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寶寶長牙須知嬰兒長牙的症狀

寶寶長牙須知嬰兒長牙的症狀

寶寶長牙了
現在的寶寶似乎都比較早長牙,因此你的孩子可能會在4個月到1歲之間長出他的第一顆乳齒(通常長在下齒靠中間的地方),接著的次序大約如下:

寶寶年齡 乳齒名稱 寶寶年齡 乳齒名稱

6-8個月 2顆下中門牙 12-16個月 4顆前臼齒

8-12個月 4顆上門牙 16-20個月 4顆犬齒

12-15個月 2顆下側門牙 20-30個月 4顆後臼齒

寶寶長牙時,媽媽可以多關注寶寶的感受與反應;寶寶因為牙齒開始要突出牙齦,牙齦感到酸或疼,又或是癢癢的奇難受無比,他可能竭盡所能將所有拿得到的東西放入口腔,用力的咬。想想他所咬過得東西,乾淨嗎?衛生嗎?寶寶亂咬的結果有可能會有拉肚子的現象,這就是我們常聽說的「長牙的孩子容易腹瀉」的理由。

※長牙是嬰兒生長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通常過程很順利,但有些嬰兒長牙時可能會出現一些症狀如發燒、拉肚子、脫水現象、流口水、皮膚起疹及腸胃不適等。所以當嬰兒長第一顆牙的時候,父母親是既欣喜又擔憂。

寶寶長牙的居家護理:

1.寶寶長牙時常伴隨不安、急躁、失去食慾或夜間哭鬧,通常會喜歡咬玩具,手指,口水特別多,甚至為清理喉嚨而咳嗽。

4. 長牙的局部區域,牙齦會腫脹,顏色較為藍紫色,這些症狀在長第一顆牙時最不舒服。

5. 減輕長牙帶來的不舒服,需常換圍兜,保持乾燥,避免皮膚起疹子,還要轉移其注意力。輕輕搖晃及擁抱他,或者拿固齒器讓他咬,都可以有效減輕不適的症狀。

6. 在長第一顆牙後就不可以使用固齒器,以防咬破後內部液體流出,應改用乾淨的冰毛巾之類的物品替代。

嬰兒牙床若有特別紅腫、局部發燙甚至化膿,則是感染徵兆,需及早就醫。

寶寶長牙順序, 寶寶長牙症狀, 寶寶長牙發燒, 女寶寶長牙, 寶寶長牙不舒服, 寶寶長牙不喝奶, 寶寶長牙拉肚子, 寶寶長牙不吃飯, 寶寶長牙慢, 寶寶長牙時間,嬰兒長牙的症狀, 嬰兒長牙哭鬧, 嬰兒長牙順序, 嬰兒長牙發燒, 嬰兒長牙不喝奶, 嬰兒長牙拉肚子, 嬰兒長牙時期, 嬰兒長牙時間, 嬰兒長牙食物, 小嬰兒長牙

寶寶長牙的訊息:

寶寶長牙現象一: 口水成「災」

寶寶長牙時期也正逢學習咀嚼動作的時候,唾腺也逐漸開始發育,在吞嚥動作不成熟的情況下會使分泌唾液的量大於吞下去的量,再加上寶寶長牙所造成組織腫脹的疼痛感,會促使唾液分泌產生潤滑作用以降低牙痛不適感,因此這時期的寶寶常會有口水流不停的現象,家長便要注意勤加幫寶寶擦拭,也可以圍上圍兜,避免口水蔓延周圍的皮膚造成濕疹的情形。口水流多時也要記得替寶寶補充適當的水分。

寶寶長牙現象二:牙床疼痛導致情緒及食慾問題

當牙齒要突破牙肉長出時,會因腫脹而感到疼痛,尤其在長第一顆牙時會最為明顯,因此寶寶容易哭鬧、睡眠中斷、情緒不安急躁、胃口降低,甚至抵抗力較弱而容易遭受感染。爸比媽咪可以用紗布沾冰水,幫寶寶擦拭、按摩紅腫的牙肉,以減輕他的不適,或是利用玩具分散他的注意力;胃口不佳時則可以準備一些如布丁、優格等較冰涼、容易入口的食物。不過最重要的是父母要給予適當的關懷,多安撫寶寶的情緒,溫暖的呵護會是最好的良方。

三寶寶長牙現象:亂咬東西

許多家長可能會發現長牙的寶寶突然變得很愛亂咬東西,拿在手上的東西經常往嘴裡送,為考量到衛生及安全的問題,爸爸媽媽可以替寶寶準備固齒器或是相似功能的玩具,也可以利用較硬的蔬果讓寶寶囓咬,但是要特別注意是否有噎到的可能性,家長最好在一旁照護。而平常一些容易被寶寶誤食吞入的小東西,如鈕釦、堅果類果仁、銅板、小珠子、螺絲釘等等,都要安置在抽屜、高處等寶寶不易伸手拿到的地方,避免因哽到而窒息的情況發生。

發燒,也是長牙惹的禍?!

