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小丑歷史

小丑歷史

小丑表演藝術已經存在數千年的歷史, 約在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國第五朝代, 已經有一位矮小的小丑, 在宮廷內表演給法老王; 而中國則在公元前1818年, 已經有小丑表演的記載.
小丑的文化在各處各地均有所記載. 在1520年, 當(Cortez)戰勝了阿芝特克國(Aztec Nation), (Cortez)在歐洲的(Montezuma's Count)發現了一些類似小丑(做些逗人發笑的事、侏儒的、駝背的), (Cortez)是十分重視他們, 并把他們帶回羅馬教廷見教皇(Clement VII),  他們相信這些小丑表演, 在社會上及宗教上都能夠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并能夠治理、改正某些社會上及宗教上的病態.
“無丑不成戲” “中國戲曲之所以形成,丑角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中國戲曲臉譜.
優人
他們既擅歌舞, 又會說話, 逗人喜愛, 其後變為一種以自的歌舞技藝供人欣賞的優人. 當時不小優人被選入宮廷與諸侯家去, 對統治者進行了諷諫及嘲笑.
實際上,丑在中國戲曲中是起源最早的一行. 丑在戲曲團體中的地位也是最高的. 據說, 演員進了後台,由丑先開面(化妝), 丑未開面, 其他演員不准動彈, 這都表明了對丑是十分尊重的. 又有相傳唐明皇在創設梨園時, 每有演出, 丑角常由唐明皇親自扮演, 所以丑行的特權很多.
說笑人(Jesters)
這類型的小丑經常用坦白的說話, 內容大多數是反對統治者, 他們透過幽默、詼諧的演譯手法去影響政策. 約在公元前300年, 可以追溯回到春秋戰國時代, 在先秦古籍和“史記.滑稽列傳”中就已經有所記載.優孟扮孫叔敖的故事和中國的秦始皇下令建築萬里長城. 在建造期間有數以千計的建築工人死在城牆之上, 在長城完工後, 有多於數以千計的建築工人在垂死的邊緣. 這樣的結果有誰人願看見! 秦始皇的說笑人(Jesters), 他是優旃(Yu Sze), 是唯一膽敢直言批評秦始皇的計劃, 優旃深相用開玩笑的手法, 可令秦始皇放棄建造長城的計劃, 正所謂"伴君如伴虎"....... 到了今天優旃仍是中國的民族英雄.
在歐洲皇廷, 有另一位著名的說笑人是(Nasir Ed Din). 有一天, 皇帝用鏡子看了一看自己的倒影, 就憂愁地說:"我越來越老了!" 然後哭起來, 所有在皇廷內的人, 也跟隨皇帝哭出來. 過了一回兒, 皇帝停止了哭, 他們同樣地停下來, 但他(Nasir Ed Din)還在嚎啕大哭. 在這時候皇帝便問他(Nasir Ed Din):"為什麼你仍在哭?" 他(Nasir Ed Din)答道:"殿下, 你看見鏡子內的你, 你便哭起來, 我一直都是看著你的."
喜劇的藝術
在十六世紀, 意大利的喜劇開始萌芽. 不久之後, 在歐洲的劇場已經佔有領導的地位. 它主要是一個即興劇場, 是建基於在新的喜劇角色及劇本之上, 分配給主人及僕人的角色之內. 有三種典型的僕人喜劇角色:第一小丑, 第二小丑及空想小丑. 第一小丑是男僕人, 是個聰明, 搗蛋, 不誠實的人; 第二小丑是愚蠢的男僕人, 他經常被第一小丑戲弄, 而成為他惡作劇下的犧牲品; 空想小丑是柔弱的女僕人, 她是在故事中參與和分享那些詭計的成果, 及提供浪漫的人.
小丑藝術是經過不斷創新和演變的成果。最初,Harlequin只是第二小丑( Second Zany),常受 Brighella作弄,但後來扮演Harlequin的演員逐漸將角色塑造成一個聰明的傢伙,最後更取代了Brighella的位置。在英式啞劇(English Pantomime - 一種源於即興喜劇< Commedia del Arte>的劇場形式)中,約翰.里奇( John Rich)更將Harlequin提升至主角地位,而原來由Harlequin負責的笨蛋角色,就由其他新角色取代,其中一種就是白臉小丑(whiteface clown)。 
莎劇小丑-威廉.肯普(William Kemp) 和羅拔.雅明( Robert Armin)
在伊利沙白女皇時期,英國的小丑表演基本上是一種劇場藝術。當時莎士比亞是錢德勒劇團(Lord Chandler's Men acting troupe)的編劇,在26個莎劇的主要演員中,有兩個是小丑,他們就是威廉.肯普(William Kemp) 和羅拔.雅明( Robert Armin)。威廉.肯普是首個在該劇團出現的小丑,他在劇團中地位舉足輕重,是該劇團和大地劇場(Globe Theater)的合夥人之一,專門扮演「鄉下佬」的角色,後來這類角色被稱為Auguste(馬戲團小丑)。.
