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奇經八脈 -- 修行者之脈

奇經八脈 -- 修行者之脈

奇經八脈 -- 修行者之脈

凡夫身血氣方剛者,正經十二脈,五臟六腑均有一良好生機,身體情況旺盛,但奇經八脈較少浸及。依經絡學來說,一般均以內氣佈滿正經十二脈,有多餘之內氣,始絡溢入奇經八脈。而修行者內氣誘發起後,宜先行督脈(此點修淨土、修密者常反其道而行,易造成困擾),後連任脈再轉衝脈(任脈旁左右兩脈)。蓋因此階段過程,小腹胞中契機雖誘起,但真氣仍不具足,故宜局限在重要經絡上。
督脈之重要性在於循行時,能貫通入腦及連通心臟,此兩部位係修行者須先調伏的重點。蓋因內氣由腦戶穴入腦後,可開發出般若智慧;另內氣通過心臟,行者始能進入微細息相,達有漏、無漏禪者境界,行者在似有若無之呼吸間,才有能力使內氣遍滿全身。
修佛禪行者任、督、衝脈等通達後,內氣再及於其餘奇經與正經十二脈,內氣佈滿全身所有經絡,始會走入中脈(在身體正中央),由會陰穴起最後通達頂輪梵穴。此點與某些修世間禪者狀況不同,蓋因修世間禪者,均以兩眉間之輪外連,雖有些超能力,但因不能涉及行者腦內心、意、識之修證,故不能斷其根本見、思惑諸煩惱,不能得漏盡通,亦不能了脫生死。
修佛禪行者,用功較後階段,內氣由會陰穴起,通小腹胞中,經中脈過臍輪,破喉結過喉輪入腦,再破眉心內輪(不破時微細昏沉現起),達頭頂囟會穴下端。若有行者能再往外前進,即能達梵穴輪。若有真修大乘佛禪行者,能破色身,則心能從梵穴輪出離色身。依《楞嚴經》聖教言,若行者想陰滅盡,意生身起,他往無礙,成就無量幻化三昧。


一、奇經八脈名稱:
脈有奇常,十二經脈者常也,何謂之奇?奇者不拘於常,謂之奇也。蓋人之氣血常行於十二經脈,經脈滿溢,流入他經,別道而行,故名奇經。奇經有八,八脈總歌訣:「正經經外是奇經,八脈分司各有名,任脈衽前督於後,衝起會陰腎同行。陽蹻跟外膀胱別,陰起跟前隨少陰,陽維維絡諸陽脈,陰維維絡在諸陰。帶脈圍腰如束帶,不由常度號奇經。」

(一)沖脈:十二陰陽經之海起源於會陰穴,陰陽相貫,故任與督脈必相交,下交於會陰之間,上則交於唇之上下也。
(二)督脈:手足三陽脈之海
(三)任脈:手足三陰脈之海
(四)陽維:主一身之表,起於諸陽之會。
(五)陰維:主一身之裡,起於諸陰之會。
(六)陽蹻:主一身足左右之陽。
(七)陰蹻:主一身足左右之陰。
(八)帶脈:總束十二經及其他奇經七脈。

明代《醫經小學》中奇經八脈歌云:
督脈:督脈起自下極俞,並於脊裡上風府,過腦額鼻入斷交,為陽脈海都綱要。
任脈:任脈起於中極底,上腹循咽承漿裡,陰脈之海衽所謂。
衝脈:衝脈出胞循脊中,從腹會咽絡口唇,女人成經為血室,脈並少陰之腎經,並任都本於會陰,三脈並起而異行。
陽蹻:陽蹻起自足跟裡,循外踝上入風池。
陰蹻:陰蹻內踝循喉嗌,本足陰陽脈別支。
陰維:諸陰交起陰維脈,發足少陰築賓
陽維:諸陽會起陽維脈,太陽之金門穴。
帶脈:周迴季脅間,會於維道足少陽。


