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鄧樸方談貿易戰 鄧小平韬光養晦被誤解

鄧樸方談貿易戰 鄧小平韬光養晦被誤解

來源: 多維/日期: 2018-11-11
中美貿易戰的戰火沒有熄火的迹象,白宮經濟顧偉庫德洛(Larry Kudlow)10月31日稱,特朗普總統還沒有決定好是否要加大對中國産品的征稅,如果與中國進行有希望的政策討論之後,可能會撤回某些關稅。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10月30日稱自己期待與中國達成“偉大的協議”,但他也警告稱,如果沒有達成他想要的協議,將會對中國更多産品征稅。
美國方面透露出來的意思仍是:如果中美達不成協議,美國繼續加稅。貿易戰打到現在,不少輿論在分析這場戰爭背後的原因、反思中國的做法。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之子鄧樸方被曝光的一席言論成爲熱點。

在貿易戰的大背景之下,鄧樸方(左一)的發聲很容易引發猜測(圖源:AFP)

特朗普發起的貿易戰還是要打壓中國崛起
鄧樸方9月16日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演講,其中提到了中國的外交政策,稱“我們應當剝去表面尋找真理,頭腦保持清醒,知道自己的份量,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適時著眼處理中國自己的事情”。
這些表態很容易令人聯想到鄧小平提出的“韬光養晦”外交策略,尤其是在貿易戰的氛圍之下,有不少言論認爲正是中國過早放棄韬光養晦才會被美國盯上。
有關“韬光養晦”的話題成爲輿論關注的焦點,鄧樸方出面表態是不是在批判中國放棄了“韬光養晦”?是不是暗示中共內部掀起了一場有關這一話題的大討論?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韬光養晦”和“積極有爲”之間的關系?
因勢而變

我們今天來看“韬光養晦”不能只看這個詞,還要完整來看,具體表述是: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沈著應付、韬光養晦、善于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爲。外界之所以會對“韬光養晦”有各種質疑,原因在于只關注了這個詞本身,沒有從整體來看,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做法,忽略了“韬光養晦”和“有所作爲”這兩個詞之間的辯證關系。
“韬光養晦”和“有所作爲”背後是要根據“勢”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是將中國外交放在一個動態的過程中。
鄧小平提出“韬光養晦”是要求中國“埋頭實幹,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當時囿于冷戰結束、中國還處于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中國的重心是國內的發展,而江澤民和胡錦濤時期,中國外交也延續了收斂鋒芒的風格,在國際社會熱點話題上選擇了克制,甚少提自己在這些議題上的“模式”或者“道路”。

中國認爲“一帶一路”倡議是對現在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補充(圖源:新華社)
經過多年的積累,中國變強的同時與世界之間的關系愈發緊密,這樣的現實在推動或者要求中國在地區或者全球治理問題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中國推進的“一帶一路”倡議和建立亞投行,提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都是證明。“韬光養晦”是要求中國不要做與自己力量不相稱的事情,當力量積累到一定程度,中國就需要適時作出調整,就要大膽去爲,也就變成了“有所作爲”“積極有爲”。
側重點有別

中國在“韬光養晦”和“有所作爲”上並不是一邊倒地采取前者或者後者。目前來看,中國並非完全抛棄了“韬光養晦”,也不是事事都是“有所作爲”“積極有爲”。在推進“一帶一路”、亞投行的過程中,中國仍然強調維護二戰秩序。中國加大了對中東地區的關注,同時仍采取了謹慎、小心翼翼維持平衡的姿態。
往前來看,鄧小平提出“韬光養晦”的大背景是冷戰結束、社會主義陣營瓦解,中國不要學蘇聯當社會主義國家的“頭”,是要求中國積蓄能量,低調做事,同時要求中國與各個國家保持友好關系。到了江胡時期,中國韬光養晦時也有積極有爲的一面,比如主導上合組織、博鳌亞洲論壇的成立。
與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時期著力點放在韬光養晦上相比,習近平時期更爲強調“積極有爲”。“韬光養晦、有所作爲”這個戰略,在不同的領導人身上有了不同的體現。

中共領導人有不同的外交風格(圖源:Reuters)
再放到對待他國的態度上,中國也是該“韬光養晦”的就“韬”,該“積極有爲”的就“爲”。在應對貿易戰時,中國強硬反擊美國並稱捍衛世界多邊貿易體系,同時,北京多次強調與美國談判的大門敞開,中國無意取代美國。
在對待俄羅斯態度上,中國願意讓俄羅斯出頭,習近平爲俄羅斯總統普京站台俄羅斯東方經濟論壇、支持俄羅斯在上海合作組織中發揮主導作用。同時,中國讓俄羅斯支持並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等。
對待歐洲,中國強調歐洲是“世界和平繁榮的重要一級”,同時,中國對歐洲加大攻勢,希望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系。中國在美國、俄羅斯和歐洲面前有避鋒芒、不搶風頭的時候,也有該出手就出手的時候。
矛盾體並不“矛盾”

“韬光養晦”和“有所作爲”這兩個詞被放在一個整體裏,表面看是以一個矛盾體存在,要求中國既要“韬”又要“爲”,深層次來看,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裏的辯證法,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分清重點和次要。
當中國認爲“韬光養晦”爲“主要矛盾”時,“積極有爲”就可以作爲“次要矛盾”來存在,而隨著形勢或者局勢的變化,兩者之間的地位也會出現調整,“次要矛盾”也可以變爲“主要矛盾”。
所謂“因時而動、因地制宜”,簡單的8個字體現了靈活性,“韬光養晦、有所作爲”是要求中國外交不能陷入僵化思維,固守固然重要,當事態已經變化時再固守明顯就是不明智的選擇了。
鄧小平1992年提出了“韬光養晦、有所作爲”的說法,20多年過去,國際局勢經過了多輪的變化,時至今日,北京在應對外部局勢時基本延續了這一思路和策略,它仍有指導意義在于它將戰略和策略、短期和長期都考慮在內。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