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遙遠的高尚

遙遠的高尚

正史寫人物傳記,很像當今領導講話,十之八九是讚譽是褒揚甚至是標榜。這樣的傳記初讀讓人欽慕、讚歎,再讀或多讀卻讓人疑惑、厭煩,感覺那是一種虛偽的說教和遙遠的高尚。
  
  《宋書》寫郭原平,生性孝順為人謙虛,只是言過高而近乎偽,行過偏則近於迂,讓人懷疑是否確有其事。
  
  書中寫郭原平對待父母孝順之至,家貧,“為人作匠”,主人設食,他因父母吃不上美味佳餚而選擇粗茶淡飯;倘若這天家中無食,他就自己餓一天肚子。父親去世後,他三十年從不食魚肉。郭原平所堅持的孝道準則,讓人無比感佩。然而為守孝道,三十年不食魚肉,卻讓人有點難以理解。倘若不食魚肉只是個人飲食習慣,我們誰也無權利干涉人家;可是如若此舉僅僅是為了緬懷父親,則有些近乎迂腐。我們都知道,孝有三個境界:一是養父母之身,二是養父母之心,三是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身,又包括兩個方面:愛惜和保護自己的身體(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關心父母和奉養父母身體。而郭原平所做的僅僅是“關心父母和奉養父母身體”,三十年不食魚肉不愛惜身體,不能使母親心安,談何至行至孝?所以拿郭原平來說孝,情不足以動人,理不足以服人。
  
  郭原平對待小偷,大覺大慧,一副慈善心腸。文章中寫小偷因偷竊郭原平的竹筍而不慎墜入溝中,郭原平便深深自責,特意為小偷立小橋,“又采竹筍置籬外”,則讓人更為不解。在我們的印象中,這時的郭原平早已不是平民形象而是聖賢修養了。一個為生計所累的平民,有如此得道高僧般的境界,很讓人懷疑。大賢如孟子,也只是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已。
  
  郭原平對待鄉鄰,樂於付出卻拒絕受助。文章中說他“性謙虛,每為人作匠,取散夫價”;出售農副產品只收半價,別人有困難他慷慨資助,而自己有困難卻“不假旁力”。按常理,施愛的目的在於互愛,助人的目的在於互助,而他則拒絕熱心與善意,又讓人費解。郭原平給我們一個冷酷獨來獨往的救世主形象,只願助人,不願受助於人;只願愛人,不願受愛於人,到底是英雄壯舉還是雷鋒精神?
  
  《宋書》借郭原平來宣揚的這種“無私奉獻”樂於助人精神,無溫情可言,無禮儀可講,豈有理由可推崇?古語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那麼我要說,愛之無情,豈能久遠?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歷史上不乏“弑子女以忠君,割妻肉以盡孝”的史實,這種變態的忠孝思想竟然能流傳千年而成美談,只能說明這個所謂的文明禮儀之邦曾經病態十足。
  
  所以我想,類似郭原平這樣御賜欽封的高尚,與我們隔著千山萬水,我們只能一邊仰望星空,一邊作茶餘飯後的談資。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