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鼎〞在中國

〝鼎〞在中國

〝鼎〞在中國




在中國,鼎是文明的象徵,文化的載體。一般來說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還有一種成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為一列,稱為列鼎,列鼎的數目在周朝時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等級的。列鼎通常為單數。據文獻及考古發現九鼎應為諸侯之制,七、五鼎為卿大夫,三、一鼎為士級。但天子之制為十二鼎,是雙數,但至今未見周天子之陵墓,故這個記載是否正確還有待證實。當然列鼎中的九鼎並非代表中央政權的九鼎。

鼎,在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史上,佔據著特殊的一席之地。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孕育著非常豐富的鼎文化。

許慎在《說文解字》裏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根據現有的資料,鼎始創于河南裴崗文化,距今已經有近萬年的歷史。最早的時候,鼎是一種炊具,做飯的用的,用陶土製成。上腹呈罐形或盆形,腹下附有三條圓錐狀足。遠古時期的人做飯用“釜”(破釜沉舟,豆在釜中泣),類似於現在的鍋,不久人們發現,在這個鍋下燒火不太方便,於是給他添上了三條腿,這就是最早的鼎。把肉和其他一些食材統統放在裏面煮,做出來的東西叫“羹”,這就是最早的火鍋。

“鼎”的演化

到了商周時期,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的發展,人類生產力進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這時候就出現了青銅鼎。傳說黃帝就曾取首山之金鑄三鼎,上邊分別鑄有“天、地、人”的紋飾。

青銅鼎出現後,鼎不僅僅是吃飯炊具,而且發展成為了祭祀神靈用的祭器。在祭祀天地的時候,把豬牛羊宰殺了放在青銅鼎裏面煮,獻給神享用,祈求神靈能賜福給塵世。和神聯繫在一起的鼎也就有了神聖的意味(鼎的出現在某種意義上就代表神權),人可通神,神可佑人,怎麼和神打交道呢?通過鼎,使天地融為一體。人們在鼎上鑄上猙獰恐怖的紋飾,比如獸紋,饕餮紋(怪獸,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也是為了加重鼎的神秘莊嚴的意味,讓人臣服敬畏。

一方面鼎代表神,有神聖的意味,另一方面,奴隸社會貧富懸殊,鼎並不是人人都能夠擁有。鼎就成為了特權的象徵。只有奴隸主貴族才能用鼎這樣的寶器進行祭祀,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鐘鳴鼎食”(敲鐘列鼎吃飯)這個成語就是對這一情況的概括反映。奴隸主中有著不同的特權等級,銅鼎的使用就是體現這種特權的標誌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胃“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等用鼎數的差別。這種等級差別已在周代墓葬考古中已得到證實。

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在那時,青銅鼎顯然已成為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可見,在這一時期,鼎主要是作為祭器和禮器。



“鼎”的傳說

那麼天子九鼎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是九鼎呢?據《史記.封禪書》曰:“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傳說大禹治水後,劃神州大地為九州,他要在每個州都立一個扶正祛邪的紀念物,於是搜集天下青銅鑄成九鼎,每一鼎代表一個州。他在每件鼎上都刻著助人行善的神、害世傷民的鬼蜮等各種各樣的形象,讓每個人都牢記這些形象,從而可以辯識世間的一切好與壞,善與惡,讓每人以此為德行標誌,照此做人行事。這樣,人們一看九鼎,便知當地風俗,鬼怪,以避凶就吉。據說,這個事受到了天帝的讚美,夏朝也因此得到了上天的保佑。從此,九鼎就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徵。後世所發現的商代前後期大型方鼎,都是同期青銅器之最,應為王室寶器。所謂“鼎宜見於祖禰,藏於帝廷”,表明只有王室才有權擁有和使用。久而久之,寶鼎成了國家政府的象徵。當時,寶鼎成為鎮國利器,一個國家失去寶鼎,即等於國家滅亡,而為敵者,也是著力搶奪對方寶鼎等國家重器。

