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過度的愛對孩子是一種潛在侵犯

過度的愛對孩子是一種潛在侵犯

「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馬健給出了這樣一個謎語。  「獨生子女!」台下馬上有人脫口而出。
  「有點兒接近了……」馬健微笑著給出了答案,「是啃老族」。
  調侃並不能掩蓋事實的嚴峻和問題的複雜。馬健認為,近年來「啃老族」的日益壯大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問題的要害就在於,「啃老」並非子女一廂情願 的選擇,「啃」與「被啃」正如周瑜打黃蓋一般--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許多父母用自己的行為或明或暗地容忍、默許乃至縱容了「啃老」現象。
  「根據行為主義的觀念,孩子們良好成長環境的形成有賴於父母正確的行為。因此,父母必須從點滴行為中向孩子們去滲透,去表達,去引領孩子積極向上。」馬健說。
  一個週末,小學生王燕忽然病了。看著孩子蒼白的臉色,王燕的母親頗為不忍,於是取消了王燕每週末必上的鋼琴課。
  下一個週末,王燕又病了。儘管半信半疑,但由於心疼孩子,王燕的母親仍然沒有讓王燕去上鋼琴課。
  一個星期以後,王燕照例再次生病。王燕的母親再也忍不住了,「這孩子怎麼了?一定有什麼地方不對勁!」
  在馬健看來,上述案例隱含著這樣的主題:由於父母行為失當從而導致孩子無形中形成了錯誤的觀念。
  「生病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即使這樣的小事,也要謹慎處理。當王燕的母親有所懷疑的時候,應該將孩子交給醫生,由醫生做出決斷究竟該不該去上課。你生病了,這沒錯,但是吃了藥病就會有好轉,至於上不上課那是另外一回事。不能讓孩子潛意識裡覺得『生病』和『不上課』之間有必然聯繫。否則,孩子接下來的行為就很容易預測了--裝病不去上課。」
  「父母的行為失當有可能發生在很多方面。」馬健講述了一個他親眼所見的極端例子:某天回家的路上,他見到一個中年男人騎著自行車前行,後面跟著一個跑得上氣不接下氣的女孩。忽然,中年男人停下車,扭過頭來大聲問女孩:「二乘三減一等於多少,知道了嗎?」
  女孩已經累得說不出話來了。
  「這是一對父女。你能說那位父親不愛自己的女兒嗎?或許比起別的父親來他更愛自己的女兒。但是他採用了不恰當的行為和教育方式,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父母不適當的甚至是扭曲的行為,會使整個家庭的氛圍異化,從而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從某種意義上講,兒童所存在的心理問題,除器質性障礙等問題以外,可以說基本上是家庭病理的一種表現。
  馬健總結出了幾種較為常見的家庭病理形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夫婦衝突--這在有較嚴重的問題兒童的家庭中幾乎都可能存在;家庭成員關係歪曲 --家庭成員之間很難溝通,彼此之間互不信任,充滿敵意和誤解;家庭內角色混亂--做父母的不能承擔應該承擔的角色,也不能盡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夫婦彼此 的性別角色也呈現混亂的狀態;母子共生關係--在家庭內,母親和孩子雙方都維繫著過於強烈的心理相互依存的關係;三代人之間的衝突--祖父母、父母和孩子 之間存在複雜的矛盾和一時難以理解的衝突。
  馬健尤其指出,我國目前單親家庭逐漸增多,而在單親家庭中母親或父親往往會傾向於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兩代人之間形成異常強烈的共生關係,不僅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嚴重者甚至會剝奪孩子應有的獨立性和社會關係,使其成為社會的絕緣體。
  他還說,家庭中父親的角色作用是「切斷的機能」,而母親的角色作用是「包容的機能」。家庭中必須明確父親和母親各自分擔的性別角色,即家庭裡有 唱「紅臉」的,有唱「白臉」的--父母各盡其責,分工明確,是良好的家庭行為譜系和家庭氛圍形成的基礎。如果二者不協調或者是有所缺失,會給孩子的心理健 康帶來不良影響。
  「大家來說一說這幅圖裡面都有些什麼?」馬健通過投影儀給出了一張頗有幾分後現代色彩的黑白照片。
  「大樹!」「石頭!」「黑袍人!」……答案五花八門,似乎都沒錯。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後排有個底氣不足的聲音。
  「是的。」馬健說,「這正是我所希望大家看出來的。有幾個人做到了呢?」在馬健拿著教鞭在圖上仔細比劃過之後,很多人才恍然大悟。
  「我要告訴大家的就是別老用一個角度去看問題。就像大家全力以赴在圖中尋找的時候,會找出許多似是而非的東西來--過度的愛和給予其實對於孩子 也是一種潛在的暴力和侵犯。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必須要學會選擇,學會放棄,學會排序,沒有人是無所不能的,必須針對孩子的特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
「孩子的命運操縱在父母的手中。」講座結束的時候馬健強調。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