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給孩子自由成長空間的三個建議

給孩子自由成長空間的三個建議

前壹段時間網上有個段子很讓大家津津樂道,我只說最後壹句話相信很多人都會會心壹笑知曉段子的內容:“有壹種冷,叫做媽媽覺得妳冷!”
是啊,很多情況下,我們都在用自己的感覺來感受孩子:家長覺得天氣很冷,卻不考慮孩子本身活潑愛動的天性;家長覺得學鋼琴(舞蹈、武術、圍棋……)很必須,卻不考慮孩子本心是否願意或者沒有正確的引導;家長覺得回家就要先寫作業再玩,卻不考慮孩子是否想要先靜壹靜或者休息壹下……
太多太多的“我覺得”,家長把自己的思想、感受沒有任何過濾的投遞給懵懂中的孩子並強迫性的要他們無條件接納,卻又要轉過頭來奇怪孩子為什麽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其實,沒有自由成長的空間,孩子沒有問題才怪!

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是我最近壹直在思索的問題。寶仔馬上就要6歲了,這6年的朝夕相處裏,我壹直在沈澱、反思、也在不斷地學習、總結,期望能夠和他有最好的方式彼此學習、交流、溝通;希望能夠給他未來的路上奠下堅實的基礎;也祈盼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在育兒這個方面給自己留下太多的遺憾,畢竟人生不可重來,孩子的成長也只有這麽壹次!

首先,不能對孩子過度關心與保護。

還記得有壹次,我和兒子在晚間閱讀的時候說到“白細胞與紅細胞”這樣壹個話題的時候,我告訴他,其實人類在經歷數以億年的轉變過程中,經歷了不盡其數的優勝劣汰,能夠存活下來的都是勝利者;而壹代壹代的繁衍又使人類更加強壯、堅韌!所以,只要存在,本身就是勝利者,其余的,就看自己的努力程度了!
其實我也想把這段話講給自己聽,尤其在某些我對兒子過度關心與保護的時候,我對兒子不舍得放手的時候,我總是把他當做小BABY的時候。孩子從出生到壹步步的成長,本身就是壹個逐步強大的過程,而唯壹能夠阻撓這個過程進度的,不是孩子的不努力,而是家長的不放手!

在很長壹段時間,大約是兒子幼兒園小班的時候,但凡我和他壹起出去,我總是習慣性的拉著他後背的衣服領子或者帽子,潛意識裏擔心他會因為奔跑而摔倒;也擔心那傳說中神出鬼沒的壞人。所以壹旦他跑的快,我就會在後面緊緊的拉著他。這的確是壹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源自於我的擔心與習慣,但是在那段時間,兒子奔跑的速度明顯的低於同齡小朋友,甚至他在班裏總是坐著不願意運動。
還好,我及時發現了問題,並及時糾正自己的行為,在高危地方,比如車站、公園等,我會拉著他的小手,而到了開闊視野的地方,就讓他盡情撒歡好了。現在他總是會快樂的奔跑在公園裏,不時自信的和我挑戰,他跑我騎車看誰的速度快!陽光下看著他自信的笑容,白白的乳牙熠熠發光,我的心中總是充滿了感動,如果當初我壹直不放手,他如今又會是怎麽個模樣?我不敢去想,只有慶幸!

在生活中這樣的小事情比比皆是,也許是不願意他弄濕袖子打碎碗後傷了自己,所以拒絕他在廚房幫忙;也許是不願意他早上遲到,所以總是動手幫他搭配穿衣;也許只是看他作業時磨磨唧唧,所以總是情不自禁幫他整理文具……就是這樣壹件壹件的小事,我們以為自己再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幫助他們、呵護他們;卻不知也在慢慢累積給孩子溫室裏的壹些壞習慣與壞毛病,不經歷風雨見不到彩虹,沒有懸崖上老鷹對小鷹絕決的踹下就沒有小鷹展翅高飛的英姿;當他長大的那壹天,妳發現他沒有飛翔的勇氣,抗挫的能力,即使那時再萬分焦慮著急,卻也只有無可奈何花落去!

其次、避開家長自以為是的碎碎念

這種自以為是的碎碎念,壹般情況下在國內的家庭中以媽媽為主。從N久以前父系氏族公社取代了母系氏族之後,相對於強勢、為了家庭生計奔波的父親來講,媽媽這個角色是溫柔的、細致的、溫暖的;但也正是因為媽媽總是和孩子在壹起,所以媽媽這個角色也是嘮刀的、容易讓孩子產生厭煩的,特別是叛逆期的孩子。
孩子都是天生的觀察家,他們從不會講話開始就有了很好的觀察對象,那就是總是出現在自己眼前的媽媽,他們知道自己的哭聲可以很快吸引來媽媽的註意,他們也可以敏銳的覺察到媽媽的情緒變化;隨著他們壹天天的長大,他們更可以準確的判斷出自己做什麽是碰觸了媽媽的底線,而什麽是可以被原諒、被包容的;甚至很多時候他們做了什麽事情後,不等媽媽張嘴,他們就知道媽媽要說什麽要做什麽。

