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12
發新話題

[轉貼] 領導力成長的第一封信:領導人的願景

領導力成長的第十一封信: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指的是,在一個層級分明的科層組織中,一個在原有職位上工作表現良好而獲得升遷到更高職位的人,最後將會升遷到他所無法勝任的職位。



一、技術≠管理≠經營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是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陞的相關現象研究後得出的一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由於習慣於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員進行晉陞提拔,因而僱員總是趨向於晉陞到其不稱職的地位。「彼得原理」解釋了人們普遍疑惑卻又不知原因的「工作不勝任」現象。



「彼得原理」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

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後無法勝任;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而無所作為。



對一個組織而言,一旦組織中的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了其不稱職的級別,就會造成組織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導致平庸者出人頭地,發展停滯。

因此,這就要求改變單純的「根據貢獻決定晉陞」的企業員工晉陞機制,不能因某個人在某一個崗位級別上幹得很出色,就推斷此人一定能夠勝任更高一級的職務。要建立科學、合理的人員選聘機制,客觀評價每一位職工的能力和水平,將職工安排到其可以勝任的崗位。



不要把崗位晉陞當成對職工的主要獎勵方式,應建立更有效的獎勵機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為獎勵手段。

有時將一 名職工晉陞到一個其無法很好發揮才能的崗位,不僅不是對職工的獎勵,反而使職工無法很好發揮才能,也給企業帶來損失。



對每個人而言,雖然我們都期待著不停地升職,但不要將往上爬作為自己的惟一動力。與其在一個無法完全勝任的崗位勉力支撐、無所適從,還不如找一個自己能游刃有餘的崗位好好發揮自己的專長。





二、「彼得原理」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啟示



我個人認為合理的升遷之道,是下列條件的統合評估:



人事升遷的標準=工作能力+工作績效+年資+歷練完整

              +人際關係+品德+格局視野+考試+家庭因素

+健康因素+抗壓能力+犧牲精神+……

其中,並留意以下四個要點:

其一,管理的效率源自根據職位遴選符合資格能力的人,選賢與能,才是選拔提昇的根據。

它不是簡單的表現在完成本職位要求的技術能力,更不是人際關係,提昇應是在對事業的執著、工作的責任心、本職位的工作績效等基礎上,考核是否具有上一職位所要求的能力。這樣才能使人盡其才,而不為功名所累。



其二,人力資源管理不要輕率地把能夠在現在位置勝任的人提昇到他不勝任的位置,而是要盡可能在現有的環境給他們提供最大發揮潛能的機會。

比如,與職務的提昇同樣能夠使人獲得成就感的工資寬幅浮動制,也能夠體現個人的業績和貢獻得到組織和社會的認可的程度。這不僅有利於個人,也有利於組織和社會的發展。



其三,在組織中的人力資源管理中,須強調責任與奉獻的組織文化,亦即,職位的權力與責任、風險同樣是成正比的,甚至職位越高,責任和風險越大。

所以,組織應告知被提昇者更需要承擔重大的責任,在新的位置上,他不得不放棄的很多東西,提昇將意味面對更多的責任、付出和風險。



其四,如果彼得原理的邏輯是不可避免的,而人性在利益誘惑面前又是軟弱的,那麼,機制就顯得非常重要。

組織必須建立起一種機制,能夠發揮勝任者的才能,也能夠改變不勝任者對職位的衝動,才不再會發生彼得式的悲劇。

TOP

領導力成長的第十二封信:雁行理論

一、相互提攜的勝利團隊



每個秋天,你可見到雁群為過冬而南飛,沿途以V字隊形飛行

當一隻雁鳥展翅拍打時,其他的雁鳥立刻跟進,將整個鳥群抬升。

借著V字隊形,整個雁群比每隻雁鳥單飛時,至少增加71個百分比的飛行距離。

   

與擁有相同目標的人同行,能更快速,更容易地到達目的地,因為彼此之間能互相推動。

野雁每年要飛行好幾萬英里,光是一天內就可以飛越好幾百英里的距離,真是人世間的一大奇觀,而牠們就是靠著隨時不斷的互相鼓舞來達到目的地。



二、寂寞孤軍不成調



沒有一隻野雁能升得太高,如果它只用自己的翅膀飛行...

