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佛壇之供置與供養

佛壇之供置與供養

佛壇之供置與供養

供佛八供真諦及詳解(佛桌上的八供)

節錄自<堪布卡特仁波開示 >

獻供是佛法修習的一部分,有些寺院中所看到的供品是依傳統方式獻供的。這些獻供不僅僅是儀軌的一部分,而是發願服務眾生的延長。

獻供是執與貪的對治方法。獻供有其物質的意義,就是一個人獻出他所有的有價值的物品。或者,某些人可能象徵性地獻出所有財物,想像眾生因此獲益,一切困乏獲得補償,圓滿布施波羅蜜。一般言之,佛壇上獻供以七種為一組,放在七個容器中,每一供品均有其特別的意義:








「水」之供養 (一) - 飲水

第一個供品是飲水。供水的功德是在消除眾生的口渴,尤其是餓鬼道的眾生可以因此而解除口渴的痛苦。供水亦有使眾生廣被佛法慈悲,終能身心清涼的目的。

「水」之供養 (二) - 浴水

飲水及浴水做為供品,並非佛陀口渴或需要清潔,而是向皈依的對象獻水可以幫助我們積聚功德而得到自身的清淨。我們的身體有許多缺陷而且很脆弱,獻供的目的也有消除我們修法、修習禪定及瞭解佛法時會遇到的障礙。

供水時,杯子要擦乾淨,先倒入一點點水在第一杯中,於後依次過濾一遍。再以一粒米寬的間距排整齊。由右邊到左邊依次倒入清水。不宜太滿,可保留一粒米之高度,特別要注意供水的五種過誤,要能遠離才可得到五種功德。


「花」之供養

第三個獻供是花,以此將成就者周圍莊嚴,雖然獻花對於圓滿的佛界並不需要,但這對獻供者有利益。也讓我們有意願使所有眾生可以找到高貴的住所,終極可具備像成就者一樣圓滿的種種相貌及特質。

如何以供花來累積福德資糧呢?
從前迦那迦牟尼佛在世間應化時,許多比丘在城中托缽,富貴人家以美食供養,而一貧窮人什麼也沒有,但他對比丘生起無比信心,恭敬地在草地上摘了不同顏色的各種花朵,以很清淨虔誠的心來頂禮,供養。
他後來在釋迦牟尼佛的祇園精舍投生為一富貴人家之子,相貌莊嚴美好。出生時,天降花雨,得到「花神」之名,這位「花神」後來長大,在佛前受比丘戒得到羅漢之果位。可見供花時,最重要的是以虔誠清淨的心,發願眾生皆能得到佛陀究竟果位,即使是小小的花朵,也因發心廣大而會有極廣大的功德利益。


「香」的供養

獻香並非因為佛菩薩需要借此除去身上的味道,而是獻香可以消除不快及不健康臭味的產生,所積的功德最後可實現修行深妙香氣的完成。據說完成修行的人都被甜蜜芬芳香氣所包圍。

「燈」的供養

第五種供品是燈燭。諸佛菩薩,用他們慧眼來淨觀,並不需要燈燭來為他們照明。獻燈是讓獻供者練習觀想所有眾生的無明都獲得清除,獻燈也是為了最後在眾生中知識及經驗可以明白的表現出來正如在佛陀及覺悟者清淨心中自然流露的一樣。

材料方面如燈油不論奶油、酥油、植物油都要很乾淨。供杯不論:金、銀、銅、鐵、陶、玻璃等不同材質,以自己能力為考量重心,而燈心要格外潔淨,根部直穩,表戒律清淨。中部厚實,表禪定力佳。末梢心尖易點著,表智慧力。


塗香 (香水)

容光煥發而圓滿的成就者當然不需要塵俗中的香水來經驗自然圓滿境界,但我們獻香水是為了暫時淨化不良的習性,如貪、瞋、痴,而最後不但是習性,連外界周圍也被清淨而圓滿了。

