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12
發新話題

[分享] 法句經故事集-第六品 智者品

法句經故事集-第六品 智者品

證得阿羅漢果的可憐人

人應該追隨會規勸別人過錯的智者,
一如追隨嚮導前往埋藏寶藏的地點。
追隨智者,較容易開發智慧。(偈166)


  羅陀是個又老又可憐的婆羅門,只好寄居在精舍裡,做些零碎如割草和清潔的工作。比丘們都很尊重他,但當他想加入僧伽時,卻不願意接納他。

  一天清晨,羅陀遇見佛陀,就向佛陀報告比丘不讓他加入僧伽的事。佛陀知道他即將證得阿羅漢果,便召請所有的比丘來,問他們:「有沒有人曾經接受羅陀的服務?」

「佛陀!我記得羅陀曾經供養我一些米。」舍利弗答道。
「如果這樣,」佛陀接著說:「你是不是應該幫助你的施主解脫世間的苦痛?」

  舍利弗於是答應剃度羅陀出家,成為比丘,從此以後,羅陀就正式加入僧伽,並且嚴格遵守舍利弗的教導。幾天之後,他就證得阿羅漢果。

  後來,佛陀再度來探視比丘們,他們向佛陀報告羅陀嚴格遵守舍利弗的教導。佛陀說,比丘應該像羅陀一樣,遵守教導,如果犯錯而受到譴責時,也不可以心生不滿。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OP

不守戒律的比丘

智者應規勸忠告別人,使人免於犯錯;
善良的人愛戴智者,只有惡人憎恨智者。


  比丘阿濕具,富那婆修和他們的弟子停留在迦羅賴精舍時,為了私人的利益,而栽種了一些果樹。同時也違背一些小小戒,使得精舍吵鬧不堪,而妨礙其他比丘的修持。

  佛陀知道以後,派遣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去勸告他們。經過舍利弗和大目犍連的勸誡之後,大部份的犯戒比丘都改變他們的言行,但也有一些比丘竟因此還俗。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OP

頑倔不馴的車匿

不要結交壞朋友,不要與卑鄙的人來往,
應該結交善知識,且與品格高尚的人為友。


  車匿是陪伴悉達多(佛陀的俗名)王子離開世俗生活,出家修行時的侍者,當悉達多王子究竟證悟,成為佛陀時,車匿也出家為比丘。但儘管身為比丘,他卻因為自認與佛陀的關係密切而非常頑強、憍慢。他經常說:「佛陀出離世間、出家修行時,只有我一人隨侍在旁。但現在,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出生為婆羅門)卻說他們是佛陀的大弟子,而且有權指導我們!」

  當佛陀糾正他的行為時,他保持緘默,事後卻仍然譭謗、揶揄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兩人。佛陀因此幾次勸誡他:「車匿!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兩人都是卓越的比丘,並且善待你,你應該親近他們,並友善對待他們!」

  雖然佛陀多次勸誡,車匿仍我行我素,繼續詬病、譭謗舍利弗與大目犍連。佛陀說車匿無法立即改過,但等到佛陀入滅後,他就會知所變化。

  佛陀入滅的前一夜,喚阿難到床邊來,並告訴阿難在他入滅後,默擯車匿,也就是說所有的比丘都不要理睬他,也不要邀請他參與任何事。

  佛陀入滅後,車匿領教到其他比丘對他的態度後,深切後悔過去錯誤的言行舉止,因此向僧伽認錯和致歉。從此以後,他改變言行,並且在禪修時遵照他們的指導,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OP

國王和大臣們證得聖果

啜飲正法的人,
內心安詳,生活愉快,
智者喜悅聖者所說的正法。 (偈 79)


  摩訶罽賓那是雞咕塔瓦提國王。阿娜闍是他的王后。他有很多的大臣協助他治理國家。有一天,國王和大臣外出到公園時,碰見來自舍衛城的幾個商人。這些商人向國王轉述佛法僧三寶,之後,國王和大臣們就出發前往舍衛城。

  這一天,佛陀透過神通,知道國王一行人正向舍衛城來,並且預知他們即將證得阿羅漢果。佛陀就到河邊一棵榕樹下等他們。後來,國王等人來了,看到樹下休息的佛陀和他放出的六色祥光時,就走近佛陀,並且加以頂禮問訊。佛陀向他們說法,聽法之後,國王等人就領悟佛法,並出家加入僧伽。

