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生活禪:南傳佛教大師阿姜查的經典開示

生活禪:南傳佛教大師阿姜查的經典開示

《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阿姜查.波提央(chah Phothivan,1918-1992),近代泰國最著名的法師之一。9歲出家,20歲正式受戒為比丘。1946年通過最高級正規佛學課程考試後,開始托缽行腳,尋師訪道。 1948年,他在森林中與20世紀偉大的森林禪師阿姜曼相遇,獲得重要的啟發,改變了他的修行方法。1954年回到家鄉吳汶省巴蓬森林,追隨者日多,於是有了著名的巴蓬寺。阿姜查的修行方式有兩大特色:頭陀行與禪定體驗,兩者都是延續迦葉尊者重視苦行的精神而來。他的教導方式簡明深遠,吸引了不少西方人士前來受教。其中包括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保羅.布裏特(Paul Breiter)、阿瑪洛比丘(Ajahn Amaro)等。
1,走在佛法的路上,你不能以『身』去完成,必須以『心』去走。
2,鎖在牢獄裏的只是這個身體,不要讓心靈也被鎖住了。
3,失去控制的心有如一隻不歇息的猴子,無意識的跳這兒跳那兒。你必須學習去控制它,去洞見心的真實本質:無常( 暫時的 );苦( 不滿足的 );空( 無實質的 )。不要光隨它到處亂跳,學習去作它的主人。把它拴下來,而最後你會是寧靜的。
4,我們只是這具身體的訪客,就如在這裏的廳堂一樣,它並不真的是我們的,我們只不過是暫時的房客。
5,沒有任何人能替你做,光聽別人也不能斷除你的疑惑,唯一能斷除疑惑的,就是你親自做一次完全的放下。
6,佛法是在修行中生起的,教導只是指出領悟的方法,若要領悟佛法,必須將那教導帶進我們的內心。
7,任何嘗試要強迫讓自己平靜下來,都只是執著和欲望的表現,反而會阻礙你注意力安定下來。
8,當你做每一件事情時,你必須心裏很清楚,很明白,當你看清楚時,就不需要去忍或勉強你自己了,你感受到障礙與有負擔,是因為你不瞭解這一點。
9,禪修的目的不僅在於經常平靜自己,讓自己脫離憂惱,而是要洞見和滅絕使我們一開始就無法平靜的原因。
10,修行只是關於心和心的感覺而已,而不是一樣我們必須去追逐或奮力爭取的東西。你所要做的,只是試著保持覺醒。
11,這些感覺生起的地方,就是我們能開悟,智慧能生起的地方。
12,學習去辨認『欲望』與『需要』的不同。
13,混亂升起的地方,就是寧靜可以升起的地方,哪里有混亂,我們透過智慧,哪里就有寧靜。
14,平靜是引發智慧的基礎,而智慧則是平靜的成果。
15,覺知者如實地徹見,而不因變遷的現象而快樂或悲傷。
16,快樂不是我們的歸宿,痛苦不是我們的歸宿,內心的平靜才是我們真正的歸宿。如實瞭解事物的真相,並放下一切對外緣的執著,以一顆不執著的心作歸依。
17,我們必須如實地看事物,感覺只是感覺,念頭也只是念頭,這就是結束我們所有問題的方法。
18,你必須看見在快樂中的不圓滿之天性。
19,『無常』這真理是世界上最單純的事,卻也是最深遠的。
20,你必須把持住心,反復地觀這個苦和不愉快,只是一個不穩定的東西。究竟它是無常、苦、無我的。
21,欲望是一直存在著,這是心的一種狀態,有智慧的人也有欲望,但卻沒有執著。
22,沒有人能教你這個真理,只有當〖心〗親自瞭解時,它才能滅絕和捨棄執著。
23,別執著良善,別執著邪惡,這些都是世間的性質,我們修行以超越世間,從而將這些事情帶往終點。
24,如果我們做事只是為了求得回報,它將只會引起痛苦。修行不再是為了得到什麼,而是為了放下什麼!
25,即使連定(平靜)都不該去執著。
26,坐禪不是要「得到」任何東西,而是要「除」去所有的一切。
除覺知外,放下所有的一切。禪坐時,不要被你心裏的妄念或聲音愚弄了。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