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八識與修証略記

八識與修証略記

(一)八識略說
早期的阿含佛法,最常見的是十二緣起中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此識是心識的總稱。以及五蘊的色受想行識的識蘊,此識蘊是由認識所生起的識。在南傳巴利文經說,諸比丘,感受故言受,----想念故言想,----認識故言識,何所認識?認識酸味、認識苦味、-----。這個識蘊含帶第六、七、八識。在八個識中,大約只談到六個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識,後期的大乘佛法發展為八個識。由於每個識都有它的軌範與法則,所以稱之為規矩。

八個識,是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前五識、即眼、耳、鼻、舌、身五識,這是我人的五種器官,其作用是:

一、眼識: 依於眼根,緣色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

二、耳識: 依於耳根,緣聲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

三、鼻識: 依於鼻根,緣香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

四、舌識: 依於舌根,緣味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

五、身識: 依於身根,緣觸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

五識依於五根而生起,但所依之根有內根、外根的分別。外根就是視覺可見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和身體,稱為扶根塵。肉眼看不到的各種五官神經,稱為淨色根,或名勝義根。扶塵根不能生識,淨色根才有發識取境的作用,其功能殊勝,故名勝義根。

五識緣境,只是感覺,唯是現量,不帶名言,所以無分別的功能。分別色、聲、香、味、觸五境的內容,是第六意識的功能。

第六識
第六識名意識,這是我人心理活動的綜合中心,我人的尋伺、作意、判斷、記憶、決定,以至於引發喜怒哀樂的情緒作用,全是第六識的功能。就凡夫未斷分別意識前,只要前五識一起,第六意識就隨之而起,進行了別、思惟、作意----。牽引我們去受報的也是第六意識功能 。第六意識是通三界的,在定中時,第六意識會相應色界、無色界。

前五識是依於清淨四大組成的淨色根,是色法之根;第六識依於第七末那識,是心法之根。前五識緣色、聲、香、味、觸五境,緣的是色法,色法是帶有質礙,也是五蘊的色蘊;第六識所緣的是心法,只緣於心識,心法是五蘊的識蘊。前五識只能了別自己界限以內的東西,而第六識則是前五識任何一識發生作用,第

六識即與之同時俱起而進行瞭解分別的作用。前五識像是各地方的記者,接觸第一線的情境,第六意識像是總編輯,進行各方所採訪的資料整合。

意識有「五俱意識」 與「獨頭意識」的分別,五俱意識是與前五識同時生起:

一、意識與眼識同起,發生其了別作用時,稱為眼俱意識。

二、意識與耳識同起,發生其了別作用時,稱為耳俱意識。

三、意識與鼻識同起,發生其了別作用時,稱為鼻俱意識。

四、意識與舌識同起,發生其了別作用時,稱為舌俱意識。

五、意識與身識同起,發生其了別作用時,稱為身俱意識。

五俱意識,並不是同時五俱,而是或一俱、或二俱、或三俱、或五俱,視緣而定。

獨頭意識是單獨生起,不與前五識俱起。獨頭意識緣慮的只是法境,分為四種:

一、夢中獨頭意識:緣夢中境界生起的意識。夢境在三量中是非量。

二、定中獨頭意識:緣禪定中境界生起的意識。定中意識中五識已完全不起活動,唯是第六意識。

三、散位獨頭意識: 這是既不在夢中,也不在定中,也不與前五識同緣外境,

而是平常情形下,散亂心起,於意念粉飛中生起。其境是比量或非量。

四、狂亂獨頭意識:在神經錯亂的時候,自言自語,甚至語無倫次,事實上他有他意識所緣的境界。這種境界是非量。

七八識
第六識是心理活動的綜合中心,我們的見聞覺知,思想判斷,全以第六識為主。第七識是第六意識之根,第七識又為第八識所生,所以第六識的活動,一定受到第七、八識的影響。

第七識與第八識都是深沈的潛意識。第七識最難明白,它的形態猶如無間的流動,我們叫它為末那識 。未那識是執取著第八識的見分不放,把八識的見分執成為我的錯覺。

七識被四種根本煩惱所覆蓋---我癡、我見、我慢、我愛,有這四煩惱在,所執取的一切自然帶有強烈我執。七識有一個特別的作用,是恆審思量。思量些什麼呢,它誤認為第八識是恒、是一、是遍、是主宰的自我。它恒常的審慮思量,執著自我。因此,它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恆審就是不停的抓住著審思,所以又稱執識。

