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從富士康“十三跳”看心理健康的重要

從富士康“十三跳”看心理健康的重要

從富士康“十三跳”看心理健康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高考,是高三的孩子經過12年的寒窗苦讀進行最後一搏的時刻,我們除了為他們取得好的成績而代禱之外,同時也提醒參加高考孩子的家長要格外地留心。每年到這一刻,有許多學生因為考試的不理想而過分憂慮,出現心理問題,更有甚者,就是出現輕生事件。

  特別是近期,富士康13跳事件(其中一起為割脈事件)引起社會的關註,半年的時間,發生13起自殺事件, 5月份一個月內就發生了7起自殺事件。這夢魘何時結束?這些年輕的生命為何如此毅然決然一躍而下?大家都希望得到答案。

  心理健康問題,何止是出現在富士康一家企業?心理健康關系全民,尤其是白領階層。根據美國《財富》雜誌(中文版)和北京易普斯企業咨詢服務中心的調查,針對中國高級經理感到有較大工作壓力比例為70%。心理健康報告表明,在所有參加調查的人中,有25%的被調查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就是說,每4個被調查者中就有1個人存在一定心理健康問題。同時發現2.24%的被調查者存在著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有22.81%的被調查者存在比較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對此,我們不得不引起關註,作為基督徒必須從聖經的視角來尋找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人生如夢,無論如何灑脫,生命不是我們揮霍得起的;人生苦短,無論如何苦悶,日子都得一天天過。我們無法親自經歷一切去尋找其意義。但要知道我們來到這個世上有重要的目的與使命。聖經告訴每個人:神用盡心思,在世界沒有創造一個“我”的復制品,讓我成為一個獨特的個體。只有當知道自己的珍貴,才會有意義地活著,並且幸福地活著。

一、從聖經看人生命的構成

  聖經描述萬物的來源,都是由上帝的話語所造,唯有人是上帝藉著塵土所造,並且神將一口生氣吹在人的鼻孔裏,人就成為有靈的活人。人除了物質的身體,人還有靈魂。故此,有神學家認為:生命包括生理、心理、靈理三方面,生理學是研究體質或身體的理論;心理學是研究理性、情感、意誌的理論;靈理學是研究靈性、屬靈生命的理論。

  許多弟兄姊妹關註心靈的健康,常常追求神的話語,禱告、靈修、聽道、交流等,而教會的負責同工與傳道人,希望藉著各種培訓和培靈來滿足信徒靈性的提高;我們也關註我們的身體健康,有病我們找醫師,傳道人、片組長對有病的弟兄姊妹進行及時的探訪;然而,魂裏的健康是教會和社會比較忽略的。甚至,將之與靈性混為一談。例如,把精神病患者,看為是被鬼附。還例如,對身體的感冒我們很多人都知道甄別,而對“心理”的感冒,許多人都不知道。比如,心理健康標準,什麽是正常心理?什麽是異常心理?出現了心理問題或者精神疾病,怎麽辦?因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如何甄別和處理,別人就關註更少了。心理健康標準是什麽?中國心理學家馬建青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個標準:智力正常;情緒協調,心境良好;具備一定的意誌品質;人際關系和諧;能動地適應環境;保持人格完整;符合年齡特征。聖經藉著保羅告訴我們什麽是意誌品質:“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有了這種品質,就能“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腓4∶6-7)

二、神賦予人生的意義

  數千年來,找尋人生的意義一直是個困擾人的問題。對人生意義的大概有三種不同理解:

1.人生沒有意義
  小時候,隔壁有一位奶奶常常哼一首民謠:“人生在世冒得高,不如墻上一顆草;草死來年又發生,人死一去影無蹤。”這就告訴我們人生最大的悲劇不是死亡,而是沒有目的。人生沒有目的與意義,人生就變得無關緊要,甚至毫無希望。這也是富士康為什麽會出現13跳以及抑郁病患為什麽會走上自殺之路的根本原因。
  有神的人,是否都能明白與實踐人生的意義呢?其實不盡其然。信神的人如果對神失去了信心,也會絕望。在聖經中,不同時代的人都曾表達這份絕望之情。約伯曾說:“我的年日就這樣在絕望中飛逝,毫無希望。”又說,“我毫無生趣,厭棄生命,別理睬我吧!我的生命毫無意義。”先知以利亞還在羅騰樹下求死。所以,信神的人要靠神,才能活出討神喜悅的人生。