TOP

奇經八脈經行路徑(1)--督脈

第一節、督脈
在背後中脊,總制諸陽,故謂之曰督,督者都綱也。其循背脊上行,猶如裘之背縫也。
1.脈經穴道:
督脈二十八穴始於尾閭骨端之長強穴,腰俞(功穴)、陽關入命門(功穴),上行懸樞、脊中、至中樞,筋縮、至陽歸靈台,神道、身柱(功穴)、陶道開,大椎、啞門連風府,腦戶(功穴)、強間、后頂排,百會、前頂通囟會(功穴),上星、神庭、素(功穴)對,水溝、兌端在唇上,齦交上齒肉縫間。
2.循行路徑:
督脈起於小腹下方恥骨正中央,分本絡與別絡循行色身之經絡。
(1)別絡路徑:由會陰穴起,女經溺尿處,男繞生殖器,至恥骨借足少陰腎經內股處,入腹內循任脈,行至小腹胞中(關元穴)。在胞中此內氣分兩路,一後絡至兩腎(主要為右腎)。另一內氣會走衝脈氣街,腹部,上行入喉,環繞嘴唇,一股內行至督脈齦交穴而終。另一股外行上臉頰至兩眼中央下方,噗地一聲入眼內眥。
(2)別絡路徑:由會陰穴經足少陰腎經股內處鼠蹊部,循左內腹部上行至心臟,過心臟經喉頭,後入腦際。
(3)本絡路徑:與足太陽膀胱經同起於眼內眥睛明穴(功穴),上額前,至頭頂,再絡入腦中。由腦再轉出左右頸部,順下項肩部,內挾脊內行,至腰脊部入腎,再由腎經生殖器回到會陰穴。
3.疾病症候
患督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腰痛、遺精、白帶、氣喘、癲癇、聾啞、頭痛、脊柱強直、角弓反張。
 奇經督脈經筋圖 奇經督脈經別循行路徑圖循行路線:
  • 起於腎中
  • 下至胞中
  • 下行絡陰器行二陰之間
  • 至尻
  • 貫脊上腦後
  • 交顛
  • 囟會
  • 入鼻柱
  • 終於人中與任脈交

TOP

奇經八脈經行路徑(2)--任脈

第二節、任脈
在腹中線,總統諸陰,謂之曰任,任者衽也,其循腹裡上行,猶衽在之於腹前也。
1.脈經穴道:
任脈二十四穴,會陰(功穴)潛伏兩陰間,曲骨(恥骨)之前中極(膀胱功穴)在,關元(小腸功穴)、石門(三焦功穴)、氣海邊,陰交、神闕(臍中、功穴)、水分處,下脘、建里、中脘(腑會穴、胃功穴)前,上脘、巨闕(功穴)連鳩尾,中庭、膻中(氣會穴、心包功穴)、玉堂連,紫宮、華蓋、循璇璣,天突、廉泉、承漿端。
2.循行路徑:
任脈起於會陰穴,分本絡與分絡行經色身前之脈絡。
(1)本絡路徑:由會陰起,上至毛際曲骨端,內行腹內入胞中,是為經絡之海。至關元穴與衝脈會,浮外循腹部上行,經咽喉十二重樓,別絡口唇承漿穴止。
(2)別絡路徑:由會陰穴起,借經足陽明胃經上行至胃,反胃行至胃口,不通時有打呃現象,通則再上行至舌根、喉頭,經喉頭兩側上行入頤際。不交督脈而再循足陽明胃經,上循面臉入眼之睛明穴。
3.疾病症候
患任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遺尿、遺精、腹脹痛、胃痛、呃逆、舌肌麻庳、各種疝氣病、女子易患帶下、女子小腹結塊等症。奇經任脈經筋圖 奇經任脈經別循行路徑圖循行路線:
  • 起於少腹之內胞中
  • 出會陰之分
  • 上毛際
  • 循臍中央至膻中
  • 上喉嚨
  • 繞唇
  • 絡唇下承漿穴
  • 其支上頤循面入於目

TOP

奇經八脈經行路徑(3)--衝脈

第三節、衝脈
衝者街道也,為十二經之所注,猶如四通八達之路也。
1.脈經穴道:
衝脈起點橫骨穴,係接足少陰腎經內股鼠蹊之氣沖穴,至幽門共十一穴。在任脈中線左右各五分處,每一穴距離約一寸。自小腹下橫骨穴開始,上行大赫、氣穴(功穴)、四海,中注、盲俞(功穴)、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穴後至胸散佈任流行。
2.循行路徑:
衝脈起於腹氣之氣街,足陽明胃經後天之宗氣,並於先天之真氣,此先天之氣來自於胞中與腎氣(足少陰腎經),相並挾臍而上胸部。大氣至胸中而散開,再會合任、督兩脈充身懷,再分佈臟腑諸經絡。故知衝脈是五臟六腑之海,亦是十二經之海,與少陰腎經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也。
3.疾病症候
患衝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氣從小腹上沖、腹中脹急疼痛。