「食物」、「果」之供養

第七供即是食物。成就者不需要食品之供養,供食品之目的是暫時消除眾生飢餓的痛苦,並帶來充分之食物。最後獻食物可令眾生經驗到靜思圓滿的境界「三摩地」,令眾生依靜思之自然資糧而生活。

談到供果來累積福德資糧前,先說一則小故事:過去印度有一對貧困的母子,當兒子一遠去他方種田時,母親為他備了食物作為午餐。當他正想吃時,來了一位托缽的比丘;兒子想我們家前輩子也沒累積資糧,如果這輩子不累積資糧,下輩子會更貧困啊!於是以恭敬清淨心供食給比丘,並發了很大的願。這一念殊勝的大願,使他下輩子轉生為王子,吃穿不愁。
因此我們也要以清淨心為自己及虛空的眾生發願供養三寶,由於發心清淨,並且迴向,不只得到國王果位,還會說得佛陀之圓滿果位呢!


「樂」之供養

供養美妙音樂作為累積資糧之方式又如何呢?
我們先以鈴之妙樂為例。一般在佛堂或佛塔、寺院的角落有鈴、風吹鈴響,以此妙音供佛之意是對佛陀身法意清淨之讚頌、用唱頌方式禮讚三寶、功德尤其廣大。
過去,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國王叫波斯匿王,他帶著眷屬一起去祇陀林,忽聞妙音響起,一路上連大象、馬匹、畜牲們都駐足諦聽。波斯匿王十分好奇,心想是誰的歌聲如此迷人,連畜牲們都如此沉醉?原來是一位個子小小的比丘唱頌的。波斯匿王請教佛陀:「小小個子比丘是什麼因緣而有此美妙唱頌能力?」 佛陀說:因為他曾在迦葉佛的舍利塔上供了一個金鈴子。並發了清淨的大願,因此在五百劫之間,都有能力唱出美妙之聲音,令眾生陶醉。

所以我們在佛堂以三清淨來供養 - 發心清淨、正行清淨以及迴向清淨,不論風吹小玲、大喇叭、哨鈉、笛子、跋.…供養之後,都可能如小小個子的比丘一般,具足佛音六十支的美妙成就。


什麼佛前供水、花、香、燈、塗、果、樂等八供呢?
這是緣自印度的習俗,客人來到家中,先招侍人喝水、然後洗腳,再掛朵花在脖子上,以香薰一薰全身,然後亮起燈來,身上塗得香來,並給予食物招待,全部都俱全之後,再彈琴給客人享受。

我們供養佛陀以八供,但其實三寶是不需要這些供養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眾生能累積資糧而來做八供的,而供養也以發心廣大的前行、思惟三輪體空的正行及普皆迥向的結行三清淨為關鍵。



佛友們若有上述「水、水、花、香、燈、塗、食、樂」供品,您必放在八供坯上,而下圖八供坯中還要先放一些供佛用寶石頭。
然後再將「水、水、花、香、?、塗、食、樂」供品置在供坯中.....








