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三十七道品講義 -- 前言[緣起] 證嚴上人 講

三十七道品講義 -- 前言[緣起] 證嚴上人 講

□□□□□□□□□□□□□□□□□□□□□□□□□□□□□□□□□
□                                                              □
□  三十七道品講義 -- 前言[緣起]                 □
□                                                              □
□                                          證嚴上人  講   □
□                                                              □
□□□□□□□□□□□□□□□□□□□□□□□□□□□□□□□□□

前言

   釋迦牟尼佛為了救濟眾生而示現人間。

   世間的宗教有些是有組織性、有教育性的,例如天主教、基督教、佛教
……等,然而,在這些有組織的宗教中,教育內涵最豐富的,莫過於佛教。
佛教的團體與組織非常殊勝,其教團最顯著的特色是--僧團龐大,弟子傑
出。如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等,都是當時印度社會代表
性的人物。大約有千餘人常隨佛陀到處說法、弘揚教義,而且每位弟子都依
自己的本性特質,接受佛陀應機普被的教育。

   佛陀是一位大覺者,成佛之後,應機應緣--也就是應機施教、應緣施
法,因應每個人的根機而施予教育;所以每一位佛弟子,都能領受並且身體
力行,從而再教化他人。因此,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可以說是教團組織
最龐大,且人才濟濟的宗教。

   佛陀教團最初成立之地是鹿野苑,鹿野苑是佛陀第一次說法度眾的地
方,所以此地是三寶具足的發祥地。慈濟功德會會歌開頭第一句:『慈濟發
祥地,禮拜靜思堂』,所以慈濟功德會的發祥地就是在台灣省花蓮縣的靜思
精舍。

   『三寶』即佛寶、法寶、僧寶。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佛教徒,佛教徒又可稱為『三寶弟子』,因為我們所
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寶。何謂『寶』?凡是稀奇珍貴者皆稱為寶。釋迦牟
尼自成佛至今,已將近二千六百年,在此漫長的時間裡,人間沒有再出現第
二尊佛,因此,『佛』即是寶。佛陀是一位大覺者,除了能『自覺』之外,
更能『覺他』;世尊不只是自己透徹瞭解宇宙的其理、物理與眾生的心理、
生理,更以這些其理教育他人,使後世的弟子能源源不斷地接受佛陀的教
育,一直到今日仍然綿延不絕。所以,佛陀是一位曠世的大聖者,是超越世
間凡夫智慧的大聖者。

   我們信仰佛法、身為佛的弟子,應該將佛陀聖化,切莫將佛陀神化;因
為佛陀是一位聖人,並不是神。佛陀--是人,只是他的智慧超越一般人,
他的毅力與勇氣更是超越常人;我們學佛也一樣可以成佛,只是我們的意志
不堅強,毅力與自信心也比較差,如果我們能與佛一樣有信心、有毅力、有
堅強的勇氣,也可以成聖成佛。

   我們既然身為佛弟子,就不能迷信,要有智慧的信仰。所謂『信』,就
是以佛陀的其理來抉擇自己的心理觀念,對外無所求,而自身有所付出。每
一個人都有佛性,都有非常豐富的潛能,所以要不斷地發揮自我的功能、付
出自己的力量,此即是佛陀的教育。我們不應該祈求佛陀給予我們什麼,也
不應該向眾生求取什麼,因為『求』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只有付出才是其正
快樂之源!

   這些都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唯有在佛教的教育中開啟智慧,才能夠解
除困惑,且因為不斷地付出而得到無限的快樂。

   總之,我們佛弟子不可將佛神化,將佛當作神來祈求;我們要將佛當作
聖人--一位超越人間,透徹其實智慧的大教育者,以做為我們學習的對象
與榜樣,這才是其正踏實的人生,也是佛法內涵的豐富教育。

   人應該追求的是確實存在的事物,兩不是虛幻縹緲的假相;佛教的意義
在於求真求實,此即是佛教的價值觀。

   佛弟子,要學佛的大慈悲心,深入佛法具足智慧;學僧人的清淨懿行,
早晨做早課,下午做晚課。課誦時皆要『三皈依』--皈依佛法僧三寶: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皈依後,要體解
大道,與佛一樣拓展智慧、啟開心性,追求宇宙的真理,接受佛陀的教育,
瞭解三理四相:

   宇宙有成、住、壞、空四相
   心理有生、住、異、滅四相
   人身有生、老、病、死四相

   大地萬物、宇宙物質,都在演說『成、住、壞、空』四種道理。花蓮的
太魯閣、長春祠,天然峽谷景色壯觀,山崖峭壁奇絕美麗,不僅是台灣的風
景名勝,更是世界聞名的觀光勝地。然而昨天發生山崩(民國七十六年七月
六日),長春祠的廟宇全被山上落石擊毀掩埋,有三名遊客不幸被壓死,受
傷的人亦不少。像這種突發的災變,就稱為世間無常,也就是『成、住、
壞、空』的道理。

   宇宙有物理四相,兩人的生理則有『生、老、病、死』四相。有誰來引
人間能夠常住不滅呢?人生壽命長短不一,若能夠透徹四相之理,對於生、
死就不會感到惶恐不安,也不會覺得煩惱憂慮。

   每一個人都會生病,即使是醫生也會生病,而且病一來連自己都無可奈
何。例如,一位外科權威、教授級的醫生,在手術台邊為病患進行手術時,
突然腦溢血,至今尚未康復;他雖然專門研究有關腦神經方面的病症,但是
自己一旦病發也無可奈何。也有耳鼻喉科的權威,自己卻罹患鼻咽癌,他平
時很能安慰病患,一旦自己真的罹患癌症,精神也變得萎靡不振,消極頹
喪。

   許多學者雖對病理有相當的研究與瞭解,但對自己的心理卻沒有任何准
備。而宗教家不但能瞭解病理,還能夠透徹自他的心理。人、我的心理也是
一樣有四相□□『生、住、異、滅』,世間所有的物質與生命,沒有常住不
滅的,若能夠有這種長期的心理準備,則無論發生任何事情,我們都會覺得
很平常,因而能淡然處之。我們應該提起勇氣,勇敢面對無常的生與死、順
與逆、樂與苦,因為這些事實隨時都會來臨,不管人願意或不願意、歡迎或
不歡迎。『煩惱』徒令人度日如年,日子過得更慢、更苦,若能歡喜接受就
會過得更坦然、更自在,我們何不好好來接受人間的事實呢?

   總之,佛教所要追求的就是宇宙間的大道真理,而『皈依佛』最主要的
是要體解大道。所謂體解大道,即是教我們要親身體會,深入教法去研究、
瞭解;若等到發生事故時才臨時抱佛腳,那是沒有用的。因此,皈依佛之後
就要下定決心體解大道。

   體解佛法,了悟大道後,必須發無上心--即是發大心。大心就是展開
心胸,容納一切眾生。佛教中有『「四弘誓願』,教我們發四種大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我們學佛就是希望學有所得時,回饋社會,度化一切眾土,這就是『眾
生無邊誓願度』--發願度化普天下無量無盡的眾生。例如學生在讀書求學
時,立下心願將來當老師,把自己所學都教給學生。一個人若能夠如此發大
心、立大志,則將來教導出來的學生必然無數無盡,『桃李滿天下』!

   學佛也是如此,只要我們用心追求佛法無上的真理,其正身體力行去體
會,不逃避人生的坎坷,面對現實的考驗,就能夠學以致用,教育眾生。

   我從來不祈求佛陀讓我事事如意,我只求增加我的勇氣、增加我的信心
與毅力。我認為,人生要經歷許多坎坷才能具足毅力;就好像一個已經失去
電力的電池,一定要再補充電力才能夠發揮功能一樣。

   想解開社會人間的『心結』,必須自己先經歷這些煩惱、憂慮,才能真
正體會到其中來龍去脈,而後再將親身體驗到的心得告訴大家。所以,學佛
一定要身體力行,體驗無量無數的煩惱。

   慈濟醫院的興建,就是因為我本身也多病,能夠體會病痛之苦,所以發
願建院,以解決眾生的病苦。我常常生病,病痛隨時隨地都會發作,在慈濟
醫院尚未落成時,每當我一生病,總有一種措手不及的感覺,即使是牙痛
時,醫生也不敢開止痛藥,怕我心臟承受不了。每次病情穩定下來,不再作
痛時,我總是認為沒事了,不必看醫生了。

   像我這樣心絞痛的毛病發作時,臨時找不到醫師,病痛過後就覺得沒什
麼大礙的人,可能不少,所以我想:『人的生命非常寶貴,我應該以一己的
生命換取一座醫療設備周全的醫院,使東部地區的民眾就近得到救治,即使
是掛急診的病危患者,無論日夜都可以馬上獲得醫治。』這就是因為我感受
到病苦,所以情願奉獻身命、盡形壽、付出時間來奔走,從事籌建醫院的工
作。

   我一向不求自己平安無病,只希望多受折磨,如此才能深刻體會到人生
的苦處是什麼?然後再將接受病痛折磨的心得告訴大家。我們的身體如有
病,就不要再在心理上加重心病,如果有心理與生理的雙重病症,那就是苦
上加苦,的確非常痛苦了!這是我過來人的體驗--要放開心胸,歡喜接受
現實的考驗。

   總之,我將所有的病苦、困難、煩惱,都當作是人生的『再充電』,是
一種最好的教育。我的一天即是日記簿上的一頁,每天所遇到人事或煩惱,
就是這頁紙上的文章;我每日在這些人事中學習,這段人生便這般熬了過
來。

