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岳飛、趙構和秦檜

岳飛、趙構和秦檜

宋朝的基本國策一向是強幹弱枝、重文輕武

  所以想當然爾的武將的地位一向比文臣要來的低

  為了消除唐未五代來藩鎮割據,軍人跋扈的情形,宋朝的帝王們可以說是煞費了苦心, 一直在壓抑武將的地位

  但這種軍人地位低落的狀態直到靖難之役被改觀了

  當時南宋初期有三大軍頭~~張俊、韓世忠以及岳飛

  南宋的軍隊大部份掌握在這三個人的手上,皇帝直屬的軍隊寥寥無幾

  趙匡胤一手幸苦所建立的宋朝國防軍體制至止被破壞的蕩然無存

  而且這三大軍頭的功勞和地位完全是靠自已和金軍浴血苦戰的幸勞,並非是祖上庇廕的結果,所以南宋中央政府的命令對他們非但起不了什麼約束。反而還要看人家臉過活

  所以南宋初期宋高宗的危機除了北方金人的威脅外,還有著隨時會被底下將領架空皇位權的危險

  但這三大軍頭彼此之間各有心結存在,個性也不一樣。張俊屬於比較貪得無厭的那一類型

  韓世忠早年流落江湖,看盡人情人暖。是個飽經世故的將領

  而岳飛則是模範軍人的教材。一心一意的為國家為百姓的做事。即使得罪別人也不怕

  所以宋高宗便利用這三個人的矛盾勉強平衡著南宋的朝局

  先前說過南宋的軍隊私有化相當嚴重。不只如此,南宋朝廷能管理的土地和人口也不多。大部份不是宋室南遷初期趁著中央政府無力時鬧著獨立,不然就是被大小不一的軍頭給佔據

  由於靖難之役的發生,宋徽宗要付很大的責任,加上金軍攻入開封時,將北宋的皇族和大小官員一併的虜去北方, 所以南宋政府的威權盡失。大有改朝換代的局面

  但宋高宗有一班盡忠的文臣輔佐。加上三大武裝部隊力量之一的岳飛對宋高宗公開表示效忠。使得另外兩位將領也得跟著表態效忠皇帝

  因此五代後周的皇袍加身戲碼並未在南宋朝上演著

  即使如此,宋高宗對於軍隊的私有化仍耿耿於懷。因為這不只徹底的違背了宋國的基本立國方針。驕兵悍將的跋扈也讓他的皇位坐得很不安穩。事實上宋高宗曾有過被禁衛軍趕下皇位的不愉快經驗

  加上這三個人底下都各有各的地盤。控制區域內所徴收的錢糧都不用上繳給南宋的中央政府。反而以抵抗金兵的名義擅自將錢糧給留下來養自已的軍隊

  所以對於宋高宗來講,如何把軍權從三大軍頭手中拿回來的南宋軍隊國有化遠比收復北方失土來的重要

  這就是後來為什麼宋高宗對於北伐的興趣一直意興瓓珊的原因了。因為只要和金國發動戰爭,不管勝負如何,倒楣的永遠都是他

  輸了就要隨時準備跑給金兵追。贏了又得擔心打贏的將領功高震主

  這個時候,秦檜的登場和重用是必然的趨勢

  軍人崛起的現像,不只皇帝害怕。連地位一向在武人之上的文官們也不樂見其成。

  但南宋初期,和北方金國的關係十分緊張。佔領舊遼國領土和宋朝半壁江山的女真族,對於溫暖和富裕南方,總是表現出一副興緻勃勃的樣子。隨時擺出南下進攻的姿態。前線軍事的吃緊,必然讓軍人的地位大為提升

  而且不管是誰,一但和金軍作戰獲勝的話,以當時民心所向,必然會成為朝野都不可忽視的力量

  但若要限制武將的地位上漲,前提之下就必須要西線無戰事,軍隊才會解甲歸田。政府的形態才會由軍政府轉為文人政府

這就是後來以秦橧為首的鴿派文官們一直對於與金國談和的興趣大於北伐金國的原因了

  但和平的代價是戰爭的勝利換來的。

  北方的金國鷹派將領對於南下滅宋一直是當成畢生的志願。他們對於南宋主和派所提出的談和議題給予了馬刀和皮鞭的回答。所以此時的宋、金兩國都是主戰派的將領當道。而這也是兩宋時期,軍人地位最高的時候。

