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資訊][銀行]漫天發卡→卡債風暴→拚命打呆→緊縮消金 信用卡蝴蝶效應的新哀愁…

[資訊][銀行]漫天發卡→卡債風暴→拚命打呆→緊縮消金 信用卡蝴蝶效應的新哀愁…

漫天發卡→卡債風暴→拚命打呆→緊縮消金 信用卡蝴蝶效應的新哀愁…

 還記得在電視上蹦蹦跳跳的「George & Mary」(台語諧音借錢 免利)、鼓吹借錢是一種高尚行為的「Much」嗎?也不過就是三、 四年前,國內金融業力拼消金業務,現金卡滿天發,不少消費者也真 的把「用卡借錢」當成時尚。但「有借不還,再借困難」是古有名訓 ,幾年下來,循環計息讓許多人成了「卡奴」,銀行面對越堆越高的 欠帳,從「發卡心喜,到聞卡色變」。現在除了拚命打呆,也紛紛緊 縮消金大門,展開一場「重量更重質」的信用保衛戰。

  根據金管會的最新資料,國內流通的信用卡數在去年九月達到四五 七九萬張高峰,循環信用餘額在十一月攀高到四九五二億元。此後受 卡債風暴影響,銀行開始強制停卡,另一方面持卡人主動剪卡,使得 原本每月發卡量高於剪卡量的長期趨勢大逆轉,迄今年六月底止,流 通卡數已降至四一一一萬張,循環信用餘額也降至四一一 九億元,可看出銀行業者對信用卡的愛憎情仇。

  曾是全球信用卡界急先鋒  不可否認,塑膠貨幣是當代金錢遊戲的一大便利發明,也為金融業 開啟新的獲利之窗。雖然信用卡在台灣真正大行其道不過是近十年的 事,但因國人勇於創新與嘗新,時至今日,台灣已成為國際各大發卡 組織如VISA、MasterCard(萬事達卡)、JCB等試驗新卡的重鎮,例 如第一個使用Combo Card、第一個將電子票證結合信用卡,以及第一 個推出手錶、足球等造型卡的國家都是台灣。

  一張信用卡能帶來多少商機?發卡組織表示,信用卡從製卡到收單 拆帳,可說是高度國際化產業,彼此環環相扣。從一九一四年第一張 塑膠貨幣試行以來,信用卡從簽帳行為轉化成為國際性金融工具,目 前全球約有二十三億張信用卡,每年刷卡金額高達六‧六兆美元,為 金融服務業帶來龐大商機。

  你可能不知道,薄薄一張信用卡,可是漂洋過海的舶來品,且由六 層不同材質的薄片,包括塑膠保護片、磁條、卡樣紙片、非接觸式感 應線圈等押製而成。當塑膠卡製成後再依照銀行需求,鑲上不同容量 的晶片,並藉由讀卡機及押印機做個人化處裡,最後由卡廠或銀行寄 送到申請人手中。

  製卡過程繁複 如八國聯軍  KEYCORP製卡公司亞洲區經理於文睿表示,標準規格的信用卡,製 卡廠約能在八星期交貨。不過這八星期製卡廠可得動用多國資源,製 卡成本約○‧九九美元到四美元,依晶片功能、卡樣花色、製卡數量 而定。

  以一張非接觸式晶片信用卡為例,晶圓多半為台灣廠商研發設計, 晶片則依用途不同,由飛利浦、日立、英飛凌等國際大廠,分散在德 國、日本、台灣製成,當晶片製成後,轉交至製卡廠。目前台灣有明 板、宏通二家主要製卡廠,但在台灣流通的信用卡不全都出於台灣, 可能來自日、韓或馬來西亞。

  卡債衝擊 剪卡成本好幾億  不過,一張卡在各國經手後,還能安全使用嗎?萬事達卡指出,雖 然卡片委外製造,但當消費者申請信用卡時,銀行就會發出一組流水 號,也就是該信用卡的ID,這組編號只有銀行知道,它不但扮演封包 加密功能,也可確實追蹤卡片流向。

  換言之,除了銀行外,所有委外廠商都無法得知卡片內的資料,且 發卡組織與銀行都有一套卡廠作業規範,不但定期檢視,每一製卡步 驟也有層層關卡,即使運送途中遺失,有心人士也無法利用。多重加 工下的信用卡,上半年在台灣卻因為卡債風暴波及,而導致有五百多 萬張被剪,等於是剪掉新台幣好幾億的成本錢,發卡行怎能不心疼?  在國外消費刷VISA或萬事達卡,頂多差在刷卡金要透過哪個發卡組 織轉回台灣,但在台灣,消費者是不是在發卡銀行的特約商店消費, 就關係著銀行的作業成本。

  當消費者在國內刷下一筆交易後,若收單銀行與發卡銀行不是同一 家,則收單銀行的授權作業就須由財金公司、發卡組織及聯合信用卡 中心等三機構傳遞給發卡銀行,其中又以聯合信用卡中心為主要授權 者,市佔率達七成,授權的「過路費」是一定要的,不過因為使用量 大,單筆收費可低到萬分之一元,對銀行業者來說還算是小錢。

  若收單行與發卡行是同一家,銀行就必須付給聯合信用卡中心或是 財金公司○‧○五%的清算費用,若以過去一年台灣刷卡總額一兆三 千八百億元計算,這兩家公司的進帳約有七億元,獲利也相當可觀。

  發卡花招太多 回本靠運氣  在台灣,信用卡要能成為銀行的金雞母,可得先付出代價,聯邦銀 行信用卡發卡業務部經理陳明智指出,一張信用卡成本約在一千到一 千五百元,包括製卡成本一百元,郵資印刷五○元,通路獎金六百至 八百元,首刷禮三百元等。這些錢花下去,要能回收需要一年半時間 ,但依台灣消費者喜新厭舊的特性,銀行業者指出,要回本還得靠運 氣。

  信用卡二十四小時客服中心也是銀行省不得的成本,不過這些人力 處理交友電話遠比信用卡業務來得繁忙。一般來說,每發一萬張卡, 銀行就必須設置一位服務人員,以一位職員月薪三萬元來說,若是像 中信、台新等發出超過五百萬張信用卡的大型銀行,每月就須花掉一 千五百萬元來養客服人員,然而消費者的求助電話,卻讓銀行哭笑不 得。

  客服、催收更是難上加難  陳明智表示,電話性騷擾已見怪不怪,不過也有老一輩的持卡人沒 事打來聊天,甚至聽聲音選媳婦,要求客服人員跟兒子相親。還有自 稱信用卡達人,沒事就打電話考客服人員,詢問使用信用卡的大小問 題,甚至要求指名作答,讓客服人員忙的團團轉。

  Outsourcing(外包)為銀行相當重要的作業之一,在全世界各大 發卡銀行都流行採用委外催收下,台灣銀行業者也嚮往將催收、行銷 、製卡等業務外包。不過在卡債風暴下,委外行銷公司已遭禁止,而 委外催收也有一堆規範,目前各銀行仍依照催收金額多寡,設定級距 、給予佣金。

  催收公司表示,在催收方式受限下,催收人員必須遵循標準話術, 甚至扮演張老師的輔導角色。但持卡人已被卡債協商機制寵壞,電話 那一端傳來的已不是哭窮拖延,而是「欠錢是大爺」的態度,因此討 債公司的業績也直直落,成為卡債風暴的另類受害者。

TOP

以後希望政府不要在讓大家去買卡 這樣會害死更多人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