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六凡四聖

六凡四聖

  佛陀最初在菩提樹下成道時,曾感歎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于這個無明的妄想,使衆生在過去、現在及未來的三世中,不斷在六道中流轉。六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稱六凡。   另外,佛陀的聖弟子,依各人解脫方式和度衆願力的差異,分爲聲聞、緣覺與菩薩。此三者與佛陀合爲四法界,又稱四聖。六凡加四聖,合稱十法界,每一法界有各自的特色與因緣果報。   
一、六凡
  1、地獄界   造上品十惡業,尤其是五無間罪的衆生,便墮入地獄受報。五無間罪又稱五逆罪,指弑父、弑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以及破僧團和合的重罪。十惡是指殺、盜、淫、妄言、绮語、惡口、兩舌、貪欲、瞋恚及邪見。地獄之苦,好比一個羸弱的罪犯,背負超乎他能力極限的重擔,行走于刀山熱沙之上,還要接受鐵鞭的笞打,生而複死,死而複生,綿綿不斷,永無止息。  
 2、餓鬼界   造下品十惡業(作已能悔,稱爲下品),或悭貪、嫉妒、谄媚、欺诳,乃至饑渴而死的,即墮餓鬼道。如何度化鬼道衆生呢?可以備辦簡單的素菜素果,以佛門的誦經持咒來利益它,千萬不要宰殺牲畜來祭祀,以免增加他們的罪業。  
 3、畜生界   造中品十惡業者(不明因果而造惡,但事後稍悔),便墮入此道。例如布施不淨物、邪淫、犯戒偷竊、負債不還、殺生、或毀罵惱害有情等,便得畜生報。例如《辯意長者子經》中就指出會墮入畜生道的“五畜生事”,包括常常犯偷盜罪、負債不還、喜歡殺生、不喜聽聞經法,以及造作種種因緣阻撓他人辦法會等。畜生的生存範圍,除了人道之外,遍于五道,其種類也最多。一般說“披毛戴角,鱗甲羽毛”,披毛指走獸,戴角如牛羊,鱗甲如魚,羽毛爲飛禽。根據佛經記載,最大的鳥是金翅鳥,最大的獸是龍,最大的魚是摩竭魚;壽命最長的是龍,可長達一中劫,最短的是蜉蝣,朝生夕死。畜生最大的痛苦是互相殘殺,弱肉強食,因此常處于恐怖中,或爲人驅使、鞭撻而勞役不停。