  王后聽說國王和大臣等人前往舍衛城後,就召請大臣的妻子們來,她們也跟隨國王等人的足跡一起前去舍衛城。當她們到達佛陀休憩的地方時,也看見佛陀身上放出的祥光,就向佛陀頂禮問訊。但佛陀運用神通,使她們看不見國王和其他大臣,因為她們如果看見自己的丈夫已經身著黃色袈裟,並且剃除鬚髮時,內心一定會受干擾而無法聽佛說法。頂禮問訊後,王后向佛陀請問國王現在何處。佛陀說:「先坐下來,你會看見國王的!」王后和諸位大臣的妻子聽說可以看見丈夫,非常喜悅,就安心的坐下來。佛陀於是開始向她們說法。國王和大臣們在聽法之後就證得阿羅漢果,而王后和諸位大臣的妻子們則證得初果。這時候,她們看到國王和諸位大臣等新出家的比丘,並且認出他們,於是也向佛陀請求,允許她們出家為比丘尼。佛陀指引她們去舍衛城,她們就依照佛陀的指示前去舍衛城,加入尼眾僧伽,不久也都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在這些國王和諸位大臣等新出家比丘的護衛下回到祇樹給孤獨園。白天或夜晚的休息時分,尊者摩訶罽賓那(原來的國王)經常自語:「多幸福啊!多幸福啊!」比丘們聽見他一天重複好幾次說這句話時,就向佛陀報告。

  佛陀向他們解釋:「摩訶罽賓那已經領悟法喜了,所以內心寧靜,歡喜過日子,至於他重複所說的話指的是涅槃的喜悅!」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OP

年輕沙彌的修行成就

灌溉者引水,箭匠矯直弓箭,
木匠處理木材,而智者調御自己。


  磐踶它是舍衛城一位著名人物的兒子。他在非常年輕時,就出家為沙彌。出家後的的第八天,他與舍利弗一齊去化緣,在半路上看見農人引水入農田,他問舍利弗:
  「尊者!沒有心識的水,能夠隨人意地被導引到任何地方嗎?」
  「是啊!水可以被導引至任何地方。」舍利弗說。

  然後他們繼續上路。後來,磐踶它又看見製作弓箭的人用火鍛燒弓箭,使其筆直。他也看見木匠切割、鉋平樹木,用來做車輪。這時候,磐踶它內心如是思惟:「如果沒有心識的水可以任人導引至任何地方;沒有心識且彎曲的竹子可以撫直;沒有心識的木材也可以做成有用的東西。那麼,擁有心識的我,為什麼無法控制我的內心,修行清淨止觀呢?」

  經過這番思考後,他當下向舍利弗請求回精舍自己的房間,並深刻觀身。諸天神也使精舍和周遭環境保持寧靜,協助他禪修。不久,就證得三果。

  就在這時候,舍利弗正朝磐踶它的房間走去。佛陀透過神通知道磐 踶它已證得三果,只要繼續禪修下去,馬上就可證得阿羅漢果,所以佛陀決定要阻止舍利弗進入磐踶它的房間。佛陀就走到磐踶它的房門口,詢問舍利弗一些問題,使他無法進入房間。磐踶它才能證得阿羅漢果,這天正是他出家的第八天。

  佛佗說:「當一個人精進修行時,甚至天神們都會來護持,我個人就親自在門口阻止舍利弗進入磐踶它的房間,如此,磐踶它才能證得阿羅漢果。」


(請參考故事「殊卡沙彌」)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OP

固若磐石

如同堅固的石頭不為風動,
智者也不為毀譽所動。


  跋提是祇樹給孤獨園的一位比丘。由於個頭矮小,大家就以「矮個兒跋提」稱呼他。甚至有些年輕比丘經常拉他的鼻子、耳朵或拍他的頭而嘲笑他:
  「大叔,你好嗎?快樂嗎?比丘的生活你煩不煩啊?」

  但跋提心地非常善良從不生氣、也不回嘴。事實上,他的內心和神情都十分寧靜安祥。

  佛陀知道跋提的耐心時,就說:
  「阿羅漢永不發脾氣,不苛責別人,也不瞋恨他人。阿羅漢就像一座山,山不為風所動,阿羅漢也不為毀辱所動!」

  這時候,其他的比丘才知道跋提已經證得阿羅漢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OP

辱罵比丘的女人

如同深潭的水,清澈安靜;
智者聽聞佛法後,內心清淨。


  瑪她是一位虔誠的女信徒。她的女兒坎南嫁到別的村子去。有一次,由於坎南回娘家已經有一段日子了,她丈夫就差信來要她回去。坎南的母親因為要做糕餅給女婿,就要她過幾天再回去。

  第二天,瑪她做了幾個糕餅,但有四個比丘來化緣,她就把所做的糕餅全部供養他們,坎南只好再留下一天,但連著三天瑪她都把糕餅供養比丘。因為這緣故,坎南的丈夫就另行再娶。坎南從此痛恨所有的比丘,認為比丘毀了她的婚姻。每次遇見比丘,就予以辱罵、譭謗。後來,所有的比丘就遠離她家。

