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史上今日]1662年2月1日鄭成功收復台灣

[史上今日]1662年2月1日鄭成功收復台灣



鄭成功率大軍攻台,荷蘭不敵投降  


   1662年2月1日,我國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軍隊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了台灣。鄭成功是福建南安縣人,他自幼善於思考,英勇有為。父親鄭芝龍是明末福建總兵官。他的少年時代正處於中國的大動亂時期,所以,救國救民的思想在心底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646年,清軍渡過了錢塘江,佔領浙江。掌握隆武朝政大權的鄭芝龍降清。鄭成功痛心於國破家亡和人民苦難,拒父勸降,焚衣招賢,募兵抗清。經過浴血奮戰,取得了廈門作為抗清根據地。鄭成功第三次北伐失敗後,兵力大傷。他考慮了全局形勢,感到只靠廈門和金門作為根據地,勢單力孤,不可能實現恢復中原的大業。如果趕走荷蘭侵略者,收復國土台灣,擴大抗清根據地,壯大自己的力量,形勢就會好得多。而且台灣人民不堪忍受荷蘭侵略者的暴行,切盼解放。於是鄭成功決定揮戈東征,收復台灣。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台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今余即來索,則地當歸我。」這是鄭成功正告荷蘭殖民者的莊嚴誓詞,也是他「十年始克復先基」的意願。





  荷蘭殖民者於1624年侵佔了台灣,對台灣人民進行了長達38年殖民統治與掠奪,台灣人民災難深重,盼望祖國收復台灣。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披甲執劍,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從金門料邏灣揚帆出發,凌波越海去收復台灣。


  鄭成功的軍隊在進軍中遇東南逆風,白浪滔天,船隊不能行進,只得返回,停泊在澎湖36嶼中間,一連幾天不能行進。軍糧告急,必須採取緊急行動。鄭成功發佈了一道命令,莊嚴宣告:我率領大軍,冒著風險東征,是為了收復被侵佔的國土,決不是為了到海外去貪圖安逸。他激勵將士們,不要怕驚濤駭浪,不要怕敵人的大船大炮,只要聽從指揮,萬眾一心,就一定能夠戰勝困難,奪回台灣。於是全軍將士齊心協力,頂逆風,冒急雨,排巨浪,船隊繼續向東南進發。4月29日黎明直抵台灣海岸線外。船隊避開了赤嵌城海岸,繞道從鹿耳門登陸。登陸後,立即包圍了軍事據點赤嵌城(今台南),與荷蘭殖民軍展開了激戰,打得侵略軍潰不成軍,收復了赤嵌城。荷蘭總督揆一見勢不妙,便玩弄緩兵之計,表示願意年年納貢。鄭成功斬釘截鐵地對來使說,除非你們投降,把台灣交還中國,別的沒有第二條路好走。鄭成功下令立即進攻,攻打揆一盤踞的台灣城(今安平)。經過9個月的圍攻,荷蘭人彈盡糧絕,最後不得不掛白旗投降,派人送出了投降書。1662年2月1日,舉行了受降儀式。這一天,荷蘭侵略者在中國人民面前低下了頭。


  鄭成功收復台灣5個月後,因戎馬倥傯,操勞成疾,不幸逝世,時年只有38歲。



延平邵王祠:這座全台灣最著名的鄭成功廟、昔日開山聖王廟,奉祀鄭成功兼祀其所屬將領。鄭成功
收服荷蘭人建設台灣,身為台灣的開山祖師,當然備受尊崇。此廟建於康熙年間,光緒元年改為官府
祀典之祠,在祠堂右側的文物館內有極珍貴的古物及當時人們的生活記載,而外面的庭園佈置亦甚佳
,為台南市最重要的古蹟觀光勝地之一。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