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討論] 蠡湖觀蓮 願做濁世種蓮人

蠡湖觀蓮 願做濁世種蓮人

淨土宗,又名蓮宗。據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無論男子還是女人,不從母親的體內降生,而是從七寶池中的蓮花中出世。這使我們想起幼時看過的動畫片--《哪吒鬧海》,小哪吒也是從蓮花中來到世間,聽起來好象有點神奇,不可思議。
喜歡蓮花,或許和自己選擇淨土法門有關。
那天,在網上看到一些蓮花的照片,突然動個念頭,要找個地方看蓮花。風花雪月,與古佛青燈的僧侶應該距離很遠。和尚看花,在一般人眼中有點怪怪的,也許會被認為六根不淨。記得上個世紀,那個頗有爭議的和尚和幾個友人在一個春天,來到遊人如織的江南賞梅之時,也遭到不少眼光的衝擊。
師兄在無錫,早就邀請去看看,一直沒抽出時間。那天,他電話中提到那裏有個蠡園,是欣賞荷花的好去處,當即表示不日過去。
週末,風很大,夾著細雨,有點清涼。暑天有這麼好的日子,實屬難得。汽車在太湖邊的江南蘭苑停下,師兄迎了上來。看上去,他依舊那麼精神,雖然經常忙著接待。但並不象我,不堪重負,皮包骨頭瘸腿僧。
蘭苑是一個十分精緻的小園林,裏面種植了各種各樣的蘭草上百種。人工挖掘的池塘裏,點綴了一些睡蓮,青黃赤白,竟相開放。竹林深處,幾張石桌凳,坐在上面喝茶,仿佛有種隔世的滋味。師兄帶著學生去看蘭草,之前我來過幾次,沒有去。一個人坐在竹林下的池塘邊看風景,夏蟬間歇地鳴叫,風不時帶來一絲涼意,不經意間口裏念起了大悲咒“南無喝那達邏多那夜耶……”
遊人不多,四周寂靜,這種感受很久沒有了,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寂寞。
“為僧只合居山谷,國土宴中甚不宜。”祖師們說的很對,僧人大多喜歡山水。春花秋月,夏風冬雪,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廣福寺是座小廟,距離蘭苑步行約7、8分鐘可達,沿途是片茂密的竹林。寺院規模不大,歷史也不到百年,可是地理位置優越,緊挨太湖。得天獨厚的條件,對於清修的僧侶來講,不諦是個養道之所。近代高僧慈航、演培、茗山等人曾在此開壇弘法,化導一時。
寺院距萬浪橋約半裏路,橋建在太湖上,正對著三山島,水天一色。人站在延伸至湖中的棧橋的盡頭,很容易找到一種感覺,一種無法回頭的感受。浪與風夾裹在一起,打在身上和臉上。令我想起空海大師的一句名言“不要阻止風,應將此身化做風;不要阻止雨,應將此身化做雨。”豐子愷先生也說過,“躲避風雨最好的方式就是到風雨中去。”大乘菩薩道的精神何嘗不是如此,直面煩惱,解決煩惱,放下小我個人的得失,成就無我的大道。
據說,範蠡在輔佐越王戰勝夫差後,捨棄優厚的權位。帶著美女西施泛舟蠡湖,過著普通百姓的生活,由於他善於經營,很快財源滾滾。他為人厚道,樂善好施,不吝惜錢財,所以生意越來越好。在他死後,後人甚至將他奉為財神,尊稱陶朱公,也是對他善於理財的承認。財富從佈施中得,早年中國百姓基本上能夠接納這一觀點。
今天的蠡湖有120餘畝,其中水面占五分之二,湖中種植了許多荷花,色彩不一。宛如《彌陀經》上說:“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
站在橋上,看著橋下的一池盛開的荷葉,誰能想到它們竟會成長於鄙濕的淤泥中。修行同樣如此,菩薩的萬德莊嚴之果不是從天上掉下來,而是在濁惡的世間、於救度煩惱的眾生中成就。
菩薩就是五濁惡世的種蓮人,就是要將三毒的火焰化為清淨的紅蓮。
朋友,為了你自己和你的家人,你願意做這樣的人嗎?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