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漢陽陵斷臂裸俑:霓裳盡退的神秘真相

漢陽陵斷臂裸俑:霓裳盡退的神秘真相

漢陽陵斷臂裸俑:霓裳盡退的神秘真相


2007年11月21日07:58   騰訊論壇



文景之治:一個被後世稱頌了兩千年的和樂盛世;西漢景帝:一代偃武修文、與民休息的太平皇帝;景帝陽陵:以大量裸體陶俑的出土震驚了考古界;這些裸俑在告訴我們景帝不為人知的一面? 在向我們揭露漢宮穢亂的冰山一角? 或者是另有隱情,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漢陽陵是西漢景帝劉啟與王皇后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高陵縣、咸陽市渭城區、涇陽縣交界的渭河北岸五陵原的二階臺地上,西依厚土台原,南北俯瞰渭涇河川,是綿延36公里、氣勢恢宏的西漢九陵之東首。

漢陽陵的考古調查始於20世紀70年代。1990年,為了配合西安咸陽機場專用公路的建設,考古工作者在帝陵園東南約300米處鑽探發現從葬坑一組,共計24座,占地9.6萬平方米。隨後又在帝陵西北發現類似的一組從葬坑,發掘出土各類裸體俑數以萬計,被評為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001年連同其他西漢帝王陵墓一起被確定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帝劉啟,高祖劉邦之孫、武帝劉徹之父。生於漢惠帝七年(西元前188年),漢文帝后元七年(西元前157年)即位,時年32歲。雖然沒有他的爺爺和兒子那麼有名,但是漢景帝在他在位的17年裏,對內“無為而治”、“與民生息”,平定“七國之亂”;對外“和親匈奴”,維護國家安定,使西漢王朝政治清明、國家安定、經濟繁榮、百姓富足,形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他與父親漢文帝開創的“文景之治”,成為治國安邦的黃金時代。這種太平美好的和樂景象在景帝入葬的陽陵裏也得到了體現。



漢陽陵裸俑中男俑一般高56~62釐米,女俑高約53釐米,是真人的三分之一,身體各部分基本合乎比例,細部的塑繪極其精緻:男陽、女陰、肚臍、竅孔無不齊備。裸俑為裸體缺臂狀,色如真人,顏面和身體為橙紅色,頭髮、鬚眉、瞳仁則是黑色。為什麼漢景帝劉啟需要這批缺胳膊的裸俑從葬呢?經過考古工作者的細心發掘清理,終於弄清了其中原委。原來,這些裸俑早年埋葬時裝有木質的臂膀,穿著代表各自不同身份的衣服。但經過2000多年地下環境的腐蝕,衣物和木臂腐朽殆盡,發掘出土時就成了缺臂的“裸體俑”了。今天,他們失去了當年華麗的衣服,呈現在世人眼前的卻正是人體美的藝術本色,所以有人將其稱作“東方大衛”和“東方維納斯”。因為這些“東方大衛”和“東方維納斯”原先是穿著衣服的,考古人員給它們取名為“著衣式陶俑”。



雖然有個別陶俑面帶愁容,但是大多數俑都含春帶喜、面色平和。

表情愉悅、慈祥、安閒是漢陽陵俑的一大特點。有人將漢陽陵漢俑的面部做了以下分解描述:那位前庭飽滿、帝閣方圓、面龐豐盈、雙目凝視、唇含渥丹、沉靜怡然者,顯見是一位成熟穩健、精力充沛的中年男子;而那國字大臉、顴骨突兀、兩腮外折、眉脊隆起、棱角分明、神情冷峻者,能說不是來自“異域”的剛烈丈夫?又有面如滿月、口闊唇厚、兩目平視、敦厚結實者,當是關隴的錚錚大漢;而這面目和善、眉清目秀、眼細翕唇、螓首小腮者,確是一位稚氣十足的英俊少年;還有溫文儒雅、書生模樣者,不愧是位“美男子”,要不是看到那陽物的存在,倒很容易誤作一位“婦人”;更有一位上寬下窄的“小方臉”,雙眉緊鎖、眼細如線、上唇內收卻腮肉緊繃,豈不是位心緒戚戚、諳於事理、多少有些愚憨的“凡夫俗子”!看這一位面帶幾分奸笑、瞪三角小眼、嘴角下垂,定是聽不進別人意見的霸道主義者!再看那一位面闊而短、薄唇兩片、眼迷一線、顯然就是善心計、好盤算的陰險小人。