其實長牙和發燒並沒有直接的關聯,主要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免疫力開始下降,一般來說會較容易感染,而長牙時期的寶寶因為磨牙緣故常會亂咬東西,如果接觸的東西較不衛生便有可能因而感染生病,才會產生發燒或是腹瀉的現象。因此當寶寶出現發燒的情況應儘快就醫,而不是歸咎於長牙而忽略它。

寶寶長牙也會拉肚子?!

換個角度來看,這個時期的幼兒因為好奇心強,喜歡抓了東西就往嘴裡塞,再加上副食品的嘗試和增加,使得寶寶容易發生腹瀉的情形,此外,也由於唾液腺的發達,所以容易導致口水不停的直流。而六個月後的幼兒,因來自母親的抗體功能減弱,漸漸失去保護,進而容易受病菌感染後造成發燒,這些現象,常與「長牙」重疊,所以往往會被認為與「長牙」有關。

寶寶長牙時抵抗力會較弱嗎?

有些小孩長牙時很不舒服,最主要是因即將長出的牙齒,其周圍有大量的液體及壓力而造成牙床腫脹不適。除了有輕微發燒、拉肚子、口水多等現象之外,嬰兒因牙床不舒服而易哭鬧,影響正常睡眠以及胃口不佳、抵抗力因而減弱,容易造成上呼吸道感染。

寶寶長牙處理不適症狀的方式

對於長牙之不適,可依症狀給予適當的處置。對於牙床的腫脹可給予橡皮製成之玩具,讓嬰兒拿到口中咬,具有按摩牙床的功用,此外還有一種內裝有水的塑膠玩具 (Teething Ring),將此種玩具置於冰箱內冷卻後再給予嬰兒咬,可達到按摩及冰敷腫脹牙床的雙重功效,有助於症狀的緩解。另一種方式為用紗布沾冰水擦拭腫脹的牙床。注意適量水份的補充,必要時依醫師指示給予不含阿斯匹靈類之鎮痛解熱劑。如症狀持續24小時以上,嬰兒就應帶給小兒科醫師檢查看,是否是上呼吸道感染等其他疾病。

建議您:

平時讓寶寶多曬曬太陽,以促進鈣的吸收。還可以讓寶寶吃些較硬的食品,如餅乾、小薄餅,以刺激牙床而利於出牙。

此外,您可以帶寶寶到健兒門診做健康檢查,許多先天和後天影響牙齒發育的問題都可以跟醫師討論。

1。盡量採取母乳餵養。

寶寶有力吸吮母乳的動作,有利於頜面正常發育。人工餵養如果人造奶嘴使用不當,極易造成面部和牙頜異常,必須人工餵養時,應選擇模仿乳頭仿真設計的奶嘴。盡早訓練寶寶使用杯子和碗筷進食,避免形成對奶瓶的依賴性。此外,母乳還可抑制細菌在牙齒上繁殖,防止牙齒腐爛。

2。媽咪應積極治療齲齒。

媽咪患齲齒,寶寶也易患齲齒。因為,齲齒是細菌感染,媽咪可能會通過給寶寶餵飯、餵水感染他們。

3。避免不正確的哺乳姿勢。

人工餵養時,寶寶吃奶的姿勢、奶瓶的位置、奶嘴孔大小,都對牙齒發育影響很大。媽咪一定要注意採取正確姿勢,使寶寶吮吸時下頜前伸運動近似於吮吸母乳,不影響下頜骨正常發育,避免引起寶寶牙頜畸形。

4。控制寶寶吃糖。

斷奶後,每天飲食中要有五穀雜糧、牛奶及奶製品及蔬菜和水果,牛奶中盡量不加糖;多喝白開水,少喝糖分高的飲料。為寶寶提供有一定硬度的食物練習咀嚼,如蘋果、小紅蘿蔔、黃瓜、玉米等。尤其是新鮮水果,咀嚼時間越長,唾液分泌越多,增多的唾液會把牙齒清洗乾淨,同時增強咀嚼功能。

5。定期檢查,有問題及早治療。

避免寶寶經常做吮指、吮唇、吐舌等動作。尤其是4歲以後,一定要徹底糾正吸吮安撫奶嘴的習慣。寶寶出現小乳牙早失時,趕快帶到牙科做牙齒間隙保持,不然會影響恆牙的發育和萌出,出現反頜、牙列擁擠、牙齒錯位等情況,也應及早去口腔科,積極配合醫生治療,盡快矯正過來。總之,要經常檢查寶寶的牙齒,一旦發現問題,就應該盡早上醫院治療。

不管是長牙時期或是乳牙時期,口腔及牙齒的清潔保健也是奠定恆齒發展的基礎,因此在乳牙尚未萌發前,家長可在餵食完畢之後,以紗布或棉花棒等用溫開水沾濕,幫寶寶清潔口腔;而當寶寶乳齒開始萌出之後,便可以開始幫寶寶刷牙,等到孩子成長至2~3歲時,便可以開始教導他獨立刷牙,但由於其手部動作還不太靈活,家長起先可以從旁協助或是幫他再刷一遍,以免無法徹底刷淨口腔內的食物殘渣而造成蛀牙的情形。

TOP

感謝分享 很實用的資訊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