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中國本有一機會徹底滅掉日本

中國本有一機會徹底滅掉日本

來源: 靜說曆史/日期: 2017-01-13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的九年,中國國內環境和在國際的聲譽都是很好的,相當于一個回光返照那樣,中國國內比較安逸,跟西方也處于和平狀態,那個階段最顯著的成果是洋務運動,那時洋務運動已經進行三十年了,中國建立了亞洲最強大的水師——北洋水師。
  當時日本雖然想侵犯中國,但是再三考慮。
  一、北洋水師水兵日本嫖娼案的起因
  一八八六年七月的一天,李鴻章接到一份來自袁世凱的報告,說朝鮮海防危機,有俄國軍艦觊觎永興灣。當時李鴻章認爲,朝鮮如果有什麽問題,下一步就是中國。所以他當機立斷,讓丁汝昌等到永興灣一代巡防,給俄軍、日軍一個威懾力。
  丁汝昌帶了四艘軍艦,“定遠”、 “威遠”、“鎮遠”、“濟遠”,四艘軍艦到日本長崎停下,進行大修。其實也是給日本一個威懾,展示一下我們軍艦的威力。
  長崎軍民驚歎地看著中國的鐵甲巨艦,之前他們看見過歐美的,比較小只,來自中國的鐵甲巨艦在他們看來像是一頭龇牙咧嘴的怪獸,給他們心靈帶來極大的震撼。日本市民看著艦艇上飄揚著龍旗,內心有驚訝和嫉妒、羨慕交織的情感。
  後來就發生了著名的長崎事件,這個事件是大清的官兵在日本遊覽引起的。當時日本邀請長崎水兵到日本購物,一士兵到妓官作樂,發生了糾紛,然後跟長崎警察打起來,其他水兵過來幫忙,將日本警察刺傷了。這就變成兩國的仇恨了。
  當時大清比日本強勢一點點,起碼日軍還沒完全鄙視中國,那麽這次事件在日本人眼裏,就是中國人欺負人了,跑到人家國家來殺人放火。
  李鴻章的態度是怎樣的呢?他雖然承認,是約束不夠,讓士兵發生這樣的事情。但他又覺得,“長崎事件”錯在日本。他說:“武人好色,這是天性。”也就是說他對士兵是縱容的。

  二、李鴻章深信,“長崎事件”錯在日本
  失態很快擴大,八月十五日,李鴻章給全艦隊放假,一百五十名士兵被放出來在長崎觀光遊覽,當時他嚴令士兵不得鬧事,沒想到到華僑居住一帶,突然躥出來一群武裝力量——日本警察,從街道兩頭將中國水兵堵住,對著措手不及的中國水兵大肆砍殺,甚至有居民從樓上倒沸水,扔石頭——這次中國人吃了大虧,雙方死傷八十多人,中國士兵死傷比日本多。
  被打死五人,受傷四十四人。李鴻章說:“長崎的事情,起因就是一件小事,但日本人趁機爆發,趁我們不防備,趁機陷害。當時天色沒晚,還沒閉市,他們帶著刀巡邏,是爲趁機挑事。”
  李鴻章認爲,這事從一開始日本就是故意的,就是有預謀的,中國人上了當,吃了大虧,根源還在于日本人對中國士兵的嫉妒和憎惡。
  三、李鴻章一念之差錯失滅掉日本最佳時機
  這件事讓北洋水師很氣憤,同時也鼓舞了氣勢,他們紛紛要求,一定要跟小日本打一架,跟他們死磕到底。當時四艘戰艦立即進入備戰狀態,官兵們穿上制服,正式進入作戰狀態,炮口對准長崎市。
  丁汝昌給李鴻章發電報說,只要你說句話,我們就打,不信這四艘戰艦不能將小日本炸成一片焦土。總教習琅威理甚至主張對日全面作戰。
  李鴻章看了電報也是雷霆之怒,他召見了日本駐天津的領事,並且威脅了他。也就是說李鴻章當時真的有打日本的想法,並且很有可能付諸行動。當時中國海上力量還是很強大的,日本根本不是對手,滅掉日本也絕非不可能。
  一切事情都有個時機,而時機是最容易消失的,在關鍵時刻也許就那麽一步棋,走好了滿盤皆活,走壞了滿盤皆輸。
  波多野心裏雖然知道不是中國對手,但爲了日本民族他還是據理力爭,強詞奪理。
  李鴻章畢竟年紀大了,做事沒有年輕人那麽果決,他想能不能用外交和法律來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李鴻章就去跟日本政府交涉。日本當然不認錯,而且拿出日本的看家本領——拖。拖到事情自行消失爲止。
  李鴻章做出中國要單方面處理此事的態度,總教習琅威理提出全面發動對日戰爭。這下日本人害怕了,稍微做了點讓步。
  一八八七年,在英國、德國調停下,日本稱這種沖突是誤會,因爲語言不通……假如這也算道歉的話,那麽中國真是弱爆了。日本賠了五萬的款,中國也賠了一萬,醫療費日本出,這件事就這麽解決了。
  “長崎事件”在儒家文化籠罩的中國人那裏可能不算什麽,儒家提倡仁讓,恭謹,寬容……但在日本心裏留下陰影,連孩童玩遊戲都拿日本艦隊和“定遠”、“鎮遠”打,並且一定要打敗中國艦隊。由此可見,日本軍國主義無時無刻不在民間煽動起仇恨,想要報複中國。

  “長崎事件”刺激了日本,讓日本變得更強大。
  中國錯失了滅掉日本的最好時機。史學家說,按大清當時對日本的壓倒性優勢,即使不能全面摧毀日本,也會全部殲滅日本艦隊。可惜,因爲李鴻章一個決策,中國失去了滅掉日本最後的一個時機。(作者:月小妝)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