,誠如歐洲商會發表的白皮書中指出,「台灣已完全喪失競爭力」。台灣不僅出現產業空洞化,而且經濟成長率跌落到亞洲四小龍之末,甚至原有的國際競爭優勢淪為區域經濟的邊緣化。美國商會甚至強調,若沒有開放三通,台灣要想與美國簽定自由貿易區協定(FTA)幾乎是不可能。外資企業逐漸撤離台灣及台資企業紛紛前往海外掛牌,以及上市櫃公司大量減資和近二成宣告下市櫃,這些現象說明台灣經濟正快速往下沈淪。

        尤以半年來陳總統及其親信和家人貪汙舞弊的弊案連連,加上政黨惡鬥,造成朝野和人民之間的對立,兩岸政策倒退,引發經濟失序,消費信心跌到谷底,民間消費和民間投資雙雙低迷不振,政府豈能僅視為內需市場的需求不足而已。

        就拿國內銀行今年以來莫不熱衷於向主管機關申請發行金融債券,主要目的是要打消呆帳,不過卻因發生中信金事件,導致銀行發行金融債券的申請案全部被擋了下來,政府這種因噎廢食的作法,造成金融業籌資困難,打消呆帳進度被迫延緩,又增添一樁「罄竹難書」的事例。

        再如上市櫃公司今年申請現金增資等籌資案件,被獲准的機率並不高,因為銀行資金過剩且企金貸放不易,在利率還不算高之下,政府希望有資金需求的企業轉向銀行借款,結果反而壓抑資本市場的成長,造成上市櫃公司近年來在國內籌資愈來愈不方便。

        中租迪和日前申請以股份交換方式在新加坡掛牌,除代表租賃業前往國際金融中心有利於業務發展需要外,更凸顯出企業在國內籌資不易、管制太多的困擾問題,讓企業感受綁手綁腳。例如台灣航商,一直受限於禁航政策而不得不在早年分赴加坡、香港兩地另投資成立改掛外旗的海運公司,在這兩個地方註冊船籍不僅享有低廉的租稅優惠,船舶可以自由航行於兩岸間且可到大陸攬貨做生意,另可全部僱用外籍船員,營運成本遠低於國輪。

        美國商會和歐洲商會都不約而同指出,在兩岸政策不明下,均不看好台灣經濟的未來,甚至表示外資企業會大舉撤離。可是,我們的政府首長卻用另一種說詞予以駁斥,殊不知主客觀環境已漸易位,時不我予,事實勝於雄辯。這些警訊,已不容許我們再淪為空談,政府也不宜繼續炒作政治短線。

        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在剛完成廈門小三通之旅後,6日透過媒體對台灣經濟未來發展提出警語說:「台灣沒有條件、沒有市場、沒有原料,又不三通」,早晚會被大陸趕上。只要管理得好,開放觀光、開放三通應該都沒問題。由此顯示,兩岸政策若再不明確且仍繼續搖擺不定的話,台灣的利基勢必會很快地消失,台灣經濟只有加深受害而沒有益處可言。王永慶再度為兩岸政策應該開放的喊話,他所憂心的正是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

        面對在國內籌資轉趨不易之際,可以預期政府計畫三年內推動250家企業上市櫃為目標將會面臨高度難題。依正常程序,公開發行公司明年4月公佈今年年報,加上輔導興櫃半年,最快後年才易見到開花結果。因此,政府也有必要採取更開放政策,主管機關在今、明年應勤於走訪績優的興櫃和公開發行公司,最好能簡化設立一個服務窗口,進行鼓勵勸說並大力輔導,以扭轉頹勢。否則,企業當前還是寧願選擇海外掛牌有利籌資的捷徑列為優先考量。

[ 本帖最後由 sendoh96 於 2007-1-6 02:00 編輯 ]

TOP

引用:
[公告]清理版區,暫時停止發表新聞類相關帖..

請各位版友暫停發表相關新聞類帖子,其他則不在此限。
此帖雖亦為新聞相關帖,但個人認為本篇文章作者對當下台灣的投資環境分析的很詳盡,應供版友們投資前參考用!三思…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