肯普離開劇團後,他的位置由羅拔.雅明(1568 - 1615)取代。他擅演宮廷弄臣,更撰寫了一本關於著名弄臣的書,這部作品是其中一本最早出版的小丑史書。當雅明取代了肯普後,莎士比亞的劇作風格即有明顯的轉變,相信是因為他根據小丑本身的風格和能力來「度身訂造」劇本所致。有學者指出,部分現存的劇本實際上是當時小丑的即興台詞,到了演出大受歡迎後才給寫下來。在《哈姆萊特》(Hamlet)一劇中,主角命令小丑只可唸劇本上的台詞,這儼然是莎翁對肯普不按本子演戲的嘲諷。
 
首位馬戲團小丑
馬戲團最早的真正小丑------或是說是他們當時被稱為『樂人』(Merryman)------才開始在表演時取悅觀眾.
在1768, 在英國的蘭比斯曠野, 菲力亞斯特里(Philip Astley)創立了馬戲競技場, 與此同時他亦創造了首位的馬戲團小丑, 稱為比利小丑(Billy Buttons), 當時他是26歲.
丹.賴斯(Dan Rice)
丹.賴斯(Dan Rice) (1823-1901) 是內戰時期的小丑,像威爾.羅杰斯(Will Rogers)和卜合(BobHope)一樣,他愛以幽默的手法諷刺時弊。他也是作曲家,曾創作多首與時事有關的流行曲。
扎卡里.泰勒(Zachary Taylor)競選總統時,賴斯曾為他助選。當時,賴斯請泰勒登上馬戲團花車參加巡遊;其他的政客都嚷著要上花車,希望從中沾光。人們都說:「看誰在泰勒的花車上!(Look who's on Taylor's bandwagon!)」這句話後來變成一句有名的成語:「jump on the bandwagon」,意指趕浪頭支持勝利在望的候選人。
賴斯長著山羊鬍子,常穿像美國國旗的愛國服飾。政治漫畫家奧登.納什(Ogden Nash )根據賴斯的模樣創作了著名的漫畫人物森姆叔叔(Uncle Sam)。丹.賴斯也是多才多藝的馴獸師,善於訓練豬隻和騾子,然後賣給其他小丑。他曾與犀牛同台表演,亦是馬戲表演史上唯一有本事訓練大象走鋼絲的人。
在某幾年裡,他甚至是全美國最高收入的人,比他的好朋友林肯總統(Abraham Lincoln)還賺得多。不過,他並不吝嗇,常捐錢給慈善團體,並為在內戰中捐驅的軍人樹立第一座紀念碑。
歌唱小丑(Singing Clowns)
19世紀中葉,留聲機和收音機尚未發明,流行曲得靠穿州過省表演的歌唱小丑傳揚開去。每場表演完畢後,小丑都會在場內兜售歌詞和音樂。他們在美國的音樂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馬戲團小丑的起源(Origins of the Auguste character)
這是一個有關馬戲團小丑起源的傳說:在1869年,美國雜技演員湯姆.貝林(Tom Belling)為德國一個馬戲團表演,有一次他失手,被班主困在更衣室作為懲罰。他心有不甘,於是穿起不稱身的衣服,醜化班主來娛樂大家。這時班主突然走進更衣室裡,貝林二話不說,拔腿就跑,結果闖進表演場裡。他又急又惱,一不小心跌在圍欄外。觀眾見狀,大叫:「Auguste!」(德文的意思是:傻瓜)。班主見觀眾反應如此熱烈,便命令貝林以後都要以「Auguste」的身分表演,而「Auguste」也逐漸演變成「馬戲團小丑」的同義詞。大部分嚴謹的歷史學家都質疑這個傳說的真確性,其中一個疑點是:「Auguste」這個字要待馬戲團小丑大受歡迎後才在德文裡出現。另一說法是,貝林去俄國欣賞馬戲團表演,回國後模仿該國紅髮小丑(R'izhii clowns)的造型。事實上,像Auguste這種角色在貝林之前早已有之,不過,無論貝林是不是第一個Auguste都不打緊,因為他的演出並不出色,而且他不久後更離開了小丑界去當魔術師。
富特(Footit )和卓克力(Chocolat)