   學佛就是這樣,分分秒秒,每一天、每一年面對人生,都要抱著一份
『我是在學習,我是在磨練』的心情;即使生病或煩惱,坎坷或阻礙,都是
對自己的磨練。假如能抱持這種心態面對人生,就可以快快樂樂地過日子。
這就是建立自己的信心、毅力、勇氣,向著佛陀聖者的境域,不斷地精進、
不斷地學習。

   佛教徒應該要多多體會佛法,體解人道。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人、
事、地、物,無一不是佛法,這些都是佛學,都是讓我們學習的。所以,我
們要『自皈依佛,當願眾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我們都是佛的弟子,也就是皈依三寶的弟子;既入佛門,就必須學佛
--學佛發人心,即發大菩提心。菩提即是『覺』,因為我們要覺悟,所以
要學佛。

   所謂學佛,並非學羅漢,也不是學聲聞,而是真正的學佛。什麼是羅漢
呢?只為求自我解脫而修行的,就稱為羅漢;我們要學佛救世,不是學羅漢
自了。

   什麼是聲聞呢?所謂聲聞,就是佛在世時,聽佛說法而悟道的人。現在
有很多人學佛只認為:『我要找時間多去聽經,多聞佛法。』那裡有法師講
經就到那裡去聽;聽了許多的經,究竟那位法師的話能深入其心、永遠留在
腦海呢?這些人只知道『聽經就是功德』而已,對於人生真理,則未必能真
正體會。

   你們去聽經助道場,不知是否有助於自己心中的道場?如果只是去跟人
家湊熱鬧,並沒有充實心田中的法味,這樣到底對自己有什麼益處呢?我們
是要學佛,不是要學聲聞。請諸位多多用心思量,希望大眾發無上心,真正
體會佛陀的本懷與佛教的真理,然後徹徹底底地發大心,如此才是其正學佛
的弟子。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每天課誦,除了皈依佛,『體解大道,發無上心』之外,還要皈依法,
『深入經藏』,使我們的『智慧增長』,如海一樣廣大遼闊、淵博精深。

   有人可能懷疑:『要深入經藏就是要多聽經,不聽經,如何能深入經
藏?』諸位!所謂深入經藏,就是多多體會佛陀的教法,若是能真正體會佛
陀的教法,則『一理通、萬理徹』;能探索到佛教的真理大綱,自然就可以
深入經藏了。佛陀的教法從印度傳到中國後,歷代累世不斷地將梵文翻譯成
中文佛典,至今流傳下來的有三藏十二部經,若只在文字上做研究,那就不
對了,應該從佛陀的本懷去深刻體會,以深廣心去瞭解、體悟佛法的大綱。

   佛陀說法的大綱不離『四諦六度』,四諦法的苦、集、滅、道,說盡了
世間的真相、哲理。對於小乘根機的人,佛以眾生多苦來分析,教導他們看
開人生,去除煩惱而得正道;對於中等根機的人,佛也是一樣以四諦法的道
理來引導他們;甚至對那些向大乘菩薩道業精進的人,佛也是教以四諦六度
行法,讓他們了徹人生的真理,堅定心中的正念,而能在菩薩道上不斷地精
進。所以四諦法對修學佛道者有三根普被的助益。

   『三十七道品』是佛法的最基本教材,證嚴在靜思精舍與弟子共修時,
曾以現實生活的事例,用最淺顯的口語字眼,為大家講說其精義。先是錄成
錄音帶流傳,嗣後慈濟功德會的委員與會員們,以說法淺顯易懂,藉小事例
說明大道理,親切易解,有助於初入佛道者,建議整理成文,出版問世。這
就是『三十七道品講義』印行的因緣,敬祈教內大德不吝指教。


   □□□□□□□□□□□□□□□□□□□□□□□□□□□□□□□□□
□                                                              □
□  三十七道品講義 -- 四念處(觀身不淨)       □
□                                                              □
□                                          證嚴上人  講   □
□                                                              □
   □□□□□□□□□□□□□□□□□□□□□□□□□□□□□□□□□


    學佛是有法門的,佛法並非多麼深奧艱澀,但需要我們身體力行,好好
地體會正法。佛陀的教法是以三十七助道品來做為我們修行的基礎,這三十
七種道法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經藏、體解大道。

    我們既然是三寶弟子,身心皈依,除了皈依佛,體解大道、發無上心之
外,還要進一步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我們若能體會到佛陀教法的綱領,就
可以深入經藏。

    我們既然要學佛,就要時時自我警惕,心存正念、行為端正,也就是
『顧念』自己身、心的行為與觀點,對自我有一份認識與瞭解,若不認識自
我,如何能認識身外萬物的道理呢?所以我們必須先認識自己的生理與心
理,而『四念處』的內容,就是生理與心理,諸位要好好地體會。所謂『認
識』即是『瞭解』,要如何瞭解呢?就是要集中精神,專一心思來『觀察』
□□分析自我及認識自我。以下將『四念處』臚列於後:

    □□□□□□□□□□□□□□□□□□□□□□□□□□□□□□□□□
□                         觀身不淨                             □
    □□□□□□□□□□□□□□□□□□□□□□□□□□□□□□□□□

    我們必須要有一份正確的觀念□□人的身軀實在沒有什麼值得跟人計較
的。世間大部分的人都是為了『我』而產生計較的心理。『我』是什麼呢?
有身軀才有我,若沒有這個身軀,就不必為了『我』而生煩惱。但人人都以
此身為中心、為出發點,處處都要與人計較。所以佛陀教我們看開一切,教
我們好好用心,專一精神去分析這個『身軀』。
    現代社會的垃圾問題非常嚴重,每一個家庭都有這個隱憂,因為目前的
家庭住宅大都在高樓大廈裡,有的甚至高達二、三十層樓,這些住戶的用水
都是從地下室抽水上去的;有時電力不足、水壓大低,就無法將水輸送上
樓,而造成缺水現象。我想,一個家庭若停水,不出一天的時間就會令人受
不了,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水可以沖洗啊!要沖洗什麼?相信大家都瞭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九孔常流不淨物                        □
~~~~~~~~~~~~~~~~~~~~~~~~~~~~~~~~~~~~~~~~~~~~~~~~~~~~~~~~~~~~~~~~~~

    水懺文中有一段話:『九孔常流不淨物』,除了五官七孔之外,還有便
溺糞屎等排泄物,有那一種東西是乾淨的呢?痰液從口中吐出;不如意時眼
淚、鼻涕俱下;耳內積有耳垢;鼻中常有鼻垢……;人身有那一種是乾淨的
東西呢?

    又如在醫院裡,有那一個房間是乾淨的?儘管大家都誇讚慈濟醫院非常
清潔,而且清潔人員也打掃得很勤快,但是病患還是會不斷地排泄體內的穢
物。有一次我在醫院看到一個年僅十一歲的孩子,他被一位委員自蘇澳送到
慈濟醫院來開刀。原來他自出生以來,雙腳的腳板畸型,正常人的腳底都可
以踩在地面上,但是這個孩子的腳板卻不能著地。他的父母都是小工人,育
有三、四個孩子,而他們仍然要將這個天生雙腳畸型的孩子醫治好。父母愛
子之心都是平等的,那一個父母會忽視他的任何一個子女呢?即使是家庭經
濟困難,他們還是想盡辦法送這小孩去開刀治療,希望醫院幫他整型後,能
和其他子女一樣正常行走。

    因此,他出生不久父母即送他去做整型手術。不幸的是,自從開刀之
後,孩子雙腳的傷口不曾復原,不斷地流膿、流血,至今已十一歲了。醫生
說,孩子的雙腳脹滿了膿與血,現在既然送來慈院,醫生們一定盡量想辨法
醫治好,使他能正常健康地站起來;但是不得已的話,很可能必須鋸掉雙
腳。當然我們不希望這小孩失去雙腳,儘管他的家庭經濟非常貧困,我們仍
將全心全力地救治,設法使他站起來,健康地走出去,將來靠自己的力量發
揮功能,為社會服務。

    人生就是如此,甚至有的大開刀之後,必須從腹內接引一條導管用以排
出穢物,所流出的東西,惡臭難聞;像這些不淨之物,都是自體內排出來
的。諸位皆是健康人,但是你們以為健康人的身軀就很乾淨嗎?其實不然。
例如大熱天,早上每涸人上殿拜佛早課,做完早課已經滿身是汗,等到工作
一整天後,晚上一定要洗浴以清潔污垢;所以健康人的身軀也是不淨的。

    再說,除了有病痛身不由己的人,因不能清潔身軀而骯髒污穢之外,人
到了一息不來時,塵歸塵、土歸土,身軀在幾個鐘頭之後就開始發出一股臭
味,尤其是在酷熱的天氣,很快就會浮腫、臭爛。所以我們究竟為了這個身
軀在計較什麼呢?人們為了身軀的愛與欲,不知造了多少業啊!

    因此,我們應該依照佛陀所指示的教法,時時刻刻觀身不淨□□世間一
切醜陋的東西,無不是由身軀造作出來的。世間上所有的爭鬥紛亂及種種的
人我是非,那一樣不是從『我』的身軀所發起的呢?『身』可以作十善業,
也可以修行證果;『身』也能造十惡業,也會墮落到三惡道中。這個『身
軀』,常會使我們上天堂、下地獄,總之,所有的事物都是以此『不淨身』
為中心。在這個人間社會,我們若能夠先看破自己的身軀,就會將此不淨物
善加利用;若不能看破這個身軀,而將它視為寶物藏在保險箱裡,那麼,無
論如何保護,它都不能發生作用。

    記得『慈院』尚未開幕之前,我為了籌建醫院,歷盡千辛萬苦,心懷無
限憂愁與萬分煩惱,因為醫院自動土、開工後,龐大的建院經費來源遙不可
期。幸好有許多愛心善士瞭解我建院的宗旨,鼎力護持。有的人從自己的保
險箱中拿出幾十年的金塊,有的人將祖傳的鎮家寶及紀念物奉獻出來,並親
手交給我;我雙手接過這些珍品後就對地說:『這些東西在你們家是如此寶
貴,怎麼會捨得捐出來呢?』

    他回答的是:『這些東西在我手上,只不過是讓保險箱增加累贅而已;
我聽了師父講法後,已經知道如何利用世間財物。這些稀奇珍品藏在我的身
上是一種累贅,如果放在師父的手中,卻可以將金塊換成磚塊,以及無數的
鋼筋水泥,用來從事救人的工作。』

    磚頭當然不如金塊,但是,金塊放在保險箱中一點都不能發揮作用,而
磚塊卻能建造出宏偉的醫院,成就有意義的事業。所以,我們若將自己的身
軀當作金塊,則永遠都封閉在保險箱中,少有作用;若將它換為金□子掛在
身上,日夜出門都會提心吊膽,沒有一點安全感,這豈不是因為將身軀或物
質當作寶物而生煩惱呢?同樣的道理,我們若太保護自己的身軀,則任何事
情都不敢去做。

    現在社會能夠如此繁榮,勞工界人士居功甚大。看看臺北市到處林立的
高樓大廈,那一棟不是憑靠那些苦力與建築工人,冒著生命危險,頂著大太
陽,或是冒著嚴風寒雨,不怕險又不畏苦所蓋起來的呢?因為,有了這些勞
工朋友,不怕生命危險、不惜身體受風吹日曬之苦,才能成就社會如此富裕
的環境。

    今天我們能夠吃得飽、穿得暖,若沒有那些在田中汗流浹背、付出勞力
播種及收割的農夫,即使有千金萬兩在身,也無法生存下去。修行必須有農
夫的精神;想利益眾生,就必須有苦力的精神,將自己的身體奉獻給世間、
社會,才能使生命得到有價值的利用。

    時間會耗損人的生命,人的身體有一口氣在時,只要地、水、火、風四
大調合,就稱為健康。有健康的身體,就會有新陳代謝,稍多運動便汗流浹
背,若用水沖洗乾淨,再吹吹冷氣或電扇,馬上又覺得無比清爽潔淨;但
是,乾淨的身軀又能夠保持多久呢?世間所有污穢的東西,都是從人的身體
排出來的,人的身軀『九孔常流不淨物』,健康的人都無法終日保持潔淨,
何況是生病的人,根本對自己的身體不得自主,如何能自己清理?
  
    尤其是醫院中的病人,儘管每一個人都誇讚慈濟醫院的衛生良好,而且
每天早晨都有清潔公司的人員來打掃,但是若進去病房裡看看,就會瞭解病
人的情況。我有時候進入病房,就感覺有一股很難聞、今人噁心的氣味,但
每當我一聞到這種氣味,就會馬上想到:要將心比心,假如我是這個患者的
眷屬、或是患者本人時,對這種惡臭難聞的氣味能起厭煩之心嗎?而且那些
醫生、護士及工作人員還得親手照料這些病患的身軀啊!

   我們若常常自認身軀非常乾淨,那就錯了!有朝一日,我們的身體也是
一樣會敗壞;那我們何不善加利用今日健康的身軀,能付出生命的功能時就
盡量多付出,使生命更有意義與價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色身猶為載道器                        □
~~~~~~~~~~~~~~~~~~~~~~~~~~~~~~~~~~~~~~~~~~~~~~~~~~~~~~~~~~~~~~~~~~