前五識也有審,五識審的是所緣的色聲香味觸,但都在離開所緣時就沒審了。所以是「非恒非審」的思量。

第六識也有審思作用,但沒七識那樣恆審不放 。像我現在所談的,都不離第六意識的審思,等一下去熟睡了,就停了審思了。又如昏迷不醒時,第六意識也暫停作用。所以是審而非恒的思量。

第七識,它恒時審慮思量,不論在何處,都粘著八識不放,第七識不瞭解第八識也是因緣生起的假法,就執持八識裡的種子為為根身、器界。七識就這樣的唯是持為我見,以我為中心。

第八識是恒轉如瀑流,但它並不審慮,所以是恒而非恒的思量。

第八識又名阿賴耶識,它的功能非常大,所有心識的種子都存在八識中,我們想的到的,都像由電腦的庫存中叫出來,電腦的資料庫與存取即是八識功能之一。八識有三種宏大的作用----能藏、所藏、執藏。能藏是指它能儲藏萬法種子,就是能把所有的種子存下來,不論多少永遠不會滿,無量的、無盡的功能。第八識是能藏,種子是所藏。有句話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就是八識的不思議功能。這種不斷生起的新種子要藏在那兒呢,八識不但具備了能藏的功能,也同時是所藏的地方 。

執藏又稱「我愛執藏」,是因為第七識誤認第八識為自我,對於自我妄生貪愛,執著不捨,這稱為「我愛執」。這時第七識是能執,第八識是所執。


無始以來,阿賴耶識中有法爾本具與熏習的種子。當種子起現行時,種子生出第八識,第八識生出前七識,同時八個識體上各各生出相分、見分。什麼是相分與見分呢?見分是主觀做能認識的主體,相分是客觀的所認識的對像。譬如前五識的眼識為例,眼識了別外境的作用,即是見分; 眼識所了別的外境,即是相分。第六意識所緣的法塵,不論是前五識所留下來的影像,或所思惟的事物、義理,都是第六意識的相分。而此能思惟、能作意的是第六意識的見分。



第八識所緣的是有情的根身與外在的器世間。第七識末那識的見分緣第八識的見分為相分。由於末那識為我貪、我痴、我見、我慢四根本煩惱所覆蓋。所以當第八識的緣於根身、器界時,第七識即執著此是我身、此是我所有,不知道第八識的見分所緣的相分只是虛妄的種子。一切虛妄我執即由此展開來。為什麼會這樣呢?


(二)輪迴妄識

在末那識未與無漏慧相應時,會迷執第八識的見分為我,不會明白無我的義理,只是一昧的以第八識的見分是真實的、千真萬確的我,即是我痴。當妄執為我時,即深根蒂固的難以動搖的執此是我,絕不承認它是非我,堅定的認為是我,即是我見或身見。也深深的愛著我,貪戀得難分難捨,即是我貪。也在仗勢我見下,以自己為中心,自己才是對的,唯見他人的盲點,即是我慢。



末那識此種無間恆又審的思量功能,在雜染位上即是審思有我,誤以為有一個主宰的自我,無時無刻的相應有我的觀念,不明白人身與世間的無常道理,不但執有人我,也執著此是實有的法執。無始無明恆與第七識相應。只要第七識的人法二執未斷,那麼所做的善業再如何的廣又大,也都是有漏的,不是無漏的出世間道業,輪迴的力量依舊永不止息。

所謂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是說修証由第六意識與第七意識先轉,末那識轉成平等性智時,第八識才會隨之淨化。第五識也才會隨第八識的淨化而轉。第五識要到菩薩十地時,將第八識轉成圓滿大圓鏡智,第五識才能轉為成所作智,所以說是五八果上圓。



雖然末那識要先轉成平等性智,第八識才能淨化,但是第七識並無法自行轉依,要第六意識成就妙觀察智後,末那識才能轉成平等性智。禪宗有句參公案話頭說,離心意識參。是指所要參的是非意識心所染的真如,但是能參的還是不離心意識,不離第六意識的妙觀察。因此修行完全是以第六意識為下手處。接下來我們來探討第六意識與修証的關係。


(三)第六意識與修証略記
輪迴的力量來自末那識錯認第八識為我。所以要轉化這種錯誤的妄執,就得先聽聞佛法的解脫教理,明白自心為什麼會錯誤的顛倒見。要如何分別錯誤的妄執而覺醒過去的無知,就非第六意識莫屬了,因為第六意識最善於分別。第六意識在尚未明白無我的道理,它到處攀緣而分別,令心猶如猿猴。經由第六意識聞思修熏習微,令心能明白我法二空的智慧後,第六意識即開始轉化成為妙觀察智。佛菩薩皆以妙觀察智來明白眾生的無量根性,而後施以不同的方便教化。