再目睹那女俑的芳容,更具一番情趣:這一位披甲跨馬而老態龍鍾的婦人,兩顴骨高得像是貼了兩個皮球,小嘴和兩隻眼睛因其臉蛋的高起而深陷進去,竟是位夕陽餘暉下的“巾幗英雄”!旁邊是一位慈眉善目、態度和藹的女子,臉盤巧小,盤髻堆頂,骨肉停勻,雖說是徐娘半老,卻風韻猶存,也是位乘馬挾弓、英姿颯爽的娘子軍!而那位小臉、小嘴、小眼、小個兒,再梳個小垂髻的,當然是位典型的“小女人”了……這些男女有別、形象不同、表情各異的陶俑,都似乎在漢代工匠的手裏獲得了生命。



以形寫實、成熟的塑造藝術

在漢陽陵考古發掘出土大批裸體俑之前,在其他地方也出土過一些陶俑,最為著名的當數秦始皇兵馬俑坑、咸陽楊家灣漢墓和徐州獅子山漢墓的發掘了。秦兵馬俑如真人大小,其個頭最小者約1.7米,高者接近2米,除百戲俑等個別身份外,其他均為軍士身份,代表著秦始皇地下生活的衛戍部隊。咸陽楊家灣漢墓的發掘出土了號稱“三千漢俑”的兵馬俑,其性質也是軍隊的象徵。徐州獅子山出土的漢兵馬俑的身份有御手、車兵、弓弩、騎兵、步兵等不同兵種的軍士,但數量較少、陶俑的形體較小,製作工藝簡單,不及其他俑那麼生動、逼真。所有這些兵馬俑的職責均是警衛戒備,也可能是前衛或者儀仗。陪葬這些,是古代人們“事死如事生”觀念的反映,兵馬俑為主人死後所用,也是他們生前權利的象徵。



這些陶俑,充分反映了秦漢時期的藝術成就,是中國特有的“以形寫實”的典範。漢陽陵裸俑是在秦俑藝術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應該說,它所達到的造詣比以前又有發展進步,技藝有所提高。他們是漢代工匠們以漢軍、宮廷中的宦者、侍女為藍本,以寫意的手法創造出來的藝術珍品,更為重視傳神和表現複雜的感情。雖然,它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且裸體上是要穿衣服的,可以遮擋,但是工匠們沒有因此而簡化工藝,他們利用普通的泥土,創作出數以萬計的陶俑,根據不同的表情、神態、姿勢等,反映出他們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經歷、不同的精神面貌和心裏活動。其中對陶俑頭部的刻劃尤為傳神,臉龐有圓、長、闊、橢等形狀。陶俑身體的塑造也可謂詳略得當,生動逼真。



文景之治:解決吃飯大問題

所謂“周言成康,漢言文景,美矣!”文景盛世的景象在考古資料中也可見一斑。景帝繼承了父親文帝的勤儉政策,在自己陵園的修建上依然遵循,即便如此,漢陽陵陪葬品也種類繁多,數量巨大,這些從側面反映了景帝時期的經濟狀況。陶俑中常見面帶笑意、表情愉悅者,這是國泰民安、太平盛世的直接反映。漢陽陵出土大量動物俑是人們豐衣足食的見證。漢陽陵陶塑動物主要有馬、牛、羊、狗、豬、雞等,這些動物俑栩栩如生、種類繁多、製作工藝講究、極富生活情趣。



陶牛身壯體碩,四腿強健,頸部粗短,雙耳斜伸,兩眼外鼓,體現出一股倔強有力的牛氣。陶綿羊軀體渾圓,雙腿細長,兩耳斜垂,口微張,臀肥大,尾下垂。陶山羊身軀圓潤,腿直如柱,豎耳,鬍鬚下垂,小尾上翹,神態安祥,呈現出一副溫順可愛之態。陶豬膘肥體胖,四肢矮壯,大腹下垂,腹下有兩排乳頭,脖頸粗短,長嘴大耳,憨態可掬。陶犬分狼犬、家犬兩種,狼犬兩耳斜豎,雙目虎視前方,嘴巴較細長,兩腮外鼓,脖頸較短,身軀壯實,四肢有力,長尾下垂。家犬兩耳直豎,雙目略外鼓,嘴巴較粗短,身軀肥碩,四肢粗壯,尾巴上卷。二犬造型生動,刻畫傳神,給人以凜然不可侵犯之神態。陶雞分雌雄兩種。通體彩繪,色彩鮮豔。雄雞昂首翹尾,長喙小眼,朱紅色高冠,黑、紅、黃三色羽毛。母雞形體較小,尾巴較短,頭部無高冠,神形俱佳、惟妙惟肖。