  但縱橫於黃河北方大地的金軍,一過長江其戰鬥力便因水土不服而下降。在經過黃天蕩、朱仙鎮、采石磯等幾場決定性的戰役後。南宋軍的勇猛作戰,使得金軍大敗。

  北方的金國因為戰敗而使得鴿派成為主流派,不過南方的南宋也因為金軍的戰敗而使得主和派壓過主戰派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像。但造成這個怪異現像的不是別人,而正是宋高宗趙構本人

  金國之所以想和南宋談和不單單是因為南征打輸。更重要的是在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因不服金國統治而反抗。加上被金國滅亡的遼國的一些舊王族例如耶律大石等,帶領著不服金國統治的族人正騷擾著金國北方。金國不想被迫兩面用兵。

  而南宋則是為了防止武人干政的局面再度上演。所以才積極的想和金國談和。

宋高宗看準了金國北方的動亂會使得金國一時無暇南顧,加上整個長江流堿的局勢因為宋軍的獲勝而對南宋當局產生最有利影響。幾場戰役下來,証明了金軍向南擴張的極限點跨不過長江天險。宋高宗可以安穩的守著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了。接下來就是收拾那些手握重兵的將領了

  對於如何安撨手握重兵的將領們,宋朝的開國皇帝已給了後世子孫很好的教材典範。趙匡胤不像劉邦大搞敵國滅則謀臣亡的殺戮功臣手段。而是以賜與錢財和爵位給予擁戴有功將士們的“杯酒釋兵權“

  將軍們幸苦的和敵人作戰,除了為國盡忠的大義外。最主要的還是為了得到賞賜和榮耀

  張俊和韓世忠在宋高宗和秦橧的計畫下,分別得到了升遷和賞賜。兩個人都高興的痛哭流涕,跪在皇帝腳下高喊著吾皇萬歲。殊不知兩人軍隊的指揮權已悄悄得轉移到宋高宗手中

  其實張俊和韓世忠兩個人也沒有太大的野心和膽識。兩個人的成功也只是亂世中必然的結果而已。一輩子爭戰沙場,換來下半輩子的功名富保証,何樂而不為呢

  加上兩宋長期以來的國防體制一向是以文統武。所以將領們即使因為一時間的時空因素而手握重兵,但他們的意識裡還不太敢對皇帝舉起叛旗。所以張俊和韓世忠的軍隊移交並沒有太大的問題發生。問題就出在岳飛
  
有時候宋高宗可能覺得岳飛若是一個私心大於忠心的將領的話。那麼兩個人也不會走上決裂一途。南宋版的杯酒釋兵權到了背上刺有精忠報國四個大字的岳飛身上就碰了個釘子

岳將軍的畢生心願為北伐金國、收復失地及迎回兩帝。他認為應該趁勝追擊才對。怎麼可以在靖難之恥在尚未雪清之前就安於現狀呢。

所以岳飛的軍隊非但沒有順移交,反而自行揮軍北伐金國。

這下子金國君臣大為緊張。因為他們領教過了岳家軍的苦頭。南宋臣君也大為緊張了。因為他們害怕皇袍加身的戲碼又要再度上演

其實不能怪宋高宗不顧國恥未報,一心只想躲在江南偏安。而是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若是岳飛北伐失敗的話,金國又會有藉口南下進攻。但若是岳飛北伐成功打贏的話呢,那麼皇帝該由誰來作。

自古以來舊皇朝內部被有能力的臣子竄奪皇位的經過,大抵都是在皇袍加身之前都會來個軍事上的重大勝利來準備,再者手中都一定會緊握著軍隊

瞧!!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不就是在陳橋兵變,皇袍加諸在身上,然後率兵回朝逼退前任皇帝禪讓皇位嗎

趙匡胤之所以敢舉旗逼宮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後周大部份的軍隊都歸他指揮。連後周的禁衛軍對他效忠的程度大於後周幼帝

所以汴梁皇宮裡才會換人當家作主。原本的皇帝,現在反過來要向之前的臣子跪拜稱臣
  
  試想以岳飛的軍事能力,一但金軍被打退,岳家軍奪回汴京,收復被佔領的失土,掃蕩金軍,甚致於直搗金國的黃龍府,迎回被俘的兩位皇帝。這是宋朝立國以來最大的軍事勝利。宋高宗要拿什麼來賞賜立下這麼天大功勳的岳飛。只怕到時候岳飛的軍隊班師回朝的那一天,也就是南宋被改朝代的那一天
  
