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法句經故事集-第十一品 老品

法句經故事集-第十一品 老品

毘舍佉和喝醉酒的同伴
貪愛與無明充塞世間,如同陷入火燄燃燒之中,
有什麼值得歡笑,值得高興呢?
世間為黑暗所遮蔽,人為什麼不追求光明呢? (偈 146)


  從前,一群舍衛城的男子請毘舍佉照顧他們任性的妻子們,希望在她的指導之下,她們能有宗教信仰和德行。

  有一次,毘舍佉在她們的請求之下,帶她們到一處花園去,但他們卻瞞著毘舍佉,帶酒去,更喝醉了,毘舍佉就譴責她們,說她們的先生會很生氣。

  後來,她們要求再去花園,但毘舍佉鑑於上一次的經驗,加以拒絕,她們轉而要求到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毘舍佉也就答應了。到達給孤獨園時,她們再次啜飲私自帶來的酒。毘舍佉就請佛陀向她們說法,但這時候她們都醉了,魔波旬也趁機慫恿她們縱情一番,她們果真就在園中大聲喧鬧,唱歌、跳舞、鼓掌雀躍不已,佛陀明白她們受到魔波旬的影響才會如此放肆,便在心裏想著:「絕不能讓魔波旬有機可乘。」

  佛陀於是從眉間放出暗藍色的光,使整個屋子暗下來,他們因此受到驚嚇,慢慢安靜下來,佛陀接著從位子上消失,然後化身在須彌山上,放出千個月亮般的白光。

  佛陀告誡她們:「妳們不該在園裏如此不恭敬。由於妳們的疏忽,魔波旬才有機會使妳們不知羞恥地放浪形駭,現在開始撲滅心中的欲望和其它邪惡的激情吧!」

  佛陀確定她們都對佛法建立起無可動搖的信心後,才返回祇樹給孤獨園。毘舍佉也趁機請教佛陀有關飲酒的問題,佛陀就向她們解釋飲酒的害處,並且說明無數眾生因為飲酒而受到痛苦的折磨,甚至失去幸福。

  佛陀說法後,她們終於明白佛法,從此走向戒律和正念的修行大道上。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OP

佛陀拍賣絲蕊瑪的屍首

請好好觀察這外表美麗的色身,
實際上是一身的傷痛,一堆的骨頭,
疾病、貪念不斷,一切皆無常。(偈 147)


  王舍城中有一位非常漂亮的妓女,名字叫做絲蕊瑪。她每天都供養食物給比丘們。有一天,一位比丘向其他比丘提及她的美貌和供養的美味食物。一位年輕比丘聽說有這麼一位美麗的女子後,雖然從來也沒見過她,卻暗戀上她。第二天,這年輕比丘和其他比丘一齊到絲蕊瑪家去。這一天,她身體不適,但仍然想要親自向比丘們致敬,就要求把她抬到比丘們面前。這年輕的比丘終於看到她了,這時候他內心想著:「儘管生病,她仍然那麼美麗。」因此更加迷戀她。

  當天晚上絲蕊瑪就去世了。國王頻婆裟羅王拜訪佛陀時,向佛陀提及絲蕊瑪去世一事。佛陀建議國王先不要埋葬她,相反地保留三天。第四天,絲蕊瑪的身子不復美豔、討人喜愛了,反而膨脹,蛆蟲也從身上跑出來。這一天,佛陀就帶領著眾多弟子到墓園去觀看她的身子。那位深深迷戀絲蕊瑪的年輕比丘一直不知道絲蕊瑪已經去世的消息,所以當他聽說佛陀要帶領其他比丘去見絲蕊瑪時,也滿心歡喜地一齊前去。

  佛陀也請國王宣告,只要付一千銖,絲蕊瑪就可以陪出資的人一夜,但儘管一再調降金額,最後甚至免費,也沒人有意願。佛陀就告訴比丘們說:「比丘們!當絲蕊瑪還活著的時候,多少人願意花千銖的錢,只希望與她共渡一晚,但現在即使完全免費,也沒人有興趣,人身無法倖免於生老病死啊!」

  聽完佛陀的說法後,這年輕的比丘終於領悟了生命的實相。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OP

佛陀安慰年老的比丘尼

色身實在是疾病的淵藪,容易損壞,終究會衰老不堪,
這腐朽的色身終必毀滅,有生就有死。 (偈 148)