  4、阿修羅界   阿修羅生前雖行下品十善,但因爲瞋恚、我慢、猜疑心過重,因此不能升天,並且懷有怖畏心。阿修羅常常嫉妒佛陀說法,如佛爲天人說四念處時,阿修羅則說五念處;佛說三十七道品,阿修羅則說三十八道品。又因爲嫉妒天道的福德,因此常常興兵與天道的帝釋天作戰,想要占領天的住處。《楞嚴經》卷九記載,阿修羅分布于鬼、畜、人、天四趣,有胎、卵、濕、化四種受生方式。  
 5、人界   人者,忍也,因爲能忍世界的種種苦樂,因此名忍。六道中,人身最爲難得,《阿含經》說:“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   人道是五趣升沈的樞紐,因爲人道苦樂參半,又有因緣得聞佛法,因此知道積善修福得以升天,乃至修得聖果,但也有惡性難改,造十惡業而下墮地獄、餓鬼、畜生者。地獄、餓鬼、畜生等衆生則受苦無間,無暇修善;天界的衆生則沈溺于享樂之中,不知要繼續修持善法。因此佛經上說,人間有三種殊勝,爲其它五道衆生所不及,即記憶力強、勇猛精進、清淨梵行。能保有人身,如“盲龜浮木”,最爲難得。   持守五戒,以及實踐中品的十善業,是得人身的原因。五戒的前四戒是殺、盜、淫、妄,屬性戒,無論受戒與否,一旦違犯,便須受業報,第五戒是不飲酒,屬遮戒,喝酒本身雖然不造惡,但是酒能亂性,使人容易觸犯前四戒,因此必須制止。
  6、天界   天界上品十善即可生此,天界有四事勝于其它衆生,即身勝、壽勝、定勝與樂勝。雖然如此,天人壽盡時會有“五衰相現”,而後依據過去世所造作的業力,牽引下墮受苦,並且繼續輪回。   除此以外,世界快要毀滅時,天界也會受到波及,即火燒初禅、水淹二禅,風吹三禅。即使是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經過八萬大劫後,仍然難逃成住壞空的命運。因此,天界雖然殊勝,但是也不是究竟安樂的地方。  
 二、四聖  
 1、聲聞界   聲聞,音譯舍羅婆迦,意譯作弟子,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的出家弟子。聲聞所修行證悟的果位,有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阿羅漢。阿羅漢爲小乘的究竟果位。  
 初果,音譯須陀洹,意譯預流、逆流,意思爲逆生死的瀑流而預入聖者的果位。初果聖者修不淨、慈悲、緣起、無我,數息等五停心觀,然後觀苦、集、滅、道四聖谛,經暖、頂、忍、世第一等四善根位,而以八忍八智了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證初果須陀洹,不再墮入三惡趣。因爲初果的煩惱如同大樹被連根拔起,只剩下欲界九品思惑,所以不須永久輪回,只要“七次上升天上,七次投生人間”即可。達到初果的條件是:對三寶有不壞的信仰;對四聖谛、八正道、十二因緣等基本佛法不生疑惑;對于受持的戒法不會違犯;不違犯五無間罪。  
 二果,音譯斯陀含,意爲一來,只要再一次生天,一次來人間受生即可。二果已斷盡欲界前六品思惑,因此他的特色是淫怒癡微薄。

