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儒忠與愚忠

儒忠與愚忠

「亮再不能臨陣討賊,悠悠蒼天,待吾何薄!」每當讀到此段,筆者常感心頭一酸,感歎孔明之鞠躬盡瘁精神,實古今所無。可是並不是人人與筆者一樣,欣賞孔明的盡忠蜀漢的表現。筆者常聽同學所言,認為孔明只是愚忠,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屢伐中原,以報三顧知遇之恩,結果落得積勞成疾,秋風五丈原。故現藉此分析孔明北伐中原之背景,以辨孔明之忠為何者。
 對於諸葛亮北伐,自古到今,議論紛紜。筆者認為孔明北伐,並不是只為了以報三顧知遇之恩,而且是為了蜀國興亡所作出決定。當時三國之領土是大小懸殊的,魏國統領有十二州,吳國控制四州,而蜀國(自關羽失荊州)則據領益州一地。若從人口方面比較,魏國約有人口四百四十三萬,吳國約有人口二百三十萬人,蜀國約有人口九十四萬人。無論從領地或人口作出比較,蜀國在兩者比較中皆是最弱。而蜀國能以一州之地暫與魏、吳三足鼎立,確實賴於孔明在政治、經濟、軍事所作出之貢獻。
孔明深知暫時的粗安是不能持久的,唯一能打破此局面的方法只有─北伐。我們可從<<前後出師表>>中反映北伐之重要,諸葛亮在第一次出兵北伐時,曾上表(出師表)說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說出蜀國只有益州一地,實不足以鼎足而立。「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此言反映了孔明北伐時蜀國的背景是暫時安定的,故才揮軍北上,而不是只為一己報恩明之志而貿然出兵。在<<後出師表>>中,孔明表示「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持久只能是坐待滅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說明北伐之需。
孔明採用「以攻為守」的方法來維持蜀國,雖五伐中原皆不能還於舊都,此並不是孔明之才不足,而是國力不足所造成的。諸葛亮北伐不只是表現忠於劉備,而是為了蜀國之存亡所作出的決定,因此孔明實是忠於蜀國萬民。
 :諸葛亮北伐精神表現了儒家思想中「民為貴,君為輕」的精神,所以孔明實是儒忠之人。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