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華言智慧┐  ┌實相(真空之體)
般若┤    ├三種┼觀照(實相之用)
  │ └五不繙一┘  └文字(銓釋言教)
  │
  └→別名—(真性實相)—(一實諦)—(自性清淨心)—(如來藏)—(如如)—
       (實際)—(一乘)—(法性)—(首楞嚴)—(中道)—(畢竟空)等

(智度論)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眾生類,為之立名字。

    ┌上二字譯彼岸┐┌生死喻此岸┐
波羅蜜多┤      ├┼煩惱喻中流┼修習┐
             └下二字譯曰到┘└涅槃喻彼岸┘      │
      ┌──────────────────┘
  │  ┌三賢歷一僧祇,道力微,被煩惱伏,名遠波羅蜜。
  └階段┼一至七地歷一僧祇,道力增,伏煩惱,名近波羅蜜。
               └八至十地歷一僧祇,道力盛,盡伏煩惱,名大波羅蜜。

 ┌此係華語,釋此者甚多,以為六百卷之精要者圓。
心┤
 └喻人心臟,為百體之要,義合乎中。

   ┌梵語修多羅,譯義甚繁。
經┤
 └簡舉「貫、攝、常、法」。

開義(表解)

  ┌釋名—即前之題。
  ├顯體—即一經指歸。本經以中道實相為體。
五玄┼明宗—即修持之法。此經以一心三觀為宗。
      ├辨用—即其功用。以此法自他兩度。
      └判教—即五時教相。本經在第四時。

人題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表解)

   ┌偃師陳氏名,十三歲出家洛陽淨土寺。
   ├貞觀三年西行至印,歷百二十八國。
奘師 ┼留學中印摩竭陀國那爛陀寺,受業於戒賢論師,及勝軍居士。
略介 ├貞觀十九年歸長安。
   ├繙經十九年,成七十三部,千三百三十卷。
   └世壽六十五歲。

經文(附表解)

綱甲 示菩薩法空人我執

        ┌實相┐      ┌破我執┐
節一  般若起用┤      ├蘊相空性┤         ├度苦厄
        └觀照┘      └顯我空┘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表解)

     ┌梵語數種翻來        ┐        ┌納音為聞
「觀自在」┤                               ├即觀世音菩薩┤
     └華譯有觀自在、觀世音┘      └達理為觀

        ┌人空般若┐┌但見於空,不見不空。
      ┌淺┴破除我執┴┴三乘同修,名共般若。
「行深般若」┤
      └深┬法空般若┬┬不但見空,又見不空。
                         └更破法執┘└異三乘,名不共般若。

         ┌空觀深,斷見思惑,顯一切智,見真諦。
「照見」—為三智用┼假觀深,斷塵沙惑,顯道種智,見俗諦。
         └中觀深,斷無明惑,顯一切種智,見中諦。

                                      ┌一羊毛上塵,七分之為兔毛塵,再七分為水塵。
                                      ├水塵七分為金塵,再七分為實極微,再七分為色聚微。
            ┌   (喻┼色聚微七分名極微之微,不可更分。
                          │         ├實極微名最極微,天眼可見。
  ┌身─色(眾微聚)┐  └色聚微及極微之微,名假極微,天眼亦不可見。
五蘊┤ ┌受(前五識)│
      └心┼想(意 識)├從因緣生,本無實性。
    ├行(末 那)│
            └識(阿賴耶)┘

                                                     ┌空無義,因緣所生,自體不實。
   ┌各經舉釋各有異┐      ├虛空義,無粗相身,有微妙色。
「空」┼有一至二十之數├  約有四義┤
   └為契時機語有異┘      ├心空義,心不著物,一切俱捨。
                                                     └法空義,空為諸法之實相。

       ┌諦觀身心┐   ┌煩惱障滅
       ├但見五蘊┴我執空┴度分段生死
「度一切苦厄」┤
       ├蘊從緣生┬法執空┬所知障滅
       └都無自體┘   └度變易生死

       ┌蘊色┐┌從假入空
節二 闡明色空┤  ├┼從空出假
                      └我空┘└空假相即

[ 本帖最後由 dahbah 於 2007-4-11 18:55 編輯 ]

TOP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表解)