2.以自我為中心
  許多人認同,人生是要賦予意義的。只有賦予了意義,人生才有價值。因而,許多人常常會問這樣的問題:我要做什麽樣的人?我的人生目標、我的夢想是什麽?我的將來是怎樣?這個問題更是困擾著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做父母的會發現,孩子常常喜歡換發型、換帽子,更喜歡追星,這表明其在尋求身份的認同。
  人們往往錯誤地以自己為中心,有的人生目標就是希望做一個好人、一個成功的人,我們並不知道所有成功之道,但確知想要取悅每一個人的人生註定失敗。若常常活在別人的標準之下,讓別人來操縱自己的人,情緒要受他人的喜怒控制。當自己付出了全部而得不到贊美,反而受盡了委屈與指責時,精神就容易崩潰。
  有的是被罪咎感所困擾,一輩子受回憶的掌控,不停地後悔。我曾探訪過一位姊妹的丈夫,他因罪咎感不敢出門,將自己完全地封閉起來;相反,有人牢牢記住所受的傷害,不願饒恕,常怒火中燒,二者都是既不健康又無濟於事的心理表現。
有的被物質享受駕馭,認為擁有得越多,就會越幸福,結果當物質豐富的同時,安全感又缺乏。
綜上所述,以自我為中心來建立人生的目標,人生中就容易出現許多的困惑、壓力與痛苦!

3.生命的重心不是自己,而在乎神
  我們的生命以什麽為中心來建造?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人們可以將人生的目標確定為事業、家庭、物質、享樂或其他東西,但基督徒要確認這些不足以成為我們生命的中心。當生命遭遇巨變時,這些事物都不能強壯到足以支撐我們。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永不動搖的中心支柱。《標竿人生》一書有這樣一個觀點,我很認同,“生命的重心不是在你。聖經說:‘神指引他所造萬物的生命,每一個生命都在他的權柄下。’若要知道我們活在這世上的原因,我們必須從神開始,因為我們是因他的目的而生,也是為他的目的而活。這就如亞撒王命令猶大百姓:‘……生命以神為中心。’”華理克牧師總結人生有五大目標:“為神討神喜悅、為神家、為了像基督、為服侍神、為榮耀神而活。”

三、如何擁有健康心理

  健康的心理是我們人人想擁有的,但我認為要獲得健康心理必須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1.以目標導向你的人生
  人生要以正確的目標為導向,才能勇往直前。因此,我們許多人雖然在生命的裏面遇到艱難困苦,就是那種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和對神的敬畏,卻讓我們勇敢地活著,並且挑戰環境。

2.培養堅毅的品質
  我們常常說,現在的80後、90後責任感缺乏,遇到問題容易走極端,心理承受能力弱,原因何在?一是,因我們做父母的將獨生子都捧為掌上明珠,將最好的東西都給予他們,例如,在肯德基和麥當勞,常常看見一些孩子大口地吃著雞腿等,而家長坐在一旁看。又如,早幾年的高考,有一篇這樣的文章《媽媽喜歡吃魚刺》。二是,將其成長道路上的石頭都撿開,代替孩子處各樣的關系。三是,將所有的家務都承擔,只要求孩子好好學習。當孩子踏入社會,適應的能力往往缺乏,情緒就低落;再加之工作壓力大,心理問題就隨之出現。故此,從小培養堅毅的品質是非常重要的功課。這方面保羅是我們的典範,他“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為什麽保羅有這樣的品質?正如他自己所說: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這就是信仰的力量。生命因為信仰而更珍貴、更有價值。從小將信仰植根於孩子的心中,比什麽都更重要!

3.迎向陽光,面對永恒
  人為什麽會常常不開心、感到不平?因不開心的人總以負面的視角看問題;不平的人,眼光常常定睛在別人身上和在人生短短的幾十年中。而喜樂和有盼望的人,卻多從正面看人、看事、看社會,不把眼光放在眼前的事物上,而是在永恒中看一切事物;不定睛在人的身上,而是常常仰望神。
  保羅承擔人難以擔當的擔子,常常要經歷生與死,因他對永恒有盼望。他說:“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是一個對神有信心的人,相信神的公平與慈愛;相信神的全能與全知,並且心中充滿著對永生的盼望。心理健康的人,同時也是一個有自信的人,他謙卑而不自卑;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不逃避現實,而是敢於面對一切:認真對待生命,敢於面對死亡。
  弟兄姊妹,如果我們想擁有健康的心理,那麽,我們就必須知道我是上帝所造的獨一無二的我,我的人生目的是為了榮耀神。為了神,我要培養堅毅的品質,迎向陽光,面對永恒!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