    『身』,雖然污穢不淨,但是身體也是載道器。上天堂或下地獄的業
因,都是由身體所造,有此身體才能行十善,能行十善則能上天堂;有此身
體,才能修四諦法,修了四諦法之後,才能了斷『分段生死』;有此身體,
才能行六度波羅蜜、修菩薩道,發大菩提心而斷『變異生死』。以上這些都
是道,也是由於找們有此身體,才能夠修行解脫啊!所以,我們要善加利用
身體,會利用的人就可得救,不會利用的人就會墮落。
千匹了,可能還可以換得二千匹、三千匹錦緞,甚至是無價之寶!如此,我
就可以成為大富翁了。我是因為這樣而哭的,哭我無知不識寶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轉污染為清淨                          □
~~~~~~~~~~~~~~~~~~~~~~~~~~~~~~~~~~~~~~~~~~~~~~~~~~~~~~~~~~~~~~~~~~

    佛陀講完這段故事,就跟弟子說:『你們知道嗎?我舉此譬喻就是要告
訴大家,每一個人都和這位老者一樣,有一份豐富的智慧寶藏,但是我們卻
將這寶貴的智慧用在無所事事上,只為了貪求五欲而不斷地空過時光。人生
在世僅有短短的幾十年,大家卻這樣消磨時間、浪費生命,豈非可惜?』佛
又說:『那位識寶的商人,一眼就識出這件物品的價值,反而是擁有這件東
西的人,不知道自己手中寶物的價值,而不知加以珍惜。』

    與此同理,佛陀透徹宇宙的其理,並用佛法開示人們;佛陀開始講經
時,以華嚴經來教導大眾,但由於眾人的愚癡與無知,所以佛陀必須再設二
乘、三乘、四乘、五乘這些教法來觀機逗教。佛陀開示教法,就好像一位大
善知識一樣,從一、二……至五,慢慢地引導我們,而我們卻不能體悟,還
在那兒猶豫不決,消磨時光。我們的人生就這樣,無所事事地浪費掉了。而
我們此時尚不知善用手中這個寶,換取更貴重的資生物品。

    眾生就是如此,所以,我們必須好好地觀照自身--人的身體雖然是不
淨之物,但是我們有一份非常清淨的寶物,那就是隱藏在你我內心中的明睿
智慧。不要為了不淨之身,執著於『我』而浪費時間,我們應該將此身做為
載道之器,因為修行也是要利用這個身軀啊!設若能好好利用色身、把握時
間,就可以修得明睿的智慧。

    所以,『觀身不淨』意謂身是不淨之物,不可因為身軀而妨礙了我們的
道業。而雖然身軀是如此骯髒污穢,但我們應該轉污染為清淨,好好把握時
間,善加利用以完成道業。


□□□□□□□□□□□□□□□□□□□□□□□□□□□□□□□□□
□                                                              □
□           三十七道品講義 -- 四念處(觀受是苦)               □
□                                                              □
□                                               證嚴上人  講   □
□                                                              □
□□□□□□□□□□□□□□□□□□□□□□□□□□□□□□□□□


□□□□□□□□□□□□□□□□□□□□□□□□□□□□□□□□□
□                         觀受是苦                             □
□□□□□□□□□□□□□□□□□□□□□□□□□□□□□□□□□

    人生在世,處處可以聽到人們喊苦;若世間沒有苦,則永遠也不會有佛
存在人間。佛陀就是因為世間有苦,所以才出現人間;他為了解救世間疾
苦,才出家修行,而後成正覺,度化眾生。

    過去的人雖然知道人生是苦的,但是不知苦源何在?也說不出苦的各種
名稱,更無法分析苦因。等到釋迦牟尼佛找到苦的源頭,並解開苦因後,他
才以這份超越凡夫的智慧來向人間說法。

    受,有幾種呢?大約有三種,即苦、樂、中等三受;若細分則有五種,
另加憂、喜二受。苦是一種感受,我們唯有親身處於苦的環境士感受,才能
夠瞭解何謂苦?凡夫將如意之事稱為樂,不如意事稱為苦,究竟世間有多少
樂事呢?俗云:『世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們要求達成十件事,但是其
正能圓滿如意的只有一、兩件而已;而這一、兩件事完成後,是否能滿足人
的慾望呢?仍然無法滿足啊!

    人的慾望就像一個破桶一樣,將它注滿水放置一旁,仍然會流失掉,而
且無論添多少水,過一段時間後,還是一樣會漏掉,永遠無法填滿;人的欲
望也永遠有不得滿足的痛苦。雖然我們現在生活在物質豐裕的社會裡,但是
一日之中至少有三次的苦□□那就是三餐之前的飢餓苦。例如早上吃飽飯
後,到了中午將近十二點,即使你忙得忘了時間,不知不覺中仍會由於食物
消化掉而感到飢餓,因為你的肚子已經空了;中午再填刨鈑,到傍晚時肚子
又開始唱空城計,仍需再補充食物。你們看看,一天之中,至少有三次令你
覺得不足而有所求,有的人甚至不只三餐,還有五餐、六餐、點心,外加睡
前的消夜。

   人的一生單為了填飽肚子就無法滿足,所以有一句話說:『世間的大海
有漲滿之日,而人的鼻下橫卻無填滿之時。』『鼻下橫』就是這張嘴巴啊!
無論你填多少東西,也無法將其填滿。人再怎麼吃,仍然只有這樣的身高體
重,再吃多少東西,也是如此而已,但是這張嘴巴卻永遠都填不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浮生如夢可成真                         □
~~~~~~~~~~~~~~~~~~~~~~~~~~~~~~~~~~~~~~~~~~~~~~~~~~~~~~~~~~~~~~~~~~

    有形的物質從口進入肚中都永遠不能填滿了,何況是無形的欲心呢?
『欲』即希望,世人的希望無窮無盡,永遠無法到達滿足的程度。如一個女
孩自呱呱墜地,到了讀書求學的階段,心中就開始描畫未來的藍圖,她心裡
可能會想:『我現在讀高中,將來要念大學,那時候,我就要開始找朋友
……』不斷地編織著少女的美夢。