      ┌幻有因緣,原無自性┐
      ├此色無此,色性曰空│  (隨緣不變)
「色不異空」┤                             ├從假入空,照了實性
      ├溼波喻色,溼水喻空│
      └波溼水幻,波豈非水┘

      ┌空幻四大,造作色法┐
      ├空不見形,形從空幻│  (不變隨緣)
「空不異色」┤                             ├從空出假,照了因緣
      ├溼水幻波,水豈離波│
      └水波溼同,水不異波┘

                       ┌真如有隨緣德
                       ├故真如即萬法
      ┌諸法無性,緣生有相┐ ┌萬法真如┼真如有不變性
      ├無性真空,緣生幻色│ │    └故萬法即真如
「色即是空   ├體相不離,空色不二│   │
 空即是色」┤         ├─中道一義,照了分別
                   ├幻外無真,故曰真空│   │
      ├真外無幻,故曰幻色│   │            ┌真空能成幻有
                   └如波即水,水即是波┘   └真空幻有┼幻有必覆真空
                       ├真空顯幻有滅
                       └幻有不礙真空

           ┌造
                    ┌色┤
        │  └受
        │   ┌外—(苦樂)
                     ├受┤
        │   └內—(憂喜)
「受想行識   │ ┌有相
  亦復如是」┬┼想┤
                  ││  └無相
       ││ ┌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
                  │├行┤
       ││ └煩惱二十六—不定四
       ││ ┌前五—眼、耳、鼻、舌、身
                  │└識┤
       │  └六意—七末那—八阿賴耶
                  └前釋蘊假體,茲補釋假用

       ┌昧於因果┐
          ┌凡夫┤             ├執著妄有─┐
    │    └執有身心┘       │    ┌立有諸法
           │  ┌不了緣生┐      │     ├方便斷空
(附)├二乘┤              │               │              ├次及人空
 契機 │    └執有五蘊 ┼法有人空  └方便契機 ┼進而法空
 說法 │     ┌雖了緣生│            ├後說中道
           ├中乘 ┤            │                                └利鈍不次
    │     └不達無性┘
    │     ┌照了諸法┐
           └菩薩 ┤            ├色空中道
        └緣生無性┘

             ┌諸法——蘊處
節三  顯示實相,廣引蘊處┤       ┌實相六不
             └實相┤
                                               └本無妄相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表解)

      ┌蘊處等。
「諸法空相」┤
      └真空實相無相狀,況強名實相。

          ┌從俗諦觀事相,因緣有此六者。
「不生  ┌事理設喻├從真諦觀理性,法空無此六者。
 不滅  │    ├金瓶喻,金性瓶相,瓶壞為金沙,沙是金,為瓶之金。
 不垢  ┤    └性相色空,仍歸中道。
 不淨  │    ┌色從緣起,真空不生;色從緣謝,真空不滅。
 不增  └採古註一┼隨流不垢,出障非淨;德滿不增,障盡非減。
 不減」      └此生滅等是有為法相,反此以顯真空之相。
   │
 └─────近人語:「能力不滅」,近言性;「物質不滅」,近言色。

[ 本帖最後由 dahbah 於 2007-4-13 09:50 編輯 ]

TOP

節四 分示蘊處—名相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真空不變無為之理


   ┌(色)   ┐┌陰覆義─妄相煩惱蓋覆本性
「蘊」┤      ├┤   ┌由此五法積聚成身
         └(受想行識)┘└積聚義┤
               └由此積聚塵勞煩惱

   ┌(根)┐
「處」┤ ↓↑  ├(識)所生之十二處
   └(塵)┘

   ┌(根)—眼┐ 耳┐ 鼻┐ 舌┐ 身┐ 意┐
「界」┼(塵)—色┤ 聲┤ 香┤ 味┤ 觸┤ 法┼諸法性別,各有界限
   └(識)—看┘ 聽┘ 嗅┘ 嘗┘ 感┘ 念┘

                    ┌根┐
                             ┌色┤   ├為迷色重者說
(附)蘊處界分合說┤ └塵┘
                └心—識—為迷心重者說

綱乙 示緣聲法空法我執

       ┌無十二因緣流轉┐
節一 權巧立法┼無十二因緣還滅┼皆無實性
       └無四諦世出世法┘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表解)

