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資訊]避免四大心理誤區

[資訊]避免四大心理誤區

投資實在是太簡單了﹐連傻子都會。但問題是﹐傻子並不多。

咱們實話實說吧﹕攢足一筆錢﹐讓自己過個舒適體面的退休生活其實並不是什麼複雜的事。我們要做的不過是定期存一部分錢﹐買一些低成本的共同基金﹐然後耐心地等待回報。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卻對這個樸實無華的簡單道理嗤之以鼻。我們都太自信﹐太聰明。結果怎樣呢﹖讓我們看看投資者都有哪些心理誤區。

毫無疑慮

在過去幾年裡﹐投資者紛紛湧向新奇的投資品種﹐比如商品交易、新興市場股票和黃金類股。乍一看來﹐這讓人有點兒出乎意料。

我們通常更偏好熟悉的投資方式﹐如定期大額存單和儲蓄帳戶。如果冒險投資股票﹐也往往挑選自己最熟悉的類別﹐如所在企業的股票、當地企業的股票、美國藍籌股和那些我們瞭解其產品的公司股票。

那麼是什麼促使我們涉足商品交易、新興市場股票和黃金類股的呢﹖簡而言之就是──業績。這些投資品種近年來的收益令人咋舌﹐這對投資者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衝擊。

「人們往往會投資於那些他們希望在去年就買進的投資產品﹐」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金融學教授特倫斯‧奧迪恩(Terrance Odean)說。「部分原因在於﹐人們簡單地根據過去的趨勢預測現在的情況﹐另外﹐人們以為市場比它們的實際情況更可預測。」

如果我們理性的話﹐應該對那些不斷上漲的投資項目保持警惕﹐因為現在我們要為同樣的投資付出更多資金。然而﹐熱門的股票和共同基金總讓我們難以抗拒﹐我們想當然地以為未來的走勢還會和不久以前一樣。

事實上﹐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出色的業績──伴隨著朋友和行家們的熱烈討論──甚至可以令那些非常規的投資項目看起來似乎也像是萬無一失的賭注。假設我們孤注一擲﹐買下了會怎樣﹖如果投資繼續升值﹐我們的信心會進一步增強﹐因為我們會把收益歸功於自己獨到的投資眼光。

「投資成功的人往往會認為自己有這個能力﹐」奧迪恩教授說。「他們自以為很清楚自己在幹什麼。人們經常把成功和頭腦混為一談。」

賺到錢﹐再離開

那些投資於商品、新興市場和黃金的樂觀派在2006年可能遇到了一些坎坷﹐但並未因他們的自負而吃苦頭。但要警惕的是﹕好日子和好心情隨時都可能飛走。房地產投資者可以證明這一點。

「人們會說﹐『噢﹐現在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加州聖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金融學教授邁爾‧斯塔特曼(Meir Statman)說。「他們其實想表達的意思是﹐『現在這個價格我還不想賣』。他們覺得自己的房子值100萬美元﹐因為一年前他們的鄰居就是100萬賣的。但他們的房子已經放在市場上三個月了﹐現在也許只能賣80萬美元。」

如今的售房者仍對自己曾為此支付的價格或者他們有可能在市場高點獲得的價格念念不忘﹐而不願意接受市場狀況已經改變這個事實。實際上﹐不管是房地產還是股票投資﹐人們都願意「賺到錢﹐再離開。」

這句話的一部分意思當然是講掙錢﹐但另一方面也提到了要避免留下遺憾。如果我們的售價低於買進的價格或低於鄰居房屋的售價﹐我們就不得不承認自己犯了錯﹐並為此痛心不已。

房地產市場在這方面尤其難以預料。金融市場在每個交易日都會告知我們所持有的股票、債券和共同基金價值幾何。然而﹐房地產卻不會提供類似的實時報價。

「房地產的價格特別能蠱惑人心﹐」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金融學教授約翰‧諾夫辛格(John Nofsinger)說。「在交易發生之前﹐你儘可以做美夢。」

事實上﹐當房地產價格下跌時﹐房屋銷售量通常會驟然減少﹐因為房主不願看到售價低於其理想價位。2006年房屋銷售似乎就出現了此類下滑。

「貶值」的投資

正如投資者認為升值的投資會繼續升值﹐在他們看來﹐走勢不利的投資也會一直跌下去。事實上﹐如果這種痛苦局面維持了相當長的時間﹐有些投資者就會深信﹐前方是無窮無盡的虧損﹐於是他們就跳了出來。

最近﹐投資者紛紛退出通脹指數國庫債券﹐然後寫信說我是個白癡。為什麼要寫給我呢﹖因為我最近一直在號召投資者購買通脹指數債券──其正式名稱叫通脹保障國庫債券﹐即TIPS。

當一筆投資貶值時﹐在某些情況下﹐這意味著基本面已經惡化﹐因此脫手可能是明智之舉。不過﹐我們現在很難說通脹指數國債的基本面已經惡化了。

畢竟﹐如果你將這些債券持有至到期日﹐將得到受政府擔保的不受通脹影響的回報。2005年2月初﹐10年期通脹指數國債的收益率比通貨膨脹率只高出不足1.5%﹐而現在已經高出2.3%了。

換句話說﹐如果投資者現在購買﹐他們將保證獲得更高的收益率。基本面是改善﹐而非惡化了。那麼為什麼人們還在賣出通脹指數國債呢﹖那是投資者的心理在作怪。

恣意消費

據商務部經濟分析司統計﹐在截至2005年6月的三個月時間內﹐美國儲蓄率跌至負數﹐此後一直處於這種局面。

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的自我放縱。我們不再理性地定期儲蓄﹐而是更願意今朝有酒今朝醉﹐將儲蓄的事留到明天。

不過﹐我懷疑負儲蓄率還和我們的過分自信有關。當然﹐我們心裡清楚還沒有為將來退休和孩子上大學攢到足夠的錢﹐但我們還是天真地認為車到山前必有路。這難道不是一個心理誤區嗎﹖也許還是一個最大的誤區。

Jonathan Clements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