  優塔蘿比丘尼高齡一百二十歲。有一天,在化緣回來的路上遇見一位比丘,她就請該比丘接受她的供養。比丘同意後,她於是把化緣得來的所有時候都給他,一點也沒留給自己。接連三天,她都如此做。

  第四天,她正在化緣時,在狹窄的路上遇見佛陀,她恭謹的向佛陀問訊,然後退後,卻不小心踩到袈裟而跌倒了。

  佛陀趕緊上前去安慰她:「妳一定要了解,妳的身子日漸衰老孱弱,隨時都可能碎散掉。」

  優塔蘿比丘尼專心思考佛陀的教誨,終於證得初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OP

過度自信的比丘

鴿色的人身骸骨就像秋天散棄在地的葫蘆瓜,
所以,何必貪戀色身呢? (偈 149)


  一群比丘到林子裡去禪修,不久之後就進入禪定。這時候,他們認為已經脫離一切感官欲望,而證得阿羅漢果了,就想回去向佛陀報告。但事實上,他們高估自己了。

  當他們抵達精舍的外門時,佛陀告訴阿難:「這些比丘這時候來看我,得不到多大的法益,叫他們先去墓園,再回來吧。」阿難向他們轉告佛陀的話,他們認為佛陀一切智具足,一定有充分的理由要他們如此做,就出發去墓園。

  在墓園裡,他們看見腐爛的屍首(註)時,還能心平氣和地看待這些屍首,但當他們看見剛死的屍首時,他們恐怖的發現,心中仍然有蠢蠢欲動的欲念。這時候,佛陀從精舍看見他們的舉動,就放光,告誡他們:「比丘們!觀看屍首時,內心卻昇起欲望對嗎?」

  這些比丘察覺到一切感官欲望變化多端,難於調伏的性質後,徹底明白佛法。


註:屍首有十種相:
  1.膨脹相 2.青瘀相 3.膿爛相 4.斷壞相 5.食殘相
  6.散亂相 7.斬斫離散相 8.血塗相 9.蟲聚相 10.骸骨相
  佛世時,以上十種相的屍首可以在墓地和停屍間找到,在這些地方的屍首都尚未掩埋或火化,所以野獸和鳥類經常來噉食。現在當然無法找到這些屍首,做為觀想的對象。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OP

觀美色無常而證阿羅漢果

此城(色身) 為骨頭搭建而成,而塗上血與肉,
其中充滿老死,驕慢與虛偽 (註)。 (偈 150)


  嘉娜帕達卡婭妮公主是佛陀姨母的女兒。她長得很美麗,別人都稱呼她美人兒。她與佛陀的堂弟難陀訂有婚約。有一天,她內心如此想著:「我的兄長,雖然可以成為聖王,卻放棄世間而出家,成為聖者,他就是佛陀。他的兒子羅侯羅和我的未婚夫難陀都出家為比丘。我母親是比丘尼。現在只剩我孤單一個人!」這番思量之後,她就自行出家為比丘尼。但她是因為執著於家庭而出家,而不是出於對佛法的信仰而出家。

  她聽說,佛陀經常說色身無常。她於是認為,佛陀如果看見她,一定會輕視她的美貌,所以,就不去見佛陀。但從精舍回來的其他比丘尼不停地讚譽佛陀,有一天她終於決定與他們一齊去佛陀的精舍。

  佛陀看見她來時,心中如此想著:「刺可以用刺加以拔掉,嘉娜帕達卡婭妮非常執著於她的色身,對她的美貌非常驕傲。我必須經由美貌這件事去破除她的驕傲和執著。」

  佛陀於是運用神通,示現一位年僅十六歲,卻極美麗的女人坐在他身旁。只有嘉娜帕達卡婭妮才看得見這女子。當她看見這女子時,發現若與之相比,自己就像隻又老又醜的烏鴉坐在美麗的白天鵝旁邊。她非常喜歡這女子,但再次注視時,卻訝異地發現該女子變成二十歲的女子。然後,每當她注視時,該女子一次又一次的變老,先變為成熟的女子,再是中年婦女,高齡女性,然後是老邁不堪的老太婆。而且,新的形象產生後,舊的形象就消失了。這時候她才認清人身不停地變化和衰老。有了這一層的領悟之後,她對自身的執著也雲消霧散了。這時候,該女子進一步的老化,已經無法支撐身體,整個人癱瘓在地上了。最後死掉,全身浮腫,流膿,蛆蟲更從身子跑出來。

