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何以戀三國

何以戀三國

中國曆史源遠流長,但唯獨三國的曆史被曆朝曆代的社會各個階層所津津樂道,爲什麽?以下有四方面的原因:

一是三國曆史的特殊魅力。三國的曆史,從時間上看,只有半個多世紀,比較集中;從政治格局來看,是三足鼎立,三者之間互相牽制,很富有戲劇色彩;從人物方面看,又是人才輩出,群星燦爛,而且三國的君主都可稱明主,手下網羅了一大批傑出的文臣武將;從事功方面看,三國都是打著正統或維護正統的旗號,謀求剪除異已,實現新的統一。在很短的時間裏,集中了這樣一大批智勇之士,演出了群雄逐鹿、三國鼎立、西晉統一等一幕幕驚心動魄、威武雄壯的曆史活劇。因而,很自然地成爲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這也是羅貫中要選取三國這一曆史時段來創作曆史小說《三國演義》的一個重要原因。別的曆史時段,如楚漢戰爭、隋末唐初的戰亂、元末明初的戰亂、明末清初的戰亂等相對而言,都沒有三國這樣在多面具有典型性。

二是與宋元時期民族矛盾加劇和理學家們尊劉抑曹密切相關。三國曆史故事,西晉時已出現空城計等傳說,南朝《世說新語》中,有關《三國演義》的人物故事就有20多個。據記載,貂蟬的故事,北宋時已出現。而且北宋“說三分”,已形成“尊劉抑曹”的傾向。由於南宋是一個偏安政權,人們強烈呼喚正統秩序。朱熹編纂《通鑒綱目》時,尊崇類似南宋的劉蜀爲正統,加上兩宋理學家們對儒家倫理思想的升華和強化,這些反過來又必然會影響民間文學的價值認定。宋元時一代又一代的市井說書人,在民族矛盾的影響下,浸透了憂國憂民的心情,他們對曆史故事加工後,“史”的成分在淡化,“藝術”的成分在增加,從而宣講的主旨逐漸在英雄傳奇中,大力渲染正統觀和忠孝仁義。最早的三國話本元代《全相三國志評話》,雖只“粗具規模”,但其主題思想傾向已同羅氏《三國演義》接近。這種適應時代需要的藝術加工,無疑更加強化了人們對三國曆史的濃厚興趣。

三是三國曆史和《三國演義》互相影響。這種影響的效果猶如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如前所述,在宋元時尊劉抑曹的正統觀一經確立以及儒家思想強化後,說書人已經可以撇開曆史的真實,完全按照儒家的正統觀和倫理標準來塑造三國人物了。劉備逐漸成爲仁的化身,諸葛亮成爲忠和智的代表,關羽成爲義的化身,曹操則被醜化爲殘忍和谲詐的奸雄。《三國演義》的作者就是遵循這樣一個模式來塑造三國人物的。自從有了《三國演義》之後,人們就以它作爲衡量、品評三國人物的標準,而且平民百姓家只知有《三國演義》而不知有《三國志》,想了解三國曆史本來面目的人也是先讀《三國演義》而後去翻《三國志》的。這一現象表明,他們是把《三國演義》當曆史看的,只是在懷疑、好奇之後,才去讀《三國志》,探尋三國曆史的真面目。同時,我們還有理由認爲,《三國演義》有“三國”的曆史之根,而三國曆史又有“演義”加以渲染,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動,使彼此都逐漸超出了它本來的能量,産生了經久不衰的曆史魅力和藝術魅力。

四是封建政權的支持和宣揚。明清兩朝處於封建社會末期,各類社會矛盾尖銳,統治者除加強君主專制外,企圖用儒家思想塑造超人的神的力量來維護統治。以關羽爲例。關羽由人向神的轉化,始於兩宋之交,當時宋王朝岌岌可危,希望有像關羽這樣“大義大勇”的神來保護它。北宋末封關羽爲“義勇武安王”,南宋關羽成爲拯救民生劫難之神。明清兩代對關羽的推崇達到極點。明政府封關羽爲“武廟”的主神,與“文廟”的孔子相對應。清順治時封爲“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以後屢加晉封。同時關羽顯靈保衛明、清王朝的神話不斷出現,而且見於诏書之中。在封建王朝的提倡下,關羽“廟祀遍天下”。顯然,政府的支持作用,更鞏固和強化了人們對三國人物和曆史事件的關注。

TOP

說三國話三國

三國,講也講不完,每個時代都會有三國出現,就連你上班,商場競爭,人際關系,講不完

TOP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因為三國人物色彩鮮明,
正好可以為各時期政事作註腳,
所以研究學者絡繹不絕,
因為戰事故事性強,
作為說書甚至是遊戲或是職場等都是很好的題材,
才讓這段歷史歷久不衰.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