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美遏華神器進南海:概念過火 實力跟不上

美遏華神器進南海:概念過火 實力跟不上

來源: 成都商報/日期: 2015-05-15


  

  



     美國海軍發布消息稱,美國海軍瀕海戰鬥艦“沃斯堡”號11日駛近南威島,中國海軍護衛艦緊密監視。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3日就美方稱美國瀕海戰鬥艦駛近南威島,中國海軍護衛艦緊密監視一事表示,中方將采取堅定措施,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將繼續對有關海空情況進行監控。

  瀕海戰鬥艦一度被宣稱爲“遏華神器”,那它到底是個什麽東西?它厲害不厲害?

  和護衛艦是不是一回事兒?

  美軍海軍部長雷·馬伯斯今年年初宣布,會把近年來爭議不斷的瀕海戰鬥艦改名爲護衛艦。升級後的瀕海戰鬥艦肯定會改名,也有可能所有瀕海戰鬥艦都會改名。

  這一名字炫酷,外形更奇特的新型軍艦問世後,一度被認爲是美軍對反進入(anti-access)和區域阻遏(area-denial)戰略(統稱AA/AD)給出的答案,尤其在美軍加強亞太存在的大背景下,更曾被吹噓爲“遏華神器”,從2013年起輪駐新加坡。這樣一個面向未來的“品牌”還沒用幾年就改名,莫非因爲它是吹出來的“牛皮”?

  瀕海戰鬥艦,英語是Littoral Combat Ship,縮寫爲LCS,是美國海軍爲取代佩裏級護衛艦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進行的SC-21水面戰鬥艦艇計劃的一部分,據稱是美國艦艇轉型的一種體現。

  對爲何改名,馬伯斯的解釋輕輕一筆帶過,“既然它看著像護衛艦,那爲什麽不就叫護衛艦呢?它還是它,只是用了一個更適合、更傳統的名字。”

  概念玩過火實力跟不上

  馬伯斯的說法可謂輕拿輕放。但實際上,從一開始,瀕海戰鬥艦就有概念玩過火、實力跟不上的隱憂。

  這種戰艦的設計初衷是小型化、低成本和多功能。來看看它能夠執行的那一大波任務:瀕海反水面作戰、瀕海水雷對抗作戰、瀕海反潛作戰、情報搜集、監視和偵察、本土防衛和海上攔截、特種作戰支持、人員物資輸送。

  按照預想,美軍會先派遣這種軍艦在對手近海附近遊弋,利用偵察模塊搜集情報。當危機情況出現後,瀕海戰鬥艦會立刻回到附近的美軍或友軍基地,迅速換裝任務模塊,並派出大隊這種戰艦,爲美軍航空母艦戰鬥群靠近攻擊目標實現兵力和火力投送當前導。

  在亞太地區,中國的近海防禦思路正是反進入和區域阻遏。瀕海戰鬥艦因此被吹噓爲“遏華神器”。

  但理想總是很豐滿,現實往往很骨感。美國《防務新聞》周刊稱,瀕海戰鬥艦的功能轉換幾天內根本完成不了,可能需要數周。美國國防部去年也宣布,將原定的52艘采購計劃壓縮到32艘。

  “遏華神器”根本遏不了華

  就算無法完成設計任務,瀕海戰鬥艦好歹也是一種水面戰鬥艦艇,這裏用不了,放在其他地方合不合適,換句話說,它的綜合戰力如何?

  早在近三年來,美國一個軍方調查小組就對瀕海戰鬥艦的戰鬥能力展開了評估,最後的結果是四個字,“令人失望”,無法完成前沿存在、爭奪制海權和力量投送等核心任務。

  因爲崇尚多功能化,以瀕海戰鬥艦的個頭,各種設備就已經占據了不小空間,那麽載人投送空間、攻防武器空間就要受到擠壓。有美國海軍報告指出,瀕海戰鬥艦還有一個致命缺陷:它無法有效防禦敵方的反艦巡航導彈。

  而且,一旦裝了防禦武器,瀕海戰鬥艦的進攻武器又沒有地方裝了。美軍評估顯示,瀕海戰鬥艦“只能應對沒有裝載反艦巡航導彈的小型敵方船只進攻”。

  此外,政府問責局2014年的一份報告更顯示,瀕海戰鬥艦更適應的戰區是海灣,其速度、作戰半徑和電子戰能力完全無法讓其在亞太地區的戰事中生存。換句話說,所謂“遏華神器”根本遏不了華。

  改名也可以說是承認失敗的一種表示吧。

TOP

這是點太大膽了吧!這不是明顯的挑釁嗎?把中國的軍艦當成擺設了嗎?政府的軍隊應該出動啊!不能光鑒視啊!有情況的就要行動啊!等一下搞一個無從機直接拍攝了不知道多少圖片啊!國家應該加強海防的力度啊!尤其在國與國的交界處。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