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一戰後英國為何接受德國崛起而壓制法國稱霸

一戰後英國為何接受德國崛起而壓制法國稱霸

英國在一戰中幾乎損失了整整一代人,50萬名30歲以下的男子在戰爭中身亡。至今英國人心中最大的創傷是一戰而非二戰。然而一戰結束後,英國對戰場上敵人德國的態度遠比對盟友法國寬厚。英國歷史學家羅伯特·博伊斯在他的新書中宣稱,一戰裏損失慘重的英國能在情感上能迅速地接受德國重新崛起,而壓制法國稱霸,更多原因是出於歐洲不同人種之間的復雜爭鬥。


  歐洲占主導地位的為三大人種:以法國為代表的拉丁人種,以俄羅斯為代表的斯拉夫人種,以及以英德為代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種。羅伯特·博伊斯在新書中提到,英國和德國屬於同一種族,大部分英國人認為一戰是一場錯誤的戰爭,他們之所以與德國作戰,是因為當時的德皇威廉二世執行軍國主義擴張政策,脫離了盎格魯-撒克遜的民主政治路線。一戰結束後,德國成立民主政府,在英國人看來,戰爭使德國重新回到了盎格魯-撒克遜的大家族。因此在賠款問題上,英國傾向於袒護德國。


  賠款是一戰之後最復雜、影響最深遠的問題。巴黎和會上各國就賠款的問題明爭暗鬥,其中英法唱主角。當時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一戰後的議會選舉中,公開表示要求德國賠償戰爭的全部損失。勞合·喬治的同僚更是宣稱:“如果自由黨能夠再次當政,那麽德國將要賠償我們為戰爭付出的每一便士。我們要像擠壓檸檬一樣,擠出德國的最後一滴財富。我擔心的不是我們的政府能否對德國執行強硬的政策,而是德國是否有足夠的財富來賠償我們的損失。”


  1919年初,英國提出德國應支付總共250億英鎊的賠款要求。然而這種誇張的賠款要求只是英國的策略。在法國提出對德國的領土要求和賠款要求後,勞合·喬治很快改變態度,指責法國對德國的不合理要求將會使德國投向布爾什維克主義。


  接下來的幾年中,勞合·喬治在公開場合多次宣稱,一戰是法國為1870年德法戰爭復仇所挑起的。他和大部分英國人認為,英國是被迫加入一戰的。法國是英國的協約國夥伴,英國需要給予法國一定的支持。但英國人同時也認為,法國是他們天然的敵人,是一個同英國完全不同的種族。另一方面,德國雖然因為“德皇威廉的愚蠢”和他在擴張上的野心犯了錯,卻是英國天然的兄弟。一戰中英國有100萬人犧牲,英國的精英階層認為是法國將英國拖入了戰爭,他們認為是法國的拉丁人,為實現法國復仇的願望,收復法國在1870年德法戰爭中失去的領土,稱霸歐洲大陸,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並且“用拉丁人的自私、狡猾和不道德的品質”,將英國拖入了同自己兄弟的戰爭之中,為法國的國家利益服務。

  法國在一戰後希望肢解德國,使德國失去任何復興的機會,但英國反對任何肢解德國的做法,甚至反對任何嚴厲懲罰德國的措施。英國人在一戰後不願意相信英國和德國之間還會進行任何戰爭,因此英國反對法國在歐洲大陸的激進行為。在英國人看來,德國有最具活力的種族,而拉丁人和斯拉夫人則是麻煩的制造者。


  羅伯特·博伊斯認為,法國在賠款問題上的激進行為同樣可以用人種進行解釋,尤其是對魯爾區的軍事占領,可以說是人種沖突的體現。德國在1922年沒有按時提交賠款,美國和英國對此采取了寬容的態度,法國在尋求英國和美國支持失敗之後,得出了“盎格魯人無法滿足法國在大陸的利益要求”的結論。法國采取激進的軍事占領德國魯爾區的決定。魯爾危機發生以後,英美兩國都傾向於偏袒德國,法國在高昂的占領成本的壓力下和外交孤立的形勢中,撤出了魯爾區,喪失了一戰之後暫時取得的歐洲大陸的主導權。

  羅伯特·博伊斯的結論是,歐洲三大人種中,不同的種族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和政治理念。文化上的同源性,使得英國在指責德國的同時,更註重抑制法國在歐洲大陸稱霸。傳統觀點認為,這是英國“大陸均衡”政策的實施。但羅伯特·博伊斯認為,從德法兩國的實力對比和國內資源來看,法國有天然的競爭劣勢,法國缺乏工業發展必需的能源,工業基礎在戰爭中被摧毀,國庫空虛只能依靠外國資本,因此法國不具備稱霸歐洲的實力。反觀德國,作為西歐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具備在歐洲取得優勢地位的資源。因而僅用“大陸均衡”政策,無法解釋為何英國在一戰後,尤其是魯爾危機之後,執行偏向德國的政策。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