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吃虧是福

吃虧是福

在很久以前我看到一首詩,對我的啟發很大。詩是這樣的:“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當時就發現這首詩很好,但不明白出處,經過多番查找,後來才發現這首還有一個典故呢,原來,是一個關於“六尺巷”故事:相傳當年宰相張英(1637~1708)的鄰居建房,因宅基地和張家發生了爭執,張英家人飛書京城,希望相爺打個招呼“擺平”鄰家。張英看完家書淡淡一笑,在家書上回復:“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後甚感羞愧,便按相爺之意退讓三尺宅基地,鄰家見相爺家人如此豁達謙讓,深受感動,亦退讓三尺,遂成六尺巷。這條巷子現存於桐城市城內,成為中華民族謙遜禮讓傳統美德的見證。
  
  看來咱們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吃虧是福的優良傳統,若為雞毛蒜皮的事鬧得臉紅脖子粗那才叫“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呢。常聽見有人抱怨人生很煩,活得很累,迷茫一生而不得其解;也有人一生從容灑脫,似乎從未遇見過什麼不悅之事,遇到煩惱都是一笑了之。我們常說,後者是有福之人。其實人生的煩惱大抵一樣,並不會多給誰或者少給誰,快樂與煩惱,只是對人生的態度不同。假如你換位思考一下,為什麼別人記恨、嫉妒暗算你那是因為你有著別人沒有的優點啊,所以,你應該值得高興啊,而不是自尋煩惱。常懷著吃虧是福的心態,把一事情看的遠一些,把假像看的透一些,把名利看的淡一些,做任何事情都給自己留有迴旋的餘地,靜下心來,就會發現你活得很輕鬆,很灑脫。
  
  吃虧是一種勇氣,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境界,能吃虧的人,必然是有著坦蕩胸懷,對人生有著睿智解讀的人。韓信受辱胯下之辱,周瑜三氣而亡,吃一時之虧而功成天下,逞一時之氣遺撼千古。這樣的例子,從古到今,數不勝數。吃虧是福,蘊涵著人生的大智慧,蘊含著人生的大境界。一個有著大境界,大智慧的人,必定是一個達觀的人,一個從容淡定的人,一個在人生中進退自如的人,這樣的人,是懂福的人,是惜福的人,也就是真正有福的人。
  
  人生很多事情,都在一念之間。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與吃虧是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吃虧與退一步是一種境界,吃眼前虧,讓眼前福與別人,看似成全了他人,實則成就了自己;同樣的道理,退一步,讓眼前路與別人,自己卻獲得了更廣闊的空間。如此看來,吃虧可被認為是一種高瞻遠矚的行為,看得遠,海闊天空,胸懷天下,志向遠大。
  
  一個在生活中斤斤計較的人,看起來是不會吃虧的人,可是憑空一想,每天勞著心,費著神,凡事耿耿於懷,沒有一刻安閒,福又從何而來呢?有一句佛家勸世人的歌,很樸素易懂,“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又何妨。”這“無礙”與“何妨”看似簡單,做起來實是不易。一個懂得了吃虧無礙,退讓何妨,而又能身體力行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吃虧是福的人。
  
  在這裏我想起布袋和尚的一首偈詩,寫在這裏。“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後原來是向前”。原來,人生的真境,一直離我們很近,只是在一低頭之間;人生的道路,一直很寬,只是常常需要退後一步才看得到。朋友,你說對嗎?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