妙觀察智的成就過程中,唯識學將轉第六意識的妙觀察智分成上中下三品。
下品妙觀察智。是從凡夫位開始聽聞教理,而後思惟修習,對法義週遍觀察與体認,此過程中皆依著第六意識來進行。法義的尋伺修習,唯識學著重於四尋思觀。

一者名尋伺觀。即明白一切諸法的假名安立,才能不被名言所轉。

二者事尋伺觀。明白外在的山河大地與內在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因緣合和,並沒有主体的性質。一切名言、事相皆依緣、皆依他而起,當因緣散了,一切內外界的現象即隨之而滅。由事尋伺熏習後,漸能体認我人二法實是虛妄,一切皆是妄執現象為實有。

三者自性尋伺觀。世間萬法皆托緣而生。而緣起者,即無自性,故能於名、事尋伺上正解諸法無自性。由此自性尋伺來領受諸法如幻,領受名言、事相非實有,而能伏斷一切妄執與煩惱。

四者差別尋伺觀。各種名言與事相都有著無量差別,如明暗、男女、善惡、智愚----。但是諸法無量差別,皆是世間設立而成的假有。善觀諸法差別相乃依假立,由差別尋伺能善分別諸法的自相與共相,而入於諸法平等性。是故能逐漸伏斷分別計度的執障與煩惱。

由四尋伺觀的遣相觀空修習,即能逐漸洞見分別與俱生的我執與法執。分別我執與分別法執,也是第六意識的功能顯現。是來自分別外來的訊息或由自已分別推論。比如有人說,你能聽到聲、看到外境,那能聽的、能看的不是你又是誰呢?由分別上的覺知來認定與執著是我,或執有最高、最上的神我,或自我推論我思故我在-----,都是第六意識的分別我執。

若依外道說,吃某些東西或受某些戒即能証道,不明其虛妄無實而執此為實有法。或在思想、觀念上自我生起分別、認定,並執此是而他非,這都是來向於分別識心執取,此是分別法執。


行者由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的觀察,漸入四尋思觀後,對名言假立、事相緣起無自性能於生活上少分体驗後,對我、法二空觀即能逐漸領悟深入,先能伏住分別我執,再慢慢增強觀力來伏住分別法執。當一心深化修習後,名言、事相的差別相於空觀中,相應了無分別的真如時,即証得諸法緣起性空,即轉第六意識分別識為下品妙觀察智。

為什麼稱為妙觀察呢?成唯識論說,是觀察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諸法各有自的自相,地有硬相、風有動相、水有濕相----四大各有自的自相。或者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自相,而人的五官是人類的共相。又,無常是現象的共相,不論是物質、生理的、精神狀態的----都是無常的。色相是青黃紅白---的共相。如此的善觀法法的複雜自相、共相因緣,即是妙觀察智。

當証得下品妙觀察智即是登入菩薩十地中的初地,亦名歡喜地,因為行者在長時的對法義熏習後,一時頓入諸法的清涼寂滅性時,心中的歡喜與雀躍無法用言語形容,故名歡喜地。以能親証涅槃的空寂性,是故亦名見道。由斷分別識而証得無分別的真如,亦名根本智。不論是妙觀察智或根本智,都是假名立,因為無分別的根本智,是清淨無染,即智即如,即如即智,不可言說,故假名無分別根本智。

根本智是親証離言絕思的清淨真如,是自受用智,無法利樂有情。菩薩欲利樂有情,必須由根本智起用,於体起用的智慧,能窮觀諸法差別相,稱之為後得智。天台宗的一心三觀中,由假入空,是証得根本智,由空出假,則是真如所起的差別智妙用。八識規矩頌稱後得智為變相觀空,乃是聖者於如如的心体上,不住於空寂性,在自觀、法談、度生----的因緣下,於所緣諸法起觀,由於聖者已証根本智,故於起觀時,其能觀仍緣於真如,故所觀亦不離空寂性,故說變相觀空。菩薩以後得智來觀察一切諸法,故能通達世間千差萬別的名言、事相,方能不離世俗諦而說第一義諦,方能不離名言成就一切智。

下品妙觀察智能斷分別我執、法執,但不能斷俱生我執。斷了俱生我執與少分俱生法執,則由下品妙觀察智轉為中品妙觀察智。當証得下品妙觀察智的聖者,由觀而入於根本智時,俱生我執、法執也能同時伏住不現起,但是一旦出觀,在生活上的複雜待人處事上,無始以來的潛藏著俱生我執、法執習氣還會不時的起現行,所以稱此現象為俱生猶自現纏眠。