    如果其如她所願,找到了一位理想的對象,他們就會開始共同計畫--
『既然我遇到了白馬王子,而你也找到心目中的白雪公主,將來就可以建立
一個非常美好的家庭……。』當然,此時她又希望自己的先生從事什麼行
業、擁有什麼地位,家庭住屋裝潢得美輪美奐、富麗堂皇。結婚之後,她便
希望自己有幾個子女:『假如是女孩子,我要將她妝扮得像一位美麗的小公
主;如果是男孩,我期待他能成為一個傑出的小王子。當他們到了入學年
齡,我要為他們找間貴族學校,並且安排在智優班級裡,讓他們能接受最好
的教師指導。』如此,朋友或鄰人問起他們子女就讀的學校時,做父母的就
會因這所『貴族學校』而覺得很有面子,無比榮耀。

  念完小學後,他們也是一樣費盡心思地要將子女送進『明星學校』,由
於現在的學生是分區入學,所以他們不擇手段,以夫婦分居為理由,將戶籍
分隔兩地。只為了使子女就讀『明星學校』,不惜一切地辦理夫婦分居手
續。等到國中三年級,他們又為子女緊張,擔心他是否能考上高中,因為要
讓子女上大學,不得不找一所好的高中。父母為了子女的高中聯考,受慮到
席不暇暖、食不知味,雖然參加考試的是子女,其實考得最苦的卻是父母,
被『烤』得心焦如焚,其是所謂的『考』者『烤』也。

  等到子女高中畢業,父母又擔心他們的大學聯考。幾天前,電視新聞報
導考場情形,在螢光幕上可以看到,考生在試場內考試,父母親一個拿扇
子、一個拿水壺,站在烈日下,等待為子女『服務』,甚至連祖父祖母都到
場助陣、加油,一個考生就有三、四個陪考者。休息時間一到,母親就拿著
扇子拚命扇風,手酸了就換祖母;父親提水壺提久了,就換祖父。你們想一
想,這都是心存『希望』啊!希望自己的子女、子孫能夠金榜題名。而十幾
萬的考生只錄取二、三萬人,那些考不上的人怎麼辦呢?這是不是『不如意
事十有八九』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苦樂憂欣總是幻                        □
~~~~~~~~~~~~~~~~~~~~~~~~~~~~~~~~~~~~~~~~~~~~~~~~~~~~~~~~~~~~~~~~~~

    人多數都有這份苦受,所謂『苦』就是求之不得而產生煩惱、憂怖。佛
陀說:『眾生之苦就是從欲所生;因欲生憂,因憂生怖。』由於有慾望所以
會生憂愁,有憂愁就會起恐怖驚惶之心,怕『求不能得』。有錢時煩惱,深
怕投資生意大大,遇到經濟不景氣而損失錢財;沒錢時怕生活物資無著落,
由於受愁煩惱就產生惶恐不自在的心態,這種感『受』確實是苦啊!

  樂也是苦。你們是否曾經聽說『樂極生悲』這句話呢?有一則新聞,報
導新竹游泳地因毒氣外□導致幾十人中毒的不幸。這種因娛樂而招致的苦果
,就是『樂極生悲』。

  有的人是苦受,有的人是樂受、喜受、或受受,還有一種是不苦不樂的
『中受』。因為心中本來就沒有很大的慾望,別人的煩惱看起來很可憐,但
是那是他的事,與我無關;有人中『大家樂』的獎金而興高□烈,那也是他
的事,與我無關;反正都是別人的事情,所以我的感受是不苦也不樂,這就
是『中受』。『受』的類別一共有五種:苦受、樂受、喜受、憂受及中受
(不苦不樂受)。若大致分類則有苦受、樂受、中受,謂之『三受』。

  只要好好用心觀察,此身軀就是不淨之物,世間的人我是非,無不在於
個人的感受之中,若能夠看得開,則不會有太痛苦的感受;若看不透,就會
常常覺得痛苦難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王老師的眼鏡                         □
~~~~~~~~~~~~~~~~~~~~~~~~~~~~~~~~~~~~~~~~~~~~~~~~~~~~~~~~~~~~~~~~~~

    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是我們心態的感受,而每一個人的感受並不一致,必
須視個人的觀念而定。有的人常常有快樂的心情,雖然缺乏物質生活,而且
環境惡劣,卻能時時守志奉道,心胸平靜寬廣,對自己的人生常常感到心滿
意足。像這種人即使欠缺物質生活的享受,精神上仍能知足常樂。

    有一天晚上,我去看王老師和吳教授教導大家拉坯、製作陶瓷藝品,王
老師將一團土拉坯製成花瓶,那塊土看起來非常不起眼,只是一團橢圓形的
土而已,當他抱起這團土時,旁觀的人若是用心看,就會體會到這塊土有多
麼重,若是心不在焉的人,就覺得這只是一團不起眼的土而已,這也是種
『感受』,個人的感受不同。

    王老師將這團土放置在轉盤上,開始進行拉坯,他渾身使勁,用力地
拉、捏、壓,做得汗流浹背,滿頭大汁。當時你若在旁用心觀看,雖然使勁
出力的人是王老師,但是那份感受是與工作的人付出同樣的力氣,說不定還
出力的人是王老師,但是那份感受是與工作的人付出同樣的力氣,說不定還
比他費更大的勁呢!這也是旁觀者的一種感受。若是不認其用心看的人,不
會感覺到他是用了多少力氣,消耗多少體力與精神。

    繼續看他努力地工作著,今身汗涔涔,鼻樑上的眼鏡不斷滑下來,他就
拜託旁人拿條橡皮筋幫他把眼鏡綁緊,固定起來。我見了此景,實在是十分
感動。一個年輕人,戴這麼一副普通的眼鏡,而且還用克難式的方法防止它
鬆脫。若是平常的人,大多要求美觀、方便,一定要配戴最合適、舒服、美
觀、大力的眼鏡。而他這一副眼鏡的兩邊架上,另外裝置了鉤環,看起來似
乎是長期為了準備眼鏡滑落時掛上橡皮筋的裝備、

    我於是問他:『王老師,你為什麼不再配一副新的眼鏡呢?』他回答的
話今我非常感動,他說:『可以用就好了啦!』這就是他有一份滿足的心
態,儘管他分分秒秒都必須戴著眼鏡,但是他卻不求舒適,認為可以用就好
了,那種愛物惜物的心理,實在是非常難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情與無情同有受                         □
~~~~~~~~~~~~~~~~~~~~~~~~~~~~~~~~~~~~~~~~~~~~~~~~~~~~~~~~~~~~~~~~~~

    『生命』,不只是會活動的東西才具備,凡是一切物質皆有命□□『物
命』。同樣是一張紙,你們可能用一次就丟了,而我使用紙卻能使其壽命增
加三、四倍,因為最初我用鉛筆書寫,然後用原子筆、紅筆,最後再以毛筆
書寫,,一張紙能夠讓我重複使用好幾次,這就是愛惜物命。

    我們在物質的使用上,應點滴愛惜,更要時時有滿足之心,人生在世,
一切的物質只是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上能便利,我們應該對一切物質心存感
恩,如此,生活在人間就會處處感到心滿意足、時時覺得歡喜快樂。若是心
不滿足,即使用金、銀等珍貴之物做成金碗、金筷、金盃、銀盤……,在日
常生活上使用,也一樣會覺得不滿意。像這種不知足的人,他的人生就會不
斷地痛苦啊!

    所以,佛陀教導我們,必須用心『觀受是苦』,心不知足的人,永遠會
生活在痛苦之中。現在的人大多住在高樓大廈中,夏天有冷氣,冬天有暖
氣,看起來似乎非常享受。我想,生活在裡面的人,他們不一定很快樂。反
而是鄉居的人,雖然住的是簡陋的茅屋,較涼爽之處只有門前的大樹下,但
是我認為,在大樹下乘涼的人一定比在冷氣房裡的人更快樂。所以說,心滿
意足的人,即使是一草一木,無不是美景春光,亦覺得非常快樂滿足;不知
足的人,即使享受人間天堂中最豐富的物質生活,也有心靈空虛之苦。這即
是佛陀所說的『觀受是苦』。


□□□□□□□□□□□□□□□□□□□□□□□□□□□□□□□□□
□                                                              □
□           三十七道品講義 -- 四念處(觀心無常)               □
□                                                              □
□                                               證嚴上人  講   □
□                                                              □
□□□□□□□□□□□□□□□□□□□□□□□□□□□□□□□□□

□□□□□□□□□□□□□□□□□□□□□□□□□□□□□□□□□
□                         觀心無常                             □
□□□□□□□□□□□□□□□□□□□□□□□□□□□□□□□□□

    心理有四相□□生、住、異、滅。

    『生』□□我們的心理有時生歡喜之念,有時起怨怒、仇恨之念,為什
麼心中會有這些念頭呢?因為我們面對各種不同外境的緣故。若面對一位我
所喜歡的人,心中就會『生』起一份愛念。愛是苦啊!世間有多少人為了愛
而受盡苦的折磨,造成終身的遺憾呢?尤其是男女之愛,很多人因為不能獲
得對方的愛,而造了殺業,不只是一對一的由愛生恨,甚至許多的滅門血
案,都是由於這男女之間的愛恨而引起的。

    死者已了,而活著的人,卻是苦不堪言啊!誰無父母、兄弟姊妹,自己
的子女或兄弟姊妹為了一個人而造成人生的悲劇,實在是今他們痛苦難堪。
所以說,人為了一份自私的感情,會造成終身的遺憾,更會連累到愛他的親
人--受痛苦之煎熬。一個愛念尚且落得如此淒慘的下場,而仇恨、怨怒,
更是會造成重大的煎熬。這些悲劇都起於一念之間,所以稱為『生』--心
念之所生。

    『住』--即是心念時時執著於心中,不能解開。例如,心裡恨此人,
一看到他就心生厭煩;即使分隔兩地,還是記恨他,並且不斷地發誓要報
復。記得有一則報上的新聞說,二十幾年前,一個學生被老師打了一耳光,
懷恨在心二十多年,如今他找到機會報仇,便拿刀殺死這個老師。這份仇恨
的『念』放在心中二十多年,無法解開,就是『住』--心念執著。

    『異』--即變遷轉移。人對於仇恨能夠永遠記在心裡,對於恩情卻無
法長記不忘。現在這個人對他恩重如山,但是他的感受卻是很短暫的,只在
此時此刻會說:『你對我這麼好,將來我一定會報答你……』等到環境變
遷,事業發達時,過去對他有恩的人,現在有求於他,他卻忘恩負義,完全
變心了。

    所以說,人的愛念,不是變質就是遷移了。如同愛一個人,有時候會由
愛生恨,毀滅了許多人,這稱為愛的變遷--本來是愛念卻變成恨意。有的
人接受別人的恩惠,卻很快就忘記,反恩為仇,這稱為異--變異。世俗人
常用一句話來形容說:『十餐米糕飯,一餐吃稀鈑』,即使以前享用了許多
豐富的美味佳餚,卻全部都忘得一乾二淨,只記得他今天讓我吃了一終剩下
的稀飯,而憤恨難消。這就是『異』,變異的凡夫心,反恩為仇。

    『滅』--完全消滅殆盡。有的人可以將別人的恩情一筆勾消,全部忘
記,最初受惠時還發誓說要報答恩情,經過一段時間後,他卻忘得一乾二
淨,這就是善念滅除。
    以上是心理的四相□□生、住、異、滅。


□□□□□□□□□□□□□□□□□□□□□□□□□□□□□□□□□
□                                                              □
□           三十七道品講義 -- 四念處(觀法無我)               □
□                                                              □
□                                               證嚴上人  講   □
□                                                              □
□□□□□□□□□□□□□□□□□□□□□□□□□□□□□□□□□


□□□□□□□□□□□□□□□□□□□□□□□□□□□□□□□□□
□                         觀法無我                             □
□□□□□□□□□□□□□□□□□□□□□□□□□□□□□□□□□

    我們除了要瞭解心理的四相之外,還要透徹字宙萬物的道理,所以必須
『觀法無我』。世間上有那些東西是『我』所擁有的?又那一樣東西永遠是
『我的』呢?人有一口氣存在時,就有佔有心,『這個人是我的什麼人,這
間房子是我所有的,這些田地、財產、地位、名銜……都是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萬古金城一廢墟                       □
~~~~~~~~~~~~~~~~~~~~~~~~~~~~~~~~~~~~~~~~~~~~~~~~~~~~~~~~~~~~~~~~~~
    等到『我』這口氣斷了以後,這個『我』,是否還能擁有這些房屋、財
產、土地,甚至包恬自己的身軀……呢?這時候連『身軀』都不是自己的
了!因為一個死了的身軀,家人不會永遠將他留在家裡,更不可能繼續愛
他,甚至很快就被埋掉或燒棹□□這個『身軀』根本不再屬於『我』,那些
親朋好友也不再是『我』所擁有的了!