   無明┐   流         ┐
   行  ↙   轉↖       │
   識 ↙  生↖   │       ┌苦┬身心酬業┬(世間果)┐
   名色↙  死↖ 還 │       │ └患累逼惱┘                │
   六入↙  門↖ 滅 │       ├集┬起惑造業┬(世間因)│聲
   觸 ↙  苦↖ 涅 ├緣覺乘  四諦┤ └招集來苦┘                ├聞
   受 ↙  集↖ 槃 │       ├滅┬結業已盡┬(出世果)│乘
   愛 ↙  二↖ 門 │       │ └無生死累┘                │
   取 ↙  諦↖ 滅 │         └道┬正助雙修┬(出世因)┘
   有 ↙   ↖ 道 │           └能至涅槃┘
   生 ↙   ↖ 二 │
   老死↙    ↖ 諦 ┘
            └───┘

綱丙 無證果相

        ┌智慧本具非可增
節一  自性涅槃┤
        └非從外來何云得

無智亦無得。(表解)

            ┌成所作智┐
      ┌一切智  ├妙觀察智│
    ┌智┼道種智 ┌┼平等性智├繁至七十餘名
「智得」┤ └一切種智┘└大圓鏡智┘
            └得—於一切法造作成就之謂

     ┌智即「能觀」之知,得即「所證」之理。無智則「能觀知」
「無智得」┤空,無得則「所空境」空。無智方為真智,無得方是真得。
       ├一切法自相皆空。能取、所取,不可得故。
     └本為有病,借空以除;有病既除,空亦不存。

        ┌菩薩依除三障顯三德
節二  般若之德┤
        └諸佛依證無上正等正覺

[ 本帖最後由 dahbah 於 2007-4-11 19:15 編輯 ]

TOP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表解)

 (苦)┌「我執」起煩惱障障涅槃,名曰罣┐┌展轉生死
「罣礙」┤                                                ├┤
    └「法執」起所知障障菩提,名曰礙┘└輪迴六道

 (業)┌貪求名利患得患失
「恐怖」┼三業相應三界果報
    └「華嚴」列有十八種(不活、惡名、死、惡道、大眾等)
  
(惑)
「顛倒」——反於真理,迷真逐妄(如四顛倒等)。

    ┌寤時妄想,寐時幻夢。晝心不散,夜神不昏。
「夢想」┤
    └醒時作得主,還要夢時作得主。

                   ┌譯曰圓寂。障盡曰寂,德備曰圓┐
「究竟涅槃」┤                                             ├菩薩依般若而因圓
               └此言大涅槃,又謂必至此際      ┘

「阿」———譯「 無 」    ┐
「耨多羅」—譯「 上 」    ┤
「三藐」——譯「正等」   ┼諸佛依般若而果滿
「三菩提」—譯「正覺」   ┘

綱丁 尊重贊歎

     ┌贊法至上
節一  結贊 ┤
     └贊修功德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表解)

   ┌陀羅尼名(復有明、密語、真言等謂)。
   ├陀羅尼有四(法、義、咒、忍)此言咒。
「咒」┤
   ├陀羅尼義為總持無量義,及善不失、惡不生。
   └明謂淨障,密謂不知,真謂實相不虛。

「大神」─具大神力,陰陽不測,除障不虛。

「大明」─破眾生闇,鑑照無昧。

「無上」─最勝窮理盡性,無法出上。

「無等等」─一切諸法,無能與等。

      ┌喻咒贊功除苦歎果
「除苦不虛」┤
      └總結而映前起度苦不虛

綱戊 結顯開密

節一 說咒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按)經語有五種不翻,唐代玄奘法師所立,咒語即其一也。秘者深奧難言之義,密為隱密不易示人。又顯法誦持,往往尋文思義,不得專一;秘法誦持,不起分別,易成三昧。聞密宗大德云:咒文不盡梵語,通乎各趣,即天竺人,亦每有所不解。但求信心薰習,淨心感應,故文例不許翻,語例不強解,謹遵之。然各經多有顯說密說,不獨本經。顯說者義詳,密說者義簡,詳簡皆說一事;知其顯,可會其秘密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終

[ 本帖最後由 dahbah 於 2007-4-13 09:53 編輯 ]

TOP


這是那個法師做的表解
好詳細哦
還是那裡出的能註 明嗎?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