陶塑動物數量之大、造型之美,是前所未見的。大量從葬這些肉食類動物,它是供給死者亡靈在另一個世界享用的,從而更能反映西漢時期飼養業的發達和財富豐足的表現。漢陽陵中龐大的牛羊豬的模型陪葬,可以說是為景帝準備的地下養殖場。而大量的奴僕俑中其實是有不少的廚師和廚娘的。生前的飲食風尚在死後仍要保持,其實就是那個時代意識。平民如此,作為帝王更要堅持。



除了動物俑以外,在南區從葬坑和帝陵從葬坑中都有大量的糧食、紡織品以及少量動物骨骼的出土,這些食物陪葬陵園,正是西漢經濟長足發展的見證。



八校尉兵、分駐內外

京師戍衛軍在平定內亂中起過重大作用。西漢初,諸呂專權,“大臣欲誅諸呂”。周勃“入據北軍,遂以誅諸呂、安劉氏”。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因北軍主力參戰而獲勝。武帝晚年,戾太子(劉據)在京師發動叛亂,因北軍“不肯應太子”而失敗。在重大的政治鬥爭中,京師戍衛軍對穩定當時政局的意義不可低估。同時,京師戍衛軍在反擊異族侵擾的征戰中成為一支重要的骨幹武裝力量。

漢陽陵南區從葬坑出土的裸俑主要為軍士俑,他們或直立成排、成列,或一腿向前作齊步走的動作,還有身跨木馬的騎兵俑。帝陵從葬坑發掘出土有男俑、女俑、宦官俑,還有護衛車馬出行的騎兵俑,騎兵俑也同樣騎木馬。南區從葬坑和帝陵從葬坑出土的同類裸俑在製作方式和形體上基本相同,只是帝陵從葬坑出土有白膚色的女俑,而南區從葬坑沒有這類女俑出土。陪葬墓的從葬坑出土有男俑和女俑兩種,男俑唯一的是在髮式上與其他地方出土的男俑有所差異,別的基本相同。

漢陽陵的陪葬坑有四個層次的,從已經發掘的南區15個陪葬坑中,沒有一座不和軍事有關。坑內包含有大量的彩繪武士俑和當時的武器。所涉及的兵種與輕重騎兵、步兵和車兵的配置完全一樣。長距離武器弩、弓矢;短距離搏擊武器戈戟矛鈹劍一應俱全,可以說是一個完整漢代皇家部隊的縮影。從其分佈位置看,這些“軍隊”分佈在陵園之外,假若把陵園看成“長安城”的象徵,那麼軍隊就應該是保護京師的“北軍”,但假若把陵園僅僅看成宮城,那軍陣也有可能是象徵“南軍”的。但是從部隊的配置看,象徵“北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南北對稱排列,更有可能就是“北軍”中的左右軍的佈陣形式。



景帝的那些捨不得

在貴族與帝王的生活中,宴飲與女色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漢代,每位元皇帝的後宮都會有大量的妃嬪,因此,妃嬪間爭風吃醋,為了自己或自己孩子的地位演出後宮政治鬥爭的事情非常普遍。到了景帝時期,這種鬥爭又一次開始。
七國之亂之後,薄太皇太后死去。她既不能生兒育女,又不為漢景帝喜愛,薄皇后淒慘地離開了正宮以後,皇后的位置出現了空缺,而且又一直沒有設立太子。於是,皇儲爭奪戰和皇后爭奪戰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十分微妙的關係。漢景帝原來本打算立栗姬為皇后,可是栗姬的驕橫與小心眼再加上對政治的不敏感,不但把唾手可得的後位丟掉了,還害得自己已經成了太子的兒子也同時被貶為臨江王。景帝一不做二不休,把栗姬在朝中的所有的親屬全部逮捕處死,栗姬也在憂憤之中很快去世。按漢代制度,皇后犯罪被廢,則不能再與皇帝合葬,如西漢武帝陳皇后、衛皇后,宣帝霍皇后,成帝許皇后等等都是這樣。

對於皇帝而言,除了後宮生活之外,日常的娛樂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宴飲。宴飲在民間不但是人際溝通的紐帶,也是禮儀的表徵。在皇室,這個作用更加明顯,不但賓主的座次位置有規定,甚至食物酒水的放置位置都是有講究的。宴飲中的娛樂助興節目常見的是歌舞,但也有雜技、說唱表演。在宴會上表演歌舞的除了職業演員之外,賓主也需要即興歌舞。一般是主人先獻舞,客人再跳舞還禮。在文獻記載中,甚至在宴會上不舞甚至舞而不旋都是極度失禮傷人的事情。大學者蔡邕就因為在宴會上沒有還舞而被主人認為受到了侮辱,由此被報復誣告,最終流放到吳地去。

所以說在漢代的墓葬中,歌舞俑、雜技俑、說唱俑不僅僅表現了墓主生前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種禮儀的表現。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