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養兒育女]不要嘮叨

[養兒育女]不要嘮叨

我認識的一位媽媽瑪莉安,對她的媽媽總是不停的嘮叨,有很可怕的記憶,所以,她決定不要對自己的女兒做出相同的事情。她回想:「我媽媽愈說什麼事情,我就愈不會改變我的心意。我也想教導愛麗絲適當的行為,但不想重複每件事情一百次。」
但是,愛麗絲這個好奇的兩歲孩子並不合作。當她決定要某樣東西時,她就一定要得到,不管瑪莉安說了多少遍「不」。她會把所有的書,從書架上拿下來,或在晚餐前,到廚房偷吃東西。一整天下來,瑪莉安發現自己不停的說:「不要碰那個東西」或「停下來」,結果一點幫助也沒有。最後,她開始生氣了,而她的舌頭也變得比較鋒利了:「愛麗絲,我不是已經告訴過妳一百遍———不!為什麼妳都沒有聽進去呢?」

實際上,瑪莉安知道這個答案:因為她已經變成了一個嘮嘮叨叨的人。愛麗絲已經自動把她「關機」了,就好像她以前對媽媽做的那樣。問題是,瑪莉安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的方法,可以讓她的女兒聆聽。

沒有父母希望自己成為愛嘮叨的人。所以,為什麼我們有很多人不想再用那樣的方式,而我們應該要如何避免呢?事實上,唯一一個可以不要嘮叨的方式,就是停止說話——並開始採取步驟,來改正這個問題。有一位媽媽挖苦的說:「你可以說話,直到你面紅耳赤;你可以大叫,直到你臉色發青。但是,如果你用愛嘮叨的『媽媽口氣』,那麼你可能就只能對著牆壁說話。」通常我們想讓自己相信,我們有用的教訓和嘮叨不一樣。我們認為,沒有我們不斷的口頭提醒,「我的孩子就不會把玩具收拾好、不會做功課、不會仔細想想傷害他人的感覺、不會遠離火爐」等等。或者我們也擔心,如果我們沒有一直嘮叨,孩子就不會執行一些重要的、與安全、道德或禮貌相關的訊息。問題是,類似這樣的教訓幾乎都沒有什麼用。

孩子對於我們生氣的指責,會如此負面回應的一個理由就是,我們讓他覺得很丟臉。在你說任何事情之前,先想像一下,如果他不是你的孩子,你會如何向他說出相同的訊息。舉例來說,如果一個鄰居的孩子來你家吃晚餐,我想你一定不會對他大吼大叫:「不要用你的袖子擦嘴巴——那樣真的很沒禮貌!」如果你真要說什麼的話,你很可能也會用比較委婉的語氣說:「來!讓我給你紙巾。」或者,你也可能什麼話都沒有說,就把紙巾交到他的手裡。

在一天當中,有許多時候,你可能只要做而不要說任何一句話,效果反而會比較好,例如:時間到了,要離開遊樂場時,牽起孩子的手走出去;當他把果汁灑出來的時候,給他一條抹布。

大部分的父母會花很多時間,不斷的提醒孩子。他們以為,讓孩子對於需要瞭解的重要議題印象深刻,是他們的職責所在。我認為「提醒」只不過是「嘮叨」一種比較委婉的說法。孩子會早在我們說:「不要忘記……」之前,就先把我們「關機」了。 你真的可以責備他們嗎?想像一下,如果你的老闆一直不斷的用既傲慢又生氣的語氣,重複他的指示,你會有什麼感覺?所以,你可以怎麼做呢?執行結果和採取行動。那是我認識的一位媽媽萊思莉所做的。

每天晚上,當萊思莉把晚餐放到餐桌上時,她會叫那兩個還待在客廳的孩子:「關掉電視,來吃飯囉!」兩分鐘之後,電視還是開著。接著,萊思莉會大叫:「我說現在把電視關掉,過來吃飯!」 通常萊思莉還必須再多叫至少一次,電視才會關掉,或是她必須自己走過去,把電視關掉。我問萊思莉知不知道,為什麼他們對於她不斷的要求充耳不聞。她說:「我知道他們的聽力沒有問題,他們只是不理我,直到我完全失控。」

我建議她試試看「只說一次就行動」的辦法。第一個晚上,當孩子沒有在她第一次叫他們的時候,就回應她時,萊思莉一句話也沒說就走到客廳,把電視關掉。孩子們抗議的叫著,但還是離開沙發來吃晚餐。之後,她冷靜的對他們說,對她而言,要停下手邊的事,去把電視關掉,會很不方便。她說:「我想,如果它從來沒開過的話,可能會比較容易一點。」然後她就什麼話也不說了,讓他們自己想一想。第二天晚上,當孩子聽到她的腳步聲時,馬上就把電視關了。接著在一個星期以內,他們會在她叫了第一聲之後,就把電視關起來了。

在成功婚姻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快樂的婚姻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愛的溝通要多於批評的溝通。對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當孩子從我們嘴巴所聽到的,大多是批評、生氣或抱怨的話,而不是關愛和鼓勵的話時,他們合作的意願和自我價值感就會消失不見了。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