  三果,音譯阿那含,意爲不還,死後直接升往色界或無色界而入涅盤。因爲三果已經斷盡欲界後三品思惑,因此不須再來人間受生。

  四果,音譯阿羅漢,意爲無學、無生、殺賊、應供。阿羅漢已經殺盡了一切煩惱賊,無須再來三界受生,堪受人天的供養,而且已證得小乘最究竟果位,因此又稱爲無學位。   修證聲聞果的法門很多,初步爲:   密護于根門──不放逸眼耳鼻舌身意。
  飲食知節量──以保持健康。
  勤修寤瑜伽──常修定境,注心一處。
  安住于正知正見。  
 2、緣覺界   緣覺,梵語 pratyeka-buddha,音譯爲辟支佛,又名獨覺。緣覺是值佛出世時,聽聞十二因緣教法(內因緣)而開悟,樂于獨居,故稱緣覺。獨覺則生于無佛出世的時代,觀察外界現象的生滅變異(外因緣)而無師自悟,故名獨覺。名稱雖然不同,不過都是由于觀“緣”起法而“覺”悟,因此能破除少分習氣,不像阿羅漢習氣全存,所以勝于聲聞。依據佛經記載,獨覺有兩種:   部行獨覺:指聚合部衆而獨悟證果的緣覺人。據《俱舍論》卷十二載,修聲聞乘已證得三果的人,將證得四果時,暫離佛之教法,聚集若幹的同修人,而自修自悟者。   麟角喻獨覺:指獨居修行一百大劫,積足善根功德的覺者。以獨居悟道,猶如麟之僅具一角,故稱麟角喻獨覺。   與聲聞相比,緣覺不依善知識而修,因此屬于利根。聲聞與緣覺合稱爲二乘,又被稱爲小乘,因爲二者只知利己而無利他之心。佛陀直至法華會上,才開顯“會三歸一”,指出聲聞乘、緣覺乘及菩薩乘,同樣回向一佛乘,皆須向佛道精進努力。  
 3、菩薩界   菩薩,爲梵語菩提薩埵( bodhisattva)的簡稱。菩提指“正覺的智能”,薩埵指“有情”,故合譯爲“覺有情”。也就是發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聖者。   菩薩的性格特征在于慈悲,所以不畏懼衆生的難度與佛道的長遠。聲聞果的求證,利根需要三世,鈍根需要六十劫;緣覺果則利根需要四世,鈍根需要一百劫。而菩薩必須三大“阿僧只劫”(意爲無量劫),曆經五十二階位才能成就佛果,所謂“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十地中的初地爲第一阿僧只劫;第二地至第七地爲第二阿僧只劫;第八地至第十地、等覺及妙覺爲第三阿僧只劫。此外尚須一百小劫修相好圓滿,才能證得佛果。   除了慈悲以外,菩薩的思想特色在于般若的智能,也就是泯除對于世間種種對立現象(主體與客體,物與我等)的執著,而達到無分別智。因此菩薩認爲宇宙與我一如,衆生與我同體,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因此,佛經上說般若波羅蜜是三世諸佛之母。   菩薩的精神是堅忍與精進,一個志願修學大乘菩薩法門的人,首先要發菩提心,上求下化,才能精進不斷的饒益衆生。《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因此,菩薩的實踐法門,首重于六度波羅蜜,或十度波羅蜜。而作爲菩薩的共同願行,便是無休止的“四弘誓願”。
  4、佛界   佛,梵語buddha的音譯,全稱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曆史上的佛,是指兩千五百年前的釋迦牟尼佛。但是佛陀的真身,卻是遍滿虛空,不生不滅的真理法身,必須具足十住位的菩薩,才能常聽到法身演說妙法。法身便是佛陀所證悟的境界,《華嚴經》說:“大海之水可飲盡,刹塵心念可數知,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說盡佛境界。”   如何能認識法身呢?佛陀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因此,戒定慧三學、三十七道品、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乃至奉行這些教法的僧團,都是佛的法身。   佛的教法還有另外一個特色,就是以人間爲主。諸佛從出生、修行、成道,乃至度化衆生,無一不是在人間。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人間的佛陀,從日常生活中便流露出平等融和,自利利他的精神。   譬如佛陀必須吃飯睡覺,也一樣走路講話,但這些都是在實踐六波羅蜜。佛陀披搭袈裟,表示不忘清淨戒法(持戒波羅蜜);沿門托缽,使信衆得種植福田,並且爲衆生說法(布施波羅蜜);不分貴賤,次第乞食(忍辱波羅蜜);洗缽鋪床,教化弟子(精進波羅蜜);禅坐瞑思(禅定波羅蜜);這一切都是證悟真理的悟者生活(般若波羅蜜)。
  因此,如何契合佛陀的本懷,推行人間佛教,建設人間淨土,實在是每一位學佛者的目標。   從地獄的苦楚不斷,餓鬼的長久饑渴,畜生的互相殘殺,阿修羅的嫉妒瞋慢,乃至天界的耽于享樂,可以得知唯有人間才能修行佛道。而學佛的八難更顯出能接觸佛法是多麽地難遭難遇。古德說:“佛在世時我沈淪,佛滅度後我出生;忏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正是最好的寫照。   學佛的弟子,有只求自利的聲聞、緣覺二乘,及上求下化的菩薩。站在廣度衆生的利他立場,佛陀常斥責二乘爲焦芽敗種,意思是有如燒焦的芽,敗壞的種子,再也不能成長爲大樹來庇蔭衆生。   相反地,菩薩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雖然以般若的智能而知道諸法虛幻不實,卻能夠不厭生死,生生世世在六道中度化衆生,所謂“啓建水月道場,大作空華佛事,降伏鏡裏魔軍,求證夢中佛果。”   因此,學佛的弟子應當“發菩提心、走菩薩路、學佛做人、利益衆生”,方不枉費這個寶貴的人身。也唯有在人間,才能實踐菩薩的悲願,完成無上的佛道。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