    這些房子、家圉,是我辛辛苦苦、費了多少心血賺錢,好不容易才建立
起來的,房子富麗堂皇如同皇宮,而田園建設得又多又大又寬廣;但是一旦
一口氣不再來的時候,這些房子和田產能帶得走嗎?有些子女為了孝敬父
母,感謝父母為他們建立美好的家園,於是燒一間大紙屋讓父母往生後居
住。燒了這間紙屋,難道父母帶得走嗎?陰間若是其的有房屋可居住,那麼
在陽間的人是否應該查查陰間的都市計畫,看看這間房子會不會造成違章建
築?否則臨時燒了這麼一間紙屋,要安置在何處是好呢?該不是要讓父母扛
在身上到處走吧?

    其實,靈魂一脫離軀殼時,任何物質都不需要了,因為靈魂脫殼時,其
所到之處,根本不需要任何物質依存寄托。所以說,世間一切的物質,究竟
那一項是我們的呢?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啊!』這就是『觀法無我』。

    世間一切物質是四大假合所成的,過去我曾經分析物理的分離法,世間
的物質是由種種的因緣與物理和合而成的,若將『地、水、火、風』□□四
大分離,則究竟那一種東西能真正存在呢?當我翻閱介紹世界風物的書籍
時,總有一種感慨□□那些世界聞名的建築物,在公元幾千年前多麼雄偉威
嚴,但是如今都成了一堆廢墟。世間有那一樣東西能夠久留於人間呢?

    前面提過『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法』是世間一切有形與無形的道理,有形就是色,無形就是聲、香、味、
法等。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因接受外界的六塵--色、聲、
香、味、觸、法,而產生見、聞、吃、嘗、覺、知等分別作用,稱之為『六
識』。例如我坐在這裡,你們在對面就可以用眼睛看到我的『人』,此即是
『色』--有形體的物質。與『色』相對的是『見識』,眼睛接觸外物會產
生『視』的作用,即是『識』。眼睛亦稱為『眼官』,在佛教中的名稱是
『眼根』,醫學上則稱為『視神經』。『色』是有形體的物質,『識』則是
感覺神經所產生的感覺作用。

    我們有幾種感覺神經呢?有六種。例如眼根的視神經能分辨一切動靜事
物。而舌根的神經可以嘗出味道。舌根也是有形體的物質,舌神經接受外物
而分辨出味道,就是『識』。現在是夏天,大家最愛吃的是冰涼飲食,這此
食物皆是由舌根神經去體味,才產生冷、熱、甜、酸、鹹……的感覺,這都
是『舌識』。

    總而言之,有形體的東西稱為『色』塵,無形體而能分別外物的則稱為
『識』,亦即是神經的感受、感官的知覺、或是心靈的意識。所以我坐在這
裡,你們用眼睛看我,是因為你們的視神經將我的『人』收入眼底,然後在
大腦裡發生分辨的作用,這就是『眼識』。有形色的物質對己稱為『根』,
如眼根等;對外稱為『色』,物體無形色但可感覺其存在的,稱為『識』。
這就是『色』與『識』的分別。

  又如我現在在此講話,你們可以用耳朵聽到聲音,但是卻不能用眼睛看
到它的形色,有聲音而無形影,所以聲音是一種『無色』的法。

  總而言之,有形、無形、有色、無色,字宙間所有的萬事萬物,沒有一
樣不包含於這個『法』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眾生皆為『法』所困                     □
~~~~~~~~~~~~~~~~~~~~~~~~~~~~~~~~~~~~~~~~~~~~~~~~~~~~~~~~~~~~~~~~~~

    眾生都在諸『法』中執著,所以佛陀舉一個守門奴隸的故事來譬喻:

      佛陀教誡,常守根門,莫看六塵,

      守無明驢,著於愛索。

      而諸比丘,不奉佛教,貪求利養,詐現清白,

      靜處而坐,一吟意流馳,食看五欲,

      為聲香味之所惑札,無明復一心,愛索纏縛。

      正念、覺意、道品、財寶,悉皆散失。

    佛陀舉例說:有一位富有的人,他的家中藏了許多珍奇財寶。有一天他
想離家外出,便僱請一個奴工幫他看家,出門前再三地交代他說:『我要出
門了,家中有許多寶物,我希望你好好地看門。』但是這個主人知道此人天
性愚鈍,說一是一,不知應變,於是再更進一步仔細地囑咐說:『要守住這
個門,家中財物才不會遺失;除了屋內的寶物之外,還有屋外的一隻驢也必
須看好。』

    這個傭人聽完此話,就慎重其事,忠實地看守這個門,以及屋外的這只
驢。正好隔壁鄰居有人在慶祝喜事,請歌伎舞團來助興,傭人一聽到歌聲就
知道有歌舞表演,便開始蠢蠢欲動、不由自主地想去湊湊熱鬧、欣賞表演。
但是他必須盡忠職守,看好家門、驢子,其是進退兩難,不知該怎麼辦?於
是他絞盡腦汁,想了一個方法:『我把門好好的綁緊,並且將繩索的另一端
綁在驢身上,然後牽著驢到那裡去看歌舞表演。如此,驢子和繩索都不會遺
失,而門也被繩子綁住,一定非常安全。』

    他自以為這樣做是很聰明的,於是牽著驢子高高興興地去看人家唱歌跳
舞,結果樂而忘返,忘記了繩索另一端的門究竟如何。等到主人回家時,看
見家門被人打開,而守門傭人也不知跑到那裡去了,只見一條繩索掉在地上
。於是他沿著繩索一路尋找,終於找到守門人和那隻驢子。

    這個主人就叫他回家,對他說:『我叫你守門,為什麼你跑去那裡呢?
』傭人回答:『我按照你所說的話去做啊!你看,門依然還在,繩索也沒有
斷掉,而驢子還被我牽著,我那裡做錯嘛?』這個主人就說:『我叫你看門
是希望屋內的東西不要遺失,你雖然幫我緊綁住這個門,繩索、驢子也是安
然無恙,但是門已經被人打開,裡面的財寶也被拿光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六根六塵蔽真心                        □
~~~~~~~~~~~~~~~~~~~~~~~~~~~~~~~~~~~~~~~~~~~~~~~~~~~~~~~~~~~~~~~~~~

