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帶孩子開一場 「審議式民主」的班會

[轉貼]帶孩子開一場 「審議式民主」的班會

審議式民主會議最主要的精神,就是在會議當中,一方面能夠呈現多元觀點,另一方面則希望與會者能夠仔細聆聽其他人的看法,並試圖從中尋求彼此的共識,找出解決事情最好的方法。 如果要將審議式民主的精神運用在學校的班級會議中,可以怎麼安排與進行呢?以下有幾個重要的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老師必須帶領學生,一起對於會議做非常充足的準備。舉例來說,如果本次班會的目的是要討論班遊的議題,老師可以事先針對班遊的目的、旅遊的相關資訊、討論的焦點問題、同學需要在會議上決定的事情,做比較完整的資料準備,並且請同學在討論之前先將這些會議基本資料看過。對於這個準備工作,老師不妨邀請幾位小朋友組織一個類似委員會的組織,來一起籌備會議。包括資料準備、主持、整個審議程序的設計,讓師生共同來進行。當然,這個過程老師會比較辛苦,可能學生討論四十分鐘,老師要準備四天,但這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因為審議式民主的另一個說法,就叫做「深思熟慮的民主」,在討論之前對於相關資訊有充足準備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不過,相信老師會從學生的回饋中發現,這個準備工作非常有意義,也非常有助於會議的進行。

第二個原則是「結構化的討論」。意思是說,老師要事先想好,為了探討這個議題,會議中必須包含哪些焦點問題的討論。比方說,班會中可能會討論的焦點問題包括班遊的地點、交通方式、出發的時間等等。老師要事先想好程序,先討論什麼,再討論什麼,而最後可以將這些問題的討論結果全部收攏起來,做出一個最好的結論。簡單的說,「結構化的討論」就是讓大家透過一個又一個的焦點問題討論,逐步達到會議所要決議或探討的目標。

第三個重要的原則是,會議主持人必須保持中立的態度。主持人可以由老師或受過訓練的班上同學擔任。所謂保持中立的意思是說,主持人並不試圖把自己對於議題的意見(例如班遊要去哪裡)強加在其他同學身上,而是能夠引導大家說出自己的意見,並且儘可能讓多元的聲音被聽見。不過,保持中立的意思並不是要主持人少說話,而是希望他能夠協助大家把各自的想法—看起來可能衝突或矛盾的觀念—清楚表達出來,並且設法讓大家一起找出這些意見的共同點,或協助參與者找到彼此可接受、可行的配套解決方案。

第四個原則是,鼓勵同學有一種「仔細聽完對方把話完整講完」的精神。在別人發言時不要打斷,不過也希望發言者要精簡扼要,有組織的說出重點。會議規則中可以明確規定每次發言的時間是多長,會議進行時則在考量時間限制的前提下,盡量讓會議中的每一種意見都能被完整的呈現出來。

◎班會中有衝突怎麼辦?

有些時候,班會中會出現兩種以上非常不同、甚至衝突的意見,這時候老師可以運用幾個審議式民主的技巧,來協助學生在會議中繼續對話。

首先,老師(或主持的同學)千萬不要急著去裁判誰對誰錯,而是要設法找出在這些看起來彼此相互衝突的論點之間,是不是可以用一些更高的原則或方案加以趨近收攏。再以班遊為例,假設有一方同學說要去墾丁,一方同學說要去澎湖,老師就可以舉出這兩個意見的共同點是「去海邊」,然後再引導同學往下討論。接下來,老師也可以幫忙找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配套方案,例如A同學雖然一開始不接受B同學的方案,但也許B的方案只要再加上一個條件,A就願意接受。如此一來,最後的方案,就會是雙方都願意接受的雙贏結果。

除此之外,在審議式民主會議中主持人常用的技巧,就是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請他們各自指出對方意見中有道理的部份,並且說出自己說法中比較不足的部份。這個用意是,通常某一方認為對方的意見中比較有道理的部份,也就表示那是他可以接受的對方觀點,而陳述自己不足的部份,就表示那是他可以接受被修正的地方。通常這個技巧非常有用,它能讓各執己見的雙方都把自己的意見暫時放下來,並且更有機會找出彼此都可以接受的觀念或意見。

◎班會中學生不愛發言怎麼辦?

召開班會的時候,並不是每個同學都習慣舉手發言。針對平常就不太喜歡發言的學生,老師(或主持的同學)要如何照顧他們,讓他們也能表達意見呢?

遇到這種狀況,老師要謹記一個原則,就是不要強逼學生說話。比較好的作法是,可以在正式班會開始之前,先有一個暖身的小組型會議。比方說,老師在班會之前可以先請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可能兩到三人,然後請他們做「主張與探詢」的練習。進行的方式是,請他們先把自己對本次班會議題的主張,用一兩分鐘的時間講給同組的組員聽,組員不能打斷他,只能聽,但可以協助講的人做記錄,等到講完之後,再把紀錄給剛剛講的人。 透過這樣的練習,比較不習慣在群體中發言的學生,就可以在比較有安全感的環境下發抒意見,而透過別人幫他整理的紀錄,以及已經說過一遍的練習,也比較有助於他在正式班會上的發言。這個練習通常有很好的鼓勵發言作用。

需要強調的是,老師千萬不要在大家已經開始開會討論的時候,強迫學生發言,這會讓學生感到更加害怕與不舒服。

◎議題的延伸

學校的班會,除了討論類似班遊、班服款式、交多少班費等學生校園生活相關議題之外,老師還可以如何運用班會培養學生具備更深刻的公民素養呢?這就端看老師願意付出多少心力。 其實值得在班會上討論的問題非常多。舉例來說,國中或高中的學生可能對法國發生學運、罷工的事件有所聽聞,甚至有一些感受。他們可能會好奇,這個事件為什麼發生?背後有哪些值得討論的議題?這當中牽涉到正反的觀點,老師就可以將這些問題納進來,讓學生討論。在這種議題的討論中,老師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要在資料準備與會議進行中呈現看法的多元性,不要在一開始時就讓意見一面倒。老師也可以盡量呈現議題中的價值觀衝突與道德複雜性,讓學生藉機深入思考。從這種角度來看,你會發現其實身邊可以討論的議題很多,包括生態、教育、社會、國際等,只要充分準備,孩子就能參與跟享受精采的討論。

審議式民主討論,基本上並不是很困難的事。只要確實掌握會議進行的基本原則,配合一些有效的技巧,通常會有很好的效果。老師如果願意,不妨讓班會討論的議題範圍延伸出去,讓孩子在這個開班會的過程中,去接受一種做為積極公民的充分準備,學會聆聽、分析與討論多元觀點,相信對他們的民主素養與公民性格養成將有很大的幫助。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