當一隻野雁脫隊時,他立刻感到獨自飛行時的遲緩、拖拉與吃力,所以很快又會回到隊形中,繼續利用前一隻鳥振翅所造成的浮力。

   

如果我們擁用像野雁一樣的感覺,我們就會懂得留在隊裡,跟隨那些與我們走在同一條道路上,同時又在前面領路的人,而靠著隨時不斷的互相鼓舞來達到目的地。



三、領隊是責任的舞台

   

當飛在最前面領隊的野雁疲倦了,它會自動退到隊伍的側翼,改由另一隻有經驗的野雁接替飛在隊形的最前端,繼續帶領著大家朝前方飛行,而整個隊伍的速度並不會減慢,一直保持著前進的速度。

   

輪流從事繁重的工作是合理的,輪流擔任與共享領導權是必要及明智的,對人或對南飛的野雁都一樣。



四、任何人都需要不斷的被鼓舞

   

不要以為後面的野雁不重要,飛行在後的野雁也會利用叫聲,鼓勵前面的同伴來保持整體的速度,繼續前進…。

   

野雁的叫聲不但熱情十足,而且足以給人精神鼓舞....如果我們擁有野雁的智慧,我們定將像牠們一樣互相扶持。



五、相知、相惜

   

當有一隻雁生病或受傷時,會有其他兩隻雁由隊伍中飛下來協助保護牠,直到牠康復或死亡為止…, 然後牠們自己組成隊伍開始飛行,努力去追趕上原來的雁群…。

   

野雁們都可以如此,如果我們也擁有野雁的感覺,我們也將像牠們一樣知道互相扶持,即使是困難的時刻或在平順的時候……。





註﹕



雁行理論(Flying-geese theory) 是日本學者赤松要(Kaname Akamatsu)於1935年所提出 (日語原稱「雁行形態論」);在1961年出版的《世界經濟失衡成長理論》(A Theory of Unbalanced Growth in the World Economy)又再次提及。



所謂「雁行理論」是指產業的興衰現象,當成本條件改變時,產業就會被迫從先進國家移到成本低廉的發展中國家,就像雁鳥在結隊飛行時所呈現的V字形,由一隻領頭雁帶頭飛向氣候適宜的地區;亦即,依特定產業的興起、成長、成熟、衰退等過程,好像大雁帶小雁般,該產業乃視比較利益而轉移到後進地區。



雁行理論說明了日本做為「領頭雁」,將經濟勢力擴張到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國 (NIEs),進一步深入東南亞、中國及南亞諸國的發展模式。



雁行理論在戰後進一步被用來結合美國學者Raymond Vernon解釋生產的跨國流動所提出的產品生命週期理論(Product life-cycle theory),以建構依比較利益法則所形成的區域分工模式。

唯隨著1990年代初期日本經濟泡沫化,以及1997年暴發的亞洲金融危機,雁行發展模式也受到質疑。

TOP

[鼓掌]:知道這12篇文章,哪麼"行"不行呢?

[常言道:知易行難,你認為呢?]:但是,知的部分,熟讀這12篇文章之後,就可以達成領導力成長了嗎?Maybe Not?有道是"知其12而已,而不知其345",看倌您認為呢?
.
[建議]:紙上作業<=>實例之人事物對照,唉!切莫淪為"天馬行空"的類別中。
.
[領導力成長的秘笈]:若是依照其綱要來施行,試問有誰願意呢?希望是有的。
.
[補充]:最近的結論=>領導力之一,駕馭力,藉由外力因子的威嚇搗蛋搞鬼之行徑,而來駕馭別人或下屬,來滿足自身的領導統御之目的。試問看官們,若你遇到了而要被駕馭的惡行惡狀,How to do ?

[ 本帖最後由 SVRP4253 於 2010-9-20 07:37 編輯 ]

TOP

 13 12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