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南京保衛戰揭秘之一

南京保衛戰揭秘之一

南京保衛戰的決策是如何作出的?
  南京保衛戰曾被認為是一場“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戰役。這樣的結論僅是從軍事角度得出的。事實上,任何戰爭都是政治和外交的延續,對於南京保衛戰的決策,需要從多個視角來認識。作為當時國民政府最高決策者蔣介石決定守衛首都南京,其實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尤其是外交層面的因素。
  1937年11月中旬,日軍占領上海後,自太湖南北同時西進,威脅南京。為打破日軍試圖通過占領首都南京以摧折國民政府抗戰意誌的圖謀,國民政府開始調整戰略部署,做了兩手準備:一是於11月20日正式宣布遷移政府於重慶,以示持久抗戰;二是緊急制訂南京守衛計劃。但是,對於南京是守是棄的問題,國民政府內部意見並不一致,多數將領主張放棄,而蔣介石則主張短時固守。
  蔣介石決定固守南京,除了考慮到南京的特殊地位(若不戰而退,有失體面,固守南京則表明政府抗戰之決心和意誌),更多的還是出於外交戰略的考慮。因為自淞滬會戰後,國民政府始終沒有放棄尋求國際幹預中日沖突的努力。雖然從軍事角度來看,南京已無堅守之可能,而蔣介石出於外交層面的考慮,又希望能夠在南京堅守一段時間。這樣,軍事和外交兩個層面的考慮存在矛盾,造成國民政府對南京保衛戰的作戰計劃搖擺不定。
  作出固守南京決策之時,布魯塞爾會議尚在進行中,蔣介石希望能夠利用《九國公約》來制裁日本,但最終九國公約會議未取得積極成果。11月5日,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接受日本政府委托,作為中日之間談判交涉的中間人,向蔣介石提出了日本的七項和平條件,但被蔣介石“嚴詞拒絕”。11月中旬後,隨著布魯塞爾會議上傳來的消息越來越不利於中國,蔣介石的態度有所改變,希望利用陶德曼調停,為緩兵計,遲滯日軍在戰場上的攻勢,爭取時間整頓後方以利再戰。與此同時,蔣介石對蘇聯援華也非常期待,積極爭取蘇聯對華的軍事援助甚至於直接出兵支援中國。但是到了12月5日,蔣介石對“蘇俄出兵已絕望”,而“德國調停似亦無望”,國際形勢漸陷於不利狀態。可是,蔣介石在同日致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及閻錫山的電報中卻聲稱:“南京決守城抗戰,圖挽戰局。一月以後,國際形勢必大變,中國當可轉危為安。”這表明他還未放棄對國際幹預的期望。
  在南京保衛戰進行過程中,蔣介石於12月11日晚給唐生智連發兩電:“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之要旨也。”但第二天又改變主意,致電唐生智等:“經此激戰後,若敵不敢猛攻,則只要我城中無恙,我軍仍以在京持久堅守為要。當不惜任何犧牲,以提高我國家與軍隊之地位與聲譽,亦為我革命轉敗為勝惟一之樞機。”他還指示:“如南京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層光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則內外形勢必一大變,而我野戰軍亦可如期策應,不患敵軍之合圍矣。”這裏所說的“大變”,仍指蘇俄出兵。可見,蔣介石至此仍不甘心放棄國際幹預的希望。
  但是,蔣介石這種為了引起國際幹預而不顧軍事上困難的戰略決策,一旦國際幹預沒有如期而至,那麽南京保衛戰的軍事後果將是非常嚴重的。為達到速戰速決的戰略目的,殲滅戰遂成為日軍迂回包圍南京的主要作戰目標之一。12月7日,日本華中方面軍通告了《攻占南京要領》,指出:“在南京守城司令官或市政府當局尚留在市內的情況下,設法勸告其開城以和平方式入城。此時,各師團各派步兵一個大隊(9日改為3個大隊)為基幹的部隊先入城,在城內分地區進行掃蕩。”所謂“掃蕩”,就是要徹底消滅中國軍隊。事實證明,蔣介石留重兵固守南京,他對於軍事上實際存在的困難顯然估計不足。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