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中國近代軍閥的產生與發展

中國近代軍閥的產生與發展

中國近代軍閥的產生與發展
自清中葉以來,清代國家建制武力八旗兵與綠營兵已喪失戰力,因此到清末,面臨到幾場大動亂後,便不得不起用地方武力(民團、鄉勇)。而在這些動亂中首先脫穎而出的便是湘軍與淮軍兩大系統。
由於為了平定太平天國與捻亂等民變,清廷給予地方督撫獨立的財政權,加以這些督撫本來就是為了平叛,而被加以任命的湘、淮軍將領,因此他們便集了軍政、行政與財政大權於一身。此時,雖然地方督撫並無脫離清廷之意,但地方權力大增,卻已大大削弱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量。
此後,在清代進行的歷次改革中,地方督撫也各自受命建立起新式的陸軍,而各省所建立的新軍,則成為各省軍閥的根源,如:(部分)川軍、滇軍、湘軍、晉軍、...等;有一部分則是脫胎自舊式軍隊(巡防營或收編綠林),這類如:奉軍、桂軍、黔軍、西軍、寧海軍;另也有部分源自革命時所發起的民軍部隊,如:(部分)川軍、粵軍、伊犁陸軍、...等。相對於地方軍隊,清代政府也組建了六個師(鎮)的軍隊,這六個師被統稱為北洋新軍,這一軍隊日後成為直系與皖系的根源。
中國近代軍閥的興衰大約有三個波段:
第一階段是北洋系分裂到皖系覆亡。原本統由袁世凱統領的北洋六鎮在袁世凱死後,由於喪失統一的領導中心,於是分別團結在北洋系兩大重將段祺瑞、馮國璋之下,於是形成了皖系與直系。在其他各省,由於辛亥革命與護國戰爭的影響,川、滇、黔、桂、粵、湘各系軍閥紛紛成形,彼此往往為了爭奪要地,而大打出手。在經歷過直皖戰爭後,皖系戰敗,喪失了除浙江、上海以外所有地盤,從此北洋政府遂為直系所控制。
第二階段是從直系控制北京到北伐成功。直皖戰後,直系控制中央政府,北方成為直系與奉系爭霸的局面。經歷過第一次直奉與第二次直奉戰爭,奉系最終主宰了中國的中央政府,而戰敗的直系則一分為三:吳佩孚領導的直系殘部、孫傳芳統領的新直系與馮玉祥的國民軍系(又稱西北軍系)。在南方,孫文依靠滇、桂兩系軍閥幫助,組織了廣州政府,號召護法運動,但一直沒有成功,孫文甚至幾度被逐出廣東。最後,孫文靠著支持他的各系軍隊,重返廣州,開始與蘇聯合作,接受蘇聯的援助,建立起國民革命軍。之後,在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後,終於使各地軍閥紛紛易幟。
第三階段是北伐後到1949。北伐後,許多參與北伐的軍閥大多因此擴大了地盤(如: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李濟琛),而主動或被動易幟的大小軍閥,也大多被保留了下來(如:張學良、楊增新、楊森、劉湘、劉文輝、龍雲、...等)。他們之間的爭端,並沒有因表面上的統一,而終止。在國軍編遣會議後,李宗仁、馮玉祥與閻錫山等紛紛因不滿蔣介石一軍獨大的編遣方案,於是先後起兵,展開了中國現代史上第一場大規模的內戰。戰後,蔣介石雖然取勝,但仍未能消滅各系軍閥(像李宗仁、閻錫山等,便不久再起,重返廣西與山西;馮玉祥雖然此後在軍界不那麼重要,但其部隊卻分化為數個獨立的小軍系,如:宋哲元、韓復榘、石友三、龐炳勳、...等)。北伐後產生的軍閥,除了在軍事上與蔣介石的中央政府對抗外,也特重在政治上與建設上的對抗。然而,大體而言,彼此的戰爭仍未中斷(只有在對日抗戰後才中止)。到了國共內戰期間,這些軍系或因維護自身的存續、或因政治立場,而決定了其在國共戰局中的取向,如:馬鴻逵、馬步芳、李宗仁、閻錫山、...等,便一直站在國民黨方面;而劉文輝、鄧錫侯、龍雲、傅作義、...等,便在戰爭中選擇倒向共產黨陣營。隨著國共內戰的推移,各軍系便紛紛在戰爭中被消滅殆盡,而加入共產黨的,其部隊則先後被改編,原有的軍頭便喪失對自己軍隊的掌握。
附:中共的軍系發展淺述
中共在革命與建國的期間,確實存在著軍系的問題,但是他們的問題沒有如同國民黨一樣,各軍系間壁壘分明。之所以如此,大抵與其早年在長征期間,各解放區部隊先後合流,幾經改編的緣故。加以長征時,與毛澤東爭權的張國燾一系遭到國軍痛擊,使得該部喪失得以與中央蘇維埃爭權的力量,從此削弱了地方紅軍挑戰中央紅軍的力量。
之後,在國共內戰中,雖然共軍建立了四大野戰軍,但是其軍事的指揮仍緊緊地為中共黨中央所控制著,前線的軍事將領雖對自己的軍隊有很強的控制力,但卻為黨所派出的政委所牽制著,因此很難將部隊私有化,從而使軍系轉變為軍閥的機會大減。但不可否認的,四個野戰軍出身的將領,也隱然形成了四個軍系,但在毛澤東的控制下,未能發展成四個獨立的軍閥派系。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