釋迦壇城上所供的八供





如果我們在家修行,便應在家中有一個修持的地方,在這裡安置佛壇,日常的功課也在這裡修誦。在西藏,一般家庭都會把最好的一間房建為一個小佛堂。在現今的城市生活中,大家可能沒有這個條件,但可以在家中一個較清靜的角落布設佛壇及修持。這個角落或房間不拘大小,但最好是比較能坐得舒適自在、較少外界干擾的一個地方。
如果我們家中尚未有佛壇,在第一次安設時,我們固然要好好地先打掃一番地方。但即使我們已布設了佛壇,在每次上座修持前,就算佛壇及修持地方十分乾淨整潔,我們仍要打掃一下。這種打掃並非單只為了去除外在的塵垢,而是一種具有兩重極大意義的前行準備功夫。
打掃的外在意義是為對聖眾表示恭敬。我們在世俗生活禮節上,遇上有朋友或貴賓來訪時,我們必定會事先把居室打掃一番,以迎接來賓及表示尊敬對方。在每次修持時,我們都會召請佛陀等聖眾前來,如果不認真地打掃地方,豈不是說我們認為自己的親友比三寶更尊貴?有些人會說:「佛陀早已超越了俗念,不會介意有塵或無塵!」以這種觀念來支援自己不好好作前行打掃,是十分幼稚的想法。佛陀當然早已超越了俗念,但我們自己還沒!修行的人是我們,不是佛陀。此外,我們的修行路上,亦依靠許多我們見不到的世間天神和護法來護持。這些護法及天神,很介意地方清不清潔。如果地方不整潔,他們便不會來護持。
打掃的內在意義是,我們在清除外在的塵垢時,把這種功夫轉化成同時在消除內在貪、瞋、癡等煩惱心垢的修持。
大家可能都見過寺院中的十八羅漢像吧?這十八位聖者中,其中一位名為「小路尊者」(Chudapanthaka)。這位小路羅漢,本來是一個極為愚笨的和尚,就連一段四句偈子也背不懂,以致其他長老表示無法對他開示佛法。後來,佛陀釋迦牟尼親自賜他「拂塵除垢」這數個字,並命他去打掃寺院。小路在打掃時,怎麼也掃不完塵垢,在剛掃完左邊再掃右邊時,左邊又變回灰塵滿地了,在又打掃完左邊時,右邊又滿佈垃圾了,這是佛陀故意以大悲心施展神通力所致的。就這樣地,小路只好不停地努力打掃,心中念念不忘「拂塵除垢」這幾個字,慢慢便把業障清淨了。有一天,小路突然心生一疑念:「佛陀命我掃塵,到底祂是指外在的塵,還是指其他的甚麼塵呢?」在思維此疑問後,小路便豁然開悟了,此時他的心中突然顯現了三段偈子:

此塵是貪非土塵 密說此貪為土塵 智者能除此貪慾 非是無慚放逸人
此塵是瞋非土塵 密說此瞋為土塵 智者能除此瞋意 非是無慚放逸人
此塵是癡非土塵 密說此癡為土塵 智者能除此癡毒 非是無慚放逸人

這三偈的內容是說,「塵」並非指外在的塵,而暗指心中的貪慾、瞋恨及愚癡,具智的人會摒除這些心垢,而精進地追隨佛的教法。在參思這三偈的意思後,小路竟然證得了羅漢之境界(註:此段史事可見於《增一阿含經》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中)。
在上述的歷史故事中,小路尊者單?#123;掃地修行而得證羅漢的境界,成為了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十八羅漢之一。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也曾親手打掃僧團駐錫之處。歷代的韃瀨刺痲宗座,也曾很努力做打掃之修持。所以,我們萬勿輕視這種前行功夫。有些人或許會以為這是修行前的準備,其實這打掃過程本身就是修持。我們凡夫一輩,在坐下來修的時候,也沒可能修得有多好。因此,前行修持及結行等,便更應被重視了。如果以「大修行人不必執外相」的原因而不重視這修持,豈不是說自己的境界比佛陀及宗座法王更高嗎?
在打掃時,我們想著掃帚就是一把能切斷無明的證空智之劍,把外在的塵垢想為是一切不善及障礙等,在打掃時同時心中念誦「拂塵除垢」或以上之三偈,想著自己正在以智慧劍切斷不善與障礙,我們亦同時想著外在塵垢代表了自己當時遭遇的病患、魔障或任何障礙。如果我們受到非人、邪靈或邪術的加害,在打掃時,可想著這些逆緣化為毒蛇、蠍子及毒蛤蟆等,被我們掃除去。一般人在患病時,都認為這是有細菌等外在因素導致的。其實細菌或病毒只是外緣,根本的病因是我們的業力。在打掃時,我們亦可觀病因為黑泥等,現在被我們掃走了。這樣地觀的話,打掃修持則會有去除病患的利益,而且十分有效。此外,修道次第的人,在修到哪一章題時,便把阻礙我們生出該覺受的障礙想為塵垢,一併消除,譬如說你正在修敬師章題,其障礙便是不敬師的心,所以我們可以把原偈改為:

此塵不敬非土塵 密說不敬為土塵 智者能除不敬心 非是無慚放逸人

到修菩提心的階段,障礙便是只懂利己的自私心,所以我們改偈文為:

此塵利己非土塵 密說利己為土塵 智者能除利己心 非是無慚放逸人

總之,我們可以靈活地運用這種打掃心法。如果不配合心法,打掃當然只是種世俗瑣務;但若配合上心法,這打掃便是一種極佳的修行,能令煩惱息滅、證悟易生,甚至能有效地解決魔障或令病患痊癒。
把修行之處打理整潔,有五種殊勝益處:
1.令自心清淨。
2.令他心清淨。
3.眾天神歡喜。
4.造集美麗因。
5.死後升天界。
第一及第二種利益,是指整潔莊嚴的地方,會令自己及其他看到的人都心生悅樂。第三點中所說之天神,是指帝釋天及四大天王等。這些天神是仍處六道中的生命,但他們之中也有信仰佛法的,而且會護持修法的人。由於他們極有潔癖,如果地方不乾淨,他們是不太願意來護持的。此外,這一點也包含了令聖眾生歡喜心的意思。第四點是指整齊清潔能積於未來生有美麗形相之意。第五點是說,常常保持地方整齊清潔,能感召生於天界等的果報。作為淨土行者,我們並不希罕生於天界,但如果好好地發願回向,這一點就轉化為生於清淨佛土之因了。
在每天,不論佛壇及修持地方是否骯髒,我們必須起碼象徵式地打掃。這種修持所用的「法器」,在傳統上是一把掃帚,但我們當然可以用現代之吸塵機等替代。打掃佛壇時,應用淨布清潔。拂拭佛像則用孔雀毛束起輕輕拂拭,不要用手去直接觸摸佛身。這打掃方法也可用在日常清潔工作上。如果能依此方法去做,則一切凡俗的清潔工作,都轉化為內心上之修持了。
佛壇是我們積聚功德的一種工具及媒介,所以我們不可輕視它的布設。佛壇不需太大,也不需有太多的佛像,最重要的是要布設依規矩及莊嚴整齊,所以沒必要誇張地把家中布設成一座寺廟似的。我們在看電視新聞時,常會見到各國開議會時的片段。在這些會議中,誰坐哪位置都有所講究,不容有錯。在佛壇上,也是同一道理,佛像的放置各有其位,不能讓佛與菩薩等如同去流行歌星演唱會般自己找地方坐。如果胡亂地把一大堆佛像堆在一個佛桌上,反而會生出罪業。
我們安設佛壇,要有聖眾之身、語、意代表物。這些物品,雖然並非真正的佛陀,但能令我們藉著觀看、敬慕及供養而生出功德。一個有證悟的行者可以不需要這些象徵物,但是初學者就需要佛像提醒我們與覺悟者的連繫。
佛身以佛像代表,我們應至少供一尊本師釋迦牟尼像或其圖片,這是因為祂是現今佛法的本源。此外,我們應供一祖師像或圖片在本熤胺劍躍鹼v代師承。如果我們欲加供彌陀、藥師等佛像,應放在本師像的兩側同高度位置。漢人特別喜歡供觀音、地藏、文殊及大勢至大士像。這些大士其實早已成佛,但在本師示現之年代,為了正法之弘揚,祂們以佛之八大菩薩弟子的形相示現,故此我們把祂們視作菩薩而尊敬,其像應供於佛的外側或較低少許之位置。如果欲供護法,應處更低位置。佛壇上不應供奉世間天神。天道之眾生尚未脫生死,也未斷煩惱,所以不堪當我們之依止對象。他們與我們一樣,你供養他們會得到一點好處,得罪他們時他們就會生嗔心而加害我們。供養他們頂多只能得些眼前的小利,並無恆久之利益,所以我們不應依止天道眾生。若必定要供養世間神祇也要分開放,不應與佛像放在一起,也不應對他們生起依止之心。如亦供祖先靈位,不應放在佛壇上。