所謂俱生是指無始以來即有的習氣。即是第七識無始以來,不必依外來的資訊分別即能法爾的自然任運,緊緊執著第八識的見分為我,是為俱生我執。由於第六意識以末那為依根,以致第六意識的攀緣習性也染上無始的俱生我執。

斷分別我法二執的下品妙觀察智,只是由名言、事相上窮觀到諸法緣起空寂性。但是我法二空的無漏觀察力還不夠深化,所以只能觸及知性上的空寂性,無法觸及思想上、觀念上無始即熏習來的微細習性。經中說,菩薩二地直至菩薩七地,斷一分無明,即証一分法身,所斷的無明即是俱生我執的無明習性。當菩薩七地圓滿進入菩薩第八地時,才能淨盡俱生我執,此時的第六意識才能由下品妙觀察智轉為中觀品妙觀察智。

由菩薩二地至七地過程中,一路不停止的深化我、法二空觀,故能逐漸分分斷了俱生我執。在空觀的過程中,其觀察力乃當在有功用行的過程中,尚不能達到無功用行心行,會留有微細的有相觀的心行。菩薩觀力要圓滿菩薩七地,登入第八地方能轉有功用行為無功用行,並澈底的瓦解俱生我執,証得念念任運無相、無住,而轉下品為中品妙觀察智。菩薩八地的中品妙觀察智,因為能無功用行,所以一切煩惱已不能動,是故八地菩薩又名不動地、不退轉地。

上品妙觀察智。中品妙觀察智已斷俱生我執,但猶存有俱生法執。俱生法執也是六七二識,從無始以來即恆為亙相熏習,不待他說分別即任運執為有法如是的法軌。俱生法執甚微細,經上說要經過八地、九地直至滿十地,如此的無功用行直至等持不二,方能淨盡俱生法執。此時方名為上品妙觀察智。此是唯有成佛剎那,才能証得上品妙觀察智。十方諸佛即是以此上品妙觀察智,現不思議的無礙辯才來覺悟一切有情

(四) 第七識與修証略記
身語意的發動由第六意識來主導,但是末那識是第六意識之依根,所以一切身語意所產的善惡造作,則決定於末那識的染淨。當末那識在染污位時,前六轉識依之亦成染污。末那在清淨位時,前六轉識依之亦成清淨識。以末那為我痴、我貪、我見、我慢四根本煩惱所覆蓋,所以只要末那尚未轉識為平等智之前,第六意識所發動的一切善行都是有漏,一切布施、持戒----都只是福德資糧,無法成就布施波羅密、持戒波羅密----。

第六意識我們容昜感受、覺察到它的運作,主要是第六識具有明顯的尋伺、分別作用,在五偏行的受蘊中,有著苦、樂、憂、喜----種種相應心所,可以分別感受出喜樂憂苦---。而七八識在諸受中,唯與捨受相應,只能覺察到少了攀緣力、少了分別心、逐漸不再迷戀------種種覺受,捨受在恆審的執我之下,沒有明顯的對比,所以七識末那與八識賴耶的行相,對行者而言,甚是幽微難明。

未那識是恆又審的思量,在時間上是無間的恆審。對自我執恆執不歇,末那識是不執於外在的,唯執於內我,也不緣外尋伺,因而無有擇法、思惟的功能。所以無法對法義生起聞思修的功用,所以一切的福德聚集與對法義的決擇、熏習、力行、驗証----,以及扭轉習性的邪見,都由強有力的第六意識來擔綱。

第六意識不斷的深入熏習我、法二空觀,並覺察到自己的分別我、法二執時,未那的恆審執識才會開始鬆動,不再一昧的堅執我不捨。當第六意識契証了我、法二空,斷了分別我、法二執,証得無漏無分別智後,未那識的執識才能初步伏斷,隨之轉為下品平等性智。所以第六意識的下品妙觀察智與與第七未那識的下品平等性智是同時成就的。

末那的下品平等性智要轉為中品平等性智後,依然由第六意識深入觀察微細的俱生我法二執,來進一步的認清所緣第八識的見分真相。以致同樣的,當第六意識轉下品為中品,以及由中品轉為上品妙觀察智時,第七末那識也才會同時由下品轉為中品,再由中品轉為上品平等性智。