  看完整個過程後,嘉娜帕達卡婭妮心中想著:「這女子就在我眼前衰老、死亡,同理,我的肉身也會衰老變化、生病而後死亡。」經過這番省思之後,她深刻了解人身的真相。後來,她更一步信受奉行佛陀的教誨,而證得阿羅漢果。


註:「虛偽」古譯為覆。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OP

總是說錯話的比丘

寡聞的人如同牡牛,
只有筋肉滋生,智慧卻不增長。 (偈 152)


  拉魯達伊比丘才智不高,並且不夠圓融,所以雖然非常用心,但話總是說的不得體。歡樂吉祥的場合時,他說哀愁的話,悲傷的時候,他卻反而儘說些快樂幸福的話。更糟糕的是,他永遠不知道自己說錯話了。有人告訴佛陀有關拉魯達伊比丘這種表現時,佛陀說:
「像拉魯達伊這種智慧淺短的人,就像公牛只是肌肉滋生,智慧卻不增長。」

  佛陀接著說,拉魯達伊比丘過去的某一世時是農夫,他有二隻公牛幫著耕田。當其中一隻公牛逝世時,他非常傷心,十分沮喪,就要他的兒子去請求國王恩賜他一隻公牛,但他的兒子不肯,反而要他自己去。

  拉魯達伊的兒子知道父親才智不高,就事先告訴父親與國王的應答辭:
「國王啊!我有兩隻公牛幫助耕田,但其中一隻死了,請國王賜我另一隻!」

  但當被引領去見國王時,他卻說:
 「國王啊!我有二隻公牛幫助耕田,但其中一隻死了,請國王也殺死另一隻吧!」

  還好國王是聰明人,知道拉魯達伊說錯話了,其實是希望賜給他一隻牛,國王便賞賜他十六隻公牛,不只是一隻而已。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OP

佛陀的讚美詞

多生以來,我(佛陀本人)在輪迴中尋找,但找不到建造此屋舍的人(註),不斷的輪迴實在苦啊!(偈 153)

造作屋舍的人啊!我已經找到你了!不要再造作屋舍了(不要再輪迴了)!我(佛陀)所有的椽(一切煩惱欲望)都已經毀壞,所有的棟樑(無明)都已經被摧毀了,我已經證得非緣起法的涅槃了,一切貪愛都已經滅除了。(偈 154)

  瞿曇家的悉達多太子是淨飯王和摩耶夫人的兒子。二十九歲時出家修行,追求究竟的正法。出家後的前六年,他在恆河附近遊行,親近著名的宗教師,學習他們的理論和修行方法,他也修習嚴厲的苦行,但發現這些方法都不是究竟法,於是決心尋找自己的理論和修行方法。從此以後,他放棄苦樂兩種極端的修行,發現中道,而證得究竟涅槃。中道就是八正道。

  一天夜晚,悉達多王子在尼連禪河邊的菩提樹下開悟了,那一年他三十五歲。當天初夜,他明白自己的過去世,中夜時,他證得天眼,後夜時,他證悟緣起法。所以第二天,天剛亮的時候,他已經由於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究竟明白四聖諦:苦、集、滅、道。從此人們稱呼他瞿曇佛。


註:指生死輪迴的原因。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OP

摩訶達拿散盡家財

年輕的時候不修梵行,不存生活資糧的人,
像池塘邊捕不到魚的老鷺,憔悴終老。 (偈155)


年輕的時候既不修梵行,又不為生活預存資糧的人,
就像破損的弓,徒然悲歎過去。 (偈156)

  摩訶達拿是有錢人家的孩子,年輕時,不知長進,成年後,與另一位有錢人的女兒結婚,老婆也和他一樣,沒受過教育。兩人的父母都過世後,他們變得非常有錢。但他們都很無明,不知妥善理財,只知花錢,所以漸漸地散盡家財,最後,一貧如洗,又不知道如何營生,只好乞討為生。

  一天,佛陀看見摩訶達拿時,告訴阿難:「看那有錢人的兒子!毫無人生目標,只會花錢。如果會管理財富,他會是非常有錢的人。如果他能放棄世間生活,夫妻兩人都會證得聖果。但他一無是處,所以散盡世間財富,更糟蹋證果的機會。」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