在挑選佛像時,我們應挑按照傳統尺度比例而造或畫的形相,而且要選令自己心中油然生歡喜心的,這樣會對以後自己日常觀看時很有益處。在請購佛像時,我們要小心自己的言行,譬如我們不應說「這個佛很醜!」之類的話,而應說「這尊像的工藝水準不高!」,以免在不經意間便積下口作之不善業。同時,在請購佛像時,若價錢不合,頂多去別處看便好了,不應說出像「這釋迦佛哪值這麼多錢呀?」一類的話。這些事看似是小事,但其實它們反映了我們是否真的視佛像為佛之代表。在現今的商業社會,市面上有許多製造不如法之造像,挑選時要小心留意其身相比例是否如法。在請購好佛像後,應當找寺院僧人代為裝髒及開光。有些人以為為佛像裝髒是西藏的傳統,其實不然。在佛經上,清楚教示了裝髒的材料、方法及其必要性(註:見《佛說造像量度經》)。另外又有些人以為開光是指由高僧大德們「加持」佛像,這是很荒謬的說法。即使是高僧大德,自己也天天在祈請諸佛加持。只有佛陀來加持我們,哪有反過來由我們去「加持」佛陀的道理呢?所謂「開光」,其實是勝住儀式,亦即依傳統請聖眾降臨住在像中之意。在開光以後,我們必須把佛像視為真正的佛陀,不應以世俗衡量價值之目光來對待佛像,譬如說買了個金佛像,就把泥佛像拋棄送走等等。我們也不應用手指直接觸摸像身。在非必要時,我們不宜移動佛像。在必要時,我們則應隔著淨布捧起佛像,而不應以手直接觸碰。在清潔佛像時,用一束孔雀毛輕輕拂拭就行了。有些人喜歡把把佛像供在玻璃盒中,這也是極佳的做法,可以防止佛像沾惹灰塵。但是,有些人卻又擔心佛像會呼吸不了或「吸」不到我們上香的供養等,又再畫蛇添足地在玻璃上切割一個「呼吸孔」,這卻是一種很無聊的做法。佛像代表了具圓滿力量之佛陀,又怎麼會窒息或因一層玻璃之隔而「吸」不到供養呢?這樣做只是反映了我們對佛陀之圓滿能力存疑。事實上,不論是佛陀或造像,都根本不需要我們凡夫所作之供養。我們作供,為的是自己積集成佛之因而已,並非為了滿足佛陀或佛像之需要。
佛像之右面,亦即我們面對佛壇時之左方,應放一部《大品般若經》、《聖妙吉祥真實名經》、《菩提道次第廣論》或其他任何一部佛經之梵文、漢文或藏文印本,以代表佛的語。《大品般若經》為諸佛之究竟教義,《菩提道次第廣論》為一切佛所教之精華。佛經與論著並非佛法,但它們代表佛法,故且我們以佛經表義佛之語。三寶中以法為最上依止,因為我們是透過奉持佛法才能成佛的。嚴格上來說,我們可以把經書放佛像及佛塔上,但不能把佛像放經書上,因為法寶為最上依止,尤甚於佛寶。以上並不是說大家要把經書放佛壇的佛像頂上,只是解釋即使這樣做也並無不如法之處而已。把經書放下面墊高佛像是不如法的,二者雖同為聖物,但經書所代表的法在定義上比佛寶更為神聖。
佛意以一座小佛塔代表,放佛壇之右,亦即本師像的左手那一邊。
佛壇是我們藉以積集功德的「工具」,我們必須謹慎重視。我們應每天對佛像恭敬瞻視一眼,並恭敬頂禮三次或更多次。我們勿說「這些佛像我早就看熟了,何必天天再看?」這種話。佛陀有一位心子叫「舍利佛」,這位尊者在過去生中,曾是一位郵差。有一次,他在旅宿一破廟時,無意中見到過去佛的壁畫,便心生歡喜地發願:「如果我在未來能得見這麼偉大的人物多好呀!」因此發願,舍利佛便積下了成為釋迦本師身邊弟子的因緣。在日常見到佛壇時,我們也應恭敬合掌躬身。
這些代表佛陀的物品,即使不信的人看到也會得益。只要不信佛的家人不抗拒,我們在家中設佛像等,對他們也有益。若我們在家裡供奉佛像的話,最好能向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或朋友作少許介紹,譬如怎麼在佛像前獻上供品或禱告等。即使在許多傳統的佛教國家中,佛法似乎有衰退甚至消失的現象,在介紹佛像時,若同時略講佛教史和佛法大意,對聽者會有大益處,也避免日後家人因誤解而生出反感。如果家人十分抗拒,我們則應善巧地處理。
對諸佛、三寶作供養,能令我們得到廣大功德、積集成佛之資糧。供品可以是任何美好的物品,種類繁多,不勝枚舉。一般來說,我們可以供上水、花、燃香、明燈及食品。它們各有其吉祥的表義。