  三國未期,魏國的權臣司馬懿,就是滅掉了盤據在四川的蜀國之後,建立了自已巨大的武勳。之後再逐漸的以軍事力量壓迫曹魏朝廷,最終取得魏國的軍政大權後。雖然在有生之年一直有魏國忠臣自居沒有竄位,但也給自已的兒子掃除了通往皇位路上的障礙

  但我們相信,一生精忠報國的岳飛,絕對沒有絲毫想反叛的念頭。但他的部下呢!?

打敗金國,收復河山。到時岳飛會成為整個中國最有實力,功勞也最大的軍事寡頭。
  
軍隊私有化的後遺症就是底下士兵的忠誠度絕對是向著他們的主將,並非是皇帝。所以岳飛底下的將領,絕對會把岳飛推向皇帝的寶座。

柴姓皇帝底下的趙姓將領,被底下的部屬黃袍加身。而如今趙姓皇帝底下的岳姓將領,也快要被底下的部屬黃袍加身了。所以即使岳飛想要在北伐大業完成後解甲歸田,過著垂釣於江柳上的生活。只怕也由不得他了吧

  因為岳飛一但當上皇帝,那麼岳飛底下的將領就會搖身一變,成為新王朝擁戴有功的開國功臣了。加官拜爵,飛黃騰達就指日可待了
  
而且先前說過,金人南侵的責任,有很大的一部份是要算在宋徽宗的頭上。風流悌儻的徽宗皇帝,若是以一介皇族的身份過其藝術家的生涯,對他及對整個國家都是最好的。但很可惜的是最不適合當皇帝人的卻當上了皇帝。

“朱門酒肉臭、路有涷死骨“。自從登基之後對於骨董、字畫、花草、奇石和美女的興趣大於國政。但以宋朝這個商業發達又富裕的國家,要滿足皇帝這種癖好還負擔的起。只是最要命的是花石綱

  “綱“是總括貨物的。風流皇帝酷愛花草奇石。尤其是太湖裡產的奇石更是他無限制擴張宮殿裡的不可少的裝飾品。但這種石頭光是出產就得派人潛至太湖水裡挖掘。而且每顆重達數千斤。挖出後的奇石和花草統稱花石,並依朝廷命令運輸花石之事為花石綱

  淮(河)汴(河)舳艫相銜,號花石綱。宋史有此記戴。宋朝的商業繁隆的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包括了淮、汴水路在內的交通運輸網發達。現在維繫大宋帝國經濟動脈的淮、汴兩河正為了皇帝個人的私慾在服務著。什麼農糧產物等國家重要物質,得先等皇帝的花石綱運送完再說。

  而為了這些花石所動用的人力物力居然比起戰爭動員的人力還多,所以史稱“花石綱之役“。而且運送途中遇橋折橋、遇山移山。成為障礙的民宅一律折除。百姓莫不叫苦連天。國家為此付出的社會成本之大,讓人無法想像。

  有著藝術家品味的徽宗皇帝還有著興建新宮闕的嗜好。此外對於錢財的使用也毫無節制。不夠的部份便強制向民間徴收。

再怎麼富裕的國家,也不夠他一個人的揮霍。著名的梁山泊十八條好漢和憾動宋朝半壁江山的方臘之亂就是這樣子被逼出來的

真正給宋王朝這個奄奄一息的國家一刀則是對遼、金事務的天大誤判。北方金國的興起,使得北宋當局認為奪回燕雲十六州有望。聯金滅遼成為宋朝的國策。腹背都受敵的遼國,很快的就在金國的馬蹄下滅亡。就在宋國君臣都在為遼國的亡國上下慶賀時。金國看出來了宋朝是一隻紙老虎。急於擴張的本性,讓他們舉刀砍向他們昔日的盟友。繁華的汴京城就在宋徽宗無盡的貪婪和揮霍滅亡在戰火之中。
  