 奇經衝脈經筋圖 奇經衝脈經別循行路徑圖循行路線:
  • 起於少腹之內胞中
  • 上循脊裡為經絡之海
  • 其浮於外者挾臍左右

    上行

  • 並足少陰足陽明之脈

    至胸中而散

  • 上挾咽

  • 別絡唇口

TOP

奇經八脈經行路徑(4)--陽蹻脈

第四節、陽蹻脈
蹻者足也,奇經涉及足者之名,陽者以其所行循陽經也,故陽蹻者是謂循足諸陽經而行,即足太陽膀胱經之別脈也。
1.脈經穴道:
(1)足太陽膀胱經部分:陽蹻脈起於足太陽膀胱經,在外踝正下緣五分骨陷中之申脈穴,再往後下斜至足跟之僕參穴,由後腳跟僕參穴直上行,經崑崙穴(外踝後跟腱前凹陷處)、跗陽穴、飛陽穴,再轉小腿背外後承山穴,循腿背上行經委中、殷門、承扶穴,再往上行與足少陽膽經交絡。
(2)足少陽膽經部分:陽維脈再上行至腹脅軟骨末端下八寸處,即髂骨側與足少陽膽經之居穴相交。循腹外側上行至肩部,與手陽明大腸經相絡。
(3)手陽明大腸經部分:至肩胛肩峰前下方(舉臂時有凹陷處),與手陽明大腸經之肩穴相會。從肩穴上行,至肩端肩鎖關節上方有凹陷處之巨骨穴。由肩胛處往後下行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會。
(4)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及陽維脈部分:陽蹻脈行至巨骨穴再翻滑過肩胛後,至大骨下肩胛崗下際凹陷處,與手足太陽、陽維等相會於俞穴。至此陽蹻脈再循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上行至嘴吻處。
(5)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部分:陽蹻脈由手太陽小腸經俞穴再絡回肩峰手太陽小腸經之肩穴,絡手陽明大腸經鎖骨上窩中點上一寸許之天鼎、喉結正中旁三寸之扶突穴,絡足陽明胃經上臉頰側面及口吻旁四分之地倉穴。再上行至眼中線直下,平鼻翼下緣之巨穴,最後達眼下七分,即足陽明胃經與任脈之承泣穴。
(6)陰蹻脈部分:陽蹻脈行至此,又與手、足太陽、足陽明與陰蹻,會合於眼內眥外一分處之睛明穴。
2.循行路徑:
陽蹻脈起跟中,上合三陽(足太陽、足少陽、足陽明)外踝行,從脅循肩、由頸至頄鼻旁,屬目內眥太陽經。
3.疾病症候
患陽蹻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陰氣不足,陽氣偏盛,常不見眠。

 奇經陽蹻脈經筋圖 奇經陽蹻脈經別循行路徑圖循行路線:
  • 起於跟中
  • 循外踝
  • 從脅上行

  • 循肩入缺盆

  • 入頸上出入迎之前

  • 屬目內眥

  • 上行下耳後
  • 入風池穴而終

TOP

奇經八脈經行路徑(5)--陰蹻脈

第五節、陰蹻脈
以其足所行係循行陰經,為足少陰腎經之別脈也。
1.脈經穴道:
(1)足少陰腎經部分:陰蹻脈起於足少陰腎經之然谷穴,即在內踝前端,大骨下陷中間。從然谷穴循內踝下一寸照海穴,再由照海穴直上三寸至交信穴,從此循陰股鼠蹊處,入生殖器後而上行入腹胸裡。
(2)足陽明胃經部分:陰蹻脈入腹胸處上行後,轉循足陽明胃經,上行至鎖骨上緣中點,下對乳頭中線之缺盆穴,經結喉旁,頸動脈後之人迎穴之前,再上行入頄鼻旁。
(3)足太陽膀胱經、陽蹻部分:陰蹻脈上行至頄鼻旁,屬目內眥後,再往外出曲宛而出,再入睛明穴。在此與足太陽膀胱經與陽蹻之上行氣一起還回,此功能即作為濡潤眼睛之用。故知陰蹻脈氣,若不能與陽蹻脈氣,並榮於眼睛,則造成眼睛不能合閉。
2.循行路徑:
陰蹻脈起於跟中,內踝前端大骨下陷中間之然谷穴,循內踝上行腹股、陰器、胸腹,再上行至咽喉,並至睛明穴,亦會於足太陽膀胱經。
3.疾病症候
患陰蹻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陽氣不足,陰氣偏盛,常常多眠。
 奇經陰蹻脈經筋圖 奇經陰蹻脈經別循行路徑圖循行路線:
  • 起於跟中
  • 踝之上
  • 直上循陰股入陰