供水是最容易不過的供養了。由於它隨處可得,並不費甚麼錢,所以我們肯定不必透過種種不良手段才得到它,這確保了供品來源之清淨性;又因為它並不值錢,我們在供奉時恐怕不易生出吝嗇、不捨的心,這確保了供養心的清淨性。最好的優質水,具備八種特性,各有其吉祥表義:水的涼性表義持戒清淨;甘味表義享百味食;質輕表身心壯健;性軟表意念柔順;清澈代表心明;無臭表義無障;益喉之特性表語妙;養胃的特性表義無病。在供水時,我們按喜好供一杯或幾杯清水或依西藏傳統供上七杯均可。在上供時,不應把空杯放佛壇上才倒水入杯中,而應先在杯內放一點水,在供桌上放好位置,再以壺添滿,這樣可避免空杯作供的不吉祥緣起。用壺把水添滿時,不可胡亂地倒水,而應用雙手像為皇帝供茶般恭敬添上。添滿水的杯,水位不應離杯緣多於一顆米粒的粗度,但亦不可過滿而溢出。此外,如果供奉一杯以上,這些水杯應整齊地排成一條直線,杯與杯之間距離一顆米之粗度,即不過疏,亦不緊貼。在西藏的傳統是,我們在早上供上新水,在下午近黃昏時把水供撤下,翌晨再上新供。在現今的城市生活中,大家或許會很晚才回家,故此只好在晚上撤供了。倒出水的空杯不應放在供桌上。這些供杯,我們只用作供佛用途,自己不可使用,供完佛的水可以自己飲用。
供花可以積集於未來生相貌莊嚴美麗的緣起。花可以採用鮮花、假花或整盤的盆栽,只要別供本身有毒性的花即可。
燃香必須用無化學原料在內的配方,如純檀香或沉香的粉或木條均可,許多藏香亦適合這用途。供香為的是供香氣而不是供黑煙,所以我們不必把香爐放在太近佛像的地方,而應把燃點了的香在供桌前略為熏揚一下,再把香爐置較遠的地上,這樣便不會把佛身燻黑。佛陀的鼻根非同凡夫,絕不會因香爐放遠了而受不到供養,所以大家不必有此幼稚的顧慮。漢地的香爐常常印上經咒,這是很不合乎傳統的商業做法,大家千萬不要買。要買香爐的話,應選沒有印上佛像、經咒的簡單類型。此外,漢地賣的電香支是幾根閃爍、像香的東西,並無供香氣的意義,而且閃爍不定的光明也是一種不佳緣起,大家避免為宜。
燈供的目的是為了供上光明,它的緣起是於未來生具有智慧及眼目明亮等。如果供的是油燈,應用較優質的燈油及?#123;較燈芯長度,以保燈光明亮、無煙、光明顯金黃色而非?#123;色及不閃爍。供燈之主旨是供光明,有些人喜歡供用電的燈,這亦沒有不合乎傳統的地方。
供食應用素品,例如水果或任何以三甜三白物(註:即白糖、黃糖、蜂蜜、牛奶、酸奶及牛油)製成的食品等。供品必須是自己能力範圍內買到的較佳品,而非自己也不願吃的過期食品。食品不一定要天天換,但在水果等不再新鮮時便應更換了。
供佛是為了我們自己積集功德而做的,並非諸佛希罕我們的供品,所以我們必須認認真真地擺置供品。以上所說的種種供品,我們不必全部供齊,但卻要注意必須放置得十分整齊莊嚴,不可像是把東西施捨給乞丐或畜牲那樣地丟在桌上亂放。供品必須排為一列,各有一顆米之距。在排供時,必須恭謹如為皇帝奉茶一般。事實上,這個譬喻一點也不誇張。皇帝與佛之間,絕對是佛更偉大。對皇帝奉茶尚要恭謹十足,何況供佛呢!排供的規矩,亦有其內義。好好地去做的話,能具足吉祥因緣;反之則積不好的緣起。供品排直表義心直;供品間距離太疏會積與上師、佛陀及正法分離之不吉緣起;供品間距離太密則有心滯之緣起;供品放杯中太滿,有持戒不嚴之緣起;供品不滿杯則有缺乏資財之緣起;排供時不嚴謹而把供品放下時有聲,則有心不平靜之不佳緣起。擺放莊嚴是為了自己積聚功德而做的,而不是做給別人看,這是自己的修持。
在放好供品後,我們可以增誦「供養雲陀羅尼」,因為這個咒能令供養之功德增長。咒是 :