    這個故事就像前面的經文內容一樣,佛陀示現人間,就是要教誡我們好
好守住『根門』。『根』即我方纔所說的,人的身體有六根,包括『眼、耳
、鼻、舌、身、意』六根門。『門』即是我們的意識,眼睛視物、舌頭嘗味
、耳朵聽聲、身體感觸外界環境……,有種種與根門相對的外境,就是因為
根緣外境,所叫難免擾亂了我們的意念,而修行就是要守住六根門,不使意
念一直緣著外境而動。

    佛陀就是要教我們守根門,因此說『莫著六塵』,所謂六塵即『色、聲
、香、味、觸、法』。我們的眼『根』所按觸的是『色』,外界的顏色何者
較美?我所愛的環境是如何?……這些都稱為『色』,除了我們身體的感官
是有形的東西之外,外界的物質也是一樣,所以佛陀叫我們『莫著六塵』。

    有的人喜愛聽音樂,整天泡在音樂廳裡,這就是耳根看於外界的聲塵,
有的人愛喝酒,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那就是因為他的舌根貪著於酒的味塵
;有的人貪圖身體的享受,厭惡勞苦,為了此身著於享受,所以在外造出種
種污染的塵境。總之,外界事物會引誘人的意志,分散了人的心念,都稱為
『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莫使無明驢亂意                         □
~~~~~~~~~~~~~~~~~~~~~~~~~~~~~~~~~~~~~~~~~~~~~~~~~~~~~~~~~~~~~~~~~~

    佛陀又叫我們要『守無明驢』,這個驢就好像人的心猿意馬一樣。驢可
負載重物,可載很多的寶物,也可以載許多髒物。有如我們的意識一樣,心
向正道的人,此身就可作為載道器;心失去良性、迷失了道理的人,此身就
會造作惡業。所叫我們要好好地守住心意。這裡的無明是指人的亂心,偏向
罪惡及心猿意馬的妄念。

    『看於愛索』,愛是情愛或愛慾,即污染貪著的愛,同樣是愛心,卻有
兩種形態:一種是染著的愛,一種是清淨的愛□□大慈大悲無染著的愛,它
的愛非常透徹且清淨無色;而我們凡夫的愛,都是有色彩的染著,就像一條
繩索一樣兩頭繫著。佛陀與菩薩都是覺悟的有情,他們的情與愛普遍於大地
,而凡夫之愛只是一對一,像一條繩索繫縛著對方。因此佛陀叫我們好好看
守住這條愛索,莫將這條愛索牽綁在無明的根門上;否則就像那位傭人守門
一樣,將繩索的一端繫在無明驢的身上,另一端綁在寶藏的門上,其實這寶
藏之門已經被人打開了,寶物被偷而繩索還牽繫在『無明驢』的身上。

    所以,凡夫就像那個守門奴一樣,只看守驢子身上的繩子,卻不知寶藏
之門是在繩子的另外一端,還一直將這隻驢牽在身邊呢!這就是我們凡夫,
偏於這份無明而忽視了那份寶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磨磚焉能作明鏡                        □
~~~~~~~~~~~~~~~~~~~~~~~~~~~~~~~~~~~~~~~~~~~~~~~~~~~~~~~~~~~~~~~~~~

    以下又接著說:『而諸比丘,不奉佛教,貪求利養,詐現清白,靜處而
坐,心意流馳,貪著五欲,為聲香味之所惑亂,無明覆心,愛索纏縛。』這
一段文明顯地說,既然要學佛,就要尊奉佛陀的教誡,但是很多人卻不肯善
加奉守佛的教法。

    我們既是要『學佛』,那就一定要奉教,要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好好守
持佛陀的教法。縱然一個人發心出家,若不能好好地體會佛法、守持佛的教
誡,則必會貪求利養。能奉持佛教的人,必然知道世間一切萬物萬法,終究
歸於『空』,就因為人不能體會佛陀的教法,所以才會貪求利養。

    凡夫還沒出家時,不斷地貪求情愛慾念,一旦看透情愛而出家,若不能
斷除煩惱,則出家之後所貪求的就是利養,這都是沒有透徹了悟佛法的人。
所以佛陀說:『不奉佛教戒法的比丘,雖然不貪求情愛之欲,卻貪求利養。


    有的人剛出家時,乍看之下令人覺得他已顯現出清白的形相,並認為他
的心已經清淨,看開一切而出家。他出家後,口口聲聲說要修行,於是常常
找靜處打坐參禪,但是他的形貌雖在參禪,內心卻流馳不定。記得我過去曾
說一則故事:

    有一位參學者到一個禪師的門下去求法,禪師問他欲求何法?他回答說
,想參禪了脫生死。

    這位祖師就說:『好!我倒要看看你如何參?』

    隔天,這個祖師就坐在門口,拿一塊磚頭拚命磨,這個行腳僧一見此景
,就趕快問祖師:『和尚為何在此磨磚呢?』祖師回道:『我欲磨磚做鏡。
』參學者大惑不解地問:『磚如何磨成鏡呢?磚越磨越損,根本不能做成鏡
子!』祖師卻答說:『既然磨磚不能成鏡,那你坐禪難道就會成佛嗎?』

    這個行腳僧恍然大悟地說:『對呀!學佛不是只學禪而已,學佛應該學
佛心啊!』

    參禪若是一味地追求名聞利養,那有什麼用呢?所以說『靜處而坐,心
意流馳』就是貪著五欲,只想爭一個名氣,讓人誇讚他的禪功精深!其實,
這不是正確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自家寶藏善珍攝                        □
~~~~~~~~~~~~~~~~~~~~~~~~~~~~~~~~~~~~~~~~~~~~~~~~~~~~~~~~~~~~~~~~~~

    『貪著五欲,為聲香味之所惑亂,無明覆心,愛索纏縛。』五欲即色、
聲、香、味、觸、法等,貪求五欲者,易被這些色聲香味惑亂心念,因此稱
為『無明覆心』。『無明』是不明白道理。我們的心本來像一面鏡子,但是
被染污的色彩染著,所以不能照見外界清淨的景物,這就是『無明覆心』。

    『愛索纏縛』,由於人被情愛的繩索纏繞,所以無法脫離無明。佛與凡
夫本來是平等的,我們不比佛缺了多少,佛亦不比我們增加多少;唯一不同
的是,佛陀能脫離無明愛索的纏縛,而得逍遙自在,對大地萬物與眾生都具
有一份平等的愛念。所以我們學佛最重要的是要學得『平常心』與『平等心
』,一個人若有平常心,則無論遇到任何環境及挫折,都能夠安然自在,莊
敬自強,把日常生活的一切變動視為很平常的事。

    若想對任何事皆以平常心處之,則必須先斷除私我的愛念,而佛陀就是
已經將私我的愛念斷除,有如解開無明繩索,不再受愛索纏縛一樣。這是因
為佛陀有正念、覺意、道品等超然的智慧。而凡夫則是因為有愛的無明,所
以正念、覺意、道品等財寶,全部都散失了;也就像那個守門的傭人一樣,
只看守住驢子和繩子,卻沒有看守屋子,而使屋內的寶物被人搬光。

    世間的凡夫大都如此,若能看得開,則萬法皆能透徹。學佛就是要去掉
無明漏。『漏』即遺漏□□沒有尊奉佛法而使其漏失。我們今天學佛就是要
守好自己的慧性,才不會使這份寶藏漏失掉,請諸位多多在日常生活上用心
,那怕是多麼微細的事物,也要認其地觀察分析,這樣,才不會散失了自我
的慧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颱風轉向,宜哀矜而勿喜                  □
~~~~~~~~~~~~~~~~~~~~~~~~~~~~~~~~~~~~~~~~~~~~~~~~~~~~~~~~~~~~~~~~~~

    前面已提到四念處的『觀法無我』,『法』包括有形的法與無形的法;
有形者為色,無形者為心,亦即『色法』與『心法』兩種法。

    『色』--凡是世界上我們能看得到的東西,都包括在色法中,它是由
四大元素和合兩成的。『四大』即地、水、火、風;宇宙天地萬物,皆不離
這四種元素。例如聚土所依止之處就是大地,沒有一個人能夠離開土地而生
活,人必須立於土地上,房子必須蓋在大地上,而穀物也是種植在土地上。
總之,人的食衣住行……,皆不能離開此『地大』。

    還有不能離開水。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水份,設若四大調和,物質
充足,就容易忽視它的重要性,一旦遇到久旱不雨時,方始憂心水源不足。
看看印度、伊索地亞,及非洲國家,皆因缺少水份,農作物無法在土地上生
長,結果有無數的人因此餓死。

    又如有一年賽洛瑪颱風接近台灣時,我們都非常擔心它是否會帶來強風
豪雨侵襲台灣。但是剛從日本回來的杜院長卻說:『日本人一聽到賽洛瑪台
風的消息,都非常高興。因為他們一直期待此颱風能夠為日本帶來充沛的雨
量,不過卻有聲無影,還是無法帶來一點水分。』在台灣,由於雨量充足,
因此非常擔心它登陸,而日本因缺少水源,所以很期待這個颱風能帶來雨水
,解決旱象。

