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如何念佛?

如何念佛?



常用的念佛方式有---默持,高聲持,有金剛持(金剛誦念法)三種。
倘覺高聲過於費力,默念又易昏沈,便只綿綿密密,牙齒不開,以舌彈動聲音,聲在唇齒之間,叫做金剛持。
念佛若覺費力,就不妨默持。或覺昏沈,就不妨高聲、如心難歸一,當至誠懇切,攝心而念。無論聲默、都要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

如果妄念還是洶湧,當用印光法師提倡的十念記數法。其法從一句念到十句,要念得分明並且要記得分明。十句念了,再從一句念到十句。隨記隨念,不可掐珠。如十念直記為難,可分為兩氣,即從一至五,從六至十。這樣的把全心力量,用在一聲佛號上,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自然無從著腳。

當做事時,或難記數。暫且懇切直念,事完仍舊攝心記數。那掐珠念佛,只宜於行動時用。
倘在靜坐養神時也掐珠,因手動著,神不能安,久則受病。
臥時不可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

說到作觀,必須熟讀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法,次第漸入。當細參經文,如法修持。要明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要知道心淨佛現,境非外來,唯心所現,不生取著。果能做到這般境地,境愈深妙,則心愈專一,那觀想的利益實非小小。

如觀境不熟,理路不清,欲以躁妄心急求境現,這就全體是妄,與佛與心都不相應,其結果是不堪問的。所以善導大師說:「末法眾生,神識飛揚,心粗境細,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正是深防不善用心,致入魔境。行人要自量根性才好。

蓮池大師說「予見新學後生,纔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閒思妄想,越覺騰沸,便謂念佛功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涌剎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
妄念一起就念佛,這是念佛最要緊的一句話



律航法師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謂不假方便者,因念佛就是方便,不必於念佛之外,更求方便也。但眾生根器不同,故所用的方法亦異。

念佛宗旨,本為攝心專注一境,令散亂心,漸成片段,乃至一心不亂。若欲達此目的,必須將阿彌陀佛四字宏名,字字都念的清清楚楚,聽的明明白白,但耳根對聲塵,須由聽力強銳,方能格外清晰。併耳者,即合併兩個耳根的聽力,用在一個耳根上,試看古人射箭,今人放槍,當他瞄準時,皆閉一眼,用一眼,視力格外分明,而聽力亦復如是。律航初學此法時,先將右耳聽力作意併在左耳,聽一百聲,再將左耳聽力併在右耳聽一百聲,然後兩耳平均一百聲,如是循環練習,不過一月,大見功效,一往妄念紛馳,現因聽力特別增強,漸受約束,偶起妄念,隨即覺知,日久自成習慣,不必作意併耳,而自然併耳矣,經云:「此方興教體,清淨在音聞。」則持名念佛者,誠不可不加強聽力。

律航嘗勸人念佛。得到的回答,多說:「念佛很好,可惜沒有工夫。」唉!這沒有工夫四個字,不知耽誤多少人不得往生,因此,建立「隨工念佛」一個名詞。隨工念佛者,即隨著工作而念佛,像所謂打鐵念佛、織布念佛。隨著工作,可以念佛,並可成佛,只要對於念佛法門,具有深信切願,則無論什麼工作,皆可隨著念佛,決不妨礙。例如耕田,經商、造飯、洗衣,一切土木金石種種行業,悉皆可以隨著工作,或默持佛號,或出聲念佛,其功德相等。作工用的是手,念佛用的是心,心之與手,各司其事,日久純熟,制心一處,相得益彰,事無不辦,此後學佛者,焉得藉口「沒有工夫」而自甘暴棄呢?