  所以當時的民心都不見得向著趙姓一家人。對於趙姓舊王朝失望的河北百姓,在苦於金國的高壓統治之餘,絕對會歡迎能夠解救他們的岳飛來當皇帝。這就是宋高宗最害怕看到的場景

宋高宗對於岳飛的感情從視岳飛為中興第一大功臣,到後來隨著岳飛的卓越的戰功和手中精銳的岳家軍部隊,而開始對其猜忌不已。到最後不惜違背宋太宗所立下的“不得隨意殺害大臣“的祖訓。將岳飛處死

秦檜和岳飛的關係應該沒有這麼的緊張。兩人應該是即合作又競爭的伙伴。兩人對於擊退金軍的來犯有一定的共識。秦檜對於岳飛的軍事能力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岳飛在長江沿岸的戰場上擊潰來犯的金軍,造成了以打促談的談判方式,給了南宋很大的籌碼去和金國談判。

但他和岳飛對於是否要北伐的這個議題上有著非常不同的看法。精忠報國的岳飛一直希望能夠擴大戰線,越過江北和金國決戰。這是典型武人的看法。

但秦檜對於南宋有沒有能力打贏金國感到懷疑。疲憊不堪的宋朝已無和金國再戰的能力。況且當時的軍隊私有化相當嚴重。他也害怕岳飛是否會陣前變節,來個宋朝版的皇袍加身。

  平心而論,不能去指責秦檜和宋高宗反對岳飛的北伐。而是南宋要北伐金國,雪恥靖難,收復國土的時機未到。北伐金國的前提之下是要有個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這樣子才可以避免在外征戰的將領尾大不掉。

以當時南宋的情形,自保尚且不足,那有能力去約束這些戰功彪柄的軍頭呢。而且宋室剛剛南遷,整個家國百廢待舉。應該暫時的對金國忍氣吞聲,休生養民,待力量積蓄後再行反攻。

但中國的士大夫大多是“不知兵而好言兵事,不知國而好言國事“。對於敵人的來犯,往往都是一副慷慨激昂的樣子,但大多拿不出辦法來解決。反而都喜歡指責別人的不是來彰顯自已的正確。
  
  看到朝廷對金國的態度這麼的軟弱,馬上跳出來指責主事者為賣國賊。但都不曾想到經過戰火的摧殘下,南宋的國力已無力再和金國作戰了。

事實上經過了多年的休生養息,在南宋第一名君的孝宗時代,當時的國力已逼近北宋的全盛時期了。所以南宋朝野有反攻江北的聲浪出現。金國則是剛剛結束了廢帝海陵王時代的動亂,正殘喘不已。這是南宋第一次反攻的最佳時機

  但相對於名君宋孝宗,金國方面也是由比前任君主更勝一籌的世宗即位。兩位賢明的皇帝分別統治著中國的南、北兩地。不過孝宗並未大舉興兵北伐。而是和金國簽定了對於南宋較有利的“乾道和約“。內容是減少給金國的銀兩和綢緞。其中最重要的是改“歲貢“為“歲幣“。雙方的關係由“君臣“改為“叔侄“。這是南宋對金國外交事務的一大勝利。

不過宋高宗比起後來的崇禎帝要幸運得多了。同樣是面對女真人的威脅。明思宗在殺了當時唯一能抵抗後金軍的袁崇煥之後,就被波濤洶湧的農民起義軍給逼死在煤山上。而宋高宗殺了岳飛之後,北方的金國,也因為連年征戰造成國庫的負擔而力再戰。只能以軍事恐嚇的手法,來逼南宋簽定喪權辱國的“紹興和約“。

  回顧靖難之役,造成這場悲劇的徽宗被金人虜往北方,從此再也沒有活的回來的一天。但他所留下的包袱,造成了一位英雄的枉死。還有另一個皇帝和大臣的千古罵名。(尤其是秦檜,背黑鍋背了數百年)。但無論如何,歷史已經造成。但可笑的是南宋王朝並沒有在這段教訓中得到醒悟。一百二十年以後,同樣的劇碼又再度的上演。不過這次的主角換成了遠比金國軍更為慓桿的蒙古騎兵。

同樣為了雪祖先之仇。錯誤的判斷,讓南宋王朝這次不再幸運了。征服了東、西方的蒙古帝國,在逐漸掌握了水戰的技巧後。馬上橫渡長江,滅亡了死守著半壁江山的南宋。完成了南、北方的整個大統一。不過這次再也沒有第二個岳飛來幫他們“精忠報國“了。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重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