    結果卻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這個颱風本來直撲花東、宜蘭等地區,在
距離陸地不遠的海面時,竟轉向韓國而去。第二天的新聞報導播報韓國風災
水患的消息,死亡人數高達七十多人,失蹤幾十人,而且有六千多災民無家
可歸。一場颱風帶來的強烈風雨,竟然使人間發生這麼多的悲劇,眾生所居
住的地方,不能缺乏適量的風與水,但是超過其量時,就會變成災害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大調和,少病少惱                    □
~~~~~~~~~~~~~~~~~~~~~~~~~~~~~~~~~~~~~~~~~~~~~~~~~~~~~~~~~~~~~~~~~~

    『地大』如以人的身體來說,所有堅硬的物質皆可稱為地,包括皮肉、
筋、骨等,皆屬於『地大』。而血液、唾液、水分等都可稱為『水大』。人
的水分及血液不能太少也不能過量,否則會不調和。人也不能欠缺『風大』
,風即人的呼吸,人體必須靠呼吸使氧氣流通,促進循環作用,以維持生命
。『火大』即熱能,人的身體有一股暖氣,就表示生命的存在,設若失去了
這股體溫,就是生命結束之時,分辨活人與死人,只要摸摸其體溫是冷是熱
,就明顯易知了。

    以上(地、水、火、風)四大,人體雖不能缺少,但是也不能過量,過
量了反而會生病。例如現在有許多人想減肥,因為大肥胖了也是一種毛病,
所以要減肥,此即是地大不調和。有的人為了減肥,儘管每天吃得很少,但
是卻瘦不了,而且造成營養不良,行走時更是暈頭轉向,站也站不穩!如此
,『地大』不但不能減少,還損壞了其他機能,造成許多病症,這就是『地
大』過量。

    『風大』亦不可缺少。人的呼吸若不順暢則會造成氣喘病,有的人更會
形成心臟病。人的生命就是靠這口氣,呼吸若不順暢,一口氣不再來時,心
髒就會停止跳動,而血液若無法輸送到腦部,就會造成腦死。人體的各項組
織機能都是息息相關、血脈相連的;腦的組織細胞是靠心臟輸送上來的血來
活動循環,而心臟的搏動與呼吸系統有連帶關係,在一呼一吸、一進一出之
間,心臟的動脈及靜脈便利用收縮及舒張作用,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如果血
管不堅韌、大脆弱而破裂,或是收張壓的速度不平均,血液不能順利地流到
腦部,使腦細胞缺氧幾秒鐘,那就會導致『腦死』--即使呼吸恢復正常,
但腦部已經失去功能,不能與心臟配合,指揮全身的各部組織。所以呼吸對
人體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呼吸咋用帶動血液的循環,而腦細胞若有充足的氧
,就可發揮功能,按受各種外境刺激,並指揮各部位做反應動作……等等。

    因此『風大』絕對不能失調,稍增或稍減都可能造成生命的危險。一個
人若處在一間密閉室中,幾分鐘之後就會因缺乏空氣而死亡;若被悶住鼻子
、堵住呼吸道、關在冰庫或空氣稀薄的櫥櫃中,時間稍久亦會缺氧致死,因
為這些空間的氧氣含量有限,一旦消耗完畢,生命也結束了。

    所以說,生命也必須依靠大地上的『風大』(空氣)來維持,人的鼻孔
一呼一吸,將空氣吐納,出人於呼吸系統間,因此『風大』是人賴以維生的
要素之一,一定要使其調順。呼吸大快或無力呼吸都會發生危險,必須順暢
調私,不增亦不減。

    『水大』即人體中的血液,不能過量也不可大少,大多則會腦充血,大
少則會貧血,使循環不順利,血氣不通而致身體虛弱,所以『水大』不能增
亦不能減。

    『火大』也是一樣,人的生命必須靠體內的熱能(即卡路里)來維持,
而宇宙間的能源可以充實人體的能源,這就稱為『火大』。

    宇宙間除了土地是眾生所賴以生存的要素之外,人、動物、植物……,
等還須依靠大地中的水份才能生存。物質也是一樣,都是四大假合兩成的,
例如我們現在所學的『手拉坯』,要如何製成一件陶藝成品呢?必須將一堆
乾土加上適量的水分,然後攪拌均勺,再用手去揉,並且要有一定的方向和
角度,使泥土扎扎實實地成為一個橄欖球形,然後安置在機器轉盤上,轉動
開關運轉時,再開始壓拉、揉捏。

    除了泥土加水,再加上手的拉捏之力外,還必須靠熱能的風動,例如電
力轉動機器輪盤,就是熱能的作用;除此之外,拉制好的成品還要用高溫烘
烤。所以,要成就一件物品,不僅需要各種工具的輔助,還必須『四大』調
和。而電源(火)本身也是要具足『四大』才能產生電力。所以,有許多無
盡無量的四大,形成各式各樣的物質,用這些無數的物質,就可以成就我們
日常生活的用品。

    以上這些就稱為『色法』,所有有形體的物質皆屬於『色』,而這些物
質,若每一樣都將其分離,則不能形成任何物品。例如手拉坯,缺少水就拉
不起來了,因為土不加水就無法黏合、沒有韌性,所以不可有土而缺水,但
是有土有水而缺熱能也不行。同理可知,有土有水有熱能而缺乏空氣也不能
拉坯。總之,一切物質若將四大分離,則什麼東西都不能完成了。

    人也是一樣,必須四大調和,人若四大調和則少病少惱身體健康;宇宙
若四大調和則風平浪靜,四季調和則人在天地之間,能過著安和樂利的生活
。若四大不調和,就會造成不測的災難,因此四大調和是非常重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善惡唯一心所造                        □
~~~~~~~~~~~~~~~~~~~~~~~~~~~~~~~~~~~~~~~~~~~~~~~~~~~~~~~~~~~~~~~~~~

    四大的調和與否,是受無形的法則所主宰的,這是什麼法呢?是『心法
』--人的心理。

    佛陀、孔子……等聖賢都有相同的說法。孔子說:『擇不處仁,焉得智
?』一個人若不懂得選擇仁德淳厚的環境住居,必定是個沒有智慧的人,因
為唯有居處在仁德淳厚的環境,才能安居樂業,平和快樂。

    有人跟我說:『師父,我非常嚮往靜思精舍的生活,能在精舍理生活是
我一生最大的期望!我看見大家雖然工作得非常辛苦,但是心中卻都很歡喜
。』這就是心法,在精舍裡的人,不論是義務性或職務所在,甚至是修行的
人,都是抱持相同的心態與目標,都是以歡喜心而來的,所以能歡歡喜喜地
工作,雖然很辛苦,但是心中卻很快樂。大家若能歡喜快樂,團體就會非常
和睦。

    從一個小團體推廣到一個大團體也是一樣。佛陀說,世間會發生災害、
變動及破壞現象,都是眾生的心業所造,也就是眾生的共業。眾生若有較多
的善念,就稱為『善業共聚』;眾生心中的善念若減弱,就會增加惡念,惡
念一增加,社會作惡就多,『惡業共聚』,感引天災禍亂,並且災害叢生,
這就是佛陀所謂的『眾生共業』。

    佛陀出現於世,就是為了要救濟世間,而救世必須先救心,也就是所謂
的端正人心,使人心存善念。人心至善,則世界和祥。若能親近仁人善士,
就會瞭解『善』之所以為美的感人之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回去以後,趕快回來                    □
~~~~~~~~~~~~~~~~~~~~~~~~~~~~~~~~~~~~~~~~~~~~~~~~~~~~~~~~~~~~~~~~~~

    例如有一次,我實在深受王老師的感動。王老師隨著他的老師吳教授來
這裡教導我們學手拉坯,我相信他當初要來此地時,一定不瞭解我們這個團
體的情形,只是因為師生之情而應吳教授的邀約而來。他每天盡心盡力,辛
勤地教導我們,在他要回去之前,來慈院向我辭行。當時,我與杜院長、王
副院長正好在慈濟部,他前來跟我辭行說:『師父,我今天晚上要暫時回家
一趟,我在這裡拜別師父。』我就對他說:『回去以後,你要趕快再回來!
』他聽了這句話之後就掉下眼淚、哭出聲音,在我面前頂禮三拜。

    當時,我被這一幕景象所感動,因為他的內心已經感受良深,很可能是
幾天以來大家相處在一起,他已體會到精舍為什麼要工作?如何生活?以及
種種救資善業的推動情形。他要回去時,我叫他有空就趕快回來,他人概因
為這句話觸動了心弦,悲心溢於肺腑而聲淚俱下,所以我看到他如此誠懇、
如此感動的情景,心中有無比深刻的印象。

    人就是要互相多接觸瞭解,他來到我們這裡,由於我們大家這份摯誠,
使他深入瞭解並深受感動。

    怫陀來大間也是要教導眾生,使眾生能瞭解何者是『有色』的法,何者
是『無色』的法。若能透徹『有色』及『無色』諸法,則心性自然會不由自
主地超向善法,人人都善的話,這個世界不是非常美好嗎?昨天的那個景象
,在場者都被王老師所感動了!雖然他不瞭解佛法,但是卻能體會到宗教家
那份懇切的心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真我大我,充盈法界                    □
~~~~~~~~~~~~~~~~~~~~~~~~~~~~~~~~~~~~~~~~~~~~~~~~~~~~~~~~~~~~~~~~~~

    杜院長曾跟我提起,他在日本見過一位基督徒醫生,每日為三百名患者
看病,休息日還下鄉到各地去布道,將此生心力全部奉獻,為大眾服務。杜
院長說,這就是宗教的力量啊!

    賢人、聖者、佛陀……出現在人間,無非就是要使我們瞭解世間法及體
會眾生的心理需要。佛陀教我們要『觀法無我』,除了讓我們瞭解有色的物
質是四大元素所組成之外,還要我們透徹『四大假合』。『我』並沒有什麼
,世間一切物質,即使是我最愛的東西,在我生命終了時,難道能帶走嗎?
而我最愛的人,在我生命的最後一刻,他能將我留住嗎?