唵 南摩 爸嘎哇爹 兵渣 沙哇 趴瑪 打辣 他化嘎他呀 阿啦哈爹 三日三僕達也 他地呀他 唵 兵渣 兵渣 瑪哈兵渣 瑪哈鐵打兵渣 瑪哈必打兵渣 瑪哈仆地切他兵渣瑪哈布迭 曼多巴三 打瑪辣 兵渣 沙哇 卡瑪 阿哇勒那 必疏打辣兵渣 疏哈
om namo bhagavate bendzay sarwa parma dana tathagataya arhate samyaksambuddhaya tadyata om bendzay bendzay maha bendzay maha tayda bendzay maha bidya bendzay maha bodhicitta bendzay maha bodhi mendo pasam kramana bendzay sarwa karma awarana bisho dana bendzay soha

然後我們恭敬頂禮三次,再誦皈依文三遍,便完成了上供,這時便可忙別的事了。
有些人擔心萬一忘了供養會遭佛陀責罰,這是不必要的顧慮。諸佛根本不需要我們的凡俗受用品,亦不會因行者漏了供養而發脾氣。
剛才說過,供品不拘種類及數量之多少,但我們卻要注意供品之來源清淨及供養心之清淨。甚麼是「來源之清淨」呢?這是指供品並非由如殺生、偷盜等十惡業而得來的。別人雖不知我們壇上供品的來源是否清淨,但我們自己心中有數。如果不作惡業便得不到供品以供佛陀的話,寧可只供清水或索性不作供,這樣反而會更令佛眾歡喜。這其中只有一種例外情況,譬如說你作了某惡業,現在十分痛悔,便在佛前懺罪,把造作此惡業之得來品供上,發誓不再犯同等惡業,在這種情況下B來源自惡業的東西倒是如法的。
有些人興供是為了讓別人知道他有財,或為了讓人說:「你真是個大居士!」等等。以這種心作供,即使供養許多錢,利益也極為有限。以求名利的心作供的人,作供後更可能因別人讚美而致貪念更盛,這比不作供更為糟糕。此外,供養本來只取決於內心,而不拘供品多少,但本有能力者如為了吝嗇而只供少許,也是不好的。「供養心之清淨」正是指作供時心中沒有這類吝嗇、後悔、不捨得或為求世間名利等心態。正確的供養心,是為了利益眾生而願成佛之心,亦即菩提心。我們為了成佛作供,以積聚成佛之因。在作供時,我們必須用這種動機來供養。小乘發心的行者,為了積集出離之因而作供,這也是如法的。在作供時,我們應心生歡喜,為了眾生、為了成佛而作此善因。
在佛陀年代,捨衛國有一個女乞丐。有一天,城裡的大王、大臣及貴族等興大供養,她便也想對佛陀作供,但苦於無錢,所以便只好以行乞所得之一錢買油,供了一盞最小的燈。她在作供時發願:「但願我於未來能具大智慧,以滅除一切眾生之愚昧!」這盞小小的油燈,便與許多由國王及富人等所供的大油燈放在一起了。在供燈翌晨,佛陀的大弟子目犍連巡更經過,發現全部大燈都早已油盡燈枯了,這小燈卻光明依然,猶如新供的一樣。目犍連便想:「天都亮了,燈還亮著幹甚麼呢?」,於是便以手扇燈,燈卻不滅,祂改以衣袍扇燈,燈火還是不滅。在目犍連不明所以之際,佛陀剛好走過,佛向目犍連說:「這燈是一個具『大心』的人所供的,儘管你用四大海洋的水來灌,或以巨風來吹,也不可能把它滅掉!」由此可知,如果供品來源清淨,供養心亦清淨,以欲利益一切眾生之菩提心上供,即使供的只是很小的東西,也能積無量功德。為甚麼呢?這是因為眾生之數目無量,以致功德亦得以乘大無量倍之緣故。反之,如供品來源有問題,或供養心是為了出名或一己私利,則不論供品有多大、多好,所得功德十分有限。

