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金融海嘯:雷曼兄弟破產啟示錄

金融海嘯:雷曼兄弟破產啟示錄

雷曼兄弟倒了!九一一沒垮,卻栽在自創的金融商品
節錄自:商業周刊第 1087 期 作者:楊少強

都是次貸惹的禍!源頭還不出錢,風險像毒素層層擴散

一切得從去年的美國次貸風暴說起。

在美國,大多數人想買房子,都需要貸款。對信用較好的人,房貸主要由美國的銀行承做。但對信用較差的人,銀行不願貸款,美國就發展出一種專門借錢給信用較差者的房貸機構,這些機構所承做的房貸,就稱為「次級房貸」(Subprime Mortgage)。

一群華爾街金童想出了聰明的方法,把這些貸款(債權)打包,組合成一個新的金融商品,賣給債券市場的投資人。

向來以債券產品聞名的雷曼兄弟,旗下就有一家專門承做次級房貸的機構BNC Mortgage。

本來,這一切都皆大歡喜:原本買不起房子的人,現在有人肯借錢給他們買房子;而這類次級房貸機構,把商品賣出後也賺了一筆差價;債券市場的投資人則因為買了這類商品,可以收到利息,可說是一個三贏局面。

然而,人都是自利的,總要不斷的將自己的利潤極大化,何況是華爾街金童們。於是,他們開始將次貸產品當成「千層派」來設計,利用衍生性產品把結構複雜化,就像加上奶油、核桃、巧克力一樣,層層包裹,讓千層派看來很誘人,每一層都可切割出來賣,每一次轉手都有利潤落入金童們的袋中。但是對投資人而言,千層派一層層剝開後,糖衣的裡面卻可能是毒藥。

只是,金童們想,我只賺過路費,就算會出現倒楣者,也應該是最後上鉤的幾隻老鼠。

然而,就像索羅斯所說的,這種產品的風險遠超乎世人所想像,更難以衡量。果然,兩個環節出了問題:首先,次級房貸要付的利率,一開始雖較低,但之後一兩年就開始調升。許多次級房貸機構卻並沒有刻意提醒這一點,造成貸款者的幻覺:原來房貸利息這麼低,我也買得起房子!

等到利率開始調升後,這些借款者連利息都還不出來時,就面臨被房貸機構拍賣的命運。

第二個出問題的環節,是房價開始下跌。美國房價自從二○○六年第三季起,一反多年來的漲勢,開始一路下跌,這些房貸機構即使收回房子,將其賣掉後,還是無法抵銷房貸上的損失。

雪上加霜的是,那些債市投資人,當初向房貸機構買這些金融商品時,多有附帶條件:當房屋貸款者付不出利息時,房貸機構要負責把這些金融商品買回。

又逢美房價下跌!房產賤價拍賣,房貸機構陷資金危機

因此房貸機構就面臨了蠟燭兩頭燒:房子拍賣掉也無法抵銷房貸損失,還要出錢買回投資人手上那些已成廢紙的商品(貸款人付不出利息,商品就毫無價值),手上資金不足的房貸機構立刻陷入危機,次級房貸風暴就這樣爆發出來了。

以雷曼兄弟的BNC Mortgage來說,去年八月二十二日就撐不住而宣布關閉,這家次級房貸機構承做的次級房貸超過一百四十億美元,這個金額是母公司雷曼兄弟目前市值的近六倍!

次級房貸讓雷曼兄弟面臨空前損失,它手上抱著一大筆幾近廢紙的次級房貸證券或債券,這些商品根本沒人想買!

這些商品價值不斷縮水,雷曼兄弟的損失也一步步擴大。雷曼兄弟成立一百五十八年來,從未出現虧損,然而,二○○八年第二季,雷曼兄弟首度認列二十八億美元虧損,同時還被迫出售六十億美元的資產。今年上半年雷曼兄弟股價重挫七三%,八月時,雷曼兄弟宣布裁員一千五百人。

......(略)

說穿了,雷曼兄弟不過是眾多華爾街金融業者「製造」危機卻禍延自身的例子。以美國超過百年歷史的成熟金融體系,在華爾街打滾的人,個個都是「紅頂商人」胡雪巖口裡所謂「銅錢眼裡翻斛斗」的精明角色,每一分錢的風險在哪兒,都嗅得一清二楚,不可能不知道次級房貸這種金融商品是在火中取栗。

但從花旗(Citi)、美林、摩根士丹利等知名機構,都下海玩這種商品,最後幾乎所有人都差點滅頂,雷曼兄弟也因此垮台。為什麼幾乎整個華爾街都會犯下這種錯誤呢?