    人的至親就是父母、夫妻、子女,到了生命最後一刻,不但這個身體沒
有人能為你留住,連原有的這份感情也消逝得今人驚懼。究竟什麼是其正的
『我』呢?若能看透人生無『我』,只有『大我』,那麼,就要將『小我』
的生命與時間多付出,奉獻給『大地』的眾生。

    事實上,什麼都不必留,只要你肯多付出,自然而然,你的精神就會萬
古長存,永遠受到後世子孫的懷念。大家都會常常記起,某個時候,有某個
人,為我們做了某些善事,造福眾生,利益世人……,那麼,這就是人生真
正的『我』□□真我、大我。古今中外,有許多先賢聖哲到今天仍讓後人傳
頌,就是如此。

    例如釋迦牟尼佛,兩千多年以來,他的精神還是永遠留存於世間,還有
孔子、孟子、老子……這都是曾經出現在世間的人,他們都值得人們的敬仰
與學習。這就是留在世間的不朽精神□□我、大我。人最後究竟帶走些什麼
呢?『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唯有『業』由不得自己,每個人都會受
自己的業所牽引。


□□□□□□□□□□□□□□□□□□□□□□□□□□□□□□□□□
□                                                              □
□               三十七道品講義 -- 四正勤篇                   □
□                                                              □
□                                               證嚴上人  講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已生惡令斷                              □
~~~~~~~~~~~~~~~~~~~~~~~~~~~~~~~~~~~~~~~~~~~~~~~~~~~~~~~~~~~~~~~~~

   學佛之前雖然糊里糊塗,心中時常起惡念;但是學佛之後就要趕緊下工
夫,以『正』確的觀念和方法,殷『勤』地精進用功。而首先要注意的,就
是自己的心態□□若心生惡念,就要立即斷除。

   日常生活,不離人與事,對待別人一定要有一份平常心、平等愛。人與
人相處,都是以聲色來相待:講話就是聲,態度就是色。我們與人講話
(聲)要輕聲細語;對待人的態度(色)要微笑寬柔。當然,有時候難免有
些人對我們粗聲粗氣地講話、對我們的態度冰冷無情,但是我們仍然應該自
我要求,達到輕聲細語、態度寬柔的程度,並且多以微笑對待他人。

   我們不可向別人要求,或跟別人計較,有時對方無意中說的話,自己卻
有心去接受,兩起怨心恨念,那就錯了;有時對方粗聲粗氣地說話,我們就
埋怨在心,這也是不對的,說不定對方是無心的,只因為習氣影響,習慣大
聲說話罷了;也有些人表面非常冷淡寒情,沒有柔愛的形色,但是說不定他
內心隱藏著非常豐富的愛念。我們不可以在別人的形態上鑽牛角尖,應該時
時善加警惕,和善待人,不要整日在人與事中起嗔、恨、愛、怒的心念。

    若對人起了怨恨與嗔恚之心,必須將其斷除,甚至達到『令速斷』的程
度,不可絲毫疏忽、懈怠,這稱為『已生惡令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未生惡不生                          □
~~~~~~~~~~~~~~~~~~~~~~~~~~~~~~~~~~~~~~~~~~~~~~~~~~~~~~~~~~~~~~~~~

    還沒有生起善念的人,既然開始學佛,就要善和培養同情心等善念。

    我們若能以平等的愛心對待別人,那是最好的事,希望大家常常保持這
種平等心;若對人未起惡念,也要時時保持這不生惡念的心理。有些人在不
熟識對方時,彼此都客客氣氣地相待,講究客套與禮節,並且和樂相處;等
到彼此相處日久,熟悉對方後,就『熟不拘禮』,不再講求禮節了。忘記禮
節時,講話就開始發生衝突,所以有人說:『恨由愛起』,最初彼此客氣
時,能夠相親相愛,等到熟識對方、講究客套的禮節漸失時,就會生起計較
怨恨之心。

   所以,我們要保持最初相識時的那種相敬互讓的態度,始終不渝,不可
起嗔恨的心念,這就是『末生惡不生』--尚未生起的雜念惡念,千萬不可
讓它萌生出來,要常常保持一份對人平等、平常的愛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未生善令生                           □
~~~~~~~~~~~~~~~~~~~~~~~~~~~~~~~~~~~~~~~~~~~~~~~~~~~~~~~~~~~~~~~~

    還沒有生起善念的人,既然開始學佛,就要善和培養同情心等善念。

    有一位委員帶了一位台北會員回來本會,這位會員對我說:『師父,我
非常感動,慈濟這個團體實在是大好了!勸人捐善款、響應善舉,我覺得非
常有意義,能夠做多少就盡量做,希望能夠加入慈濟委員的行列去勸募善
款。但是有件事我想請求師父,不要讓我去慰問病患和訪問貧民……」我問
他:『為什麼呢?』他回答說:『我非常有愛心,但是我害怕看到病人,怕
被他們傳染。而且我聽說委員必須幫人助念,我也很怕死人,所以我求師父
答應我,讓我不用參加這些工作。』

    這位會員雖然有愛心,但是他還末生起一份『同體大悲』的善念。他若
能將病人當作自己的親人,自然會瞭解自己該如何對待病人;若能體會到往
生者也是自己『同體大悲』的親人時,難道還會堅持不肯接近死去的人嗎?

    所以,很多人雖然有愛心,但卻尚未培養『同體大悲』的平等愛心,這
樣的人我們應該趕緊鼓勵他,使他培養博愛、大悲的善念。慈濟也有很多委
員以前都很怕病人、死人,但是他們加入慈濟團體後,受到其他委員們行動
的鼓勵,慢慢地跟著大家去慰問病患,甚至願意親手去扶持、照顧;而且不
只跟隨大家去助念,甚至敢為往生者換壽衣。這就表示,只要善加培養訓
練,自然能生起同體大悲的平等愛念。

    所以說,『未生善令生』--讓善念盡快地長養;人生無常,再不趕緊
結善緣、生善念,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呢?因此我們要趕緊鼓勵他人,盡快培
養『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的愛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已生善令增長                          □
~~~~~~~~~~~~~~~~~~~~~~~~~~~~~~~~~~~~~~~~~~~~~~~~~~~~~~~~~~~~~~~~~

    他人若已擁有一份愛心,我們還要積極鼓勵他,使其愛心綿延不斷。不
只是一時短暫的愛念善心,還要使他們能保持長期不斷的精進心,去完成菩
薩的道路,此即『已生善令增長』,不僅是行十善道,還可以精進增長到行
菩薩道的階段。

    以上就是『四正勤』。


□□□□□□□□□□□□□□□□□□□□□□□□□□□□□□□□□
□                                                              □
□               三十七道品講義 -- 四如意足篇                 □
□                                                              □
□                                               證嚴上人  講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欲如意足                            □
~~~~~~~~~~~~~~~~~~~~~~~~~~~~~~~~~~~~~~~~~~~~~~~~~~~~~~~~~~~~~~~~~

    欲就是希望,希望就是願。我們必須發於大願,希望我們的願能隨心圓
滿。學佛要發大願,有此大願就會產生大力,有願有力,則願力能夠圓滿。
如果只具有希望--願,卻光想而不去做,則於事不能如意,事業難以成
就;修行,也只是空「想」而已。我們必須去實行道業、推動道業,有修行
而無道業,何具鏡花水月?有修行一定要有道業,「修」是發願,「道」是
路,只站在原地不斷地發願,卻不肯去行走,就永遠不能到達目的地。

    所以,若希望自己的願能如意,就必須發大心,所謂「體解大道、發無
上心」,這就稱為「欲如意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念如意足                             □
~~~~~~~~~~~~~~~~~~~~~~~~~~~~~~~~~~~~~~~~~~~~~~~~~~~~~~~~~~~~~~~~~

    念即心念。我們一定要時時刻刻心存正念,眾生的煩惱都從慾念起,所
以想去除煩惱一定要調整自己的心念,心念正確則事事如意。必須存有「大
慈、大悲、大喜、大捨」四無量心的念,才能圓滿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進如意足                             □
~~~~~~~~~~~~~~~~~~~~~~~~~~~~~~~~~~~~~~~~~~~~~~~~~~~~~~~~~~~~~~~~~

    進即精進。「千里之路,始於初步」,從凡夫到聖人的境界,距離非常
遙遠,若是想到達聖人的境域,一定要自起步開始。不過要注意的是,若差
之毫釐,就會失之千里。在路上行走時,要認清方向,如果方針稍有偏差,
距離目標就越來越遠了。

    所以,「進如意足」就是希望我們精進的方向能夠正確,目標方向若正
確無誤,則能如我們所願,到達目的地。設若只在原地打轉或迷途誤入「迷
魂陣」,則目標越來越亂,不知所從。因此我們一定要有這份「進如意足」
□□正精進的行動,才能達成願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慧如意足                             □
~~~~~~~~~~~~~~~~~~~~~~~~~~~~~~~~~~~~~~~~~~~~~~~~~~~~~~~~~~~~~~~~~

    慧即智慧。我們若能夠對佛法有一份正確的認識,那麼,要到達修行的
目標就很容易了。「足」字是表示以人的雙腳去進行、去實行;進一步而言
就是福慧雙修。福與慧如雙足,若只有一隻腳則不能前進,一定要兩隻腳才
能夠「進步」;所以,修福之時一定要修慧,修慧的同時必定要修福,福慧
雙修就稱為如意足。有福則有眾生緣,有眾生緣就能具足一切福業;有智慧
則能領導眾生,所以福與慧兩者一定要雙修。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sendoh96 經驗 +3 感謝您對論壇的貢獻!! 2006-12-19 14:11
  • sendoh96 金幣 +5 感謝您對論壇的貢獻!! 2006-12-19 14:11

TOP


又抗了好久
又在壹次沉思良久
忽然想起依據化
我嘗終日而思而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所以一心給他學佛法就對了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