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千年迷霧

千年迷霧

  

  隨著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正式開始挖掘。本世紀以來巨大的考古發現。在二號俑坑內,已出土有銅矛、銅弩機、銅鏃、殘劍等,其中還發現一批青銅劍,長度為86釐米,劍身上共有八個棱面。考古學家用遊標卡尺測量,發現這八個棱面的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已經出土的19把青銅劍,劍劍如此。這批青銅劍內部組織緻密,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紋理來去無交錯,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時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科研人員測試後發現,劍的表面,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這一發現立刻轟動了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只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這種技術先後才發明出來。

  在清理一號坑的第一過洞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一把青銅劍,被一尊重達150公斤的陶俑壓彎,其彎曲的程度超過45度,當人們移開陶俑之後,令人驚詫的奇跡出現,那又窄又薄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平直,自然恢復。當代冶金學家夢想的“形態記憶合金”,竟然驚人的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葬裏。當時的技術怎麼可能製造的出來呢?

  據古書記載關於鉻鹽氧化處理的方法,絕不是秦始皇時代的發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出現過這些先進的工藝的痕跡。春秋五霸時期,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一舉擊敗吳王夫差,演出歷史上春秋爭霸的最後一幕。歲月流逝,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靜靜沉睡在歷史的長卷裏,忙忙碌碌的後人,幾乎把它遺忘。

  然而,最近一支考古隊,在挖掘春秋古墓時,卻意外發現一把沾滿泥土的長劍,劍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踐自用劍”躍入人們眼簾。這一重大的考古發現,立即轟動科學歷史界,但是,更加轟動的消息,卻來自對古劍本身的科學研究的一份報告。讓科學家們百思不解的是:這柄古劍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為什麼沒有生銹呢?為什麼依然寒光四射、鋒利無比,就像新鑄造出的呢?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鏽的原因,在於劍身上鍍了一層含鉻的金屬。現代科學都知道,鉻是一種極耐腐蝕的稀有金屬,地球岩石中含鉻量極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鉻還是一種耐高溫的金屬,它的溶點大約在4000℃。在當時沒用探測金屬的儀器和掃瞄技術、挖掘機的情況下,怎麼提取出來的呢?在當時沒有煉鋼爐這種專用設備,又是怎麼把它熔化?

  我們用什麼來解釋這種超常的科技現象?目前某些科學精英只能用巧合來解釋,但至少武器被鉻鹽氧化處理,這種技術不是假的,那麼我們就會問:他們高科技技術源淵,是從何而來?近年歷史學家在史記中發現《拾遺記》卷四一,記載著這樣奇怪一段:

『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舟者。其人長十丈,編鳥獸之毛以蔽形。始皇與之語及天地衫開之時,了如親睹』。

  他們還掌握著驚人的高效能源,若用於夜照明,只需“狀如粟”的一粒,便能輝映滿堂。倘丟于小河溪之中,則“沸沫流於數十里”。有疑臣問皇:宛渠之民,究竟是何許人?始皇曰:此神人也。天地間真有神人嗎?




[ 本帖最後由 telemagas 於 2009-9-15 10:19 編輯 ]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