古德云:「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又云:「無常迅速,生死事大,當痛念生死。」由是知吾人為了脫生死而念佛,決非悠悠泛泛所能濟事,故律航於晨昏兩課時,增設痛切念佛一門,共分五段,每段先作觀想,隨即念佛,其法如下:

1、先面佛長跪,口念南無阿彌陀佛三聲,同時心中觀想「我自無量劫來,流浪生死,皆因不知念佛法門」,即以頭著地,兩手輪番屈指自數,出聲念南無阿彌陀佛二十聲,再抬頭長跪。

2、接念南無阿彌陀佛三聲,同時心中觀想「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即以頭著地,如前念佛二十聲,抬頭長跪。

3、接念南無阿彌陀佛三聲,同時觀想「此生如不能生西,即仍在六道中輪迴,刀山劍樹,驢肚馬腹,勢必難免,可悲可怕」,即以頭著地,如前念佛二十聲,抬頭長跪。

4、接念南無阿彌陀佛三聲,同時觀想「今生父母眷屬現在(將來)墮在何趣,若不自度度他,問心難安」,遂即以頭著地,如前念佛二十聲,抬頭長跪。
5、接念南無阿彌陀佛三聲,同時心中觀想「無量劫來,父母眷屬,皆在六道中受苦,若不能普度一切,則念佛何為?」於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油然而生,與佛心冥合矣,隨則以頭著地,如前念佛二十聲,仍抬頭長跪。高聲自唱「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行人彷彿親聆阿彌陀佛空中開示云云,隨即至心虔誦往生咒十遍,或七遍(至少三遍)起立禮佛三拜,同時默祝四生六道,一切含靈,咸憑法力,離苦得樂。

上來痛切念佛,律航自實行後,覺得步步緊拶身心,念念切近精實,不覺不知,由念而痛,由痛而悲,由悲而哀,以致哭不成聲,及至誦咒之後,又覺得身輕心愉,如釋重負,共計五段,每段需二分鐘,總共不過十分鐘,其功德無量無邊,實不可思議,謹作供養,聊備參考。



念佛要打成一片,一定要靜中念佛與動中念佛融成一片,靜中是在坐、停止時,動中念佛是在走路、工作之動態中念佛,動中念佛為了避免氣不順,要以默念為主,最好先由經行中念佛開始,佛號隨者腳步在念,一步一字佛號,還是一步一句佛號皆可。開始時,二者比較難配合,久了自然熟鍊。
當佛號句句聽的清楚時,除了身根在走外,其它諸根皆攝受。如此念久了,念佛的妙樂自然會生起,什麼妙樂呢?平時散亂的心會因念佛而改善,當念念相續時,自然就開始相應念佛三昧,一分相應就有一分法喜,二分相應就有二分法喜----。而後就能擴及於爬山運動、掃地、拔草---種種不必用很多心思的工作,並樂此不疲,養成動靜中融成一片,此時,行者即使走進吵雜的菜市場,佛號依然句句聽的清楚,耳不邪聽,目不邪視,猶如入無人之地,法樂在淨念相續中。

我們平時在動中,意根都會往外跑,這是無始以來的習慣性攀緣心,也正是所謂的無明習氣,養成在動中念佛攝受諸根,正是扭轉、瓦解無明習性的善巧方便。一句佛念到底,雖不談止觀,止觀就在其中,一句佛號念到底,不說三昧,三昧在其中。

印光法師說,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發切願,專持佛號,亦即信願行。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續。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不會亂視。
念佛時,眼宜垂廉,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則攝矣。鼻也不會亂嗅,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

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粉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續,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又說,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者,乃念到相應時,雖常念佛,了無起心動念之相(未相應前,不起心動念去念,則不念矣)。雖不起心動念,而一句佛號,常常稱念,或憶念,故云,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

無念,不可認做不念。無念而念,謂無起心動念之念相,而復念念無間,此種境界殊不昜得,不可妄會。

觀想一法雖好,必須了知所見佛像,乃屬唯心所現,若認做心外之境,或致著魔發狂,不可不知。唯心所現者,雖其像歷歷明明,實爾塊然一物,若認做外境,作塊然實有,便成魔境矣。


[ 本帖最後由 喜德 於 2008-8-28 15:02 編輯 ]

TOP

法門越簡單越好^^

TOP

蕅益大師示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 ,別無奇特 ,只深信力行為要耳。

佛云 :若人但念彌陀佛 ,是名無上深妙禪

TOP

只要心誠就算不識字

佛也會給大家平安順心的喔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