大家不需懷疑佛到底會不會應請而到臨受供。諸佛之悲心無等,力量也無等。祂們不是凡夫,不需要用轎車接送,只要一起念作供,祂們就臨前受供,甚至沒有召請,諸佛也一樣在面前,因為諸佛其實根本就同時遍佈一切時處,只是我們因業力蒙蔽,無法見到祂們而已。在佛陀住世時,有一個國王的女兒天生醜陋無比,令國王十分憂心,不敢讓公主出外,又不能把他許配予鄰國之王孫貴族。後來國王強迫一個大臣迎娶公主,大臣在沒法之下屈服了,但他把公主鎖在一個木櫃內,只把食物定時通過櫃上之小孔餵食。大臣的友人及同事都十分好奇,大家都以為公主必定國色天香,所以大臣才不願被人看到她的美色。有一天大家忍不住好奇了,就藉故把大臣灌醉,偷了他的門匙來看一看這公主。一看之下,大家都嚇了一大跳,原來公主的皮膚好像蛤蟆那樣,大家都嚇跑了,從此大臣就更加嚴禁公主與外界有任何接觸。有一天,佛陀與眾弟子來了這國土,所有人都去供養及瞻仰佛容。公主聽到消息後很傷心,想著自己不只天生貌醜,還十分福薄,無緣供養佛陀,心中很想要供養佛陀。突然間,她透過小孔看到櫃外金光萬丈,發現佛陀不知怎地就已經站在櫃門外了,光明正是佛陀的袈裟放出來的。原來是釋迦如來應她心中之祈請,以神通現化在她面前。公主就對佛陀作供養及禮拜,佛陀也加持了公主。這件事發生以後,公主的身體起了奇妙的變化,好像蛇脫皮那樣,外面之粗糙皮層裂開脫掉,裡面是很美的皮膚。大臣後來當然很以這妻子而自豪,就放了她出來,也允許她出外與國民見面了,這公主之美貌從此成為該國佳話。這是佛經上的一段記載,從其中可以知道,只要眾生誠心迎請,佛陀等聖眾的確會來臨加持,所以我們不需生疑,也不必擔心請不到佛祖到臨受供。


[ 本帖最後由 tinto 於 2008-11-20 20:35 編輯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