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遠離四種執著」修心法精要開示

「遠離四種執著」修心法精要開示

「遠離四種執著」修心法精要開示

傑森‧達巴‧嘉晨

  

願 我衷心皈依的慈悲上師們和本尊們賜予加持!

  

對於成就佛法的方式而言,不依宗教而行是不可能的,我請求您們聆聽此「遠離四種執著」 之開示!

  〈以上是作者對解釋此教法所做的祈請。〉



  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

  執著己目的,不具菩提心;當執著生起,正見已喪失。



欲對此生無執著,先要放下一般非修行人為求此生利益而行善,而聞、而思、而修的態度。



  首先說善業,是生上界本,是得解脫梯,是離痛苦樂。

  雖然欲得解脫,捨行善別無他途,然而執著此生的善業卻是成就世間八法〈得、失、毀、譽、稱、譏、苦、樂〉---妒嫉正直和矯飾偽善之根本,亦是往生下界之種子。拋棄這種錯誤的善行!



  修學聞思者,擁有知識〈是照亮無明之燈〉財。

  能引眾向道,是法身種子

  雖然欲得解脫,捨聞、思別無他途,然而執著此生的聞思卻是成就對不具聞、思者的傲慢,對具聞、思者的嫉妒和廣集徒眾、財富的資糧,  亦是往生下界的根本。拋棄這種世間八法的聞、思!



  實行禪修者,擁有離苦法,

  具解脫根,及成佛種子。

  雖然欲得解脫,捨禪修別無他途,然而為此生而修行的禪修者,縱使隱居也忙碌,盲目的唸誦經文,譏笑聞、思者,嫉妒其他禪修者,自修之時亦散亂,拋棄這種世間八法的禪修

  (上面的開示與俱捨論所說相應,論中說:「在道德行為的基礎上已得聞、思後,行者應全力徹底地投入修行。」由此直接指出了究竟目標和相對目標的差別,間接也顯示了修行的態度應思維十八種必備條件的難得,以及生命的無常。)

  

若欲求得涅盤果,必先放下三界執;

  欲得放下三界執,謹記世間之過患!

  首先思維「苦苦」。「苦苦」是下三道之苦:

  細心思維此苦,令人心驚肉顫,如果墜入其中,確實無法忍受。

  不具「放下」之德者,就是三塗修行人,

  不論居住於何處,皆是可憐可憫人。

  

其次思維「壞苦」:

  天人往生下界時,帝釋轉為凡人時,

  日月中有黑暗時,帝王生為奴僕時。

  雖然這些都是基於對佛陀言教的信心,一般人無法見到,那麼以您個人所見,人的變化如何?富人變窮,強者變弱,骨肉分離,師友離散,最後只剩下獨自一人等種種變化,都超越一般人的想像。



再思維一切事物的條件---性質之苦(「行苦」):

  「行」永無終止!

  不論多或少,不論貧和富,苦皆藏於中。

  整個人生耗於「準備」中,每個人皆死於「準備」時,

  直至死時「準備」猶未盡!何不早未來世做「準備」!

  執著於痛苦世間的眾生是可憐憫的!

  (至此,直接道出世間的過患,間接指出應遵循因果律來決定何事應為,何事不應為。)



執著盡時得涅槃,涅槃獲已得安樂,「遠離四種執著」者,即此經驗之歌也!

  徒自解脫無義利,三界眾生皆父母,置父母於苦難中,惟求自安不足取。

  三界眾苦熟於我,我之功德施予眾,願此功德加持力,普令一切皆成佛。

  (至此,間接指出慈悲心禪修法,它是產生菩提心的因,同時直接顯示菩提心的果---自他交換。)



只要還執著於事物的性質,不論處於何種境地,皆不得解脫,進一步說:

  執有不能得解脫,執無不能得天界。執於兩邊皆無名,喜悅安住無二中。

  (至此,遠離了斷常二見,將主客、有無等融合於一,心安住於不二境界。)一切現象乃心之領域,莫於四大找尋造物者,巧合、上帝亦非造物主,喜悅安住心之本性中。

  (上面說的是唯識派的道次第,下面將解說大乘中觀派的不共道。)



現象本性如幻化,由相依賴而生起,不知如何來描述,安住不可思議中。

  (至此,間接指出修止,直接只是觀慧的修法:有系統地將外在客體境界皆視為心造,心是幻化的,此幻化不具任何本性,而此無本質之幻化是相互依賴而起的,不可名狀,行者應將心和其空性相融合,於究竟中全無一切意識之「邊」。)



願以解說此,「遠離四種執著」之功德,

  普令七道眾,皆共成佛道。

  (作者迴向功德於究竟佛果)

  這篇「遠離四種執著」註釋是由瑜伽行者達巴‧嘉晨著於吉祥薩迦寺。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