第一個關鍵:「證券化」(securitisation),這是華爾街金融體系的一大創新,也是最美麗的毒蘋果。
......
透過「證券化」,銀行可以把對某甲的債權轉賣出去,拿到錢後可以再貸給另一個人,這樣原本貸給某甲的「死錢」,就變成了「活錢」,整個金融體系也因此更活絡。

但這種「證券化」也有它的弊病,那就是「道德風險」:過去金融機構放款,是一對一的交易,由於手上持有貸款者的債權,一旦收不回來,立刻就變成呆帳虧損,基於這種風險,金融機構自然會很小心的放款。

但如今金融機構放款,馬上就可以把這個貸款債權轉賣給其他人,這等於變相的將風險由別人承擔,因此他們根本沒有動機去詳細檢查這些貸款者的信用程度。

......

第二個關鍵是在於「大到不能倒」:回首歷次華爾街製造的金融危機,從一九八○年代的「儲貸危機」(Saving & Loan Crisis)、一九九○年代的「長期資本管理」(LTCM)危機,到二○○七年的次級房貸風暴,過程幾乎一模一樣。

災難能平息嗎?道德風險不解決,還會再爆金融危機

一開始這些金融業者賺大錢,吸引更多投資者加入,遊戲越玩越大,最後出問題,虧損大到這些業者已無力負擔時,美國政府從聯準會到財政部,都在最後關頭出手相救。

用納稅人的錢來拯救這些「玩火自焚」的金融機構,公平與否暫且不論,但這種做法等於告訴華爾街業者:賺錢你們享,賠錢政府攤。

這次雷曼兄弟在次貸風暴中滅頂,未嘗不是因為這種「道德風險」在作祟:雷曼兄弟手上和次級房貸有關的資產高達六百億美元,玩得這麼大,照理說美國政府應該會在危機時出手相救。

但就像九月十一日《華爾街日報》指出:「房利美和房地美背負著五兆美元的次貸債務,它們的重要性比雷曼兄弟大得多。」這次,除了「二房」以外,政府根本無暇他顧。

雷曼兄弟已成為過去式,但它帶來的教訓仍在,只要「證券化」、「大到不能倒」這類道德風險問題沒解決,華爾街爆發下次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仍揮之不去。

九月十五日雷曼兄弟宣布破產當天,《華爾街日報》報導,包括高盛、凱雷投資集團(Carlyle Group)、TPG等華爾街金融業者,已經虎視眈眈的在一旁等著,打算以清算價收購雷曼兄弟資產大賺一筆。「未來幾週,華爾街的禿鷹們會瓜分雷曼兄弟尚帶餘溫的屍體,然後等著更多的不幸者重蹈覆轍。」

顯然的,這些禿鷹不會等太久的。

這場金融海嘯,重創全球,但是災害過後,有多少人能學會在面對誘惑的當下,願意少拿一點?雷曼兄弟的王國像是一輛不斷行進中的馬車,一路上坡,一路搜刮戰利品,從來不需要考慮踩煞車,更不會想過少拿一點;而當遇到下坡路,煞不住車,從來不懂得節制而取得的戰利品,就成了加速它毀滅的包袱。

短短一紙聲明,宣布破產,結束了一家一百五十八年歷史的公司。

TOP

最近發現台灣的雷曼兄弟越來越多家
很恐怖的事情
我不知道我們"馬上好看"的政府
什麼時候會"選舉語言不用太在意""政治語言不用在意""該倒的就放給它倒,反映金融市場現況"
民不聊生
百業蕭條
政局動盪
貨幣難以保值
再加上連摳摳放銀行都不安全
天啊!這是什麼時代!

[ 本帖最後由 霄雪 於 2008-12-1 17:42 編輯 ]

TOP

現今大家也不再提雷曼兄弟之事
個人了解在台灣最大的是
新光集團(台新)直接的窗口是當時雷曼公司
中信是仲介只賣產品
政府是沒有辦法
只有政治說法吧
經濟的寒冬一天比一天冷吧
大家要有信心
我們一定能渡過寒冬

TOP

引用:
原帖由 阿兩 於 2008-12-2 16:43 發表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現今大家也不再提雷曼兄弟之事
個人了解在台灣最大的是
新光集團(台新)直接的窗口是當時雷曼公司
中信是仲介只賣產品
政府是沒有辦法
只有政治說法吧
經濟的寒冬一天比一天冷吧
大家要有信心
我們一定能渡過寒冬
|y0 ...
可能我寫的不夠清楚  
台灣像雷曼兄弟一樣(入不敷出甚至掏空)的金融機構可能有好幾家
只是看看爛攤子到最後怎麼處理
救經濟要有政治良心
不是綁選票做做樣子呼呼口號就可以的

TOP

抱歉我會錯你的意思
這樣的政府又能說什麼
大大你說的對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