其中一位最早成功演活Auguste的表演者是卓克力( Chocolat)(拉斐爾.帕迪拿Raphael Padilla,? -1917)。他是一名在古巴出生的黑人孤兒,被賣予一個歐洲人當僕人,後來為一位白臉小丑東尼.格斯(Tony Grice)當家庭傭工,更在格斯的小丑表演中扮演Auguste。可是,直至他與英國白臉小丑佐治.富特(George Footit,1864-1921)合作,他才開始大紅大紫。這對拍檔充分表現出同類表演獨有的喜劇感,富特扮演傲慢專橫、有暴力傾向的小丑,卓克力則扮演又懶又笨,卻異想天開欲充闊佬的傻瓜,常常受白臉小丑欺負卻沒哼一聲。二人以格斯所創的火車站作布景,也會做一些傳統的表演,不過他們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們自創的諷喻台詞。由於他們的表演十分成功,結果引來很多表演者爭相仿傚Auguste的角色。卓克力不愛化妝,他黝黑的皮膚正好與富特的白臉形成強烈的對比。早期的Auguste小丑都愛以「真面目」示人,就像在街上閒逛後直接跑進馬戲團來表演似的。今天的馬戲團小丑都塗上誇張的化妝,是由艾伯.費特里利(Albert Fratellini)所創的。流浪小丑的起源(Origins of the Tramp Character)占士.麥金泰(James McIntyre,? - 18/8/1937)和湯姆.希思(Tom Heath,?-19/8/1938)
在1874年創造了流浪小丑這個角色。他們扮演在內戰時流離失所的美籍非洲人,靈感來自黑臉流浪樂師小丑,後來的流浪小丑都沿用二人黑臉白嘴的造型。為了演活角色,他們不惜下苦功研讀非籍美國人的文化,麥金泰更因將這些人的「單人踢躂舞」(the Buck and Wing)帶入美國舞台而大受讚賞。後來這種舞蹈被稱為「踢躂舞」(tap dancing)。
伯特.威廉斯(Bert Williams)
早期的雜耍表演深受種族隔離政策之害。麥金泰和希思的傳人,黑人流浪小丑伯特.威廉斯(Bert Williams, 12/11/1874-4/3/1922)卻衝破了許多種族障礙。他是第一個在電影裡演出的黑人,他與佐治.沃克(George Walker)也是最早灌錄唱片的黑人。他為黑人在雜耍界和百老匯表演開創先河,將由白人說唱團演員所創的漫畫人物演活,令其他黑人說唱團演員有機會演出這類角色。1893年,他與佐治.沃克合作,被公認為雜耍界最佳喜劇搭檔。1898年,二人成立一家黑人製作公司,製作了A Lucky Coon、 Senegambian Carnival、 The Policy Players、In Dahomey, Abyssinia, and Bandana Land等劇目。米路.沃金斯(Mel Watkins)說:「由於威廉斯和沃克的演出空前成功,令百老匯和雜耍界開始接受黑人演員。」
1908年,沃克與世長辭,威廉斯獨挑大樑,演出揉合獨白、歌唱和形體表演的劇目。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形體演出是一個牌局,在牌局中,他一人分飾多個角色,一時是發牌的莊家,一時是下賭注的賭客,一時又是偷看別人手上啤牌的騙子。兩年後,他轉投齊格菲.福爾斯(Ziegfield Follies)的旗下,直至終老。威廉斯被同時期的人視為當代美國最偉大的表演者。他的成就十分高,連著名的黑人科學家布克.T.華盛頓(Booker T. Washington)也不禁稱道:「威廉斯比我對黑人社群有更大的貢獻,他的笑容打開了每個人的心扉。」這句話充分反映了他偉大的人性。可是,儘管威廉斯在台上贏盡掌聲,在台下仍要面對種族主義的折磨。他在1900年紐約的種族暴動中被捕。雖然他在雜耍界中享負盛名,但在旅途上仍得下榻環境惡劣、專供黑人入住的酒店。難怪W.C.菲爾茲(W.C.Fields)形容威廉斯是「他認識的人之中最有趣卻又最不快樂的人。」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orz000orz 經驗 +2 言之有物 2009-8-29 00:22
  • orz000orz 金幣 +2 言之有物 2009-8-29 00:22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