兒子在幼兒園中班的時候,有次放學和同學不知怎麽回事就打起架來。當我們家長發現的時候,他是絕對優勢的狀態,而他的對手吃了虧後看到家長來,就忽然打了雞血壹般的嗷嗷叫著向兒子沖去,兒子也毫不畏懼的迎了上去。我當時判斷那個孩子是打不過兒子的,再打下去壹定吃虧,就急忙抱著他的對手,安撫他的對手。問及原因,男孩子之間的戰爭很簡單,最開始就是純打著玩兒,打著打著就當真了。
那個男孩子和他家長壹起走了之後,我看向兒子,兒子也同樣挑著眉看著我。我問:“兒子妳有沒有受傷?”兒子搖了搖頭,我又問:“那妳覺得打架可以解決問題嗎?”兒子看著我說:“我就知道妳會這樣說。”我心中壹驚,再問他:“妳知道媽媽會怎樣說?”他拖著聲音說:“妳會說打架不對,不能解決問題。”我知道是我平時嘮刀的有些多了,尤其是他學了跆拳道之後。
我及時調整了自己,和他聊:“媽媽問妳的是妳認為解決問題了嗎?”兒子想了想說:“我認為以後他不敢再隨便和我打架了!”“很好!”我隨著他的話語繼續說:“這的確是個解決問題很方便的途徑。那麽我做記者來采訪采訪妳,妳當時確定自己可以打過他嗎?”……這裏不多敘述,但是當時我隨意換了個“采訪”的方式,不但讓兒子放下了自己的心防,還又和我討論了很多他認為和小朋友正確交往的方式。這就是自由思考的力量吧,比家長壹直嘮嘮刀刀的說打架不好強大的多!

如果作為家長已經可以被孩子準確判斷出自己下壹步的行為與語言,那麽家長就要及時的檢討自己,調整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正如壹個故事,如果結局是出乎意料的發轉劇,更能抓住看故事的人的註意力。如果我們只能帶給孩子壹成不變的說教,而不能自我學習、調整,勢必會跟不上孩子飛速的成長所需,最終在孩子成長的路上被淘汰。
其實這也是“代溝”出現的原因。但不要認為“代溝”總是會出現,是不可消失或取代的。只要用心的跟隨孩子的腳步,不斷地學習完善自己,做壹個讓孩子看不透、摸不清又隨時可以給予他們正確幫助或者支持的“寶藏”,“代溝”即使不會消失,距離也會縮小!

第三、莫以愛的理由禁錮孩子成長

我愛孩子,所以要給孩子我認為的最好的教育讓他可以有最好的未來,也要指點孩子我認為的最正確的路徑方便他少走彎路少受挫折。大概這就是天下愛孩子的父母的心聲吧!的確,能夠讓孩子有最好的未來,能夠讓孩子少受挫折,是為人父母最欣慰的事情。但是,我們的愛,又是以什麽方式呈現給我們的孩子的呢?
我記得有句話大意是說,十歲的時候,敬仰自己的家長;二十歲的時候,反抗自己的家長;三十歲的時候,回頭想想覺得家長也許是對的;四十歲的時候,才醒悟自己的家長原來是正確的……當時我就在想,為什麽壹定要有這樣壹個反抗期呢?是每壹代人的順延嗎?為什麽要到自己老的時候,才想起對自己的父母有那麽多的遺憾呢?既然已經是這樣,又為什麽不能從自己開始,讓自己的孩子少壹些將來的遺憾呢?

曾經兒子小的時候,走路我擔心他跌倒會受傷,所以總是拖著他想要奔跑的腳步;而事實證明兒子在我放手之後,跑的更快,跑的更穩,因為他在奔跑中學會了調整自己的節奏掌握身體的平衡。
曾經兒子有段時間想要和比他大的小朋友玩,我總擔心大孩子會欺負小孩子而拒絕,所以也拒絕了兒子從另壹個方面看世界的權利;而事實證明當兒子和大孩子壹起玩的時候,大孩子會主動照顧他,而他也從中學到了很多在同齡小朋友身上還不知道的見識。
曾經兒子對我說他要在幼兒園表演節目的時候講壹個英語故事,我卻擔心時間太緊他拿不下來會有失敗的挫敗感而拒絕;而事實證明,雖然故事的確有些難度,但通過他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他不但可以拿下這個故事,而且可以講的繪聲繪色。
……
當我真正冷靜下來去思考,其實我在怕什麽呢?我怕他會受傷,我怕他遭遇挫折,我怕我不能夠給他最好的幫助;其實,這壹切又算什麽呢?與其去怕失敗、挫折,不如正視失敗、挫折。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他最親身有效的嘗試,更可以讓他體會到困難、失敗、挫折其實都不可怕!

而父母子女之間,最大的隔閡也許就是不正確的“愛”吧!因為我們愛孩子,所以我們希望孩子的壹切都是美好的;為了他們的美好,我們不遺余力,用自己認為最正確的方式去愛著他們;而我們忽略了我們認為的最正確方式究竟是不是孩子眼中最適合的方式。所以,我們會在不自覺中用“愛”在禁錮我們的孩子,而孩子卻在沈甸甸的“愛”中,企圖找到可以喘息的空間突圍出去。矛盾因此產生,距離就此拉開……
正視我們的愛,莫讓“愛”成為禁錮孩子自由成長的利器!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