傳說,夏桀殘暴無道,被商湯所滅,九之鼎自動騰空而起,飛向商的都城。商的最後一個君王商紂兇殘暴虐,大失民心,被周武王擊敗,得九鼎時,每一鼎需要九萬人來搬運,用了八十一萬人才把鼎搬回去。武王伐紂取勝,建立了周朝。當時,他把國土分封給自己的親屬和有功之臣,形成了許多諸侯國。到了春秋時期,諸侯勢力興起,互相爭奪霸權,周天子已控制不住天下了,說的話也沒人聽,大概相當於現在的聯合國秘書長。楚國的楚莊王即位後,滅了庸國,打敗了宋國,還帶兵攻打陸渾的戎族。當他途經周的都城時,有名無實的周天子嚇壞了,派大夫王孫滿到城郊去慰勞楚軍。當時已經稱霸的楚莊王咄咄逼人地問王孫滿:“我聽說大禹鑄有九鼎,五代相傳,為傳世之寶,現在陳列在洛邑,不知鼎的形狀怎樣?大小與輕重如何?你講給我聽一聽。”王孫滿聽出了弦外之音,不卑不亢地答道:“夏,商、周三代是靠德來維持的,哪里是靠鼎呢?以前大禹統治天下的時候九個州都送來了州產的青銅,鑄了九鼎。夏禁無道,鼎為商所有;商封暴虐,鼎又傳到了周。如果有道德,鼎雖小也重,若沒有道德,鼎雖大也是很輕的。從成王把鼎定在郊耶算起,已經傳了三十代,七百年,現在周天子的地位雖然衰弱了,但還不到被人取代的時候,鼎的輕重,你還是不要打聽了吧”聽了王孫滿義正辭嚴的一席話,楚莊王打消了非份之想。他也自知沒有取代周室的實力,只好偃旗息鼓,告辭而去。 “問鼎中原”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意思是想奪取天下。

周代以後,九鼎竟下落不明。歷代史籍關於九鼎的下落,材料很多,但不是自相矛盾,就是沒有可靠的依據。猜測雖多,歸納起來大致有兩種說法:說九鼎失于東周滅亡之前。司馬遷《史記?封禪書》中說:“周德衰,宋之亡社,鼎乃淪沒,伏而不見,’也就是說,九鼎早在東周末年就已遺失了班固在《漢書》中補充司馬遷的說話,說周顯王四十二年,九鼎沉沒在彭城泅水之下。後來秦始皇出巡,經過彭城,曾驅使幾千人到泅水中打撈,快要撈起來的時候,忽然有蛟龍浮出水面咬斷纜繩,鼎又沉沒水中,再也不知所蹤。還有一種說法更有意思,說周王室財政困難,偷偷的把九鼎融化,鑄成銅錢花掉了。

縱觀中國歷代史籍,關於九鼎下落的材料雖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據,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今天究竟是否還存在?在歷史上,根據歷代史書記載,它確實曾作為夏、商、周三代的鎮國之寶。相傳了二千年;並且,從未發現過古人關於它已銷毀的歷史記載。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或許,今後會有揭破這個千載之謎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見天日之時。

秦以後,鼎的象徵意義不再那麼被人重視,僅僅存在於人們的語言中。唐代女皇武則天在洛陽重鑄九鼎耗銅 56 萬斤,其中神州鼎最大。九鼎落成後,宰相、諸王率南北牙宿衛兵 10 萬人簇擁入城,置於通天宮。看來,第一個女皇和第一皇帝總有一些是相通的。歷代王侯垂青九鼎,但九鼎並沒有護住他們的江山社稷,歷史按照它自己的規律向前發展,而銅鼎的光澤卻長久地垂照著人類的歷史。

總之,鼎,最早是作為食器和炊具而進入先民的生活的,繼而又作為祭器和禮器成為奴隸主貴族等級身份的象徵,直到後來,成為了國家政權的象徵。



“鼎”的傳承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範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從歷史延續到今天,“鼎”在現代漢語裏,有這麼幾層意思:一是比喻三方面並列,如:鼎立、鼎足、鼎峙。這些意思都是從鼎的原始形狀的意義引申而來的。二是“大”的意思,“顯赫”、“ 尊貴”、“盛大”。如:鼎力相助、大名鼎鼎。這些意思則是從鼎是“鎮國利器”的意思引申而來的。三是表示“正在”的意思,如:鼎盛等。至於成語,則有:一言九鼎、鐘鳴鼎食、問鼎天下等。

而且,鼎同時也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釐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1995年10月21日,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于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奧運盛鼎”

“奧運盛鼎”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題青銅禮器,也是國際奧運史上出現的第一尊鼎。“盛鼎”鼎高二點九米,口徑二點零零八米,鼎禁高零點九六米,邊長三點四米,周長十三點六米。這些數字分別隱喻二零零八年北京第二十九屆奧運會、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陸域面積、一千三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和中國三十四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等。這尊重約五點六噸的“盛鼎”,由鼎耳、鼎頸、鼎身、鼎足、鼎禁五部分組成。整體為圓身方禁狀,喻指中華文化“天圓地方”之意。鼎身兩耳略有外張,象徵著中國伸展雙臂,歡迎五湖四海的體育健兒,共同唱響“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北京奧運口號。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