  佛陀知道這件事後(註),就到坎南家去,並問她:
  「比丘是否只取供養的食物,還是拿走不是供養的食物?」

  坎南回答說,比丘只取供養的東西,並且說:「比丘們沒有錯,錯在我自己。」她承認自己的錯誤,請求佛陀的寬恕,並進一步頂禮。佛陀就向她說法,坎南聞法之後證得初果。

  回精舍的路上,佛陀碰見波斯匿王,就把坎南的事告訴國王,國王問佛陀,她是不是已經知道自己錯了,並且明白佛法。佛陀回答道:「我已經教導她佛法,她也因此法喜充滿。」

  國王向佛陀保證,會讓坎南今生衣食富足。國王回去後,就叫坎南來,並宣稱:「誰能妥善照顧我女兒--坎南的人,可以收養她。」這時候一位大臣就認她為螟蛉女。這大臣告訴她:「你要供養多少,就供養多少!」從此以後,坎南每天供養所有到她家化緣的比丘。

  佛陀知道坎南慷慨布施時,說道:「比丘們!坎南紛擾雜亂的心在聞法後已經變得清澄、祥和了。」


備註:(註)因為這件事故,所以佛陀建議比丘不要向女施主化緣。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

TOP

智者不為得失所動

智者不執著世間,不與聞諸愛欲,
不論遭遇苦或樂,智者不憂不樂。


  有一年,佛陀和眾多比丘在某一婆羅門的邀請下,到鞞蘭若結夏安居。當他們到達時,這婆羅門受魔波旬的影響,卻不護持佛陀等人。當時又是饑荒,鞞蘭若的百姓只能在佛陀及眾弟子外出化緣時供養極少數的食物。面對這種困境,大目犍連懇求佛陀允許他運用神通前往別人無法到達的地方去帶食物回來,但為佛陀所拒絕。儘管情況如此困難,所有的比丘並不頹喪,仍然滿足於馬商每天供養的少許穀物。

  結夏安居結束後,佛陀等人在通知該婆羅門之後,就打道回祇樹給孤獨園。舍衛城的人喜悅地歡迎佛陀和眾多比丘回來,並供養他們。

  這時候,有一群人由於比丘們的慈悲,而留在精舍裡。這群人每次貪心地吃完比丘剩下的所有食物後,就只知道睡覺,一旦醒來時,又只知道到河邊去跳呀叫呀、打打鬧鬧地嬉戲。不管在那裡,他們都行為不檢,無所事事。

  有一天,比丘們互相討論這群人難以駕馴的行為:「在鞞蘭若時,由於飢荒,他們還相當恭敬有禮,舉止也合乎規矩。現在食物充足,他們就行為不檢了。」

  這時候,佛陀聽見眾人議論的話題,就說:「愚癡的人在諸事不順遂時,滿心哀愁,神情沮喪,一旦事事如意時,則又雀躍不已。這就是愚癡人的特性;智者則不因生命中的得失而動搖心志。」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OP

解脫要靠自己

智者不會因為自己的利益或別人的利益而造作惡業,
智者也不會為了求子、財富或謀國而造作惡業,
真正的智者不應該以非法手段追求成功,
唯有如此,才是有戒行、智慧、正直的智者。(偈84)


  曇彌夫婦住在舍衛城。有一天,他告訴懷孕的妻子說,他想出家修行,他妻子請他等孩子出生後再出家。孩子誕生後,他又向妻子重提這件事。她又要他等孩子會走路時再出家。他自忖道:「要求妻子同意我出家是無益的,我應該自己努力,解脫輪迴的苦痛。」心意已定後,他就逕自出家為比丘,並且依佛陀給他的觀想題目精進修行,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

  幾年後,他回到裡,向妻子和孩子傳授佛法。他的孩子也因此出家並且證得阿羅漢果。這時候他太太心想:「既然我丈夫和孩子都出家,我最好也出家修行。」就這樣,她也出家修行,同樣證得阿羅漢果。

  有一次,在比丘聚集的場合,有人告訴佛陀關於曇彌出家修行並引導全家人修行也證果的事。佛陀說:「比丘們!智者不會為了追求自己或別人的利益,而造作惡業以獲取財富與成功。相反的,智者只知理解、奉行佛法而自行從輪迴中解脫出來。人只能自己努力,解脫生死輪迴,而無法依賴別人。」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OP

只有少數人證得涅槃

到達彼岸(涅槃)的人少,其餘的人都在此岸徘徊。 (偈85)

信受奉行佛法的人,去除貪欲,
可以到達難以抵達的彼岸。 (偈86)


  有一次,舍衛城有一群人集體供養眾多比丘,並安排其中一些比丘們徹夜說法。但聽法的觀眾中有些人無法熬夜,早早就走了,有些人雖然整夜坐著聽法,但大部份的時間,卻無法集中精神,只是半醒半睡的度過。只有少數的人專心聞法。

  第二天,比丘們告訴佛陀昨天的事,佛陀說:「大多數的人都執著世間,只有少數的人能到達彼岸(證得涅槃)。」

  佛陀接著提醒比丘們要時時警覺,正念現前,只有自覺精進學佛法的人才能究竟解脫煩惱,證入究竟喜悅的涅槃。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OP

 11 12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