未那的淨識所以稱為平等性智,是因末那在染污位時,無間的執八識見分為我,所以造成第六意識帶有人我的分別,一切以我為中心來看待他人。也帶著法我見,不但見法有高下、深淺,更有此是、餘非,究竟、不究竟,有漏與無漏------種種之分別。一旦瓦解我、法分別執而証入無我智時,一切人我、法我分別見即消失,而相應平等性智。

世間凡夫所以無有佛菩薩所具的無緣大慈、同体大悲之心,乃在於眾生的我、法二執所致,而有人我分別,以致無法証得平等觀。一旦淨化了人我分別與俱生人我之執,即會生起觀一切有情自他平等不二與悲心恆相共。菩薩的無我大悲就在人我平等性智上展開來。

一旦淨化分別法執與俱生法執,菩薩即澈觀一切諸法平等。聖者的諸法平等性,不但觀非法如幻,觀一切淨法亦如幻不執,不會執著此法門為勝,他法門為劣。也沒有此法門是究竟或不究竟之差別,也沒有我欲法如是,我不欲法如是的執見,以一切法之高下見皆出自於分別我、法二執與俱生我、法二執。

佛菩薩因為淨化了俱生我、法二執,現証了人我自他不二與諸法究竟平等性,所以當窮觀十方法界眾生心時,即法爾湧出滂沱悲心。唯是但願眾生得離苦下,現起法、報、化三身,不住於涅槃而度生於十方法界。


第五八識與修証略記
第八識除了所知的阿賴耶識外,尚有許多異名。今舉六種。
一.所知依。阿賴耶識是在三性中是無覆無記,也是受熏体,當熏善法即成善種子,熏惡法即成惡種子,亦即是一切染法、淨法之所依。

二.阿陀那識。解深密經所說的阿陀那識即是阿賴耶識的異名。但是早期的佛性論在唯識上把阿陀那識定為第七識。真諦三藏也把阿陀那識定為末那識。這與後來的唯識有著不同的名相。

三.種子識。能持一切有漏、無漏之種子不失不散。

四.異熟識。能持善惡種子成熟,而引生業力的果報。

五.無垢識。是佛的清淨識体之稱謂,也名為庵摩羅識。

六.藏識。第八識具有能藏、所藏與執藏的功能。

從凡夫到佛果的第八識有三個異名,即是阿賴耶、異熟識、阿陀那(無垢識)。

由凡夫到菩薩第七遠行地,第八識都以阿賴耶來稱謂。這個過程,第八識也叫我愛執藏,因為行者第七末那執著第八識見分為我,並深深愛執著不放,故稱它為我愛執藏。菩薩破分別我執,登入初地,但俱生我執尚未淨盡,微細我執依然深藏於我愛的藏位中,要直到妙觀察智証入中品,末那識也隨之証入於中品平等性智時,俱生我執方能淨盡,不再錯覺第八識的見分為我,才捨去我愛執藏之名,此時第八識才更名為異熟識。

八地以上大菩薩,要直至滿十地登入究竟佛果,才能淨盡微細的俱生法執,此時異熟識才能捨去,成為清淨的無垢識。也是說,大乘菩薩七地,在第六識中都存有阿賴耶、異熟識、無垢識三個異名。而菩薩八地以上,則已捨去阿賴耶,唯剩下異熟識與無垢識。當第七末那轉為上品平等性智時,第八識即圓滿大圓鏡智,此時捨去異熟識,獨留無垢識,無垢識乃是佛果的圓滿淨識,是純淨無漏,不但無雜染不善性,也淨盡無記性,唯獨留無漏善性。

無垢識是佛的淨識,其同時發起的大圓鏡智之功德殊勝,實非我等凡夫所能推測。佛的一切自受用身、自受用的常寂光淨土、無邊莊嚴妙色,以及化、報身-----皆由大圓鏡智而顯。

前五識無法單獨轉識成智,因為五根乃是阿賴耶的種子所變現的相分,所以第八識尚未轉為大圓鏡智前,前五識就無法轉成無漏的所作智。因此,即使是登地大菩薩,在未証金剛道之前,前五識也無法証得成所作智,這也是所謂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即是菩薩前五識要轉為成所作智與第八識要轉為大圓鏡智,要直到証得金剛道異熟空方能圓滿。

無垢識所顯的四智圓滿妙用,能現法、報、化三身,廣度眾生於無量無邊功德。以四智智殊勝功德非無、非假。加上無垢識行相深廣,非眾生所能推度。以致在我法二空智未相應前,眾生在無始以來的我執習性下,總是見空執空,見有執有,所以解深密經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