  • 上循胸腹

  • 入缺盆

  • 上出人迎之前

  • 屬目內眥

TOP

奇經八脈經行路徑(6)--陽維脈

第六節、陽維脈
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等諸陽之維。
1.脈經穴道:
陽維脈起於諸陽之會,即起於足太陽膀胱經之足外踝下一寸金門穴。再從金門穴行於足少陽膽經之外踝上七寸陽交穴。又與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及陽蹻脈,會於肩後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又與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會於缺盆中上毖際天穴,又會於肩上陷中肩井穴。從肩井穴上頭,與足少陽膽經會於眉上一寸陽白穴。從陽白穴上行於眼上方,直入髮際本神、臨泣穴。從臨泣穴上行經正營穴,循行枕骨下而至腦空穴。從腦空穴下行至耳後大筋外端風池穴,又與督脈會於項後風府、啞門穴。
2.循行路徑:
陽維脈起於足太陽膀胱經外踝下之金門穴,從胻骨而上,循背外側、肩胛、項旁至面,上頭後至腦後啞門穴,維絡諸陽會於督脈。
3.疾病症候
患陽維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多見寒熱。

 奇經陽維脈經筋圖 奇經陽維脈經別循行路徑圖循行路線:
  • 起於足少陰
  • 發足太陽
  • 足少陽經上行

  • 行背外肩胛上頭

  • 會於督脈

TOP

奇經八脈經行路徑(7)--陰維脈

第七節、陰維脈
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諸陰之維。
1.脈經穴道:
陰維脈起於諸陰之交(三陰交穴)後上方,即足少陰腎經內踝上五寸之後端築賓穴,循小腿後側上行至屈膝膕窩內側之陰谷穴,再循大腿內側上行至鼠蹊部位橫(恥)骨五分旁之橫骨穴,往少腹外上行至髂骨前上棘與橫骨中點之上方,始維入足太陰脾經之府舍穴。後循腹中線三寸半外側上行,經腹結穴至與臍平之大橫穴,再往上行腹哀穴。陰維在此上行,至乳下第二肋骨處,始又維入足厥陰肝經之期門穴。至此陰維脈挾胃、屬肝、絡膽、貫膈與上行與任脈交於結喉下一寸之天突穴,再上行至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根下之廉泉穴。
2.循行路徑:
陰維脈起於足少陰腎經內踝上五寸後端之築賓穴,循腿內側至小腹外緣,循腹上行至乳上結喉,維絡諸陰脈會於任脈。
3.疾病症候
患陰維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多見心痛。

 奇經陰維脈經筋圖 奇經陰維脈經別循行路徑圖循行路線:
  • 起於足少陽
  • 斜至足厥陰
  • 足少

  • 上股內側

  • 循腹至乳

  • 上結喉

TOP

奇經八脈經行路徑(8)--帶脈

第八節、帶脈
帶之言束也,言總束諸脈,使得調柔也,繞身一周,猶如束帶焉。
1.脈經穴道:
(1)足少陰腎經部分:帶脈起於足少陰之正脈,出於舟骨粗隆下方之然谷穴,循內踝後,其別者入跟中,循小腿內而上。
(2)足太陽膀胱經部分:上至膕中,而別走足太陽膀胱經,上合行至腎,至十四椎,內與足少陰腎經、衝脈會合。
(3)足少陽膽經部分:別走足太陽膀胱經,先行至十四椎,外行與足少陽膽經帶脈會合。達足少陽膽經之維道穴、五樞穴,上出於季脅(小肋骨處)之帶脈穴。
(4)帶脈部分:帶脈起於京門之下,居烕之上帶脈穴,季脅之帶脈穴,循行五樞穴、維道穴,不行居烕穴。迴身一周如帶,故曰帶脈。
2.循行路徑:
帶脈起於足少陰腎經內踝前下方之然骨穴,上膕別走足太陽膀胱經,合腎至十四椎,屬帶脈。帶脈起於季脅繞身一周。
3.疾病症候
患帶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腹部脹滿,身似上浮,如坐水中。

 奇經陰帶脈經筋圖 奇經陰帶脈經別循行路徑圖循行路線:
  • 足少陰經循脈

    上膕

  • 別走太陽經
  • 合腎

  • 當腎十四椎出

    屬帶脈起於季



  • 繞身一週

  • 前垂至胞中

TOP

奇經八脈 -- 修行者之脈

對人體結構能加深嘹解  感恩喔!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